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围棋发展史看:中国三圣之高(明显高于日本三圣)
09-10-10 16:42:59 楼主:xyjiang#mit
首先,中国人很早就会下所谓“日本围棋”,现存最早的古谱“孙策-吕蒙”谱,就是典型代表。。。虽然可能不是东汉的,但是,至少是唐朝以前的,那时,日本人还不知道什么是围棋。
中国人既然下过如此围棋,所以早期就知道“小目开局和平行布局(也就是模样布局)”之害,会造成“偏安一方”,不思“进取中原”而“砥定天下”。。。所以,早期的中国国手就加入了所谓“座子”,天生不让“小目开局”和“平行布局”,所以,逼迫对局者,必须“进取中原”才能“定天下”。。。
什么叫“进取中原”?什么叫“砥定天下”?这既反映了中国古人的天下一统的价值观,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法则。那就是提倡“中盘战斗”,提倡“复杂化”并“穷尽变化”,反对“偏安一方”或“负隅自立”,反对“简单化”。更在细节上设立了“还棋头”的方法,来惩罚“偏安”政策,这其实也是符合古人造围棋而仿天下的意愿,因为“偏安割据”必定造成社会成本的增加。
既然反对偏安一隅,要定天下,那么围棋的战斗自然“应当是”“多方关联的”复杂战斗。。。这才是对人类智慧的最大挑战!
记得西方人曾经如此描述围棋与国际象棋的差别:“如果说国际象棋是一场精心演化的战役,那么,围棋就像是在驾御一场世界大战。”这是多么形象的描述了围棋的复杂性和古人创造它的意含。
中国围棋,很早就规定了座子和“还棋头”规则,促使围棋向着“定中原”的“世界大战”模式演化。而中国三圣,正是把这种趋势的集大成者。
首先出现的是黄龙士,黄龙士奠定了所谓“八卦布局”,那就是典型的“反对偏安”,突出中原定天下的布局。近期王元八段在《围棋天地》的解说上再次说明了如此布局的合理性:如此布局(大飞角,两边逼住),根本没有办法补角守地。所以,如此布局进一步逼迫对局者,必须通过“中原世界大战”来定“到底是谁家的院子”。
而且,黄龙士发扬了“世界大战”的特点,把世界大战的各个战斗“关联起来”,放眼全局,不以“一地一隅的得失”的得失为准,而是心怀“世界”,转身弃取,神鬼莫测。后人评价:“棋到龙士而变”,实在是对这种“关联战斗”到黄龙士而定型的最好评价。
而后“两圣”同时出现,实在是中国的幸运。黄龙士是孤独的,他只能与徐星有下三子棋来证明自己绝对的实力。而施范却可通过他们的演绎,我们今天才有幸看到中国古代围棋的颠峰之作。随着当湖十局研究的深入,我们真正看到了施范在黄龙士之后,怎么把“关联战斗”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处处大龙死活相互纠缠,似乎难解,而在此大生死考验的同时,还要心细如发,在小地方,锱珠比较,官子便宜还不能漏。同时,放眼世界大战,为了全局,他们也能走出类似“肩冲星位”这种豪放之举。
而且,施范虽处同样时代,并同时称圣,但两者对棋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范敏杰迅速,而施沉稳厚重,但都像世界大战的元帅,统领千军万马的同时,对各个战斗的重要性、关联性和对整个大战的作用,都了然于心。这才真正是圣。
反观日本围棋,在他们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废除座子和还棋头,必定会造成中国古人早就知道的结局:偏安的围地。而他们的前圣道策则更是把这种“偏安围棋”发挥到极致之大成者,嘿嘿,历史的方向正好与黄龙士相反。后圣秀策更是个“围地冠军”,最得意的棋局(把美男子降级的那局)和招法(秀策尖),都是保守下法的棋局,是所谓“简单化”的名局。当然,不可否认,他们确实是俊杰,对“围地”的理解超出同时代的日本棋手,但是,他们却把日本围棋带上了一条不归路。他们的“中圣”丈和比较特殊,他是一个“战者”,可惜,他的棋在日本历史上评价并不高。
日本围棋,曾经辉煌,但是,历史总是要还它本来面目的。当韩流崛起,中国迎头赶上的时候,世界重新回到“强关联战斗”的时代。这时,我们回头看看那些吹嘘日本围棋“二十多手后就能判断半目胜负”、“合理布阵是火枪,而古代的大砍大杀是长矛大刀”的评论,多么好笑啊。正是日本围棋脱离了围棋“世界大战”的本质,所以早就了一批批的“绵羊”,而日本现代棋圣更沦为“人见人爱”的凄惨。
其实,日本围棋脱离围棋“关联战斗”本质,并“人为简单化”的现象,弊端早早就反映在他们自己的棋坛中。虽然道策、秀策(还有后面秀荣、秀和等等)强调“阵地战”,但是他们自身相对周围的人还是“很能打的”,而且,日本每一代“王者”,并不是什么布局高手,而是他们中的“力战王”。。。一直到他们的“末代皇帝”赵棋圣。。。但是,很可惜,这个在日本最能打的赵棋圣,遇到力量高出他一截的李石佛,就只有被打崩的命运了。
历史走了一大圈,虽然现在大家废除了“座子”和“还棋头”,围棋“战斗的本质”虽然受到挫伤,但是,并没有变质。现代围棋虽然在前面还像日本围棋那样做做布局的样子,但是,“中原绝胜”和“砥定天下”的中盘,再次回到了主流。历史就像一面镜子,它告诉我们不只是一个演化的长河,同时照出了中国古代三圣的伟大和他们奠定的“正确的历史方向”。
首先,中国人很早就会下所谓“日本围棋”,现存最早的古谱“孙策-吕蒙”谱,就是典型代表。。。虽然可能不是东汉的,但是,至少是唐朝以前的,那时,日本人还不知道什么是围棋。
中国人既然下过如此围棋,所以早期就知道“小目开局和平行布局(也就是模样布局)”之害,会造成“偏安一方”,不思“进取中原”而“砥定天下”。。。所以,早期的中国国手就加入了所谓“座子”,天生不让“小目开局”和“平行布局”,所以,逼迫对局者,必须“进取中原”才能“定天下”。。。
什么叫“进取中原”?什么叫“砥定天下”?这既反映了中国古人的天下一统的价值观,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法则。那就是提倡“中盘战斗”,提倡“复杂化”并“穷尽变化”,反对“偏安一方”或“负隅自立”,反对“简单化”。更在细节上设立了“还棋头”的方法,来惩罚“偏安”政策,这其实也是符合古人造围棋而仿天下的意愿,因为“偏安割据”必定造成社会成本的增加。
既然反对偏安一隅,要定天下,那么围棋的战斗自然“应当是”“多方关联的”复杂战斗。。。这才是对人类智慧的最大挑战!
记得西方人曾经如此描述围棋与国际象棋的差别:“如果说国际象棋是一场精心演化的战役,那么,围棋就像是在驾御一场世界大战。”这是多么形象的描述了围棋的复杂性和古人创造它的意含。
中国围棋,很早就规定了座子和“还棋头”规则,促使围棋向着“定中原”的“世界大战”模式演化。而中国三圣,正是把这种趋势的集大成者。
首先出现的是黄龙士,黄龙士奠定了所谓“八卦布局”,那就是典型的“反对偏安”,突出中原定天下的布局。近期王元八段在《围棋天地》的解说上再次说明了如此布局的合理性:如此布局(大飞角,两边逼住),根本没有办法补角守地。所以,如此布局进一步逼迫对局者,必须通过“中原世界大战”来定“到底是谁家的院子”。
而且,黄龙士发扬了“世界大战”的特点,把世界大战的各个战斗“关联起来”,放眼全局,不以“一地一隅的得失”的得失为准,而是心怀“世界”,转身弃取,神鬼莫测。后人评价:“棋到龙士而变”,实在是对这种“关联战斗”到黄龙士而定型的最好评价。
而后“两圣”同时出现,实在是中国的幸运。黄龙士是孤独的,他只能与徐星有下三子棋来证明自己绝对的实力。而施范却可通过他们的演绎,我们今天才有幸看到中国古代围棋的颠峰之作。随着当湖十局研究的深入,我们真正看到了施范在黄龙士之后,怎么把“关联战斗”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处处大龙死活相互纠缠,似乎难解,而在此大生死考验的同时,还要心细如发,在小地方,锱珠比较,官子便宜还不能漏。同时,放眼世界大战,为了全局,他们也能走出类似“肩冲星位”这种豪放之举。
且,施范虽处同样时代,并同时称圣,但两者对棋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范敏杰迅速,而施沉稳厚重,但都像世界大战的元帅,统领千军万马的同时,对各个战斗的重要性、关联性和对整个大战的作用,都了然于心。这才真正是圣。
反观日本围棋,在他们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废除座子和还棋头,必定会造成中国古人早就知道的结局:偏安的围地。而他们的前圣道策则更是把这种“偏安围棋”发挥到极致之大成者,嘿嘿,历史的方向正好与黄龙士相反。后圣秀策更是个“围地冠军”,最得意的棋局(把美男子降级的那局)和招法(秀策尖),都是保守下法的棋局,是所谓“简单化”的名局。当然,不可否认,他们确实是俊杰,对“围地”的理解超出同时代的日本棋手,但是,他们却把日本围棋带上了一条不归路。他们的“中圣”丈和比较特殊,他是一个“战者”,可惜,他的棋在日本历史上评价并不高。
日本围棋,曾经辉煌,但是,历史总是要还它本来面目的。当韩流崛起,中国迎头赶上的时候,世界重新回到“强关联战斗”的时代。这时,我们回头看看那些吹嘘日本围棋“二十多手后就能判断半目胜负”、“合理布阵是火枪,而古代的大砍大杀是长矛大刀”的评论,多么好笑啊。正是日本围棋脱离了围棋“世界大战”的本质,所以早就了一批批的“绵羊”,而日本现代棋圣更沦为“人见人爱”的凄惨。
其实,日本围棋脱离围棋“关联战斗”本质,并“人为简单化”的现象,弊端早早就反映在他们自己的棋坛中。虽然道策、秀策(还有后面秀荣、秀和等等)强调“阵地战”,但是他们自身相对周围的人还是“很能打的”,而且,日本每一代“王者”,并不是什么布局高手,而是他们中的“力战王”。。。一直到他们的“末代皇帝”赵棋圣。。。但是,很可惜,这个在日本最能打的赵棋圣,遇到力量高出他一截的李石佛,就只有被打崩的命运了。
历史走了一大圈,虽然现在大家废除了“座子”和“还棋头”,围棋“战斗的本质”虽然受到挫伤,但是,并没有变质。现代围棋虽然在前面还像日本围棋那样做做布局的样子,但是,“中原绝胜”和“砥定天下”的中盘,再次回到了主流。历史就像一面镜子,它告诉我们不只是一个演化的长河,同时照出了中国古代三圣的伟大和他们奠定的“正确的历史方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11 16:13:1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