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银行:如何接轨“国际惯例”
事实上,为了迎接金融业的全面开放, 中资银行做了不少努力,希望迅速地与国际接轨,如股份制改造、剥离不良资产、股权分置改革、高管持股、高管年薪制、引进战略投资者、A股上市、H股上市、A股H股同时上市……
显然,中资银行正在朝着国际化的方向迈进,与此同时,消费者对银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一些消费者批评说,中资银行进行“国际惯例”改革中,只挑对自己有利的方面改,而忽略了其服务水平的提高。
国际化“形似神不似”
在很多人眼里,中资银行的国际化似乎只体现在频繁出台的各项符合“国际惯例”的收费项目上:小额账户费、辅币兑换费、清点零钞费、大额提现费、电话银行费、网上银行开户费、借记卡年费、跨行存取及查询费等等。据统计,从2003年以来,银行的新增收费项目有20余项之多。
“人们不一定是对这些措施本身不理解、不认同,主要是消费者在付出更高费用的同时,并没有得到的更加优质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和更高的服务效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史建平教授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史建平认为,入世以后,国内的银行业有很大的改善和进步,比如增加了很多金融产品、用卡的环境变化很大。但是,和国际上的大银行相比,我们还存在很大差异。“这个差距不是在‘硬’的方面,因为我们的产品并不少,而是‘软’的方面,也就是服务的品质和深度不行。
“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是‘形似而神不似’。”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研究室主任易宪容对《中国经济周刊》表达了他的看法。
他认为,国内的银行可以引入国际制度、国际规则,但是其实质的东西,比如企业的运作机制、文化理念、内在的机理并没有改变。
但是对于金融行业全面开放,易宪容认为这有利于国内银行的发展,“要让国内银行真正的走出来,就像我们的汽车产业一样,越保护越死,一放开反而活了,而且活得越来越好。”
易宪容认为,某些国有商业银行“在技术层面早就已经破产了”,要不让市场慢慢淘汰掉,要不逼着它改进产品和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研究员、结构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剑峰也认为,国内银行的改革和国际化还处在表面,“公司化改革和推进国际化的进程也只是停留在总行的层面,这些要从总行传达到分行,支行甚至窗口,还需要很多时间,我们应该给银行更多的时间。”殷剑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式服务”官味浓
“现在国内一些银行的服务还是不错的,像民生银行(8.34,0.38,4.77%)、招商银行(13.4,0.42,3.24%)这些新兴的、股份制的商业银行,改善相当大,但是国有银行,原来传统的那种‘官商’的味道还比较浓。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还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史建平说。
史建平教授多年从事金融和银行方面的研究,曾历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现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央财经大学校长助理。但史教授却当不好一名“合格”的银行“上帝”。
“我去工行挂失存折,跑了三趟,排了三个一个多小时的队,可还是没有办成。”史建平有些无奈。
事情的经过如下:第一次,史教授只带了身份证,但是没有准备复印件,“我希望银行能帮我印一下,但是业务员说没有复印机,一家银行怎么可能没有复印机呢!”
第二次,史教授准备好了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你这是新版的身份证,要印正反面。”银行工作人员说。
由于挂失只能本人办理,史教授第三次到了银行,正反面复印好了身份证,在排过了近100多号、等待了一个多小时之后,史教授终于得到了和业务员面对面的机会,但业务员只扔出了一句话:“复印件要两份。”
如何平衡高低端客户
“像史教授这样的小客户,越来越不讨银行的喜欢了。所以,在国内银行的改革发展中,对这些低端客户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改进根本提不到议程之上。”银行业人士透露说。
史教授认为,银行有自己的逻辑,80%的低端客户只创造了20%利润,成本高利润小;既然我们已经变为了公司化的商业银行就应该从利润角度出发,主要抓住20%的高端客户,而且这也是外资银行同中资银行争斗的主要群体。
“高端客户、企业客户能够带来更多的利润,但是能够因此忽略那些低端客户?”一位网友发帖反问。今年,穷人的银行家尤努斯摘得了诺贝尔奖,这让国人开始重新审视“银行”这个角色,到底什么是真正的银行?
“银行的本质应该和餐饮行业一样,是一个服务行业,所以最重要的是面向市场,服务老百姓。这既是眼前的目标,又是最终的目标,只有始终坚持这个目标,才能增强竞争力。”殷剑峰说。
殷剑峰认为,对于银行来说,给人于帮助和自身的做大做强进而提升一个国家的金融实力,这两个问题不矛盾,“把金融行业做大最强,最终的目标也是服务老百姓。”
“银行就是一个中介机构,把有钱的和需要钱的人沟通起来,并使沟通更经济、更有效,并且双方都能够得到益处。” 易宪容说,“银行的本质就是如何风险定价,给信用、风险定价,进行风险的买卖。”
而对于尤努斯所做的东西,易宪容认为不可能搬到中国,“中国并没有可以自由进入和有效竞争的银行体系,严格由政府管制。”
专家认为,中资银行必须从公司治理结构、财务状况、人才储备等方面分层次的逐步适应,才能和“国际惯例”接轨。
(配文)
开放后的中国金融路线图
★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谈佳隆 唐韵/广东、上海报道
事实上,作为开放的重要一环,同时由于所负载的敏感和特殊含义,金融业的开放一直是争论最多的领域。
在过去的28年,中国经济一直运行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的轨道上。银行体系不良资产不断好转;银行业务不断创新;中资银行的治理结构在不断完善中。那么,后WTO时期,中国金融开放的路线图又将如何?
区域金融:大有可为
一家在上海设有厂房的外资企业欲收购内蒙古一家小厂,急需启动资金,企业拿厂房做担保贷款。因为地域的限制,中资银行不肯贷款。由于中资银行的分行之间关系相对独立,一般情况下,上海的银行是不愿意把钱贷到遥远的内蒙古的。而对于外资银行来说,限制就不是那么严格了,只要这家企业的母公司能够提供担保就行。
“虽然目前我国金融领域还存在很多‘区域性壁垒’,行政划分、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内部垂直管理,使金融资源难以自由流动,存在金融资本跨区断裂的状况”2006年11月,在首届全国区域金融合作、金融市场创新与投资者保护研讨会上,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潘龙清明确表示。
“业务越做越大,受区域制约的因素也越来越大。”有专业人员表示,目前“区域壁垒”已成为制约银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2006年4月,银监会下发的一纸《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规定,只要符合相应标准,银监会鼓励各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市场和自愿的原则下,以联合、重组为前提,在充分整合金融资源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基础上,设立异地分支机构。
外资银行:从分行注册转为法人子行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汇丰、渣打、花旗、东亚等十几家银行明确表示将提交申请,由分行注册为法人性质的子行。据了解,那些将人民币零售业务作为在中国发展主战略的大型外资银行包括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外资银行,都倾向于本地注册,并且这些银行已进行了相应准备。
在采访中多家银行都明确表示,在新条例制定征求意见时就已对本地注册有所准备,并且此项措施也不会影响到银行的经营与发展。“本地注册将使我们能够进一步拓展网络和服务范围,尤其是增强人民币融资能力,使客户受益。”汇丰银行一位负责人表示。
不过,因为转制为法人银行涉及到充实资本金、补充管理人员等问题,不是所有外资银行都愿意马上转为法人银行。“规模较小的外资银行则会根据自身在华发展战略,来自主选择一个合适定位。”某外资银行上海分行行长表示。银监会相关人士此前亦称,这完全是各家银行自己的商业决定,取决于各家外资银行对在华开展人民币零售业务的意愿,转制申请是建立在完全自愿、自主、自由的基础上的,外资银行“可以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再根据你的经营发展战略,转为本地注册的法人机构。”
保险业:内外资都信心十足
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曾公开表示:“到2006年底,中国金融业入世过渡期将全部结束,中国保险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突出表现为国际金融保险集团综合经营的绝对优势与中国保险业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的矛盾。”
今年6月,被誉为保险业“国十条”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后,保险业便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永安财产保险公司广东分公司总经理黄勇军在《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国十条’毫无疑问是一个利好的消息,但毕竟是宏观的东西,我们还需要通过相关政府机构以及行业协会,针对不同的保险类别加以细化,真正建立一个良性有序的保险市场。特别是像我们做车险的,一个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是财险未来努力的方向。”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相对而言,寿险公司感觉到未来市场的蛋糕很大,需要有新思维把原本没有的市场建立起来。
截至2006年10月,中国保险业的资产总量为1.8万亿,仅占中国金融资产的4%,而在海外成熟的金融市场,这一比例通常在20%左右。
新华人寿广东分公司总经理李源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我们比较看好起源于法国,已经风靡全球的银行保险,从未来保险银行混业经营来看,这块市场能够让保险公司受益,更能让银行受益,从而把整个市场做兴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国十条”中就提出,稳步扩大保险资金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规模和品种,开展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和创业投资企业试点,支持保险资金参股商业银行。
2003年,平安保险收购福建亚洲银行(后更名为“平安银行”),开创保险业收购银行先河。今年8月,平安保险又以49亿吃下深圳市商业银行89.24%股权。
平安保险广州分公司的一位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平安不但要做扎实原来的市场,更要做大没有开发的市场。外资进来并不可怕,门槛还是存在,我们比他们更了解中国市场。”然而,就在今年11月,平安保险因为控股广东发展银行失利,导致平安的金融集团战略失去了银行终端混业经营的全国布局。
事实上,除了目前国内的保险公司对于未来充满信心之外,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估公司也在迅速成长企业。
韦莱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总经理张利湘向《中国经济周刊》:“韦莱作为跨国的保险经纪公司,我们看准的是大客户,他们相信我们是因为我们有国际化背景,提供更为专业的空白,而保险经纪这块在中国还刚刚起步。”
深圳市信诚联合保险公估有限公司是中国较早成立的保险公估公司,执行董事稂文仲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当时我们去工商局注册,他们还不理解什么叫保险公估,而目前在深圳在公估公司已经很多家了。我相信金融业全面开放之后,这块的人才会更为紧缺。”
在采访中,也要不少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无论是寿险还是财险领域都存在市场混乱的困局,特别是广东这一较早开放的市场,竞争可谓进入白热化,因此一些不规范的做法也难免出现,从而把这个业态做坏了。因此,进一步引进外资参股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评论:
金融改革堪堪上路
★《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 葛丰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当前,我国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攻坚期,在这一阶段,保持金融稳定与发展,事关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大局。但在另一方面,严峻的事实摆在面前:对内而言,低效率、高成本的金融体系已经严重滞后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进程;对外而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溢出效应不断放大,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加速推进金融扩张,发展中国家金融主权让渡、金融危机频发的风险持续放大。
因为形势逼人,自2003年底起,以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为标志,金融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开始发生重大转变。通过企业改制,促成产权制度实质性转变,成为本轮改革的首要任务。尽管这一过程仍然存在大量根本性的难题需要克服,但最起码,改革开始逼近问题的实质。
眼下,“财务重组—引进外资—公开上市”之三步走战略基本完成,除农行以外的中资大型银行均已改造为沪港两地上市公司,且受到国际资本热烈追捧。三年冲刺,境外机构“短平快”地取得了进军中国的桥头堡,国资部门大限度地实现了账面资本增值保值,那些被投资的银行则甩脱了沉重的坏账包袱,开始打造意图中的国际竞争力。这种多赢的局面,为下一步更为艰难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此之时尤为重要的是保持一种清醒的态度,应当看到,中国金融业长期封闭、长期落后的局面不会仅仅因为巨额资金的投入而发生质变。尤其是,在国有银行这样一个长期为政策所庇佑、至今仍然享有市场垄断及价格管制所带来好处的半封闭部门,改革的难点并不仅仅在于“怎么改”,甚至还有“愿不愿意改”的问题。
上市并非灵丹妙药,看看A股市场那些漠视游戏规则、漠视股东利益的公司就能知道,即使是在上市后,优质企业、甚至只是合规企业,并不必然就会随之而来,徒有其表而无其实的危险始终存在着。不久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某报告毫不客气地指出,“大型国有银行的实际运作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许多银行仍将大量资金贷给国有企业,贷款几乎或完全没有根据商业风险进行定价。”
金融改革之所以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资金系现代经济最核心资源,金融机构配置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总体经济健康与否;二、由于存在显而易见的负外部性(经济学中将经济主体给他人造成的成本问题称为“负外部性”),金融企业破产将会造成巨大的外部不经济。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似是而非的言论喜欢很是喜欢“金融安全”这顶大帽子,但其实,安全不是纸面上的安全,不是空谈中的安全,安全与否的标准应该是该部门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因此,严格管制绝非金融安全的充要条件。国际经验表明,世界上最发达、最稳健、最富效率的金融体系,恰恰正是那些开放程度最高的金融体系,如中国香港、新加坡、英国、瑞士、卢森堡等,而大多数发生过金融危机的经济体,在此之前都曾经长时期维持金融管制。
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观念更新并非一蹴而就能够完成。除此之外,中国经济社会日渐明晰的利益分野将会大大加剧后续改革推行的难度。这些问题其实并不仅仅存在于金融部门,在很多所谓中的战略性行业,上市之后的继续改革其实都会遭遇类似挑战,即能否实现国资所有者的商业化运作,以及如何构建合理有序的竞争格局。
当然,即使没有这些瓶颈制约,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同样困难重重。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虽然在大量中低端行业构建起了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但在几乎所有高端领域,“衬衫换飞机”的尴尬依然普遍存在,部分开放的中国金融行业,已经再现“贴牌生产”之虞。
目前,像汇丰、花旗之类银行的贷存比大约都在200%左右。今年1-9月,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债券融出总笔数为24253笔,融入总笔数为853笔,外资银行同期融入总笔数为3282笔,占到中资银行融出总笔数的14%。这种局面的出现,虽然很重要的原因是,外资银行吸收存款受到限制,但在另一方面,亦能看出某种不甚理想的分工正在形成,即,中资银行以大量网点、人力成本吸收存款,转而以较低利率拆出,外资银行则通过资金拆入,继而蚕食中资银行在贷款市场的份额。
如何看待得失需要进行通盘考量。退回封闭、维护垄断只能导致弱者愈弱,中国金融业一路走过的历程已经反复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当前阶段,惟有继续以背水一战之态势,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将倒逼的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趟出一条未有前人之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