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85阅读
  • 10回复

《易》的起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摩尼宝
 
发帖
157
金币
513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5-02-01
《易》的起源

引言

凡是研读过《周易》的人都会产生不少极难解的问题,当然几乎每个卦的爻辞都如谜团一般,这里所将要讨论的主要是一个大的难题:《易》的起源。其实《易》与八卦是不可分的(见专篇的论述),因此所谓《易》的起源,主要是指八卦的起源和其内在机制。

古人因何又如何造出八卦?《系辞》的说法是“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对八卦的起源肯定为来自古圣人观察天地万物的结果,这种符合人类生活实践和历史发展的记述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但问题在于八卦仅由阴阳符号所组成,以此来囊括天地万物让人感到过于玄乎。但《说卦》里也似乎就是给囊括了。而《系辞》里又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说“成天下之--(音menmen )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指出八卦的起源和结构与太极、两仪、四象直接相连,与蓍龟、天象、河图、洛书也有很直接的关系。如此一来,用极其简单的符号组合的八卦又变得异常复杂起来,它的起源也成了天下大谜,《周易》的研究自孔子开始,从两汉兴起易学到至今对此问题仍未有令人信服的结论。其间,后代易学家觉悟到八卦很可能出自某种图形(图画、图象),于是极力构思和考证各式图案,以求答案。其中最有名气的是北宋陈传的“太极图”“河图”“洛书”和邵雍的“八卦方位图”“八卦次序图”等,有些图案经大儒朱禧的肯定后流行至今,大行其道。但很明显的问题是这几种图案之间并不能有机的连接合并,如“太极图”与“河图”,“洛书”与“八卦次序图”之间根本无法进行连接。试问现今有谁能从这些“太极图”“河图”、“洛书”中排演出八卦来?难道包牺氏的智慧要高出今人许多倍拟或有外星人传授了什么给他。我们甚至还能问:为何八卦一定是“三才”,而不是“二才”、“四才”?为何不能四爻之动八极之道?

闻钟声烦恼尽,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三人行必有我师!!
离线摩尼宝
发帖
157
金币
513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5-02-01
1
问题还不单纯是由什么样的图案里出来太极八卦,《系辞》还有“......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断木为 ,揉木为耒,耒缛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盍〉。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夸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坻,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许,掘地为臼,臼许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淳,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快〉。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这种记述在《系辞》里还一再被肯定为“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由此可见,八卦又与发明创造有很确切的联系,但历代的易学家对此的解释只能限于八卦的六条杠杠,其释义的牵强,简直令释者比读者还要难受,更惶论用什么图式来说明了。对已成的发明无从寻根,又碍于《系辞》的权威性,大约多数抱着看看传说而已的心情罢了。有甚者则干脆当这些记载为后人窜入的(如近人金景芳)。当然汉儒中也有例外,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认真将“盖取诸快快扬于王廷”作文字起源而论。但试问两千年下来又有谁能用八卦造出个新字来?

综合《周易》里的有关八卦起源记述,我们想得到关于八卦起源的满意答案,就应当有这样一种图案,它应一体化的大致具备和体现出的要素为:1、可从中直观的得到或悟出八卦及(发明)各种器物甚至文字。2、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可连续生成。3、有天地万物(尤其与天象和龟)的形象相关的比较真实的直观图象。4、应可做连续和无限的变化、扩展。5、直观可数的天地之数和大衍之数。6、应是文明之初时的人类在生活和进化的水平上所可能做到的。7、须是现代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发现所能基本证实的。

以上7点当然还只是比较主要的部分。有这样一种八卦起源的图案吗?作者说一定有,并且可能已经找到了!

公开这个图样;还易八卦的本来面目,具有什么意义呢?作者也不完全清楚,只是知道:《易》的精髓在于革新创造,而不是筮占。也许今后八卦的起源和一般机制连中小学生也能懂。

我们当然不接受离开历史事实和科学之外的臆说。请拿出最有力的史料和最大的想象力去推翻作者。

闻钟声烦恼尽,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三人行必有我师!!
离线摩尼宝
发帖
157
金币
513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5-02-01
2
第一篇 《易传》来历新探索

 

有关八卦起源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易》的《系辞》里,这也几乎是先秦典籍中仅有的较明确记载。因此,先对现存的古代文献作些有关的探讨,使《易传》的来历能再清晰一点,成为开展研究的第一步。

 

 

一、历来认为《易传》为孔子及门人所作

 

今本《周易》的内容有《经》和《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已基本被认定是西周早期的作品。《传》的部分包括《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系辞》上下篇及《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合称《十翼》;又称《易大传》和《易传》,大部分内容是专门解释《经》的著述。最早从事《周易》研究的两汉儒家,皆视《易传》为孔子所作。

正是由于《易传》的解释才使《周易》据有深奥的哲理,同时也令人产生一些难以想象的困惑。《周易尚氏学》对此形容为:“《系辞》之维妙维肖,蹈虚御空之语;杂卦之错杂位置,鼓舞颠倒之言。试思谁能为之?又谁复敢如此为之?”“《十翼》幽奥之辞,其难解过于《周易》。”又有说:“故《十翼》非孔子不能为,不敢为;而记录《十翼》者,则孔子之门人也。”以《易传》的成书年代在春秋战国之间,王国维、郭沫若、胡适等多持相近的看法。如胡适《先秦名史学》说:“现在的研究,《十翼》不可能全部归于孔子所作。但认定第一、二、三、四篇是孔子自己所写,则较为可靠。第五和第六篇,虽然常有添改,但就整体来说,搜集了很多有价值的无疑地属于孔子的真正观点的东西,有些可能也是他自己写的。其它一些,很可能是他的弟子的记录。第七篇,可能包含少数真正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拙劣的添改。第九篇是后来附加的,但显然出自精明者之手;第八和第十篇,则无疑是拙劣窜改者之作。”

现今比较流行的看法是:《易传》成文于战国中末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孔子的观念,非出自一人之作。

闻钟声烦恼尽,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三人行必有我师!!
离线摩尼宝
发帖
157
金币
513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5-02-01
3
二、关于《史记》中的有关记载

 

《田敬仲完世家》说:“盖孔子晚而喜《易》。《易》之为术,幽明远矣,非通人达才孰能注意焉。”

《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因《序卦》也简称《序》及分标点的不同;此文的开头亦有作:“孔子晚而喜《易》、《序》、《彖》、......。”或“孔子晚而喜《易序》、《彖》、......。”

于是这个记述可以做两种不同的解释:1、孔子晚年对《易传》作了概要性阐述,传给了弟子。2、孔子之前已有《易传》,为孔子晚年时喜读。

  “孔子晚而喜《易》”的年代,我们可从同篇记载推测,“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孔子逐适卫。”,“于是孔子自楚反乎卫。是岁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鲁衷公六年也。”,“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孔子在外奔波了十四年,重返鲁国定居时已七十岁(卒于七十三岁)。当然,“晚”不一定是到了七十岁,“喜《易》”也不一定要等返国安居之后。

孔子对《易》的感叹,《论语 述而》中早有类似记载:“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如孔子未过六十岁应不会用这种口气说话。将孔子学《易》和“晚而喜《易》”时的年岁估在六十五至七十左右应比较适当。《述而》还说“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不喜欢著书又已老迈的孔子,尚自叹数年后才能弄通《易》,难免使人要考虑他还有多少时间及会否去作《易传》。也许《史记》是在说孔子之前已经有了《易传》的一部分内容,至少也反映出西汉大家既疑问孔子会否作《易传》;又更不相信除了孔圣人谁能有这种本事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心理延续至当代大学者亦无不同。

  《太史公自序》说“太史公(司马迁之父)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引其父的话说:“《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段话在《系辞》中是记孔子所说的。又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注:又作正《易》传),继《春秋》,.......’小子何敢让焉!”司马迁既称其父司马谈曾受业于杨何的正宗《易》学,他本人对《周易》肯定也是相当在行的,并似曾作过勘校《易传》的事。
闻钟声烦恼尽,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三人行必有我师!!
离线摩尼宝
发帖
157
金币
513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5-02-01
4
同篇还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未直接引《易传》中关于伏羲、神农的说法。《史记》仅从黄帝开始作传,司马迁治史严谨之故。但此事对史家来说绝非是能随意取舍的。对传说中的人物,既不能割断历史做完全否定;又无资料可考;还要故顾全孔子的影响;只好说“余闻之先人曰”了。可见既便司马迁认为《系》是孔子所作,要予援引也不可取。要不就是他认为这些传说之类并非孔子的著述,孔子也不过是加以整理罢了。如此一来,不说作《彖》而说“序《彖》”的原由倒也明白些了。

有关孔子传《易》的脉络,《仲尼第子列传》中排的十分明确:“商瞿,鲁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岁。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轩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何传东武人王子中同,同传淄川人杨何。何元朔中以治《易》为中大夫。”。《儒林列传》说:“自鲁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字子庄。而汉兴,田何传东武人王同子仲,子仲传淄川人杨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征,官至中大夫。齐人即墨成,以《易》至城阳相。广川人孟但以《易》为太子门大夫。”“然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之家”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有如此明确传人的排列,为《春秋》、《诗》、《书》等其它任何典籍所无。可见《易传》成书后被人随意篡入或改动的可能性比其它书籍要小很多。

当时,《易》学已十分风行,司马迁既于《易》极熟,治史中有关《易》的部分更不会无所依据而贻笑他人。

有关《易传》作者的问题,从相距年代和可靠性而言,仍以《史记》较具参考价值。

闻钟声烦恼尽,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三人行必有我师!!
离线摩尼宝
发帖
157
金币
513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5-02-01
5
三、关于《汉书》的有关记载

 

《艺文志》说:“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书,传者不绝。汉兴,田何传之。”

《易传》里有不少孔子的话,只会因为依附《易经》;以卜筮之书的内容才可能躲过秦朝焚书,基本保持全貌。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相当完整的帛书《周易》亦可证实这一点。

同篇开首还有:“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后一句不知所指为何?因篇中所列《易》的数家皆已是汉时之人,全不似其所列《春秋》、《诗》诸家,大概是指汉代的数家对《易经》注释的不同,如又说:“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故后一句应不是说先秦的《易传》有数家。

《汉书》中多有引用《系辞》为其立论的根据,连《史记》都未作正式记录的传说中的远古圣人,亦引《系辞》来确认,如《律历志-世经》说:“太昊帝 《易》曰:‘炮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罔罟以田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牺氏。......炎帝 《易》曰:‘炮牺氏没,神农氏作。’”足见班固对《系辞》推崇倍至,深信不移。

《汉书》亦录有汉武帝时的诏书,其中已直称《易大传》的内容为《易》,《武帝纪》有:“春三月甲子......诏曰:......《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武帝当朝时距秦代不过七、八十年,而显然当时《系辞》中关于八卦起源的传说部分已被皇家所认可,其内容已不允许时人质疑。

 
闻钟声烦恼尽,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三人行必有我师!!
离线摩尼宝
发帖
157
金币
513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5-02-01
6
四、关于《左传》《国语》的有关记载

 

先秦文献中有《左传》和《国语》记载过使用《易》做筮占的事例,最早和较多记录的是《左传 》。《左传》历来被认为是孔子同时人左丘明所著,有学者考证其至少也为战国早期的作品(约公元前400年左右),是最可靠的史实记载文献之一。

1、《庄公二十二年》

 

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 之《否》 ,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才之山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风行而著于土。”

 

其中与《易传》相关的:《说卦》有“乾,天也”“坤,地也”“巽为木,为风”。《象传》有“风行地上,观”,与“风为天于土上”“风行而著于土”同义。“土”即地,“才”为木材。《观》卦的上体由巽变为乾,下体坤未变,成为《否》卦,故说“风为天于土上”。

 

2、《闵公元年》说:

 

毕万筮仕于晋,遇《屯》 之《比》 。辛廖占之曰: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番昌。震为土,车从马,足居之,兄长之,母覆之,众归之。

 

《说卦》有“震,其于马也,为善鸣,为升足,为作足。”“震,动也。”“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坤为母,为众”。震变坤,故说“震为土”,马拖车有疾驰震动之象,当时有人以震为车(见《国语 晋语》)。

 
闻钟声烦恼尽,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三人行必有我师!!
离线摩尼宝
发帖
157
金币
513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5-02-01
7
3、《僖公十五年》说:

 

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车败。诘之,对曰:“乃大吉也,三败,必获晋君。其卦遇《蛊》 ,曰:‘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夫狐蛊,必其君也。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实落材亡,不败何待?”

 

《象传》有“山下有风,蛊”,《说卦》有“艮为山,为果菰”。“实”是果实,“材”也是木材,所以占说“实落材亡”。

这里所用的卦辞为今本《周易》所无,有人认为是《连山》、《归藏》的卦辞,否则卜徒父无从占“狐蛊,必其君也”。关于《连山》、《归藏》,仅见于《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归藏》二易有可能是比《周易》更早的八卦筮书,早已失传无从考查。亦有人认为是杂占,如杜预有说:“卜人而用筮,不能通三《易》之占,故据其所见而杂占之。”。然而龟卜虽不同筮,“太卜掌三易”应作何解?卜筮本为一家,春秋之际礼崩乐乱,卜人学《易》占不会有人干涉。《左传》中就记有卜楚丘及其父、卜徒父、卜偃作筮占,言卜人不通《易》占不可信。作者以为卜人用杂占的这种看法,深层理由大约有二:一是虽对《连山》《归藏》持肯定态度,但想象中以为这三种《易》之间的《象》、《系》应不相同。二是不能认定孔子之前已有《象传》《说卦》,否则卜的说法和《说卦》如此相似,难以解释。于是我们还见到《成公十六年》有说“公筮之,史曰:吉,其卦遇《复》 ,曰:南国槭,射其元王,中厥目。” 其卦辞亦为《周易》所无,只因为此例没有记录关于坤、震之类的占说,便无人来质疑这个卦辞是杂占,以至后世多有学者当此是《连山》、《归藏》的内容。其实不论卜徒父用的是什么来作占,至少还另外参照了一种与《象传》《说卦》内容极相类似的筮书。如果说周文王西伯作《周易》时不可能没有资料参考的话,《说卦》内容的出现可能比我们所能想到的还要更早。与其说它“文笔拙劣”,不如说它很古老更为恰当。

由以上几例记载亦可见《左传》中关于《易》占的记录,这必定有与《易》相关的史料作依据,否则岂不杂乱之极。僖公十五年(公元前644年)至定公十四年时孔子五十六岁。其史料早于孔子“晚而喜《易》”一百五十年有多。

闻钟声烦恼尽,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三人行必有我师!!
离线摩尼宝
发帖
157
金币
513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5-02-01
8
同篇之中还有:

 

初,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遇《归妹》 之《睽》 。史苏占之曰:“不吉。其繇曰:‘士 羊,亦无 也。女承筐,亦无贶也。’西邻责言,不可偿也。《归妹》之《睽》,犹无相也。《震》之《离》,亦《离》之《震》,为雷为火,为赢为姬,车说其辐,火焚其旗,不利行师,败于宗丘。”

 

《说卦》有“震为雷”,“离为火,为中女,为赢。”

 

4、《宣公十二年》说:

 

知庄子曰:“此师殆哉。《周易》有之,在《师》 之《临》 ,曰:‘师出以律,否臧凶。’执事顺成为臧,逆为否,众散为弱,川壅为泽。有律以如己,故曰律。否臧,且律竭也。”

 

《说卦》有“兑为泽”“坤为众” 下体坎变为兑,故“川壅为泽”,流动的水变成大面积的泽,有散弱之象。坤卦虽未变,知庄子将《师》初六爻辞,释为“律竭”;因此“众散”。

闻钟声烦恼尽,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三人行必有我师!!
离线摩尼宝
发帖
157
金币
513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5-02-01
9
5、《襄公九年》说:

 

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 之八。史曰:“是谓《艮》 之《随》 。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故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人而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娇,不可谓贞。有四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闻钟声烦恼尽,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三人行必有我师!!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