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727阅读
  • 2回复

天文学与历法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copy
 

发帖
446
金币
17770
威望
7
贡献值
0
开心币
2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11-23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研究对象是宇宙空间的天体。太阳系已知有九大行星,从离太阳最近的算起,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们作为行星世界的成员具有三个共同特点:九大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面基本上都很靠近,叫共面性;都朝同一个方向绕太阳运动,叫共向性;同时,都绕太阳以椭圆轨道运行,叫近圆性。除金星和水星外,太阳系的行星周围都有卫星,地球有一个卫星──月球。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太阳带着太阳系的的其他天体,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转动,转一周约需2.5亿年。太阳系的行星和卫星均存在一定的转动周期。

  地球公转周期为一恒星年,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太阳时。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地球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和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区分。地球的自转是不均匀的,有长期变化、季节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同时,由于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等的各种作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即岁差、章动、极移和黄赤交角变化。这种变化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对地球万物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其中以行星公转周期、行星会合周期、自转周期、卫星的公转周期等对地球及事物的影响较为明显。西方星辰学的一个观点认为,众多行星的会聚与人类历史中骚动周期(战争、经济危机、流行病等)之间存在一种“吻合性”。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行星的周期会聚对地球上的自然想象产生较强的作用,如地震、潮汐、洪涝灾害等等。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当行星相对地球处于一定角度时,将触发某些自然或社会现象的出现。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字理论影响下,天文学家开普勒以春分为00作为起点,将角度划分为,二分方位(1800)、三分方位(1200)、四分方位(900)、五分方位(720)、六分方位(600)和八分方位(450)。西方星辰学认为二分、四分方位是不利方位,三分、六分方位是有利方位。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211231525515387.jpg[/upload]
要好文章找我来
离线copy

发帖
446
金币
17770
威望
7
贡献值
0
开心币
2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2-11-23
天文学与历法之二
另外,行星还发生一种天文学称之谓“冲日”现象,就是从地球上看去,地球轨道外的某行星与太阳之间相差1800。也就是说,这时地球正走在该行星和太阳之间。这是,从地球上整夜可见该行星,也是该行星距地球较近的日子。如果这时该行星距地球最近,则叫该行星的大冲。两冲之间的时间间隔称行星的会合周期。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2112315281964689.jpg[/upload]


[此贴子已经被copy于2002-11-23 15:29:23编辑过]
要好文章找我来
离线copy

发帖
446
金币
17770
威望
7
贡献值
0
开心币
2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2-11-23
天文学与历法之三

  太阳黑子周期指太阳黑子从最多(或最小)的年份到下一次最多(或最小)的年份,约为11年。这11年的黑子活动周期正是整个太阳的活动周期,太阳活动与地球的关系,天文学称为日地关系。据1700年至1977年统计,黑子周期最短为9年,最长为13.6年。峰值也不固定,最低为48.7,最高为200.8。并且,低点到高点或高点到低点的的时间也不确定。由最小到最大的时间约为4.6年,由最大到最小的时间约为6.5年。2000年到2001年将是下一个太阳活动的峰年期。
  历法是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大体分为三类:一曰阳历,其年的日数平均约等于回归年(365.2422…日),年的月数和月的日数人为规定,如公历、儒略历等;二曰阴历,其月的日数平均约等于朔望月(29.53059…日),年的月数则人为规定,如伊斯兰教历、希腊历等;三曰阴阳历,其月的日数平均约等于朔望月,其年的日数平均约等于回归年,如中国现在还采用的农历、藏历等。
  历法的兴起使人类的活动能更精确地与季节配合,因而更加协调。历法中所使用的三种周期—年、月、日—都是基于对人类生活具有最大的影响的天文周期提出的。中国的农历安排有24节气,它用朔望周期定月,又用置闰(十九年七闰月)的方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农历把日月和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
  干支记历,以60为一循环周期。具有连续不断的特点。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对天体运行现象进行观测、计算而获得的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知识。这种纪年对天体周而复始变化作出了基本性的描述。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等方面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论。
  干支记历与星体运行周期密切相关,并且未规定时间的原点。太阳系的星球大都存在一种时间周期,这些周期多与60有一定的关系。列举如下:
  <1>、月球对地球的公转周期约29天(29*2?60)。
  <2>、星球对太阳的公转周期:地球约365天(365/6?60);土星约29天(29*2?60);水星约59天;木星约12天(12*5?60);金星约224天(224/4?60)。
  <3>、地球自转速度长期内有微小的变化,这个变化的长周期约为59.55年,变化范围为:1.239ms。
  <4>、星球对太阳、地球的会合周期是:火星是779.94日,除以13约60;水星是115.88日,除以2约60;其他:天王星是369.66日;海王星是367.49日;冥王星是366.74日,这些周期数除以6,均近似于60。

  二十四节气从视太阳周期的角度,将黄道与天赤道的两个交点作为春分与秋分点,当视太阳运动到这两个点时,地球上昼夜时间相等。以春分为起点,秋分为终点,将黄道作12等份,连同春分点与秋分点,共24点,对应24节气。这样,就可以对时间进行一定循环下的划分,如12分法下的60循环意味5年的周期区间。一般情况下,可作4、6、8、12、24分法;循环周期以5、10、12、30、60等为变量。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2112315304124343.jpg[/upload]
要好文章找我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