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有三个矛盾,如果新王朝处理得很好,就可能出现兴旺发达的盛世;否则就可能引起社会大震荡,乃至王朝的迅速覆亡
新王朝建立之始,一般来说要面对三个重要矛盾。统治者如果善为处置,就会出现盛世,否则就会引起大震荡,乃至王朝的迅速覆亡。章士钊《柳文指要》中的《柳子厚生于今日将如何》,柏杨《中国人史纲》中的《瓶颈危机》一节都指明了这一点。比如,柏杨指出:
“夏王朝和商王朝建立的初期,都曾爆发过致命的政治灾难。夏王朝第四第五任君主,和商王朝第三任君主时,也就是,当夏王朝开国后四十年左右,和商王朝开国后也是四十年左右时。夏王朝政权接连被后羿和寒浞夺取,商王朝政权也落到伊尹之手。结果虽然传统的当权人的后裔取得胜利,但已经杀人千万,血流成河,而这些后裔并不一定十拿九稳的可以得到胜利。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王朝政权,都有这种类型的场面。这使我们发现一项历史定律,即任何王朝政权,当它建立后的五十年左右,或者它传到第二代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所谓若干年和若干代,只是为了加强印象而设,当然不会有人机械地去解释。在进入瓶颈的狭道时,除非统治阶层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力,他们无法避免遭受到足以使他们前功尽弃,也就是足以使他们国破家亡的瓶颈危机。历史显示,能够通过这个瓶颈,即可获得一个较长期的稳定,不能够通过或一直胶着在这个瓶颈之中,它必然瓦解。”
那么,怎样才能通过这个“瓶颈”呢?我们从新王朝面临的三个矛盾说起。
第一个矛盾是农民同新王朝,农民同地主间的矛盾。原来农民与旧王朝、与地主尖锐激烈的对抗,这时趋于松弛和缓和,新王朝统治者如果接受教训,采取一系列缓和矛盾的政策,如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招辑流亡、减省刑罚、整饬吏治、实行节约等,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出现生产恢复,经济繁荣,户口繁衍,社会安定的良好局面。有名的西汉“文景之治”,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前期的“康雍乾盛世”等,就是这样来的。
但一旦新王朝不采取这个办法,而采取倒行逆施的办法,横征暴敛,到处花钱,到处浪费,到处奢侈,问题就来了,老百姓到时候抵不住、维持不住,就开始造反,原来的王朝很快就灭亡了。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很重要的王朝,一个是秦朝,一个是隋朝,开局都不错,但灭亡很快,到第二代皇帝就完了。“其兴也速,其亡也忽”,这是他们横征暴敛、大肆兴作、严刑酷法、大肆奢靡带来的恶劣后果。
第二个矛盾来自统治阶级内部。新朝建立,尚未稳固,人心尚未完全认同,统治阶级之间矛盾尖锐,不仅地方势力反抗新朝,中央内部也有各种势力对抗。
这里最富有戏剧性的是宋朝,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是借“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的皇帝,按照习惯,他应该传位给他儿子,可是他的弟弟赵匡义有野心,趁着宋太祖生病的机会逼迫赵匡胤,两人吵起来。吵些什么,外边人不知道,躲在外边远远地看,只看见蜡烛影子摇摇晃晃,有人影来回动,听有斧头把儿着地的声音,这就是有名的“烛影斧声”。没多久,宋太宗宣布宋太祖死了,临终嘱托由宋太宗即位,“烛影斧声”千古之谜,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破解,大概是赵匡义搞了一个阴谋,事先有所布置。
明朝“靖难之役”也是皇位继承问题,明太祖有二十五个儿子,太子死了,只有把皇位传给孙子,这就是建文皇帝。当时他的儿子有很多不服,其中明成祖燕王朱棣在北京起兵,双方打了三年,最后南京被攻破,建文皇帝失踪了。另一说法是,建文皇帝当时跑掉,当了和尚,明成祖后来到处追建文皇帝。一个传闻说跟武当山有关,武侠小说里有武当派,武当派的祖师爷张三丰掩护建文皇帝到处逃跑,所以明成祖拼命秘密地去抓张三丰和建文皇帝,这是一个说法。再一个说法是,建文皇帝跑到国外,明成祖到处探访建文皇帝的下落,甚至派郑和七下西洋密访,结果还是没有下落。现在经过历史学家的研究,认为建文皇帝确实没有跑掉,多半死于乱军之中,这当中的细节跟“烛影斧声”一样,是一个谜。
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也可以是一个瓶颈,一个狭窄的通道,过得去就好,过不去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整个王朝也被颠覆。像西晋没多久就出现“八王之乱”,打来打去,最后出现农民起义,出现五胡十六国,西晋就灭亡了。
第三个矛盾是新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矛盾。当新旧王朝更替之际,原先被压制的北方游牧民族骤然趁势而起,南下侵迫新朝,这时新朝视其国力条件而采取不同的对策。比如,西汉初年,国力还不行,比较弱一点,统治还不稳固,所以对付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是妥协和亲,直到七十年后的汉武帝,国力充盈,才大举进攻匈奴,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唐太宗初即位,对兵临城下的东突厥也是先行谋和,待三年后准备充分了,再全力进攻。明成祖对蒙古则挟常胜之师,大举征讨,五次出塞。但是新朝这些对策必须正确,不然会有亡国之虞。像五代的后晋石重贵率尔抗拒契丹,结果亡国。北宋初年两次攻辽都大败而还,最后订立“澶渊之盟”,奉送大批岁币,摆脱不了屈辱局面。
面对这些矛盾,如果拒绝接受历史经验,采取不妥当的办法,将会带来恶果。北宋为了限制和防范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和农民的反抗,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渲染重文轻武、重内轻外,大量养兵养官,出现“冗官冗兵冗费”的痼疾,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南宋偏安江左,对南下的金兵一再屈辱求和,统治者仍一味歌舞升平,甚至粉饰太平,无所作为,最后亡于蒙古,以致两宋成为历史上最羸弱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