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24阅读
  • 6回复

邵雍的《先天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ukeew
 
发帖
8
金币
10207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3-07-01
邵雍的《先天图》

邵雍的《先天图》
郭彧 主讲





上面的易图先见于两宋间人朱震所著《汉上易传卦图》(原名《周易图》)。图说:"右伏羲八卦图。王豫传于邵康节,而郑夬得之。"这幅图是朱震从郑夬的易学著作中录下来的。据邵雍的儿子邵伯温《易学辨惑》所记,是郑夬趁王豫病笃之际,"贿其仆,就卧内窃得之"。这就是说,在邵雍迁居洛阳之前对王豫讲学时,是称这样的图为"伏羲八卦图"的。"八卦即是六十四卦",这是古人的一种普遍的见解。

如此把六十四卦按一定的次序作成圆图和方图,以圆者象天,方者形地,是时至宋代方出现的易图。据对邵雍易学颇有研究的两宋间人王湜说,在这样的易图上,原先是没有卦名标注的。曰:"此伏羲易,无文字言语,卦名亦后人添之。"(见《易学》)

往这样的图上填写卦名,就圆图来说,有两种看图的方法。一是从外向里看,一是自内向外看。上图所标卦名,是自内向外看,以最外层的卦画为上爻。以左边的同人卦为例,如果从外向里看,以最外层的卦画为初爻,则是晋卦。从朱震所引郑夬的卦变说看,他是从外向里看此图的,而且是坤上乾下。

王湜称此图为《先天图》。在邵伯温整理的邵雍语录《观物外篇》中,的确有许多讲解"先天图"的言语。而《观物外篇》是邵雍迁居洛阳后对新弟子张岷讲学时,张岷作下的笔录。这就是说,邵雍原先称此图为"伏羲八卦图",而后来又该称之为"先天图"。

邵伯温《易学辨惑》阐述其父学时说:"其学主于意、言、象、数,四者不可阙一。其理见于圣人之经,止有一图以寓其阴阳消长之数与卦之生变。"这就是说,此图是一幅"卦变图",而且有寓"数"(圆图有数,方图亦有数)。

朱震在书中列此图时说"王豫传于邵康节",往上并没说有什么传承。然而他在"经筵表"中向皇帝报告时,却说"先天图"有个传承的路数,先由陈抟传穆修,穆修再传李之才,李之才再传邵雍。这是依据邵伯温《易学辨惑》中言邵雍学问的源流是来自李之才,再往上可以溯至陈抟的言语,而发挥出来的。其实,程颢与邵伯温都说邵雍的学问,还是"自得者多"。《先天图》是邵雍自得的,是他悟出了一种新的卦变方法之后创造出来的,与李之才所传的《六十四卦相生图》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既然朱震在书中称这样的图为"伏羲八卦图",那么,他又所谓的"先天图"是指什么图而言的呢?

邵雍的《先天图》对后世的易学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到了朱熹给弟子说《易》时,竟说这样的图"是伏羲本图"。所以,他又把此图改名作"伏羲六十四方位图"。(见《周易本义》卷首图目)

后来,当德国的数学家莱布尼兹见到了传教士白晋寄給的朱熹《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后,从中发现此图的阴阳爻组合正与自己发明的二进制相符合。于是,《先天图》就为外国人所接受。问题是,搞出此图的中国人邵雍,当时却根本不知有什么"二进制"。他是依据一种爻变的方法进行"卦之生变"而画出此图的。

思考题:

1、前些年,有许多人说,是莱布尼兹看到了《先天图》而发明二进制的。又说是中国人首先搞出的"二进制",奠定了计算机的制做原理。您如何思考?

2、《先天图》是一幅卦变图,您可先试着变上一变,看看能否得到这样的图?

3、朱震说《先天图》传自陈抟,可信吗?

4、有了这样的"先天图",《说卦》中所言的八卦方位图,就成了"后天图"。理由是:那只不过是文王画出的图,没有这幅出自伏羲的图古老。您的见解如何?



邵伯温既曰“止有一图,以寓其阴阳消长之数与卦之生变”,即是说“先天图”是经“卦之生变”而得来的图。

所谓卦变即是以爻的变化而得到新卦。如三画经卦,变三阳乾之上爻为阴,则得兑,此是一卦变得二卦。再变乾中爻为阴,得离,变兑中爻为阴,得震,此是二卦变得四卦。再变乾初爻为阴,得巽,变兑初爻为阴,得坎,变离初爻为阴,得艮,变震初爻为阴,得坤,此是四卦变得八卦。邵雍曰:“一变而二,二变而四,三变而八卦成矣。”(《观物外篇》)即是在说这样的卦变方法。同样,以八经卦中的任意一卦为卦变之“祖”,用如此的方法都可以得道其它的七卦。

如果把以乾为“祖”所得八卦排成两列,则有下图:

乾 巽

兑 坎

离 艮

震 坤

先有乾,一变上爻得兑,是为“一变而二”,再变乾、兑之中爻,得离、震,是为“二变而四”,再变乾、兑、离、震初爻,得巽、坎、艮、坤,是为“三变而八卦成矣”。我们从中清楚地看到,巽是由乾变而得到的,坤是由震变而得到的。

一乾→ 五巽

一变而二 二兑→ 六坎

三离→ 七艮

二变而四 四震→ 八坤 三变而八

以卦数言,一变得二,一、二变得三、四,一、二、三、四变得五、六、七、八。一乾变得五巽,四震变得八坤。可见,巽与乾及坤与震之间有变化的主从关系。如果把两列之图首尾连接并展开作圆图,就得邵雍所谓“乾坤纵而六子横”图,亦即为后来先见于王湜《易学》的“伏羲八卦”图。


兑巽
离 坎
震艮


这样的八卦方位圆图,上乾下坤,艮与兑相对,震与巽相对,坎与离相对,恰好与《说卦》所言“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相符。邵雍曰:“天地定位一节,明伏羲八卦也。”就是把这样的“乾坤纵而六子横,易之本”之图当作了伏羲八卦图。《先天图》六十四卦圆图是“一贞八悔”(内卦为贞,外卦为悔),以贞卦看,就是这样“乾坤纵而六子横”的方位,这就是当初邵雍称这样的图为《伏羲八卦图》的根本依据。在《伏羲八卦图》圆图中寓有阴阳消息,可用来比附古人“阳生于子,阴生于午”之说。坤位于子,阴极,震一阳生,离、兑二阳,至午位乾阳极,巽一阴生,坎、艮二阴。邵雍曰:“圆者数之,起一而积六。”又曰:“逆数之,震一,离兑二,乾三,巽四,坎艮五,坤六。”(《观物外篇》)这就是邵伯温所谓止有一图所寓“阴阳消长之数”中的圆图之数。圆图有两套数,一是卦变的序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一是阴阳消息之数:震一,离兑二,乾三,巽四,坎艮五,坤六。

邵雍曰:“一变而二,二变而四,三变而八卦成矣,四变而十有六,五变而三十有二,六变而六十四卦备矣。”(《观物外篇》)这又是在说变得六十四卦的方法。以六画纯卦乾为“祖”,经过六变即可“六十四卦备”。一变乾上爻,得夬,是为“一变而二”。二变乾、夬五爻,得大有、大壮,是为“二变而四”。三变乾、夬、大有、大壮之四爻,得小畜、需、大畜、泰,是为“三变而八卦成”,四变乾至泰八卦三爻,又得履至临八卦,是为“四变而十有六”。五变乾至临十六卦之二爻,得同人至复十六卦,是为“五变而三十有二”。六变乾至复三十二卦之初爻,得姤至坤三十二卦,是为“六变而六十四卦备”。我们列出标有卦变次序数的两列图。

一乾→ 姤三十三

一变而二 二夬→ 大过三十四

三大有→ 鼎三十五

二变而四 四大壮→ 恒三十六

五小畜→ 巽三十七

六需→ 井三十八

七大畜→ 蛊三十九

三变而八 八泰→ 升四十

九履→ 讼四十一

十兑→ 困四十二

十一睽→ 未济四十三

十二归妹→ 解四十四

十三中孚→ 涣四十五

十四节→ 坎四十六

十五损→ 蒙四十七

四变而十六 十六临→ 师四十八

十七同人→ 遯四十九

十八革→ 咸五十

十九离→ 旅五十一

二十丰→ 小过五十二

二十一家人→ 渐五十三

二十二既济→ 蹇五十四

二十三贲→ 艮五十五

二十四明夷→ 谦五十六

二十五无妄→ 否五十七

二十六随→ 萃五十八

二十七噬嗑→ 晋五十九

二十八震→ 豫六十

二十九益→ 观六十一

三十屯→ 比六十二

三十一颐→ 剥六十三

五变而三十二 三十二复→ 坤六十四 六变而六十四

把上面的两列图首尾连接并展开作圆图,即得《先天图》之六十四卦圆图(见下图)。



 

此圆图八个“一贞八悔”,“贞”卦是以一乾、二兑、三离、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为次序。一贞为内卦,八悔为外卦。在一贞之上错以八经卦,亦是以一乾、二兑、三离、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为次序。图内之方图,则是把圆图分作八段,自下向上叠成,亦是以一乾、二兑、三离、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为次序。圆图六十四卦象天之运行,有“逆数之”之消息数。(天左行,日右行,自震始数之为“逆”。)方图象地之生化,有“顺数之”之数(邵雍曰:“方者数之,起一而积八。”又曰:“顺数之,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地之生物是自下向上生长,故以自下向上为“顺”。)

邵雍曰:“八卦相错者,明交错而成六十四也。”又曰:“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观物外篇》)六十四卦即是万物的象征。我们要特别注意,邵雍是本《说卦》“八卦相错”之义而说六十四卦由来的。这一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理解所谓“加一倍法”的关键。

思考题:

1邵雍所谈卦变方法,是有序的逻辑卦变法。即可从任一卦的上爻变起,又可以从任一卦的初爻变起。虽然可以得到六十四幅类似“先天图”之图,但是要得到《先天图》这样“乾坤纵而六子横”的图,就得以乾卦为祖从上爻变起。从坤的上爻变起又如何呢?

2 《先天图》是一幅卦变图。邵雍所谓的“一变而二”,是在说卦变的“加一倍法”。他既然主“八卦相错”说,那么,分割一阳爻或一阴爻的“加一倍法”是他的主张吗?阴爻符号“--”又怎样“一分为二”呢?


我们于上一讲中讨论了邵雍的《先天图》,知道它是一幅由有序逻辑卦变而得来的图。这一讲中,我们要围绕《先天图》讨论三个问题。好为我们以后讨论朱熹的大小二横图作个铺垫。

一 邵雍的太极观

我们翻开南宋以前的易学著作,从中看到有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解说,大多是以太极为一气,两仪为天地,四象为四季或八七九六四数(春木八、夏火七、秋金九、冬水六),八卦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之八象,大业为六十四卦所象征的万物。这是自汉唐以来诸儒皆视为通解之义。以易学大家胡瑗为例,他在《周易口义》中就说两仪为天地,四象为木火金水之八七九六所象之四季。张浚的《紫巗易说》也作如此解说。即使是程颐,虽于自己所著的《易传》中不对此段文字作任何解说,然从其平日言论中可知,他是以"易为体"、"理为道",并有"道亦器,器亦道"之说,还特别强调"道非阴阳"(见《二程遗书》)。

阴阳并非实体,而是一归纳实体的抽象概念。天地、男人女人等是具体的概念,说天为阳地为阴或男为阳女为阴,是阴阳这一抽象概念的具体应用。《系辞》曰"象也者,像此者也"、"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皆是象,"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象"是模拟物之"形容",两仪就是法天地之象。如果说太极有一理,两仪有一理,直到万物(六十四卦)还是有一理,这种"理学"说,尚可谓一家之言。然而,说可以用"加一倍法"把太极一理不断地"一分为二",得二理、四理、八理、十六理……,这就是胡说了。"理"又如何能分?有"阴理"和"阳理"吗?同样,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一阴"和"一阳"可以用"加一倍法"无限地"一分为二",这也是胡说。"象"是圣人观物而拟,既谓"圣人设卦观象","卦"中就有象可观,而不是"观理"。《易经》中的"卦象"是由"-"和"--"两种符号构成的。"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而不是分割刚或分割柔而生变化。"爻者,言乎变者也",是阳变阴、阴变阳,而不是分割"爻"以为之变。

南宋之前,没有人以一黑一白的长方形条块替代卦爻的原本符号而为卦之"爻"。刘牧只是以黑白圆点表示数,周敦颐《太极图》只是以圆圈中的黑白弧形块表示阳中有阴和阴中有阳。直到北宋晚期,程颐的弟子杨时方"画个圈子,以墨涂其半。云:这便是易。"(见《朱子语类》卷六十五)一圈象太极一气,圈内半黑半白象天地两仪。天为阳地为阴,"一阴一阳之谓道",日阳月阴,日月就是"易"。这是杨时的观点(与其师"易为体"、"理为道"说有出入)。"理"是个啥模样?谁人见一个〇,就知道"这是一理"?太极一气,本不可图,强以一〇为图,亦是为着说明问题而"像此者也"。既画一〇,就是一"象"而不是一"理"。

邵雍曰:"一气分而阴阳判。得阳之多者为天,得阴之多者为地。"又曰:"万物各有太极、两仪、八卦之次,亦有古今之象。"(《观物外篇》)说得很是明白:太极为一气,两仪为天地。而万物本不出太极之外,有古今之象而不是有"古今之理"。这就是邵雍的太极观。他的太极观是承接汉唐以来的观点,并没有把"太极"说成为纯粹的"理"。

二 邵雍主"八卦相错"而得六十四卦说

邵雍曰:"两仪生天地之类,四象定天地之体。四象生八卦之类,八卦定日月之体。八卦生万物之类,重卦定万物之体。"又曰:"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又曰:"八卦相错者,相交错而成六十四也。"(同上)还是说得很明白:六十四卦是由八卦相错而来的。

"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故曰分阴分阳,易六位而成章也。"南宋时朱熹以此段语录为根据,说这就是邵雍分"一阴"和"一阳"为两仪、四象、八卦乃至六十四卦的"加一倍法"。殊不知这是邵雍于"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之后而说"万物生"的过程。他实际上是在说如何由"八卦相错"而得六十四卦,即是我们于上一讲中所介绍的以乾为祖变得六十四的过程。这个卦变过程正是"一分为二"的"加一倍法"。"易六位而成章"就是说由三位八卦相错而得六位的六十四卦。

邵雍与北宋时期诸儒一样,是以太极为一气,天地为两仪。所不同者,他是以八卦为"天之四象"(日月星辰)和"地之四象"(水火土石)。他既然主"八卦相错"说,就不是以分隔一阴爻或一阳爻而得什么"四象"、"八卦"。还得重复地强调一下:一个"-"爻似可"一分为二"得二"阳爻",可是一个"- -"又如何"一分为二"呢?分后岂不是又得二"阳爻"!如何能分出"阴爻"?

三 邵雍说"易之体"

邵雍曰:"老子,得易之体者也。"(同上)所谓"易之体"是指《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一段话所表达之义。在他看来,《老子》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段话就是得"易之体"之说。当然,这是出于邵雍个人的理解。在邵雍看来,道为太极,一亦为太极。太极生两仪,就是"一生二"。两仪生四象(八卦),就是二生三,八卦就是四象(他之所以分八卦为天之四象与地之四象,就在于要合于"二生三"之说),八卦相错生大业(六十四卦)就是"三生万物"。《易》曰"生生之谓易"。既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生"就是由阴与阳的结合而生。这是符合中国古代哲学的"自组织"理论的。中国古代没有"上帝于七天里造就世界"的"他组织"之说。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万物是通过自身的阴阳自组织而产生的,不是什么人(或神)"分隔"而成的(上帝又是如何来的?)。混沌一气分,清轻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这是古人普遍信奉的理念。有天而有日月星辰,有地而有水火土石,这是邵雍的宇宙观。有此观点,四象就是"象"天之日月星辰和地之水火土石,也就是八卦所"象"之物。这就是他三十多年以心"观物"的结论。

我们明白了《先天图》是由卦变而来的一幅图之后,讨论了上面的三个问题。南宋张行成于《元包数总义序》中曰:先天图"圆者天也,自一阴一阳各六变为三十二阴三十二阳者,运行数也。"于《元包数总义》中曰:"先天卦自乾变坤,得一百九十二阴而成六十四卦,自坤变乾,得一百九十二阳,亦成六十四卦。"可见,还是有人理解邵雍的卦变"加一倍法"的。可是,朱熹分割"卦爻"的"加一倍法",却是必须先把《易》卦的原本符号替换作黑白条型块,而后方可以用来"一分为二"。他自太极"生"一白条、一黑条起进行分隔,得一六十四"卦"大横图,然后就说《先天图》是由大横图"拗转"围成的。显然,他不知道《先天图》是由卦变而得到的。既然不知此,往下说邵雍之学,就是对者少而错者多了。

时至今日,一些国学大家仍在那里说邵雍的"加一倍法"是分隔一阴一阳。这是本着南宋朱熹为着宣扬其理学的目的而曲解的邵雍之学在那儿发议论。中国的儒学,到了南宋时期有着性质上的根本变化,这与当时偏安一隅的政治形势和道教的空前发展有密切关系。我们今天要明白的是:北宋与南宋,虽然都是赵家的天下,但是,儒学道统(包括《易学》)却有本质上的区别。在《易》学方面,自朱熹有意识有目的地易置刘牧的河图洛书、曲解邵雍《先天图》的来源、改画周敦颐《太极图》之后,就形成了这种局面。又加之明、清两代朱熹易学立于学官的影响(明有皇帝下令编篡的《周易大全》,清有康熙《御纂周易折中》,二书中都收有《易学启蒙》),人们已经不再深入探讨邵雍之学的真实内涵,盲目相信朱熹所说的就是邵雍之学的"本义"。自民国以来至今,没有一位国学大家曾对邵雍的《皇极经世》有过深入的研究,也没有任何人能把邵雍之学的真谛展现在国人面前。不亦悲乎!

邵雍的哲学大有研究的必要。我们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要阐述古人的"自组织"理念,就必须深入研究邵雍之学。虽笔者人微言轻,然出于正本清源之目的,不得不有此呼吁。笔者将希望寄托于年青一代之有识者,倘若有志者能深入研究邵雍之学,他一定会有所建树。

思考题:

1 去年,我曾在一次国际性的易学研讨会上,对南京大学的教授提起邵雍的"加一倍法"。说根本不是分割阴阳爻的"一分为二",是"主张老子二生三之说"的。这位教授很是不以为然,说:邵雍怎么能主张"二生三"呢?四象生八卦就是"四分而为八"。我听后,只好不再往下说了。古人说"独阳不生,独阴不生,独天不生",可是朱熹偏要单分割一个阳爻而得三画之乾和六画之乾。有六画之乾,就可变得六十四卦。岂不是要改写《周易》,说"一阳之谓道"了?这就是他的"理学"在《易》学中的体现。如果一个男人能"一分为二"而得子,女人也能"一分而二"而得子,那么现在的"克隆"技术也要为之逊色了。就是这样的"道理",前人在书中说了七、八百年还不解渴,至今还有人在书中重复着。我不知朱熹其他的"伪学",就《易学启蒙》而言,说他搞"伪学"是不冤枉的。您对此说有何意见?

2 如果您有兴趣深入了解邵雍之学,请提出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交流。特别是仍在高校里学习中国哲学的同学,您是如何了解邵雍之学的?不仿深入思考之。
离线白山

发帖
3189
金币
11739
威望
113
贡献值
18
开心币
36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3-07-02
请大家好好研究,股市期货预测必须要借助这图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离线lukeew
发帖
8
金币
10207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3-07-03
从《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 到《伏羲八卦图》的逻辑推演
从《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 到《伏羲八卦图》的逻辑推演
郭彧

清初高雪君于《易经来注图解·卷末周易采图》中列《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 圆外所标八卦,即为见于南宋杨甲《六经图》中的《伏羲八卦图》)。将这一“阴阳相含之象”图,“就其中八分之,以为八卦”,就是其书所列《先天画卦图》。“正南 纯阳,故画乾”、“东南阳长阴消,画兑”、“象阳中阴,故画离”、“东北阳生阴下,画震”、“西南阴生阳下,画巽”、“象阴中阳,故画坎”、“西北阴盛阳衰,画艮”、“正北纯阴,故画坤”,这里所说“先天画卦”的方法,是由“就其中八分之”的《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起始,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为止,得出《伏羲八卦图》的一个过程。

《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谓离卦:“对过阴在内,白中之黑”,“画离于东,象阳中有阴”;谓坎卦:“对过阳在内,黑中之白”;“画坎于西,象阴中有阳也”。显然,视“白鱼”的“黑眼”为离卦中爻,视“黑鱼”的“白眼”为坎卦中爻。如此,则图中离、坎二卦各交互于所八分的区域之内,与其它六卦每卦三爻各占八分之一区域有所不同。清儒胡渭《易图明辨》就这样的图说:“离正东,取西之白中黑点,为二奇含一偶,故云 对过阴在中也”;“坎正西,取东之黑中白点,为二偶含一奇,故云对过阳在中也”。今天看 此图者,一般皆从胡渭说,认为二个“鱼眼”分别为离、坎二卦的中爻。但是,如果我们仔细 看胡渭《易图明辨》所列明末赵仲全《道学正宗》中的《古太极图》,则“黑鱼”的“白眼”又似离卦上爻,“白鱼”的“黑眼”又似坎卦上爻,如此,则八卦每卦三爻各居其 “八分”之一区域之内。

所谓就《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先天画卦”,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过程?图中的两个“鱼眼”,究竟是离、坎二卦的什么爻?这就是本文要试图解决的问题。
如果说《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与《伏羲八卦图》二者之间,有着因果关系,我们就须在二图之间,寻找其中的逻辑推演过程——一个合乎因果关系的推导程式。笔者刻意思索,似有所得。
今列其逻辑推演过程如下:

1.八分《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 并变二圆形“鱼眼”为近似扇形;
2.取外圆半径的一半为半径画内圆,取外圆半径的四分之三为半径画中圆,并分别变二近似
扇形“鱼眼”为内圆八分之一扇形;
3.取震初爻之半块黑补巽卦初爻之半块白,取坎中爻之半块黑补离中爻之半块白,取艮上爻之
半块黑补兑上爻之半块白;
4.抹去图中的反“S”曲线;
5.变画图中“阴爻”和“阳爻”;
6.变图中“阴爻”和“阳爻”为《易经》阴、阳爻符号,即得《伏羲八卦图》。

我们从《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到《伏羲八卦图》的逻辑推演过程中看到,原来“黑鱼”的“白眼”是离卦上爻;“白鱼”的“黑眼”是坎卦上爻。也看到,原来《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竟是由《伏羲八卦图》演变而来的,只不过有人故意倒着说而已。
离线lukeew
发帖
8
金币
10207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3-07-03
谈邵雍先天心易的思维模式——兼谈《H自组织理论》
谈邵雍先天心易的思维模式
——兼谈《H自组织理论》
郭 彧

邵雍(1011—1077)是北宋五子之一。他运用数学、物理与《易》学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宇宙的自然生成过程,在中国哲学的本源问题上,以《先天图》的模式将易《道》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老子之道统一起。他“以心观物”的实验观察,用数学定量和《易》理定性的认识自然的方法,是一个科学的思想方法论。他的学术思想及著作贯穿于《四库全书》的经、史、子、集之中,是其他或偏于象数的术数家或偏于义理的理学家所不可同年而语的。南宋以后,因朱熹有意思地从“唯理”的角度对邵雍的“先天之学”进行了改造,虽说“历代皆重其书”,然而后人多是从朱熹对“先天之学”的诠释中去了解邵雍的学问。这就很难从根本上把握邵雍辩证思维的学术思想,所以,一些曲解甚至批评的现象就是在所难免的了。今人姜祖桐先生从数学、物理与《易》理相结合的高度写出了《H自组织理论》一书,读后惊奇地发现,其中有许多观点竟与九百多年前邵雍的观点相通,而且是在对邵雍之学没有专门研究的前提下进行阐述的。这就使笔者觉得有必要结合谈《H自组织理论》一书,对邵雍先天之学的辩证思维方法论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 .把“加一倍法”用于太极到万物演化过程的悖谬

朱熹说“太极”无形而有理,主“理一分殊”之说。他将“加一倍法”用于“太极”到万物的演化过程,其结果就是:“易有太极”是一理,“是生两仪”是一理分成二理,“两仪生四象”是二理分成四理,“四象生八卦”是四理分成八理……原来八卦是八个理,六十四卦是六十四个理。“分”并不等于是“生”,不管“一理”是如何地无限分下去,终归还是一理,只不过有总理和分理、一理和多理而已。《H自组织理论》一书则恰到好处地阐明了这一点:

八卦图的推演方法应当从集合论的集合要素方面来考虑。不少易学书用小横图(笔者注:指朱熹《伏羲八卦次序》图)来推导八卦。显然,这种方法是得不到真实的八卦图的。无限二分法的集合系统可以用数学逻辑计算它集合后的元素有多少个。但是,这种系统不发生质变运动。质变运动本身就是一种生灭运动。创生与消灭,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内禀规律。

同样,朱熹屡屡教人“须先将六十四卦作一横图”的《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即“大横图”),也是不能用来描述质变运动的。太极无画,一画为仪,两画为象,三画为八卦,四画、五画无所主名,六画为六十四卦。皆是由太极之母生出体外之子。太极为一理,一画阴阳非物(乃物之属性),两画四象阴阳亦非物,叠成三画之后岂能象八物?四画、五画无名亦非物,叠成六画之后岂能象万物?至六画成六十四卦,则仪有六十四,象有六十四,“八卦”有六十四,还有五画“卦”与六画“卦”各六十四。如果从“生”的角度说,太极之母先生二画为两仪,及四象时,则母仅生四画,合先为仪之两画而成象(两仪为作四仪),及八卦时,母仅生八画,合先为仪之两画与先为象之四画而成卦(两仪为作八仪,四象为作八象),余类推。如此的“母生子,在母体之外”的模式,于化生万物方面是说不通的。这只能是朱熹“理一分殊”的“唯理”模式,根本不是“观物”而来的经验模式。朱熹所改造的“先天之学”,是唯义理派的,是与宇宙生成论不沾边的东西。究其原因,则是抛弃了邵雍所运用的物理和数学,单一以《易》理贯彻始终。不以物生物,唯以理分理,就必然产生悖谬。

朱熹抛弃物理与数学,仅从《易》理的角度阐述《易》之体。自然就对老子的道体说有所非议和曲解:

老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亦剩说了一个道。便如太极生阳,阳生阴,至二生三,又更都无道理。一便生二,二便生四。老子却说“二生三”,便是不理会得。

程大昌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先生答云:“此道字即《易》之太极。一乃阳数之奇,二乃阴数之偶,三乃奇偶之积。其曰二生三者,犹所谓二与一为三也。”(《文公易说》)

二 .易、道相通的诠释

邵雍说:

一气分而阴阳判,得阳之多者为天,得阴之多者为地。

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故曰“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易》六位而成章”也。(《观物外篇》)

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体尽矣;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体尽矣。(《观物内篇》)

邵雍的“分”,是“八卦相错”之后“然后万物生”的万物(六十四卦)之“分”。前面说有了“天之四象”和“地之四象”,就是“八卦成”了。所以,八卦之前,根本不是从太极一分为二“加一倍法”而来的。一气、天地、日月星辰和水火土石、万物,这都是性质不同的物。邵雍从“观物”的角度,结合《易》道阴阳、刚柔的义理来说宇宙生成,就必是从“唯物主义”出发以物生物地叙说。“加一倍法”的集合系统只能用来描述物质的量变过程,所以邵雍用来说六十四卦的“一分为二”(故有“乾为一,乾之五爻分而为大有”等说)。而从太极一气说到“八卦成矣”,则是两元素自集后变成三元素的集合系统,即是“二生三”系统。一气分为天、地,天有日月星辰,地有水火土石,天地两元素自集后变成三元素,就是天之日月星辰、地之水火土石和日月星辰+水火土石的八卦。所以,八卦是“二生三”的结果。如此,邵雍就在道体方面把《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统一起来了。(示意图见下)

《易传》 邵雍 《老子》今用符号

 

太极 一气 道生一○

 

两仪 天地 一生二 AB

 

四象(八卦) 天之四象 地之四象二生三 AB
八卦A+B
(天四象+地四象)

 

六十四卦 天之四象交于天之四象 三生万物 A×A
天之四象交于地之四象 A×B
地之四象交于天之四象B×A
地之四象交于地之四象B×B
(或八卦相错 略)

 

早在南宋时期,程大昌于《易原·辨疑》“邵郑异同”篇中就说邵雍“是取一生二,二生三者,以为之宗主也”。又《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所载《太极先天之图》,变《周氏太极图》为此图者,亦是本邵雍八卦为“二生三”之结果,而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八字从第四层图式左右移至第三层图式左右。把原标于第五层图式的“万物化生”四字移至第四层图式左右,亦是要体现“三生万物”之义。可见,变《周氏太极图》为《太极先天之图》者,很是明了邵雍“先天学”所言“易之体”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而方有如此改动及“先天”的命名。

《H自组织理论》:

易学逻辑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或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两个原理是同一原理,老子学说中的“三”,相当于易学中阴阳交感的过程,都是对具有运动属性系统演化规律的描述。

易学的基本逻辑法则是,当道演化成“三”时,能揭示三要素中对立属性之间交互感应,形成新系统的结构关系,共八种,称八卦。

“二生三”是大自然能够进行自组织的重要演化程序。……“三生万物”的道或易系统,必须是能出现“四象”的系统。

从姜祖桐先生此书的内容看,并没有涉及邵雍的先天易学。然而,“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滤”。从物理学、数学与《易》学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宇宙生成的大课题,姜先生的见解却同先哲邵雍不谋而合。

在邵雍看来,《易传》“易有太极”一节,说得是《易》之体。而《老子》中的道体就是说的这个《易》之体。所以,邵雍说:“老子,知《易》之体者也。”(《观物外篇》)

《H自组织理论》一书就是基于这两个原理就是同一原理而阐述“方法论”的:

“道生一”或“易有太极”是指质变系统演化过程中,必须从“无”产生一个新事件。

“一生二”是指质变系统新事件出现,必定是成对发生的,新事件中内禀存在着两种对立互补属性的要素。

“二生三”质变逻辑是指两个对立元素之间存在着内禀的、自然的联接关系。这种联接关系成为两个对立元素的自集新元素“三”。

在同一类型的系统中两元素自集只能生成八种状态的自集新元素。

八卦是由阴爻、阳爻组合而成的。阴、阳两元素组合成三元素,只能有八种。这就是邵雍为什么把八卦当作“二生三”结果的理由。邵雍说:

天之大阴阳尽之矣,地之大刚柔尽之矣。(《观物内篇》)

在邵雍看来,天地为两仪,天有阴阳,地有刚柔。而阴阳中又有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刚柔中又有太刚、太柔、少刚、少柔。就是用天之四象与地之四象的交互而成八卦。

《H自组织理论》:

真实的易学八卦图是从“四宫”推来的。虽然易经中只讲“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但易经中的四象就是“四宫”。它把“两仪”(两种元素)的四种状态先确定为四象(四宫),然后去推这四象,在“两仪”自集元素发生的两种状态下交互作用,得八卦。

又是“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滤”。真理只有一个,前人见得,后人也能见得。尽管后人并不知前人已有此说。姜先生之说与邵雍“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之说,又是不谋而合。这分明是从物理、数学与《易》理结合中悟得的道理。“所以谓之理者,物之理也;所以谓之性者,天之性也;所以谓之命者,处理性者也;所以能处理性者,非道而何?”邵雍的这段话值得深思。

中国的历史哲学,在宇宙生成论的本源问题上,并没有什么儒、道之分,因为真理只有一个。我们远古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传说,“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就是说宇宙的自组织运动,从来就没有“上帝”造物之说。《易乾凿度》说“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郑玄说“天地本无形,而得有形。则有形生于无形矣”,邵雍说“无极之前,阴含阳也,有象之后,阳分阴也”,周敦颐说“自无极而为太极”。可见,“无极”、“太极”的命题并不是道家的知识专利。南宋时道教空前发展,朱熹说邵雍的学问“似老子”有“老庄之说”并有意思地改造他的“先天之学”,自有其时代背景。在学术上,既重于时代的门户之见,就自然不能客观地阐述真理。朱熹不能诠释邵雍之学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对“邵雍数学”持“未须理会”的态度,一味地说“自是有此理”。任何人不以物理、数学与《易》理结合的方法去研究邵雍之学,都不会悟得邵雍之学的真谛。特别是在宇宙生成的大学问方面,即使如同朱熹这样的人也不例外。

《H自组织理论》:

任何自组织系统,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生成系统。这一“组织”在出现之前是不存在的,它能从“无”(道)系统自我创造出来。

“无”只是“虚”而已,并不是什么都没有。邵雍说:“或告我曰,天地之外别有天地万物,异乎此天地万物。则吾不得而知之也。……以不可得知而知之,是谓妄知也;以不可得言而言之,是谓妄言也。吾又安能从妄人而行妄知妄言乎?”“混沌如鸡子”的宇宙之外不可得而言之,一○之内言有,一○之外即言无了。中国哲学的智慧即在于此,何必要讳言“无极”呢?邵雍积三十余年的功力以心观物而悟得“心易”,从而到达了哲学的最高境界——不是任何“有学问”的人都可以轻易到达的境界。

三 .邵雍与朱熹“先天学”的不同模式

邵雍的模型论是混沌一圈,老混沌阖辟于此圈,新混沌亦阖辟于此圈。《先天图》六十四卦圆图象天,六十四卦方图形地,合之为混沌太极,是一“母包子”系统模式。所以,张行成说:“图名先天,而一百二十八卦、七百六十八爻咸备者,天地之象已具乎浑沦之中,太极之全体也。”(《易通变》)太极即此圈,两仪亦此圈,四象、八卦亦此圈,万物亦此圈。这一圈不是量变模型,而是质变模型。所以,邵雍说:“万物各有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之次,亦有古今之象。”
朱熹则主张把《先天图》内六十四卦方图“移出放外”,以单一的六十四卦圆图为“先天图”。这是基于他“母生子,子在母体之外”的无限二分法模式而进行改造的。著名的是朱熹与林栗有关“先天图”模式的辩论——《记林栗辨易》。对于林栗有关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之说,朱熹说他“此恐倒说了”,认为其说是“太极包两仪,两仪包四象,四象包八卦,与圣人所谓生者意思不同”,林栗则反驳说:“惟其包之,是以能生之。包之与生实一义尔。”朱熹说:“包如人之怀子,子在母中。生如人之生子,子在母外。恐不同也。”从大小二横图看,的确都是“子在母外”的模式。
朱熹说:

须先将六十四卦作一横图,则震巽、复姤真在中间。先自震、复而却行以至于乾,乃自巽、姤而顺行以至于坤,便成圆图。而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昼夜昏旦,皆有次第,此作图之大旨也。(《文公易说》)

可知朱熹的“先天图”是由“大横图”拗转围成的。北宋时期无人以两画为四象,当然不会作出什么“横图”。以两画为四象之说,兴起于南宋,之后方有朱熹黑白爻画叠加的大、小横图(大小二横图出于朱熹,见《答袁枢》)。朱熹以所谓的“加一倍法”造得大小二横图之后,就处处依此图改造邵雍的“先天之学”。他以横图起乾一至坤八为“逆数”,围作圆图后就只有“一半逆”,是一“∽”型模式。此种模式不能体现邵雍所谓“逆知四时”之意。

邵伯温述其父学:“其学主于意言象数四者不可阙一,其理见于圣人之经。不烦文字解说,止有一图以寓其阴阳消长之数与卦之生变。”(《易学辨惑》)由此可知,邵雍的《先天图》是用“卦之生变”方法得到的。

一变而二,二变而四,三变而八卦成矣。四变而十有六,五变而三十有二,六变而六十四卦备矣。(《观物外篇》)

以《乾》为祖变六十四卦例是:《乾》变《夬》是为“一变而二”,《乾》《夬》变《大有》《大壮》是为“二变而四”,至五变得《先天图》圆图左方《乾》至《复》三十二卦,六变《乾》至《复》三十二卦得《先天图》右方《姤》《坤》三十二卦。

以《坤》为祖变六十四卦例是:《坤》变《剥》是为“一变而二”,《坤》《剥》变《比》《观》是为“二变而四”,至五变得《先天图》圆图右方《坤》至《姤》三十二卦,六变《坤》至《姤》三十二卦得《先天图》左方《复》至《乾》三十二卦。

可见,《先天图》“图皆从中起”,《姤》是由《乾》变来的,《复》是由《坤》变来的。所以,邵雍说:“母孕长男而为复,父生长女而为姤,是以阳起于复而阴起于姤也。”显然这是一个“○”模式。此种阴阳消息循环不已的模式,方可用来表达“逆知四时之谓”的意思。至于圆图中所寓“阴阳消长之数”,邵雍则说:“圆者数之,起一而积六”、“逆数之:震一,离、兑二,乾三,巽四,坎、艮五,坤六”,而方图之数,邵雍则说:“方者数之,起一而积八”、“顺数之: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时必逆知,物必顺成。说象天圆图“逆知四时”是六数,说形地方图“万物化生”是八数。

同样,邵雍所谓“乾坤纵而六子横”的小圆图(即朱熹《伏羲八卦方位》图)也是由“卦之生变”得来的,也是一“○”模式。朱熹则以小横图围作小圆图,即成一“∽”模式。朱熹把八数配于圆图,就不能体现“逆知四时”之说,所以他有“圆图又只一半逆,不知如何”的终生迷惑。这分明与邵雍的本意不同。

邵雍与朱熹《先天图》的两种不同模式,决定了两种“先天学”的不同内容。朱熹和蔡元定在《易学启蒙》中只以《姤》至《坤》三十二卦说逆知夏至到冬至的二时,就是囿于把八数配于圆图的限制。

四 .“太极图”的问题

《H自组织理论》一书上篇“方法论”、中篇“宇宙论”、下篇“物理论”,都基于“阴阳鱼”形的所谓“太极图”(几何画法之图)推衍出许多图式,用以说明“生成”、“对称”、“互补”、“平衡”、“变易”及“循环”等原理。姜先生不是《易》图学的专门研究者,为着说明问题而借用这样的“太极图”,似乎无可非议。然而,从源头上说笔者则建议姜先生直接使用邵雍的《先天图》。这是因为:

1. 如此几何画法的“太极图”出现在清末民初。
2. 所谓“太极图”的命名,出于明代的章潢。
3. 最早见于明初赵撝谦《六书本义》的“阴阳鱼”图,叫《天地自然河图》。
4. 这样的“太极图”是从邵雍“乾坤纵而六子横”图逐步演变而来的。

以初爻画于外的“乾坤纵而六子横”图,即可演变为章潢所谓的“古太极图”(具体演变步骤见拙作《周易图象集解》)。其实“古太极图”所表现出来的阴阳循环、互补对称等,都可从“乾坤纵而六子横”图中看到。特别是邵雍所配“震一,离兑二,乾三,巽四,坎艮五,坤六”的逆数之数,形象地表达了循环的机制。小者说四季循环是此数、昼夜循环是此数,月象晦朔弦望循环是此数;大者说混沌宇宙也是此数。此图是邵雍《先天图》八贞卦的约图。从此图进而上升到方圆六十四卦的《先天图》,则是《H自组织理论》用以“揭示宇宙结构和真空场与现实世界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逻辑图。笔者相信,在阐述宇宙生成的大课题时,采用邵雍的《先天图》及其“乾坤纵而六子横”约图,是运用了更具有辩证思维方法论的模型,更能从系统性和逻辑性方面说明问题。

既然要用“循环原理”去说明问题,就应该采用“○”的图形模式。把八数配于“太极图”上,就成一“∽”模式。“乾坤纵而六子横”图的阴阳消息循环,虽然呈现一反“S”线,但是其行数之序却不是“∽”型的,即不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所以,配有八数之图是不能用来同时表达“阴阳互补对称”和“阴阳消息循环”双重意思的。

邵雍是我国北宋时期最伟大的哲学家。他运用“以心观物”的方法,并结合数学与易学从根本上探讨宇宙生成的大课题,从而发明了“先天易学”。先天易学就是无文字、图象的“心易”。为着表达这种学问,他创作了《先天图》这一理论模型,要人们从“后天著功夫”的层面去理解先天的“心易”。所以,如果要了解邵雍的学问,就必须先明了他构建《先天图》的理论模型。对于接受朱熹误导的人来说,也必须先从朱熹的“先天学”模式中摆脱出来。朱熹曾有“各是各底易”的说法,在“先天易学”上,我们也要分清各是各的先天之学。近现代的国学大家,为什么不能阐明邵雍学问的真谛?个中原因是很清楚的。没有从朱熹先天之学而能说明邵雍先天之学者,就是因为二者的学问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今天的学者,大可不必有什么门户之见,亦不必处处遵循国学大师之说。只要下功夫进行专题研究,如同姜祖桐先生著《H自组织理论》一样,就会“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笔者与姜先生都是学物理学而又研究《易》学的,或许因此才会对邵雍的学问有初步的理解吧?
发帖
74
金币
214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3-07-21
应该仔细看一下。
离线lilianyong
发帖
53
金币
10180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3-07-25
谢谢兄:)收藏!
发帖
74
金币
214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3-07-30
好!收藏。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