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12阅读
  • 67回复

注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543
金币
0
威望
6
贡献值
6
开心币
546
只看该作者 30楼 发表于: 02-23

一个人会产生憍慢,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这个事情:

有一种人是愚痴,就是说他这个人可能是一路修福报的,他也就不重视智慧,他也就不知道对生命观照的重要,这种人当然对于听闻佛法也就没有兴趣了,他也不觉得这件事对他有什么重要,就憍慢,以自己的福报来憍慢,这种人我们就不提了。

第二种人、他知道佛法的珍贵,但是他有一个地方有问题,就是他没有把佛法用来回光返照,他累积佛法的知识以后,只是用佛法来为人演说,没有把佛法的道理来自我回光返照,他就容易得少为足,就是有这个问题,他觉得「这些他都学过了」。

我们一个人能够把佛法回光返照,你有一种特殊的心情,就是你对佛法没有疲厌的心情,你每一次的听闻,佛法都进入到你的心中,对你产生欢喜、生善、破恶、入理灭恶生善力量,一次二次佛法的听闻,二次的灭恶生善,就像我们在疗病,擦一次药就有一次的效果。

所以当我们不把佛法回光返照来调伏自己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些你都学过了」,就以自己所得的因缘来憍慢。西藏有一个上师叫敦珠仁波切,他讲一个重要的话说:如果我们明天要死亡,我们今天还是要学习。你看这个上师讲这个话出来!也就是说佛法的道理虽然是数数的听闻,但是每一次的听闻,在我们的心中都发挥了一种灭恶生善的力量,何乐而不为!所以憍慢是不对的,应该要数数的学习。

摘于 净界法师《瑜伽菩萨戒本》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543
金币
0
威望
6
贡献值
6
开心币
546
只看该作者 31楼 发表于: 02-23
净界法师 : 修行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不要用高标准要求别人!

简单的说,菩萨教化众生要先开方便门,给他暂时的安乐,满足他现前的希望,他欢喜以后,再开导他佛法究竟的道理,给他究竟的安乐,如果这个菩萨不能施设方便、也不能够开导真实的道理,这样子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这个地方是说,我们度化众生要考虑众生的根机,所以在《法华经》的意思先以欲钩牵,再令入佛智,他内心有这个希望,他有这个希望,这个希望虽然不好、不圆满,但是可也是无可厚非,菩萨你就不满足他的希望,这个时候他入道无门,看到佛法这么的高超、这么的高峻,门坎太高,他就不学佛法了,他就去学一贯道、学基督教。

就是说虽然他这个希望很狭劣,但是也不妨给他当做踏出佛法的第一步。就是说一个人学习佛法,他不是一开始就生天了,他也是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哪一个人不是唱炉香赞起欢喜心刚开始,是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走到这个时候,我们忘掉自己的过程,我们就用比较高的标准要求众生,你要怎么样、他要怎么样,结果众生受不了,因为你跟他的希望差太多了,他就放弃修学佛法,所以这个就是我们没有恒顺众生的根机。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我们应该要有给众生一个次第的阶梯,先满足他暂时的需要,然后再引导他慢慢达到究竟的安乐。

节选于 净界法师《瑜伽菩萨戒本》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543
金币
0
威望
6
贡献值
6
开心币
546
只看该作者 32楼 发表于: 02-24

明心見性悟真諦.遠離塵世幻夢時



藏传佛教龙钦巴大师曾言:“心性本净,犹如虚空,无有挂碍,远离诸垢。”当我们踏上修行之路,在佛法的智慧之光中不断探寻,渐渐会有诸多深刻的体悟。先是清晰地意识到明心见性的重要意义,那是对本心的洞察,对生命实相的直面。也深深体悟到出离心的力量,它如同指引的航标,让我们从世俗的纷繁欲望中挣脱,不再被无尽的贪嗔痴所束缚。

我们还理解了见相离相的真谛,知晓世间万物皆为虚幻表象。正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间的功名利禄、爱恨情仇,都不过是刹那间的幻影,看似真实却转瞬即逝。

在这样的认知下,我们明白,是时候远离对世间幻相的执着了。不再被眼前看似真实的一切迷惑,以一颗清净心,专注于内在的修行,向着解脱与觉悟的方向坚定前行 ,回归到那片纯净无染的心灵净土。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543
金币
0
威望
6
贡献值
6
开心币
546
只看该作者 33楼 发表于: 02-25

在佛教智慧中洞察與應對念頭的流轉

念头被视作阿赖耶识中种子遇外缘而生的显现,如同水中月影,虽有影像,本质却空。宗喀巴大师强调“一切诸果,皆从因起;一切诸报,皆从业起” ,念头作为业力的开端,我们的每个念头都在塑造着自身的业,进而影响命运走向。

面对如齿轮般不停转动的念头,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觉察。元音老人曾言,念头来了就化掉它,不跟它跑。起初可以通过持咒化掉妄念,看见念头,念头就没了 。这意味着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觉知,不被念头牵着走,当负面念头涌起,如愤怒、嫉妒、贪婪等,不要立即付诸行动,而是观照它的产生、发展,明白它只是内心的短暂波动,而非真实的自己。

其次是修心,秉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准则。热腾仁波切说过,或许没有什么比修心更具魅力的心理学,也没有什么比修心更具有教育的意义。通过日常的禅修、冥想,培养内心的平静与定力,让内心如如不动,不被外界的干扰和内心的念头所左右,将念头转化为提升自我、利益众生的力量。

最后是放下执着。宗萨钦哲仁波切讲过,我们的痛苦来自于对自我的执着,当我们过于关注自我,将自己与外界对立起来时,就会产生种种烦恼,只有放下对自我的执着,才能解脱痛苦。不要执着于某个念头的对错、好坏,允许念头的自然生灭,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方能在念头的洪流中寻得解脱。
善知识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543
金币
0
威望
6
贡献值
6
开心币
546
只看该作者 34楼 发表于: 02-26

唯识学怎样判定造业的轻重  

净界法师

罪业的轻重,我们也可以从唯识学作一个总结。唯识学说,这个造业有三种的判定。

第一个,约心,就是约心的强弱。像本经说的,你在造业的时候烦恼具足,或者六根同时,这个业就特别重,心力强。你看我们布施也是一样,有钱人布施跟贫穷人布施那个业就不同。因为贫穷人在痛苦当中又能够布施,他所生起的那个布施的心相对强,所以贫穷人在布施当中,他得果报会特别的殊胜,因为心力强。这第一个,约心。

第二个,约境。这个境有三种境:第一个,上品境,佛菩萨、父母师长,这种境造的业也特别的大。

第二个,中品境,就是人道,因为人道是法器。
所有人会生天,只有一种情况,在人间修福报。所有的人会堕到地狱去,也是在人间。其他道不可能造业。

你研究唯识就知道,六道当中只有人道有强大的造业功能——第六意识那个想,我们讲造业是依止想嘛。

诸天太快乐,他那个想象力太薄弱,他没有那个想,他整天大概都没什么想象,就活在当下,及时行乐。三恶道是痛苦得不得了,也没有时间去想。人间苦乐参半,所以人间是最有可能成就法器的。
所以,你这个人道的果报,你布施人跟布施畜生,当然不一样,这个人道是中品境。

下品境就是畜生跟饿鬼。这个境还是有差别。

第三个是约相续。就是你这个数数现行,你造业的次数。如果是无惭无愧,当然这个业就比较重。你的心境相续,在本经当中就是你的身口意要具足。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543
金币
0
威望
6
贡献值
6
开心币
546
只看该作者 35楼 发表于: 02-26
净界法师 : 如法求财,这几种投机的事业你不能做!

如法求财,不以非法,不以卒暴。当然这个菩萨也是要依止财富来过活,就是所谓的如法求财,如法就是正命过活,不依止非法来求财。非法就是你这个财物获得,要由杀盗淫妄的因缘,这就是非法。

菩萨不但是不能够非法,而且不能以卒暴的方式。卒暴就是一种投机事业,就是你这个菩萨不能去从事赌博、玩股票、买乐透,都不可以。在佛法的意思,不管你今天积集财富是有多么正当的理由,你不能从事这种投机的事业。

为什么呢?因为你用投机事业,投机事业本身是有风险的起起伏伏,不管你在家出家,你的内心就会受外境干扰而起起伏伏,即使你因为这样得到财富,你也会破坏你的心性,因小失大、因小失大。如果我们今天通达因缘观,你今天买乐透彩得到奖金,表示你不去买乐透也一样会得到这个奖金,因为你买乐透不是得到财富的因缘,那是一个增上缘。

我看美国的杂志上说,他们作一些统计,一个人得到乐透彩以后,他的生命能够继续活十年的不多,而且死亡的时候几乎都是一贫如洗,就是这个乐透彩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诸位想想知道为什么吗?我们学过佛法,可以把这个道理看得通看得过去。你想想看,我们平常人生活很正常,我们的善业是点点滴滴慢慢的释放出来。

你得乐透彩是怎么回事?你把你多生多劫的善业一次表现出来,暴发型。你想想看,从唯识学的观念里面,强者先牵,你这个善业马上表现出来,暴发型的,这件事情是好事吗?那你剩下的就是罪业,罪业变成强大势力,你的生命怎么会快乐呢。

除非你得到乐透以后,你知道这是你过去的善业起现行,要赶快收敛一点,再赶快去修善,把这个钱再去做慈善事业。但是能够看得通的人不多!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菩萨要从事慈善事业,就是要有正命来过活。

摘于 净界法师《瑜伽菩萨戒本》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543
金币
0
威望
6
贡献值
6
开心币
546
只看该作者 36楼 发表于: 02-27
我们修学的心有两种情况,蕅益大师说:第一个,这个心是外面给你的。你的心接触了外境,产生发心:诶,我为什么要修学?我看到三宝的形相非常的清净庄严,所以我愿意来皈依三宝。

如果是这样,你这个皈依三宝的心不会持久,因为你看到三宝的相状很清净庄严,万一三宝的形象被破坏了,你就不修行了。所以你的心,如果它最初产生的时候是外面来的,外境刺激你,你才有的。那这个就是生灭心。

第二个,你为什么修行?因为我的内心当中具足跟佛一样的功德,因为我有清净的本性,我修行跟外面没有关系,我是要开显我的真如本性。所以当你在修行的时候,这一念心是从里面生起来的,这个心谁都不能破坏,魔王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 摘自 净界法师《楞严经讲义》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543
金币
0
威望
6
贡献值
6
开心币
546
只看该作者 37楼 发表于: 03-01

净界法师: 处理掉你心中带有根的妄想,不然临终你就知道怕了!

比方说你很喜欢喝咖啡,不障碍往生,但是你一定要喝咖啡,障碍往生!因为你对这个咖啡的影像,产生了坚固的爱取了,这个已经牵涉到生死业力了,你一定要这样做,表示你这个妄想是有根的,你这个妄想已经在心中留下根了。我们要让善法留下根,但是你不能让恶法留下根。有些妄想它来就来,走就走,它没有在你的心中留下根,这个妄想你可以不管它。但是有些妄想它来的时候,来势汹汹;它去的时候,你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它已经在你的心中烙下一个坚固的根。

当然,有些人的处理方式很简单。我打妄想,我就转念念佛,有些人是试图用佛号来压这个妄想。诸位!你别忘了,你念佛的时间两个小时,在佛堂两个小时,你这个妄想打多久,你知道吗?你从无始劫打到现在,你用两个小时的佛号去压你无始劫的妄想,如果你用事相来对治的话,你肯定不是它的对手——如果你不用道理来化解问题的话。

因为有些妄想你平常看不出来,临终才会出现,比方说坚固妄想,你平常的时候一帆风顺,反正你就打妄想,坚固妄想一来就赶紧把心挪开,拿到佛号去,但是你没有处理问题,你只是不想去面对它,不表示你把这个问题给化解掉了。

好了,到临终你就知道怕了,它不会放过你的,它绝对不会放过你的!我们没有办法把这个妄想断掉,但是你必须把它那个根脱落,你不能让它留下根,你必须把那个妄想的势力降到最低,你必须用道理把它的根铲除掉。它可以打妄想,但是它对你已经不能产生牵动的力量,这个妄想已经不能影响你的思考模式了。它来的时候来,走的时候走,它虽然存在,但是对你的心已经不产生牵动力了,这个妄想它已经在你的控制调伏的状态,你可以带业往生了。如果这个妄想来的时候,它要你做什么,你一定要去做,你根本做不了主,那你是被业带走了,因为它已经在主导你了。

不是所有的妄想都是障碍往生的,但是有些妄想的确障碍往生,因为它如此的坚固,已经形成爱取。带有贪爱的妄想不障碍往生,但是带有贪爱跟执着,这个“取”就是执着,就一定障碍往生。我们在死亡到来之前,你必须要很理性地面对你自己,你的心中到底还有多少带有坚固执着的妄想,每一个都是生死的业力,每一个都是,你最好在临终之前处理掉,这个就是出离心。出离心不是要你改变环境,不是这个意思,是出离你心中爱取的妄想,你把它放掉就好。它本来就没有体性,它对你产生影响力,是因为你执着它了,你把它看得太重要了,你只要把这个妄想放掉,它对你就没有牵动力量了。

所以我们透过无常观、苦谛观,慢慢把对于今生的爱取、对来生的爱取给放了,这个时候你后面的生死业力就淡薄了,临终就没有东西让你起颠倒了,因为让你起颠倒的妄想都被你破坏了,你只剩下表层妄想,这些妄想都乱不了了。我再讲一次,你要处理的是心中带有根的妄想,它在你心中已经烙下根了,这个妄想你要小心!

~~ 摘于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543
金币
0
威望
6
贡献值
6
开心币
546
只看该作者 38楼 发表于: 03-01
打坐是好的,但是不要坐错了

智敏师

打坐是好的,但是不要坐错了,坐错了出偏差了是很坏的,要如法地打。

打坐我们现在起步就是三皈依观,三皈依观传过的人就可以修了,没有传过,以后有机会再传。

三皈依观是定的一个阶段,我们说修行从戒到定,再到慧,要戒修到一定的高度、一定的时间了,再开始修定,如果戒没有修好就去修定,要出毛病的,定里边出了的毛病叫禅病,是很难治的。

因为他自己有很多境界,你跟他说他不相信,他只执着自己的是对的,那就很麻烦了。

没有戒的定,很多鬼神要参与进去,要入邪定的,如果你有了很坚固的戒,邪的鬼就掺不进去了,那这个定就是可靠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戒下手,把戒修得好好的,这样修定是稳妥的,否则的话很危险。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543
金币
0
威望
6
贡献值
6
开心币
546
只看该作者 39楼 发表于: 03-02

我很诚恳地希望念佛人,你最好在每一句佛号当中,把众生放进来,你最好是这样做,你才不会后悔。我觉得有些人念佛,他心中只考虑自己。当然,他也发起了出离心,他也生起往生的心,但是如果只考虑自己,这个佛号带你到净土以后,这个佛号就消失掉,就没了,因为他因地栽培的时候,只是为了自身的往生。

所以你因地是这样栽培的这个佛号,这个车乘带你到净土以后,这个能量就完全消失了。  

但是你有没有想想看,有些人的佛号带到净土,它继续让他往前走,这个佛号一直陪伴他成佛为止,因为他念佛的时候,把成佛跟度众生放在这句佛号里面,他的因地栽培比我们更圆满。

所以这个佛号当他创造到他生命当中的时候,它永远不会消失掉,一直加持,这个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不断地加持他,直到他成佛为止。你看有些人到了净土,他成就圣道以后,要度化众生,他跟众生不结缘,众生根本不搭理他,因为你在因地修法门的时候,你没有把众生放进来。你同样念一句佛号,其实你可以念得更好。

~~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