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972阅读
  • 18回复

清笛悠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九重天

发帖
1692
金币
4356
威望
7
贡献值
4
开心币
19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9-02-04
马迪
     

     
       中国著名的笛子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一级演员。一九五六年出生于西安,九岁开始吹笛,一九七八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师从笛子教授元修和;后又赴上海音乐学院深造,得到了谭谓裕、陆春龄大师的精心指导;毕业后在陕西省歌舞剧院工作,任乐队队长。现被聘为西安音乐学院笛子导师。

     一九八九年四月在北京参加“首届中国民族器乐《山城杯》电视大奖赛”中名列前茅,获得了“优秀笛子演奏奖”、“优秀作品奖”;一九九八年在第四届陕西省青年文艺创作奖评比中,荣获“青年音乐家”奖;曾先后多次赴法国、西班牙、日本、新加坡、泰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其精湛的笛艺得到了当地听众的极高评价。马迪刻苦钻研,博采众长,使他逐步形成了南北交融、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在继承传统笛子演奏方法的同时,又创性地运用了揉音等许多新技法,从而进一步丰富了竹笛的表现力,成为中国西部音乐的代表,他还创作和改编了数十余首笛子曲,其代表作《秦川抒怀》、《赶牲灵》、《山居秋瞑》、《塞上风情》、《春夜喜雨》、《登幽州台歌》在国内外影响极广,受到了专家和同行们的高度赞扬,被誉为“西部第一笛”。




离线九重天

发帖
1692
金币
4356
威望
7
贡献值
4
开心币
19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9-02-04
杜聪



杜聪,,又名“杜冲”,1962年生于上海,幼承庭训,初识乐理。1981年入上海音乐学院,潜心钻研排萧的演奏艺术, 并得到瑞典排萧演奏家亚历山大安德鲁先生的精心指点,先后应邀录制五十余款专辑,并参加了近百部影视剧及舞台剧的音乐创作。1995年因专辑《沉思》发行量突破100000张,荣获当年度“金唱片”奖,被誉为“亚洲第一排萧”。先后出访荷兰、比利时、法国、波兰、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并在港、澳、台、新加坡、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曾参与制作《黄孩子》、《阿姐鼓》、《央金玛》、《苏武》、《东方大峡谷》、《云之南Ⅰ、Ⅱ》等投资过百万的音乐制作。

杜聪十岁开始师从赵佐通、戴金声学习笛子演奏,初中毕业后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后升入本科民乐系,深得笛子大师陆春龄、赵松庭的悉心指导,巩固了全面的演奏技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1985年杜聪入上海民乐团担任独奏演员,多次随团出访东南亚及欧美 。
  
素有“亚洲第一排箫王子”之称的他,是国内吹管乐坛上的佼佼者,精通排箫、古箫、弯箫、巴乌、葫芦丝、胄笛、弓 笛、弯笛、竖笛、埙、尺八、口笛等近二十种民族乐哭的演奏。 因此,上海乐坛人士奉送杜聪一个绰号--“无孔不入”。换言之,只要是有孔的乐器,他都能操纵自如。迄今为止,杜聪以他精汇成的演艺,连连受邀,出访过欧、美等十多个国家,曾先后三次在台湾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国内外唱片公司为他出过三十余种CD,他因此而获得“升级版三届中国金唱片奖”。  “阿姐鼓”、“央金玛”、“苏武牧羊”以及电影“画魂”、“家、春、秋秋”、“封神榜”、“燃烧的婚纱”中,都能享受杜聪排箫的那咱令人销魂的荡气回甩手,还有难以诠释的缠绵绯侧。  



艺术简历:

1967年出生于上海
1978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師從趙松庭先生
1981年升入本科民樂系,師從陸春齡先生
1985年進入上海民族樂團
同年獲上海市文藝匯演管樂一等獎
同年與香港雨果唱片公司合作,錄制了第一張笛子CD專輯《幽蘭逢春》,榮登香港電台十大古典CD榜
1986年與台灣《音樂中國》出版社合做,錄制笛子CD唱片 《原野上的笛聲》
1991年調入上海歌舞團。
.......................................................
1991年起,先後錄制排蕭唱片《沉思》、《紅塵天使》、《秋夢1》、《高山流水》、《排蕭王子杜聰專輯》等數十張。曾在數十部影視劇中領奏和獨奏。出訪過美國、法國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曾經參與制作了《黃孩子》、《阿姐鼓》、《央金瑪》、《蘇武牧羊》、等一系列大制作。
曾經在數十部電影、電視劇中擔任獨奏、領奏《家春秋》、《封神榜》、《女人們》、《燃燒的婚紗》、《繼母》、《南極之行》、《畫魂》、《海上舊夢》等。2002年起,借調到北京空政文工團。



杜聪的专辑主要有《幽兰逢春》、《彩云追月》、《初一到十五》、《在彩虹上》,另外还有其他唱片中的曲子等等,应该说在跟雨果合作的音乐家中,他是作品不少的。


作品简介及欣赏:



《幽兰逢春》The Spring Orchid(HRP 725-2)   雨果唱片

曲目:
[1]   牧民新歌 (笛子)    5:06  
[2]   五梆子 (笛子)    3:37  
[3]   渔歌 (巴乌)    4:40  
[4]   妆台秋思 (低音大笛)    4:57  
[5]   姑苏行 (笛子)    4:34  
[6]   秦川抒怀 (笛子)    4:50  
[7]   懒画眉 (埙)    2:46  
[8]   三五七 (笛子)    4:45  
[9]   梅花三弄 (箫)    4:31  
[10]   牧笛 (笛子)    6:38  
[11]   幽兰逢春 (笛子)    4:25  
[12]   山寨情歌 (巴乌)    5:33  
[13]   苗岭的早晨 (口笛)    4:50  
[14]   小勇士 (笛子)    2:46


演奏:杜聪、上海音乐学院民族乐团
指挥:夏飞云
录音时间:1998年10月





情缘 Destiny of Love (KG1019-2)  

曲目:
[1]   别亦难      
[2]   一生何求      
[3]   牧歌      
[4]   小城故事      
[5]   一世情缘      
[6]   弯弯的月亮      
[7]   抉择      
[8]   甜蜜蜜      
[9]   又见炊烟      
[10]   晚秋      
[11]   潇洒走一回  



《苗岭的早晨》

曲目:

01.苗岭的早晨   白城仁曲,杜聪口笛演奏。曲谱区有谱。        
02.赞歌  
03.在那遥远的地方      
04.绣荷包      
05.四季歌        
06.大阪城的姑娘
07.蓝花花  08.小河淌水      
09.采槟榔   
10.阿里山的姑娘   
11.太阳出来喜洋洋      
12.情深意长      
13.步步高      
14.阿拉木罕


离线九重天

发帖
1692
金币
4356
威望
7
贡献值
4
开心币
19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9-02-04
赵松庭  《三五七》曲谱









TOP

离线九重天

发帖
1692
金币
4356
威望
7
贡献值
4
开心币
19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9-02-04

诗词说笛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陪王侍御同登东山最高顶,宴姚通泉,晚携酒泛江

杜甫

姚公美政谁与俦? 不减昔时陈太丘。
邑中上客有柱史, 多暇日陪骢马游。
东山高顶罗珍羞, 下顾城郭销我忧。
清江白日落欲尽, 复携美人登彩舟。
笛声愤怨哀中流, 妙舞逶迤夜未休。
灯前往往大鱼出, 听曲低昂如有求。
三更风起寒浪涌, 取乐喧呼觉船重。
满空星河光破碎, 四座宾客色不动。
请公临深莫相违, 回船罢酒上马归。
人生欢会岂有极! 无使霜过露沾人衣




依韵和叔治晚春梅花

梅尧臣

楚人住处将为援, 越使传时合有诗。
常是猎前混雪色, 却惊春半见琼姿。
笛吹远曲还多怨, 风送清香似可期。
我欲细看持在手, 谁能为折向南枝。




白云诗

鲍照

探灵喜解骨。 测化善腾天。
情天不恋俗。 厌世乐寻仙。
炼金宿明馆。 屑玉止瑶渊。
凤歌出林阙。 龙驾戾蓬山。
凌崖采三露。 攀鸿戏五烟。
昭昭景临霞。 汤汤风媚泉。
命娥双月际。 要媛两星间。
飞虹眺卷河。 汎雾弄轻玄。
笛声谢广宾。 神道不复传。
一逐白云去。 千龄犹未旋。




夜笛词

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




牧童


牧童见人俱不识,尽着芒鞋戴箬笠。
朝阳未出众山晴,露滴蓑衣犹半湿。
二月三月时,平原草初绿,
三个五个骑羸牛,前村后村来放牧。
笛声才一举,众稚齐歌舞。
看看白日缶西斜,各自骑牛又归去。




行香子·一剪梅花

韩玉

一剪梅花, 一见销魂。
况溪桥、 雪里前村。
香传细蕊, 春透灵根。
更水清泠, 云黯淡,
月黄昏。
幽过溪兰, 清胜山矾。
对东风、 独立无言。
霜寒塞垒, 风净谯门。
听角声悲, 笛声怨,
恨难论。




品令·雪花飞坠

无名氏(宋)

雪花飞坠。 有人报、
江南意。 博山炉畔,
砚屏风里, 铜盘寒水。
赋得幽香, 疏淡数枝相倚。
绛肤黄蕊。
另一种、 高标致。
笛中芳信, 岭头春色,
不传红紫。 寂寞闲亭,
月下夜阑影碎。





点绛唇·约莫香来

侯寘

约莫香来, 倚阑低瞰花如雪。
怨深愁绝。 瘦似年时节。
岁一相逢,
常是匆匆别。 歌壶缺。
又还吹彻。 笛里关山月。





清平乐·静香真色

周密

静香真色。 花与人争白。
属玉双飞烟月夕。 点波一奁秋碧。
翠罗袖薄天寒。
笛声何处关山。 手捻一枝春色,
东风怨入江南。


离线九重天

发帖
1692
金币
4356
威望
7
贡献值
4
开心币
19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9-02-04

中国古代笛子文献译释



1、《玉海》:黄帝使伶伦伐竹而作笛,吹之作凤鸣。
译:黄帝派乐官伶伦去砍竹子做笛子,用这竹子做的笛子吹起来的声音像凤凰叫唤那么好听。




2、《搜神记》:周穆王时,天下连雨三月。穆王乃吹笛,其雨遂止。
译:西周穆王时,天下接连下了三个月的雨,于是周穆王吹起了笛子,这场雨才被止住了。



3、《西京杂记》: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府库,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其尤惊异者,玉笛长二尺三寸,六孔,铭曰:昭华之琯。
译:西汉的开国帝汉高祖刘邦(率起义军进驻关中后),初到咸阳宫,观察了原秦朝廷珍藏财物的仓库,其间金银珠玉珍宝美不胜收,尤其令人惊讶的是那用玉做成的长二尺三寸,上开六孔的笛子,那玉笛还刻有“昭华之琯”四个字。



4、《群碎录》:笛,本四孔,京房加一孔于后为商声,本黄帝使伶伦作。
译:笛子。本来只有四个孔,后来由两汉时的律学家京房在笛子后加了一只孔,于是成为五音中的“商声”,而笛子最早是由黄帝派乐官伶伦制作而成的。




5、《还乡记》:李陵各单于围,夜半使郭超吹笛,声多悲惨,单于反流涕解围北走。
译:西汉将领李陵及其军队被匈奴单于率部所包围。夜半更深时,李陵让郭超吹笛解闷,那笛声十分悲惨,单于听后也流了泪并撤去围兵向北去了。



6、《古今注》:《武溪深》乃马援南征之所作也,援门生爰寄生善吹笛,援作歌以和之,名曰《武溪深》。
译:《武溪深》是东汉将领马援南征五溪时亲自制作的歌,马援的门客爰寄生善于吹笛,马援作歌来附和爰寄生的笛曲,这歌题就叫做《武溪深》。




7、《后汉书*马融传》: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善鼓琴,好吹笛,……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
译:东汉马融才艺高超,知识渊博,处世理事通晓儒术。他还善于弹琴,又爱吹长笛,并常常坐在高大的厅堂上,挂起绛红色的纱帐,在前面向门徒传授乐技,纱帐后还排列着女歌伎,弟子们都按次序上来接受乐技,很少有自行进入内室去的。



8、《搜神记》:蔡邕曾至柯亭,以竹为椽,邕仰盼之,曰:良竹也。取以为笛发声寥亮,一云邕告吴人,曰:“吾昔曾经会稽高迁亭,见屋东间第十六竹椽,可为笛取用,果有异声。
译:东汉蔡邕曾因避难而来到了会稽柯亭,看到柯亭是用竹子做椽子的。蔡邕抬起头看看这些椽子,说:“这是些好竹子,”于是取下上面的一根竹子,做成了笛子,吹起来果然发出了嘹亮的声音。还有一种说法是,蔡邕告诉吴地的人说:“我过去曾经经过会稽县的高迁亭,看到那屋顶东面第十六根用竹做的椽子,估计可以做笛子,于是取了下来做成笛子,吹起来果然发出奇异的声音。




9、《魏略》:游楚好音乐,畜筝笛,每持以自随。
译:春秋时郑大夫游楚喜欢音乐,储藏着筝和笛,并常常随身携带(以便随时弹拨吹奏之用)




10、《宋书*乐志》:魏晋之世,有列和善吹笛。
译:魏晋时,有个叫列和的协律官,很会吹笛。




11、秦始十年,荀勗典知乐事,作新律笛十二枚。散骑常待阮咸机新律声高,不合中和,勗以其异已,出咸为始平相。
译:西晋武帝司马炎秦始十年时,光禄大夫执掌乐律等事务,并按典制根据十二律制作了十二枚新的律笛,当时的散骑常侍阮咸指责这新的律笛声太高,不符合和谐的原则。荀曰(下加助)因为阮咸与自己意见不同,就把他贬谪到始平去做太守。



12、《梁州记》:咸宁中有盗发张骏冢,得白玉笛。
译:十六国后凉吕篡咸宁时,有盗贼去挖掘前凉君主张骏的坟墓,得到白玉作的笛子。





13、《语林》:桓野王善解音,晋孝武祖宴西堂,乐阕酒将阑,诏桓野王筝歌。野王辞以须笛,于是诏其常吹奴硕,赐姓曰张,加四品将军,引使上殿。张硕意气激扬,吹破三笛。末取“猪脚笛”,然后乃理调成曲。
译:东晋桓野王善于辨识音律,有一次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在西堂举行送别宴会,正当乐尽酒残时,召见了桓野王弹奏筝来助兴,桓野王以需要笛子伴奏为由加以推托。于是孝武帝就召来经常为他吹奏的笛工硕,赐笛工姓“张”,并封张硕为四品将军,由侍从带张硕上殿来。张硕吹起笛子意气激扬,一连吹破了三枚笛子。最后用“猪脚笛”吹奏,这样才使乐曲顺理成调。



14、《俗说》:宋纬是石崇伎绿珠弟子,有国色,善吹笛,后在晋明帝宫。帝疾患危笃,群臣进谏,请出宋纬,时朝贤悉见。帝曰:“卿诸人谁欲得者?”众人无言,阮遥集时为吏部尚书,对曰:“愿以赐臣”。即兴之。
译:宋纬是西晋大臣石崇府上歌舞伎绿珠的弟子,其美貌名闻全国,而且擅长吹笛子,后来被东晋明帝司马绍宣进宫内。明帝病危时,群臣纷纷进谏,请明帝离开宋纬。在当朝贤能的人都来朝见明帝时,明帝说:你们众人里面有谁想得到她呢?大家都闭口不言。阮遥集那时是吏部尚书,只有他回答说:“希望皇上把她赐给臣下。”于是明帝就把宋纬赐给他。





15、《晋书*桓伊传》:伊都督豫州诸军事,进号右军将军。伊性谦素,虽有大功而始终不替。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邕柯亭笛,常自吹之。王徽之赴召京师,泊舟青溪侧。素不与徽之相识。伊于岸上过,船中客称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徽之便令人谓伊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伊是时已贵显,素闻徽之名,便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也。
译:桓伊统领豫州一带的军务,进而被封为右军统帅。桓伊性情谦虚而且质朴,虽然建树了大功绩,却始终不固步自封。他还擅长音乐,当时已经达到绝妙的境界,有“江左第一”的美名。他还藏有蔡邕所称誉的柯亭笛,常常独自吹奏。正值王徽之应召去京师,所乘坐的船停在青溪畔,桓伊向来不认识王徽之。他路过这岸边,徽之乘坐的船上有乘客随口喊着桓伊的小字说“这位就是桓伊王。”于是王徽之就叫人去对桓伊说:“听说您擅长吹笛,请为我吹奏一支曲子。”桓伊这个时候虽然地位已经相当显赫了,但早就听到了徽之的声名,于是就下了车,坐在轻便的折椅上,专门为徽之吹奏了《三调》曲。吹奏完毕,就上车而去,主客二人并没有交谈一句话。




16、谢安女婿国宝专利无检行,安恶其为人,每抑制之。及孝武末年,嗜酒好肉,而会稽王道子昏酒尤甚,惟独(去虫加甲)呢谄邪,于是国宝护谀之计稍行于主相之间。而好利险课之徒,以安功名盛极,而机会之,嫌隙遂成。帝召伊饮宴,安侍坐。帝命伊吹笛,伊神色无迕,即吹为一弄,乃放笛云:“臣于筝分乃不及笛,然自足以韵合歌管,请以筝歌,并请一吹笛人。”帝善其调达,乃敕御妓奏笛,伊又云:“御府人于臣必自不合,臣有一奴,善相便串”帝弥赏其放率乃许召之,奴即吹笛,伊便抚筝而歌《怨诗》曰:“为君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且佐文、武,《金滕》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声节慷慨俯仰可观。安泣下沾襟,乃越席而就之。捋其鬚曰:“使君于此不凡!”帝甚有愧色。
译:东晋宰相谢安的女婿王国宝,专门谋私利而不检点自己的行为,谢安憎恶他的为人,因此一直压制着不起用他。到了晋孝武帝司马曜末年时,王国宝更加沉迷于酒色之中。而会稽王司马道子的昏庸与酗酒还要厉害,只爱听轻佻奉承的话,于是王国宝挑拨离间的诡计得以在君主和宰相之间钻空子。那些唯利是图、心术不正的家伙,因为谢安功高名声盛极一时,就企图定计陷害他,于是被离间而造成了君主和宰相之间相互猜疑。有一天,孝武帝召东晋将桓伊共同饮宴,宰相谢安也陪席而坐。孝武帝命桓伊吹奏笛子,桓伊不动声色地马上吹了一曲,然后放下了笛子说:“我抚筝的本领是比不上吹奏的本事,然而也还能够按韵调配合歌声占笛音,请允许我用抚筝来歌唱,并且请允许配个笛工。”孝武帝赞赏他言词的通情达理,于是下诏叫皇宫里的御妓来吹笛。桓伊又说,皇宫里的笛工跟我肯定配合不好,我有个家奴,善于跟我配合吹奏。孝武帝终于宽恕了他的放肆无礼,于是允许他叫来家奴。家奴吹起了笛子,桓伊就抚筝唱起了《怨诗》:“做君王的已经够不容易了,而当臣子的确也最艰难。忠君而诚实得不显明,就有被怀疑遭灾祸的危险,周公辅佐文王和武王,依《金滕》之旨意摄政平判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看他赤心辅佐王政,二叔反而散布流言蜚语。“桓伊抚筝吟唱的声音充满着正气和激愤,弹唱时前后俯抑的仪容又十分得礼。宰相谢安被感动得泪沾衣襟,就离帝到桓伊跟前,捋着鬚说:“您原来有如此不凡的才华。”孝武帝这时也感到惭愧。




17、《晋中兴书》:帝舅王愷尝置酒,王遵、王敦俱往.女妓吹笛小失声。愷怒,便令黄门殴杀之,一坐改改容,敦神色自若。
译:晋武帝司马炎的母舅王愷曾经办酒宴会,王遵和王敦都去赴宴。席间女歌妓吹笛时稍微有点走了音,王愷大怒,就命令黄门侍郎将女歌妓活活打死,全座许多人脸色都变了,只有王敦的神色依然如故。

离线九重天

发帖
1692
金币
4356
威望
7
贡献值
4
开心币
19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9-02-04
                  笛艺大师赵松庭六十春秋写传奇


  久慕赵松庭“江南笛王”大名,在他三次赴宝岛台湾进行教学演出载誉归来之际,记者在他简朴的公寓里采访了他。迷上笛艺的被祖父斥为“不肖之孙” 1924年,赵松庭出生于浙江东阳的一个书香门第。他念小学时,学校有一个小小的娱乐室,每当课外活动时,调皮的赵松庭就跑到里面,摆弄放在那里的各种乐器。他的举动,引起了学校一位姓邢的老师的注意。一天邢老师叫住了他,让他坐在自己的膝盖上,拿了一根笛子,自己帮着按孔,让赵松庭专管吹。没想到,这临时的组合竞获得了意想不到的默契和成功。两人配合得很好,就像一个人吹的一样。当笛子第一次在自己嘴中发出“雨”的声响时,赵松庭幼小的心灵激动得直战栗。
  赵松庭从此迷上了笛子。然而,他笛艺上的真正启蒙老师是他父亲。父亲平时自己喜欢吹,见儿子有兴趣,就把基本的指法和演奏原理传授给他。十三四岁时,赵松庭已能够熟练吹奏《三五七》、《小桃红》等家乡地方戏曲婺剧的基本曲调了。初中快毕业那年,学校组织业余乐队,赵松庭担任“正吹”。“正吹”类似于西乐中的首席演奏,能否担任正吹,主要看你能否用四种乐器演奏四乐章的名曲《花头抬》。但赵松庭却轻松地拿下来了。这在当时可是件了不起的事,特别是他这样一个才十多岁的“小毛孩”。 慢慢地,赵松庭萌生了从事民间器乐事业的念头,这理所当然地遭到了这个家族的一致反对。曾是启蒙老师之一的父亲,—见他想从事“不入流”的民间艺人这一行,急了,劝阻他:“修道以明志,学艺以养性,这些‘巫乐之流,不能人书香门第。”后采,他看动摇不了赵松庭从艺的决心,便决定降格以求,“你即真的要以音乐为终身之业,也应当学钢琴或提琴,二胡、笛子,不能登大雅之堂。”祖父的反对是最坚决的。有一次,赵松庭在大街上挨家挨户演出时,气昏了的他竟然拿了一根绳子,要把这个“不肖子孙”吊死。但赵松庭丝毫不为之所动,后来在家中,他成了众矢之的,“败家子”、“游民”、“呆子”、“不务正业”等一顶顶帽子都扣在了他头上。
  赵松庭把自己植入民间音乐这片广袤肥沃的土地上,孜孜不倦地吸收其营养。十七岁那年,他拜昆曲艺人叶小苟为师,向他学吹昆曲。直到今天,赵松庭还能背诵出六十个折子戏的唱腔。
  中学毕业后,赵松庭考入锦堂师范学校,在这里,他碰到另一位对他人生道路起重要作用的老师袁一洪。赵松庭没学过系统的音乐知识,视他为得意门生的袁老师便给他教音乐基础理论。还教他制作笛子。在师范念书时,赵松庭是学校乐队的队长,他上音乐课并不像其他同学那样用流行的风琴,而是用笛子。   从音乐学院考场逃出的他 投入了部队文工团的怀抱
  1947年,赵松庭踌躇满志地走进了上海国立音专的考场。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堂堂的中国最高音乐学府竟然没有中国民间音乐的半点容身之地,这里奉行的是西洋音乐的经典。当年父亲告戒的“二胡、 笛子,不登大雅之堂”的说法,竟然就的当时音专的权威们奉行的圭臬。考试还没完,在众多洋教授、洋学生鄙视的目光中,赵松庭便飞也似的逃离了考场,他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屈辱和愤怒。
  家庭的阻拦和社会的鄙视,构成了赵松庭人生道路上的堵堵高墙,他只好把自己的理想深深地埋在心底。万分失落的他,接受了家里的安排,考入上海法学院,攻读了3年的法律。虽然上了法学院,但赵松庭还是放不下他的笛子,每年暑假回家,他都随着锣鼓班到处唱戏献艺。这期间;笛子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
  机会终于来了。1949年春浙中解放,解放军文工团在当地招收学员。闻讯后,赵松庭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报考。令他大喜过望的是,文工团的专业考试项目,竟和他一贯喜爱的完全一致。几天后发了榜,在《东南日报》刊出的长长一串录取名单中,赵松庭名列第一。
  从此,赵松庭的人生道路彻底改变了,过去受人鄙视的笛子、二胡如今登上了新中国大雅之堂。他带着自己心爱的笛子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眼界扩大了,赵松庭也意识到自已过去在演奏技巧上的局限性。1950年,赵松庭随团到朝鲜战场作慰问演出。在这里,他巧遇来自天津歌剧院的笛艺大师刘管乐。这是年轻的赵松庭第一次听到北方笛音,高亢雄浑,与南方的婉转细腻有着天壤之别。他被深深地震动了,特意向组织提出申请,请假一个星期时间跟随刘老师,学到了吐、滑、跺、花等演奏技巧。他立志要博采各种演奏技法,演奏出全新风格的笛曲。
  在朝鲜期间,赵松庭先后立了七次功,由战士提升为乐队副队长。1954年,他因伤回国疗养。疗养院设在东北某地的祟山峻岭之中。每当清晨,茫茫林海沐浴着金色的朝晖,清凉的晨风播散着野花的香味,忽而,旭日涌出,百鸟声喧,人们欢天喜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和劳动。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赵松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创作冲动。就这样,他富于时代代气息的笛曲处女作《早晨》问世了。这首笛曲在演奏上以南派技法为主,吸收了北派的某些技法,又根据曲意的需要,运用了自己多年探索的气指技巧。此后几十年中,赵松庭在南派细腻、典雅的基础上,吸收了北派粗犷、豪放的风格,将两派融为一体,自成一家,这就是后人称的“南北派”或“浙派”。


   领导接见,赵松庭走错了地方。
  数年后还记得他的周总理使他在低谷中得以复出
  1955年,赵松庭从文工团复员回到家乡,任东阳婺剧团的导演。一天,浙江民间歌舞团到义乌演出,他专程赶去观看。看着演出,他越来越感到这个团很适合自己发展。于是,他便直接去找团长刘式昆要求加盟。刘不知他底细,赵松庭说我客串一个。赵松庭表演的便是自己刚创作的《早晨》。笛声响起,台下的人们都惊呆了,这次他们真正领略到了“毛遂自荐”的含义。赵松庭每吹一句,台下就鼓一次掌。省群艺馆把赵松庭借调到杭州,让他随团到浙江各地巡回演出。  
   1956年在北京举行了规模宏大的首届全国音乐周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千名音乐工作者云集北京。赵松庭作为浙江代表团成员参加了调演。他表演的还是拿手的《早晨》。台下的观众一个个听得如醉如痴。一曲终了,观众们纷纷站起来,报以雷鸣般的掌声。组委会规定,每个演员只能表演一个节目。但观众们不依不饶,一定要他再来一个。鉴于观众空前的热情,组办者决定破例满足大家的要求。由于事先没准备,赵松庭便想推辞,但观众们不答应,七手八脚地把已下来的他重新拉上了台。盛情难却,赵松庭只好把《早晨》的最后一段重新吹奏一遍。掌声、欢呼声再次响起!第二天的《人民日报》为此作了专门报道。
  喜讯接踵而来,在音乐周五天时间内,赵松庭的工资就加了三次。领导还特意批准他预支一笔钱买一套新衣服,说是以备中央领导接见。到底是什么领导呢?正巧那天晚上文化部领导在北京饭店举行一个盛大的联欢会,赵松庭就想当然地以为是文化部领导要接见,就随大家一起坐上大卡车到了北京饭店,品茗吃茶点,欣赏五彩纷呈的文艺表演。这时,两名工作人员急匆匆来到他身边,“你怎么到这里来了,我们正在到处找你,真急死人了!”赵松庭感到莫名其妙。接着,他们把他领上了迎候在外面的小车,飞快穿过天安门广场,又进了新华门。他们这才轻轻告诉不知所措的赵松庭:“是总理要接见你。”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他有些目瞪口呆。
  赵松庭刚下车就看见总理微笑着站在客厅门口和今晚的客人们一一握手。他们中有京剧大师马连良、舞蹈家周小燕、钢琴家傅聪等音乐界知名人士,还有几位来自南斯拉夫的艺术家。当总理和他握手时,赵松庭紧张得连总理对他说些什么都没有听清,只听得边上的同志向总理介绍他的情况。总理连声说:“很好!很好!欢迎!欢迎!”
  接见是在露天的庭院中进行的,一排长长的桌子铺上了洁白的毯子,摆满自助食品,三四人一小桌地分散在庭院中。气氛非常宽松,总理也没致什么辞,只是拿着酒杯一桌一桌轮番劝酒。赵松庭醉了,当总理到他这一桌时,没见过大场面的他,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是傻痴痴地一个劲拿着啤酒喝,接连几大杯下肚,弄得个脸红耳赤。傅聪的钢琴表演完后,接着是赵松庭演奏笛子,总理站在离他不到五步路的地方谛听。整个过程中,总理不时微笑着。遗憾的是,那天由于酒喝多了,赵松庭吹笛技巧中带有创新意义的气息控制和循环换气、特殊强弱控制,都失控不灵了,演出水准还不及平时的七成。那次演出,赵松庭自觉是非常失败的一次,面对满场的掌声,他觉得有些羞愧。但总理却给他以极大的鼓励,并指名要他参加中国青年艺术家代表团去访问西欧。从这个“啤酒插曲”之后,赵松庭给自己立了条规矩:凡有重要演出,一律不喝酒,即便是国宴也不能破例。他不但自己如此,以后对学生也是作如此要求。
音乐周使赵松庭声名鹊起。他成了年轻人歆羡和谈论的对象,他的每一次演出,都引起极大轰动。一次在上海文化广场演出,两万观众对他的每一个乐曲演奏都报以十多次中途掌声。这一时期,也是赵松庭创作的黄金时期,他创作及改编了《三五七》、《鹧鸪飞》、《流水板》等至今经久不衰的笛子曲,录制了《早晨》等多张唱片,还出版了《赵松庭的笛子》一书。
  1957年,赵松庭赴莫斯科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出发前,《南京日报》特地发了一篇贺辞,许多人都认为他此去笃定能争枚金牌回国。此次赵松庭作为中国代表团的独唱独奏小组组长,代表中国去莫斯科大学参加演出。演出前组织者特意派出了一辆大卡车来接他,因为按惯例,伴随人员、乐器会装满一车子。但赵松庭就是一个人,带着他心爱的笛子轻装简从地上阵了。偌大一辆大卡车,只载着他一个人。赵松庭的演奏给国外观众带来了惊奇和惊喜,人们惊叹:“这个中国人一根笛子就顶一个交响乐队。”赵松庭演奏上的创新技巧特别是换气技巧,令140多个国家的青年代表为之倾倒。
  赵松庭名震莫斯科。但令他颇为遗憾和不解的是,国内有关部门取消了他参加比赛的资格,理由是年龄超过了三四个月。本来还要到各国去巡回演出,但国内来了一个加急电报,称家中有紧要事,让他赶快回来。他下车已是晚上十点,叫了辆三轮车赶到歌舞团,旅行包里满装着送给团里同事的礼品,这是他用在国外省吃俭用的积款买的。星光闪烁下,迎接他的不是想象中的夹道欢迎,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专家专家野心家,奋斗奋斗为我斗”。赵松庭顿觉堕入冰窖,从头冷到脚,他因“以笛子指挥党”的罪名被划为右派,下放到农村劳动四年。
  每天长达12小时的劳动,并没有消磨赵松庭的创作热情,他坚持每天基训,并写出了《欢乐的山谷》、《婺江风光》等笛子曲。
  周总理显然没有忘记赵松庭。1962年,他陪同苏联领导人伏洛希罗夫来到杭州,他问当时的浙江省委负责同志:“你们那个吹笛子的赵松庭到哪儿去了?”有人告诉他,赵松庭是摘帽右派,下放劳动去了。总理便指示要把他叫回来,参加欢迎伏洛希罗夫的演出。当时赵松庭因病住在医院里,闻讯顾不上治疗,兴奋地直奔杭州饭店小礼堂参加演出。在总理的关心和过问下,赵松庭回到了浙江歌舞团。
  在牛棚里,他还放不下他的笛子,
  不过“斗争方式”改变了
  赵松庭在笛艺领域的一大贡献就是发明了排笛。从农村回到浙歌后,赵松庭的主要工作是伴奏,而不是原先的“艺术指导”。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上台独奏不好,人家至多说你“技术不行”,但要是伴奏出了差错,可就是“世界观”的大问题了,弄不好会被扣上“阶级敌人搞破坏”的“帽子”。歌舞节目一个换一个,笛子就需要一根换一根,有时甚至需要带一箱笛子上台。开始时,他将三四根笛子放在腕中,免得带箱子上场。后来,他觉得把笛子扎起来会方便得多,先是两根,然后再是三根四根。到后来,赵松庭能熟练地同时用五根笛子了,这就是后来名扬天下的排笛。用了排笛,可方便多了,它灵活而简便,只要将小笛子头上的装饰部分截掉,再用活动的螺丝扣牢就行。吹奏时,要什么笛子就扎什么笛子,不要就拿掉。
  1964年,赵松庭参加了上海之春音乐会。他用排笛奏了自创的《婺江风光》、《采茶忙》和刘管乐创作的《荫中鸟》三个笛曲。著名的乐评家李凌以《吹情》为题,在《文汇报》上撰文大加赞赏。第二天浙江省委书记也专门去看望他。此后,原先“控制使用”的他又可以上台演出了。
  但好景不长。“文革”开始后,那支在朝鲜战场上屡建功勋、在国内外舞台上声名卓著的竹笛,一夜之间成了不祥之物,不准再吹。面对矛盾丛生的文艺界,他寻思着为自己找一条退路,但他不愿放弃自己心爱的笛子,于是便开始钻研笛子的制造艺术,想以此了却一生,也算是对祖国和人民再作一点贡献。在“牛棚”里他坚持制作笛子、进行频率计算,为避人耳目,把材料和资料藏在抽屉里。造反派来时,赶紧停工,拿出一本《毛主席语录》“认真学习”,他们一走,马上又投入他紧张的“地下研究”。当他被勒令参加批判会时,他总是拿出一个小本子进行一些数学演算。造反派问起,他便说自己“在写罪行交待”。“文革”期间,赵松庭还在理论上解决了横笛频率计算的问题。此项研究,是他和在同济大学任教的弟弟赵松龄共同完成的:他们两人,一个是笛艺大师,长于实践;一个是物理学家,在理论上有很高素养,真可谓是最佳组合。两人保持了长期频繁的通信联系,信中满是密密麻麻的物理公式和数学演算。他们的理论专著《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提供了制笛和用笛的科学理论依据。这可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每算一个数据,用算盘算要20分钟。为了检验这些数据,赵松庭买了大批竹料,在整个“文革”期间,制作成了近两千根笛子,质量上乘的足足有一箱,但都给造反派们拿光了。1978年,他完成了《温度与乐器音准问题》等论文。今天,他们的制笛理论,已成为国内笛子生产厂家的指导性理论,它使我国的笛子制作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全国各地和华人圈内,笛子吹得最好的,大多是赵松庭的学生”
  1970年,赵松庭从“牛棚”中解放出来,先当了三个月的炊事员,后调到浙江曲艺队,为评弹作伴奏。
  1973年,他调回歌舞团,参加了同年的广州交易会。会上,他为外宾演出了《火车向着韶山跑》、《采茶忙》等曲,心情很是舒畅。但没想到,广交会结束后刚回到杭州,他又被打成了右倾翻案分子,在剧团里看门、扫地、拉大幕、烧开水。从这时开始,赵松庭开始着意培养青年一代笛子演奏员,并深入进行乐器声学理论研究。近些年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的青年笛子演奏家蒋国基、詹永明、张维良、戴亚都是他在这一时期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那个年代,这对双方都是有风险的,赵松庭曾劝他们别来。但几个年轻人就是铁了心,非学不可。他们的诚心打动了赵松庭,他开始授徒传艺了。由于不允许跟赵松庭学笛曲,学生们就躲到被窝里偷偷地吹。看着弟子们一个声名满天下,赵松庭感到非常欣慰,因为笛子事业后继有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他的最大愿望。
  “文革”结束,笼罩在中国大地的漫天乌云终被驱散。三中全会,更使包括赵松庭在内的很多人落实了政策,获得了新生。1979年,他以一曲《幽兰逢春》的新作,来倾诉自己的衷肠和内心的喜悦。  
   随着年纪的逐渐增大,赵松庭逐步把才华和精力重点转到了教学上,传授笛艺、培养新人是他三十多年来最孜孜以求的一件事。他抓住种种机会,物色好苗子,进行重点培养,与其他人不同的是,赵松庭授徒,非但不赚钱,而且是“亏钱”,他不收一分钱学费,学生吃住都无偿在他家。1980年,他应邀到上海音乐学院任教,1981年到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并先后赴天津、武汉、成都等地讲学,为民族音乐的发扬光大而马不停蹄。他还开办过笛子演奏的研究生班,学员遍布全国各地。现在全国笛子演奏界的骨干,大多受到过赵松庭老师的指点栽培。1988年举行的“山城杯”全国笛子比赛的前五名获得者中,竟然有四位是赵松庭的学生。他的弟子中,全国可圈可点的有八十多位,其中国家一级演员就有十来位。早期弟子戴亚,连续获“山城杯”全国笛子比赛第一名、全国民族器乐独奏大赛笛子第一名、台北民族器乐协奏大赛第一名,是全国唯一的一位“三连冠”得主,连瑞典演奏家都称他为“伟大的演奏家”。蒋国基因为江泽民总书记表演巨笛而蜚声天下,其他全国知名的弟子还有中央民族乐团的一级演奏员王次恒,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张维良;上海民族乐团的俞逊发,浙江歌舞团副团长杜如松等。
  赵松庭讲学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只要他口一开笛一响,各个学校大礼堂就会里三层外三层围个水泄不通,不要说民乐爱好者如醉如痴,就连那些平时只知道迪斯科、流行乐的学生们都咋舌不已:想不到我们祖国竟然也有如此让人心动的高雅艺术。
  1994年,赵庭应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邀请,为音乐学系学生讲授笛艺知识和民族音乐史,同时热情辅导了台湾各地慕名而来的众多专业和业余笛子演奏者,还应台北汉声电台之邀,作了笛艺系列广播讨论,在台湾掀起了一股空前的“笛子热”。这次讲学活动,历时五个月之久,这在两岸音乐交流史上是时间最长的一次。
  应香港音统署之邀,赵松庭还专程赴港进行以教学为主的历时半个月的学术活动,对来自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的四百多名青年音乐家进行辅导、授课和示范演奏。所到之处,欢呼声和掌声几乎淹没了整个会场。香港著名音乐家岳士礼这样对赵老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美妙的中国竹笛演奏。你的演奏使我大开眼界,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你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出色的音乐教育家、艺术大师。”他的学生郑济民、孙永志先后成为香港乐团的首席笛子演奏家,成为当时一大佳话。他的新加坡弟子中,林信友已成为新加坡华乐团的笛子首席,詹永明则已是狮城艺术学院的教授。如今在华人圈内,年轻的笛子演奏家大多曾受教于赵松庭,他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了。
  “为笛子,我还能做许多事情”
  在新时期,随着笛子演奏技巧的不断推陈出新,赵松庭为满足演出的需要,不断制造出新的笛种,把笛子的创制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制作的长笛,学生非常喜欢。由于笛子实在太长,演奏的时候,头总是歪在一边,久而久之,脖子就习惯地歪了,他的香港一学生就是如此;另一方面,笛子太长的话,手也会跟不上。于是,赵松庭便尝试着把长笛弯过来,这就是L型弯管笛。
  1973年,河姆渡出土文物中发现一根骨笛,它有六个孔。中国在七千年前竟然就有笛子了。赵松庭简直呆了!它给了赵松庭极大触动和启发。他决定制作一种能吹响的骨笛。他发现老公鸡的骨头最适合,并决定把吹孔集中在中间部位,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吹响了,它特别适宜F调演奏。音乐家钱兆喜利用赵松庭制作的骨笛和古代骨笛的意境,创作了作品《原始狩猎图》,大获成功,并因此获得了文华奖。骨笛从此名声大振,笛艺界人士纷纷前来求赐。一时间,老公鸡腿骨竟成了异常紧缺之物,浙江歌舞团在多家报纸上登出广告征集,凡是送来老公鸡腿骨的,即可获赠歌舞团演出票。吹响河姆渡骨笛后,赵松庭又把目标瞄上了敦煌壁画上的古代乐器篪。这种器乐在唐宋时期非常流行,如今已失传千年。数十年来,国内外有不少人试图让其复活,但均未成功。赵松庭和弟弟赵松龄根据唐宋典籍记载及壁画上的形象,经十年研究探索,终于仿制成功,他们将复活的乐器命名为“雁飞篪”,学名叫“铜管双笛”,气孔左四右三,比古制的多了一孔,吹奏效果似箫非箫,似笛非笛,有一种独特的和雅之美。日前,他带弟子戴亚、杜如松到台湾交流演出,首次公开亮相,作了成功演奏。
  在长期实践和教学的基础上,赵松庭总结出了一整套完整有效的笛艺教学法,制作成录像带发行,风行全国。他的《笛子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一文是对中国笛艺的总结性论述,该文在“20世纪国乐思想研讨会”上宣读后,在香港发表,在笛艺界引起轰动。
赵松庭之所以能赢得“笛王”称号,不仅是在于他在演奏艺术的开拓创新方面所取得的超人成就,更在于他在笛艺教学上所取得的令人高山仰止的成就,还在于他在笛子制作和理论创新方面作出的贡献。在某一领域取得如此成就者就已屈指可数,在各个领域都有如此贡献者,恐怕是绝无仅有的。“笛王”的称号的确是当之无愧。
  六十多年来,赵松庭始终执著于他的笛艺。他曾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来概括自己的艺术历程:“笛艺生涯六十春,遍尝人世甘与辛。莫因穷达衡功过,爱吾神州意自真。”为了集中精力致力于笛艺,近年来,他先后辞去了浙江省音协主席和浙江省管弦乐学会会长等社会职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今年已77岁高龄的赵老,还在为中国笛艺事业的辉煌而不知疲倦地四处奔波着。我们衷心祝愿他艺术生命常青。
离线九重天

发帖
1692
金币
4356
威望
7
贡献值
4
开心币
19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9-02-04

 一管竹笛,演绎了中国民族管乐器史;繁衍了丰富多彩的华夏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兄弟民族的音乐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一、 北方的笛子 北方的笛子多为梆笛(高音笛),发音高亢、嘹亮。这和北方人民所处的 地区特点和生活、劳动习惯是分不开的。在演奏当地色彩的乐曲(包括各种地方戏曲)时,以“历音”、“滑音”、“吐音”、“花舌”等最为多用。气息运用上较猛。如秦腔、眉(右边加耳旁)户、蒲剧、河北梆子等,只要多吹一吹这些欢曲音乐,就可以熟悉北方笛子的一些传统演奏方法。


二、 南方的笛子 江南一带普遍多使用曲笛。这种笛子的笛膜贴得较松,音色润丽、清晰。在演奏中以各种北装饰手法,如“唤音”、“迭音”、“倚音”、“颤音” 等最为多用,一般忌用强吐和断奏。在气息运用上要求饱满均匀,不能过 猛过急。如果多吹奏一些江南的传统乐曲,对熟悉江南笛子的特点和风格会有直接的帮助。


三、 蒙古族的笛子 内蒙草原上的人民,常年多过着不定居的生活,那里的人们性格开朗、奔放。 乐曲辽阔、高亢,常常出现一些多音的急速进行而又突然停留在一个延长音上, 造成了非常开阔、奔放的效果,就像一匹骏马在草原上飞驰一样。这个地区的 笛子,笛膜一般贴得较紧,甚至不要笛膜(有时也要松膜的效果)。在演奏技 巧上多用一些装饰手法,如“迭音”、“倚音”、“唤音”等。更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多用上方三度或四度的颤音指法。

 
四、 维吾尔族的笛子 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他们的音乐明快、火热。多用高音笛子,一般不用笛膜,或将笛膜贴得很紧(有时也用松膜效果)。在吹奏方法上一般运气较猛, 冲力较大,强弱对比特别明显。最多的技巧是“急滑音”和一些装饰性的如 “倚音”、“赠音”、“唤音”等等。此外“花舌”和“吐音”也常常使用, 而且多半要求吐得断顿有力。


五、 藏族的笛子 笛子在藏族过去不很流行,但也有一些民间艺人吹得很好。他们多用中音笛, 在吹奏方法上,许多地方是模仿二胡奏法和人声唱腔。此外,还有如下几个特点: 1、 在一拍时间内,有两个同度的八分音符连续进行时,一般都给每拍的第一个音加上一个上方三度(有时是上方二度)的装饰 音(即上倚音的吹奏方法); 在第二个音上加一个下方二度的装饰音(即下倚音的吹奏方法)。 2、 凡是连续四个以上的十六分音符,多是两个音符吐吹一下,很少用长连线或者吐音断奏。3、 乐句或小节开头脑第一个音,很多时候用指颤音(二度或三度)。但是这种指颤音与一般指颤音不同,它要求手指尽量低抬,动作很快,有些近似波音的效果。


六、 口笛、侗笛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国,差不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笛子。但是,这些名为笛子的乐器其实并不都与我们这里所进述的传统六孔笛子相近。它们有的是吹孔(气鸣)乐器,有的是哨嘴,还有是簧片(簧鸣)乐器。这里就较流行的而且已在不断改进的口笛、侗笛作如下介绍:


(1) 口笛 经考证,口笛要我国历史上早有记载,并有出土实物。但将它推陈出新,正式搬上舞台,登上音乐的大雅之堂,是20世纪七十年代。上海民族乐团的俞逊发把自己改进的口笛首先运用于独奏中,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许多青年演奏者, 喜吹爱好,而且,又有不少人对口笛进行了以自己使用为主要目的的某些改进。 不断丰富着它的表现力。现在的口笛五花八门,有两孔和五孔口笛,七孔口笛。 有按音位的对称,以中心开吹孔的,也有的以在比二的比例开吹孔的。有的开孔为了转调方便,有的则为增加音域。 现在一般口笛,就其音域而言可达两个八度,但就其音程、音阶而言,有些音又是不易发出或者发音十分不准。由于它的制作简单,造价很低,携带方便,以及它的特有风韵受到许多人的欢迎。


(2)侗笛 侗笛在湘、黔、桂三省交界的侗族地区非常流行。它的音色优美,明朗而不浮华, 甜美而不消沉,它反映了侗乡的幽幽杉林,清清流水的山川风光,其音响近似竹笛 与洞箫之间。 侗笛之所以能形成那种特有的声响效果,关健就在于笛头的吹口。它不像竹笛是横吹的孔吹乐器,它是依靠吹口(吹嘴)来发声。 侗笛一般长约30厘米,内径为1.3厘米,共开六个音孔。从吹口顶端至六音孔约为14厘米。各音孔间的距离基本相等。 民间流行的侗笛都无有严格要求,一般较多用的是D调、E调和F调。每支侗笛的音 域约在10-12度。 演奏侗笛时多采用一口气到底的吹法-------“鼓腮换气法”,这也就是它的所难之处。其它演奏技巧是不难掌握的,只要有吹笛子的技能,运用于侗笛是足足胜任了。 现在有不少人对侗笛进行了改进。把吹口的竹片改为铜片,增开音孔,单管改为双管等, 都有一定的收效,增加和丰富了它的表现力。它是一件很有前途的民间乐器。


我国还有不少民族的笛子也颇有特色,如羌笛、口哨、小闷笛、短笛......

离线静悟
发帖
99
金币
197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9-07-05
以前还吹过那么一段时间,现在可能都不会了。
离线遍地是金

发帖
133
金币
978
威望
2
贡献值
1
开心币
3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9-09-21
真长知识,谢谢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