切换到宽版
  • 2334阅读
  • 3回复

许小年:复苏之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九重天
 

发帖
1692
金币
4356
威望
7
贡献值
4
开心币
1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6-13
                许小年:复苏之道

                                           2009-06-11 10:02   人民网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图片来源:央视网)

在“二战”之后的世界经济史上,金融危机屡次发生,但眼下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却史无前例,不仅规模和深度远远超过以往历次,而且将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

  时下四处弥漫的乐观气氛,源于对危机成因缺乏认识或“无知者无畏”的社会心理学。这次危机不是一般的经济景气循环,而是全球化时代的第一次危机。危机反映了全球经济的失衡,而失衡源于经济全球化和政策本地化之间的矛盾,特别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失误,制造了美国战后历史上最大的资产泡沫。泡沫的破灭,不仅将美国经济拖入萧条,而且经由金融市场和国际贸易,冲击了世界上所有国家。

  2001年之后,美联储执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既要医治科技泡沫破灭带来的经济衰退,又要稳定“9·11”事件后动荡不已的金融系统。当金融系统崩溃的危险已经过去,美国经济显示出明显复苏迹象时,美联储未能及时收紧银根,将低利率保持了两年多之久。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流动性泛滥,人为造成资金的低成本,刺激金融机构不断提高杠杆率,家庭和个人争相借贷,房地产泡沫日益膨胀。

  对于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这一巨大失误,美国政府官员和凯恩斯主义者迄今讳莫如深。然而,数据清楚地显示,进入本世纪后,美国金融机构、家庭和整个经济的负债率出现了脱离趋势的异常上升,房价也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超过收入的增长。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这些现象与美联储的低利率绝不可能只是偶然的巧合。

  在制造资产泡沫的同时,宽松货币政策也刺激了美国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带动了世界经济增长。以中国为例,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的六七年里,出口达到年平均25%的增长,出口占GDP比重从2002年的20%,急剧上升到2008年的37%。强劲的外部需求推动了国内的固定资产投资,民间的高储蓄又为投资提供了充裕资金,在出口和投资的双轮驱动下,中国GDP保持了多年的两位数增长。

  宽松货币政策并没有造成通货膨胀,这使美联储困惑不解,出现了决策上的重大失误。全球化时代,一国的通胀水平已不完全取决于其国内经济参数,而是越来越紧密地和国际经济联系在一起。发展中国家对发达世界的廉价产品和劳务出口,不仅直接降低了发达国家的物价水平,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发达国家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美国的劳工现在不仅感受着墨西哥移民的竞争压力,而且还因“制造外包中国”和“劳务外包印度”,面临着随时失去工作的危险。劳工讨价还价的能力降低,工资增长缓慢,美国通胀的最重要驱动力——劳动力成本受到抑制。在低通胀环境中,美联储的印钞机开足马力运行。

  21世纪初期的全球经济繁荣半真半假。全球化促进了跨国界的资源重新配置,提高了各国经济的效率,这是真实的;美联储的“高能燃料”注入全球经济增长引擎,透支了全球化的红利,则无法持续。到危机爆发前夜,世界经济已严重失衡。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过度借贷,过度消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则为过度储蓄和过度投资而困扰。  

  “萧条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繁荣”,借钱买来的繁荣再也无法持续,美国到了还债的时候;中国靠超常的出口和投资维持经济景气,也到了须调整之时。萧条是对过度繁荣的偿还,对失衡的纠正,美国经济需要“去杠杆”(Deleveraging),即降低负债率;中国经济则需去除包括过剩产能在内的存货(Destocking)。只有恢复了经济的平衡,可持续的复苏才有希望。

  2008年四季度以来,发达经济体经历了大幅调整,GDP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工业生产指数呈两位数下降,资产价格暴跌,消费收缩,银行倒闭,企业与家庭破产。这是“二战”后最严重的衰退。但正是在这些痛苦的调整中,金融机构和个人的负债率逐步下降,为未来的复苏和均衡发展铺平了道路。复苏何时到来,取决于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调整速度。

  金融体系恢复正常功能,起码需要三个条件。

  第一,是资产价格跌到底,投资者在确认到“底”之后,才敢放心买入,反弹才具可持续性。从这个角度看,政府干预资产价格的调整,只能增加市场对是否到底的疑虑,于信心的恢复没有任何帮助。

  第二,金融机构充分暴露其不良资产,并准备采取有效措施,处置和清理坏账,修复资产负债表。

  第三,发达经济尤其是美国,家庭储蓄率从危机前的近乎为零,回复到历史正常水平。在抛弃了借钱消费的生活方式后,一定的储蓄是消费复苏的必要前提。

  从这三个条件来看,发达经济体虽仍有下调的空间,但距底部已经不太远了。

  例如,美国房价从危机前的峰值下跌了20%左右,以负担能力即房价收入比衡量,还要再跌10%到20%,房价对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才能从目前的4回到历史平均的3.5。

  关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修复,美联储经过“压力测试”,基本上摸清了大型金融机构的资本金缺口,但资本金的补充需要时间,银行与资本市场恢复正常融资功能则会更迟一些。

  最后,家庭储蓄率虽已从零反弹至4%,但要达到7%、8%的历史平均水平仍需时日,而且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经验证明,金融危机后,经过四个到八个季度,家庭储蓄率及私人消费方可稳定下来。

  金融市场的稳定并不意味着危机结束,而仅仅是从金融领域转向实体经济。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基本过去,世界将面对常规但相当严重的经济衰退。目前对复苏构成最大威胁的,是不断攀升的失业率——美国失业率已达9%,市场普遍预期年内将上升到两位数。随着失业增加,占美国经济70%的私人消费必然会下降,而私人消费萎缩又会迫使企业削减产量和雇员。如果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不能走出萧条,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外需就无法恢复。

  与发达经济体的“去杠杆化”相反,中国经济所必需的调整是去除包括产能在内的过剩库存。若不减少投资,就不能增加用于消费的资源;若不降低库存水平和消化过剩产能,就不会有新的投资高峰。因此,调整的当务之急是纠正结构的失衡,而不是盲目地拉动内需,更不是通过刺激投资,来弥补外部需求的不足。

  今年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出现某种程度的回暖,主要原因是库存调整告一段落,其次是国有部门的投资激增,以及配合投资的天量银行信贷投放。

  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回暖是暂时的,难以转化为可持续的复苏。虽然经过去年四季度的剧烈下调,库存周期有可能已进入了上行阶段,但另一个更大的周期——投资的调整才刚刚开始。当外部需求的大潮退去时,国内过剩产能便水落石出,多年来的高投资之所以没有造成严重供给过剩,是由于海外市场吸收了国内市场容纳不下的产品。但即使西方经济复苏,外部需求也不可能回到原有的水平,因为旺盛外部需求的最重要支持——美国信贷已不可能再如往昔一般地无节制发放了。

  如何消化过剩产能?目前,我们看到的对策都是更多的投资。新的投资需求短期内可使已有过剩产能得到利用,但日后将形成更多的过剩产能。试图以新泡沫挽救旧泡沫,结果是更大的泡沫,饮鸩止渴,只能推迟但无法避免泡沫的最终破灭。

  投资拉动内需的效果甚至短期内都有颇多疑问,政府和国有部门的投资能否保持今年前四个月的势头?即使回答是肯定的,这能否带动民营部门的投资?国有部门可以在政府的号令下启动效益低下的投资项目,但在各行各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民营企业为什么要跟进呢?另一个很自然的问题是银行信贷,贷款还能像一季度那样,平均每月新增1.5万亿元吗?4月新增贷款已回落至6000亿元,缺少了银行支持,投资还有可能继续高增长吗?

  危机始于失衡,复苏之道在于恢复平衡。发达经济体已大幅调整,中国经济的失衡则因刺激投资进一步恶化。率先调整者,率先复苏;拒绝调整,无异于对复苏说“不”。
离线九重天

发帖
1692
金币
4356
威望
7
贡献值
4
开心币
1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9-27
                     许小年:金融危机 美国白交学费中国上错课
                        2009年09月27日08:30   腾讯财经  刘宝强

“上海国际金融论坛”今日在上海浦东星河湾酒店举行。以下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演讲实录:

许小年: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讲的是金融危机一周年,我们到底学到了什么。

这一次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到全球,其中也到了中国,危机到现在为止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美国金融体系崩溃的可能性是非常小,于是在金融危机一周年以后西方各国都在探讨,中国也在探讨这个策略。

这次金融危机到底给我们什么样的教训?这就需要我们从危机的起源开始探讨,因为时间有限只能简单讲一下我的观点。我认为这次危机起源是两个过度,一个是美元货币发行过度,一个是华尔街的过度,这两个过度不是平等的,而是货币发行过度为源,华尔街金融创新为由,接着美联储实行了错误的货币政策,造成了美国金融市场危机。

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了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研究,金融危机起源,都把关注点集中在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很少有人去谈货币发行,如果货币发行过程问题不能得到重视,如果在今后的后危机下我们不能从制度上管住美联储发行,那么像这样的金融危机再次爆发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所以我感觉在金融危机一周年的时候,如果我们问自己,我们到底从这次危机学到了什么,答案是很少,或者说没有学到什么。美国政府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又放松了各种货币,在市场流动性极端损失的时候是有必要的。但是危机过后,如何处理货币流动性,美国政府没有拿出像样的计划,美国政府还把这次金融危机归咎于华尔街的创新,这是可以理解的,他怎么可能批评政府,批评自己。但是如果我们不解决美国货币政策,那就没有办法从制度上保证货币发行过度能够避免。如果不能够避免货币发行泡沫,金融危机会再次出现。

今天作为一个研究人员,我想呼吁在危机过后全球货币新的货币重建问题,这个重建的核心是什么,重建的核心是要解决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上主要的货币发行仍然是本土化,这是一个根本特征。美联储发行不会看全球的经济形势,他只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但是令一方面美元又在全球通用。

经济全球化和货币政策本土化,应该是这次金融危机最深刻的认识,但是现在很少有人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在全球化的时代协调货币政策,使得货币政策能够和全球经济发展相适应,这样的问题很少有人关心,很少有人思考新的货币金融体系问题。中国政府在前不久提出超主权货币想法,我认为这个方向是完全正确,从理论上来讲就是要解决经济全球化和货币政策本土化之间的问题。将来货币要超主权,要跟世界经济挂钩,而不仅仅是和几个发达国家经济形势挂钩,当然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它需要的时间非常多,如果我们现在连讨论都不讨论,那么下一次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在全球新的货币经济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之前,退而求其次,起码我们也应该关注货币政策的问题。这就是又回到了几十年前,提出的立法管制中央银行,不允许它随便发行货币,货币发行多了就是泡沫了。

如何防止类似金融危机再次产生,要从制度上根本上解决问题,华尔街公司你管的住吗,有各种各样的办法从公司费用里支出,华尔街创新过度的问题是制度上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华尔街的创新可以给这些人员带来丰厚的奖金,如果创新失败这些人员自己不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损失是有公司承担的,所以我认为华尔街的金融创新过度是美联储货币政策错误。

我们应该在研究总结金融危机的基础之上来展望危机后的事件。从这次金融危机中心美国来看,目前我们并不乐观,不乐观倒不是因为危机的渗透和危机的影响,不乐观在于美国似乎没有从这次危机中得到正确的教训。再看中国,中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我们国家经济的情况远不像美国人那么危机。银行体系基本上是健康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件事,就是我们为什么也要开闸放水。我实在不能理解,美联储的危机时刻开闸放水,金融系统流动性极大短缺。我们这里没有摇摇欲坠的感觉,我们这里流动性非常充裕。

我们国家的经济本来就存在结构失衡,我们在外部需求减弱的过程中,又去投资本来已经是过剩的产能,华尔街金融创新过度,我们这里金融创新不足,我们面临的问题和美国人不一样,货币增长,但是不能够创造可持续的需求。如此创新法不可以促进经济,银行再这样下去银行体系健康将会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能创造持久性复苏,反而流向了通胀。我感觉到金融危机一周年美国人是白交了学费,中国是上错了课,谢谢大家。

离线九重天

发帖
1692
金币
4356
威望
7
贡献值
4
开心币
1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9-27
许小年:中国经济增长再次下滑不可避免
           2009年09月23日09:20   中国金融网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在“中欧-华安锐智沙龙”上表示,由于当前政策的不可持续性,中国经济增长再次下滑不可避免。从中期长期来看,财政的问题,银行资产的问题,企业盈利就业等问题,由于经济结构无法得到调整,这些问题将在三五年内显露出来。

许小年指出,由于政府推出了“慌不择路”的政策,使得经济中存在的原有结构失衡问题进一步恶化,错过了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好时机。

他还指出,政府拉动内需的资源几乎都投入到投资中去,使得中国经济投资和消费失衡进一步恶化。“在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推出政策拉动国内需求是有必要的,但是不能再增加投资。再增加投资,无益于给一个戒毒病人送去另外一支鸦片,或者用老百姓的话讲,叫饮鸩解渴。”他说。

他认为,刺激需求应该刺激消费。“我不能同意四万亿的政策短期有必要,我认为四万亿的政策也罢,七万亿的银行信贷也罢,在短期内没有必要。因为这些资源绝大部分进入了投资领域,而没有进入到消费领域,消费恰恰是国内需求最有潜力的地方,消费恰恰是多年以来落后于经济形势发展的地方。”

“而政策执行的结果是加剧了过剩产能,过剩产能过若干年之后,就是银行坏帐。过剩产能的问题,已经到政策决策层必须认真面对的时候。”他说。

许小年表示,比经济结构失衡更严重的后果是,优汰劣胜的国进民退,而这与30年改革开放大方向背道而驰。由于在经济下行时期,投资的风险加大,银行很自然地把资源投到相对安全的地方。所以今年上半年,银行资金大量地进入到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进入到国有企业,形成了国进民退的态势。

“我们看到民营企业纷纷找国有企业,戴上一顶国帽子,以求自保。这和我们30年改革开放大方向背道而驰,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力显著提高,结果当然是经济效益的下降,结果是社会的公平性受到伤害。国有部门成为特殊的部门,可以享受到其他无法得到的资源和优惠政策。”

离线鱼龙潜跃

发帖
145
金币
323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29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09-29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