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豆五大种植区简介
来源:中期公司 发布时间:2002年12月18日 14时14分29秒
我国大豆主要生长在北方地区,黑龙江和山东省是我国大豆最大的产区,其次是河南、河北和内蒙古自治区。1999年,黑龙江省生产大豆447万吨,为全国产量1425万吨的31.4%。
根据耕作栽培制度、自然条件,我国大豆产区可划分为五个栽培区。
北方一年一熟春大豆区:该区包括东北各省,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三省的北部,甘肃大部,青海东北和新疆部分地区。
黄淮流域夏大豆区:该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关中平原,甘肃南部和山西南部,北临春大豆区,南以秦岭、淮河为界。
长江流域大豆区:该区包括河南南部,汉中南部,江苏、安徽南部,浙江西北部,江西北部,湖南、湖北、四川大部,广西、云南北部。
长江以南秋大豆区:该区包括湖南、广东东部、江西中部和福建大部。
南方大豆两熟区:该区包括广东、广西与云南省南部。
大豆价格回顾
来源:大连商品交易所 发布时间:2002年12月18日 13时59分40秒
一、近年我国大豆现货价格走势
1995年初以前,主产区大豆批发价一直在2000元/吨以下运行。1995年4月份,大豆价格迅速上扬,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上涨了450元/吨,涨幅达到28.9%。1995年下半年整个大豆市场运行较为平稳。1996年年初,大豆价格再度上扬,主产区批发价一度达到3150元/吨的高价。此后,大豆价格逐渐回落, 到目前主产区大豆现货批发价格在2500元/吨附近波动。由上可以看出,从1995年4月初到1996年8月底,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大豆价格几呈直线上扬,涨幅达65. 8% ,1996年下半年以来,大豆价格缓慢回落至目前的2500元/吨左右。
二、大连期货大豆价格走势
大连大豆交易从1995年开始活跃,交易规范、价格发现功能得到较好体现,也为全国的大豆经营商提供了可靠的套期保值场所。
自1995年初至同年9月,大豆期价一直维持振荡走高的态势。 直至9月12日国家加强期市宏观调控,将玉米保证金提高至3200元/手。此时,场内人士的交易兴趣大多从玉米转向大豆,从而配合基本面孕育了一波颇为壮观的牛势行情。
1995年8月初,东北部分省市遭受严重水灾,这一消息对当时稍显萎靡的大连市场来说,无疑是一个震动。当时主要交易合约S601、S603分别从2500、2540左右开始,价格在几个交易日内上涨150元/吨。此时市场证实,吉林等产区的水灾并非传闻那样严重,期价开始调整。但是市场预期,随着我国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肉、蛋的需求必然增加,因此,作为饲料的豆粕呈现出货源紧张的态势。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95年全国大豆消费量预计为1950万吨,而94/95年度我国大豆的产量为1600万吨,国内市场供求存在一定缺口,世界大豆出口总量保持在2900万吨水平。由于当时美国减少出口,日本等国将增加从我国的进口,当时预计我国的出口量可达100
万吨,进口不可能有较大的增加,因此大豆价格将呈货紧价扬的趋势。反映在大连大豆期价走势上则是长达五个月的牛市(图3),S601、S603分别达2900元/吨、3000元/吨。 进入1995年10月底11月初,大商所为了响应证监委加强期市监管的有关精神,实行了限仓措施,将大豆每个合约的空盘量限制在5万手(单边计算),若超仓,则超出部分按15000元/手收取保证金,于11月23日起正式实行(公告:大交所发[1995]72号)。在此影响下,大豆期价上涨速度趋缓。尤其是临近交割月份合约S601、S603, 在3000-3100间盘整三个月之久,直至交割。近期S605、S607则继续上扬,在11月29日达3215、3365的最高价。
进入96年,随着基本面的利空,期价开始下滑。96年春节过后,传闻大豆和产区黑龙江省将放运30万吨大豆出省(注:当时黑龙江的大豆出省需经有关部门批准),加速了期价下跌。至3月初,S607合约价跌至2870的低位。3月13日,国家将订购粮价提高20%的消息,给低迷的大豆期市带来曙光。五月中旬,我国外贸部发表声明对美国实行反报复,对农副产品、植物油等商品加征100%的特别关税,在此消息影响下行情再度走强。
经过六月份的振荡整理,七月份大豆各期约全线看涨,涨幅超过250点。此后大盘大幅振荡,几遇涨跌停板。国庆节前夕达到交易活跃之最,日成交296452手。在此之后,期价经过调整,开始下滑。由于正值新大豆收割上市季节,大连大豆价格一路下滑,跌幅达800点左右。直至97年1月份才在2800元/吨左右止跌回稳。此时,在国家为保证农民丰产增收,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使我国粮食生产保持可持续发展精神的消息刺激下走出了三个月的牛市行情。以S709合约为例,涨幅达600点之巨。此后,由于预测种植面积的增加,特别是主产省黑龙江的播种面积有大幅度提高,给远期合约形成较大压力。另外,当时CBOT大豆价格的下跌也对国内价格产生较大影响,两市携手进入漫漫熊市,直至今日。此间虽有反弹或振荡,但从未改变过熊市特征。
三、影响大豆价格诸因素
1、国内大豆供需状况
2、国际大豆供需状况
3、大豆季节性供应
大豆受生产周期的影响,一年内价格也呈周期性变化。
大豆季节性供应:北方春大豆十月份收获,但由于刚收割的大豆含水份较高,运往南方销区易变质,不易储存,需要晒晾后才可外运,故大宗外运要比农民上市迟一个月左右。同时,粮食部门或其它粮食经营单位根据当年产量丰歉及价格变动趋势会有囤积或急售现象,给贸易市场价格带来难以预测的变化。但基本规律是,供应充足或产量较多的年份,11-1月市场大豆较多,以后月份相对较少;供应短缺或生产量相对减少时,11-1月份市场大豆相对较少,以后月份供应相对均匀,这是囤积的作用引起的。
大豆季节性需求:大豆一年四季都有消费,而且消费量较大,近几年消费需求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需求的季节性已越来越不明显。一般在7-9月大豆的需求量相对较大。
大豆价格季节性变化:11月由于新豆开始上市,价格不断下降,到1月份由于新豆继续上市,价格下降到最低,此后价格开始逐渐回升,正常年份每月以3%左右的速度上升;若减产年份,9-11月份大豆价格上升较多。所以大豆贸易最关键的月份是当年9月至次年1月份,交易量大,价格变化也大,若不了解大豆的产需情况,风险也最大,同时,这几个月份对全年大豆价格起着主导作用,标志着价格变动趋势。
4、大豆相关产品
大豆的价格与它的后续产品豆油、豆粕及豆粉有直接的关系,这三种产品有其完全不同的使用及需求结构。因此预估大豆产品的需求是大豆需求最主要的因素。
大豆的其它替代品的产量、价格及消费的变化对大豆价格也有影响作用。大豆作为食品其替代品有豌豆、绿豆、芸豆等;作为油籽其替代品有菜籽、棉籽、葵花籽、花生等;作为饲料蛋白有鱼粉等。
5、国家政策和地方性法规
各种政策和法规可区分为主产国政策、主要消费国政策、国内政策和国内主产区政策。
(1)、主产国政策
美国是世界大豆的主产国,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 50% 以上,美国农业政策是影响大豆供应的一项重要的政策。1996年,美国开始实施《1996年联邦农业完善与改革法》,该法案对美国大豆生产具有长期的影响。1996年农业法案有两大突出的特点:一是改变原来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实施对农民的直接收入补贴政策,即价格补贴改为收入补贴;二是增加了农民的种植自由度和弹性种植面积。这一系列使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更为自由化和市场化的政策,也使世界农产品市场价格易变更富于弹性。美国农民开始改变生产模式,根据市场的需求,改种更加有利可图的作物。例如:由于1996年大豆价格和需求的不断上升,1997年美国农场主们播种大豆7085万亩,比上年增加10%。
(2)、主要进口国政策
欧共体是世界大豆的主要进口地区,其进口量约占全球贸易的50%。这些国家的农业政策、进口政策和食品健康安全方面的政策对全球大豆贸易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九十年代以来,欧洲国家的绿色和平运动和其它各类组织非常活跃,这些组织要求美国出口欧共体的大豆分离出“基因改良型”大豆,并对“基因改良型”大豆贴上标签。这些组织的建议特别得到德国媒体和消费者的赞同。一旦这些建议得到德国政府和欧共体其它国家的同意,那末这将对美国大豆出口带来不利的影响。
(3)、国内政策
目前,国家即将出口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这一重要政策,这一政策将对大连大豆的期货价格产生影响。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国家继续对粮食收购实行保护制度。1997年东北地区大豆的收购保护价是2120元/吨,根据目前的物价走势,今年的收购保护价将很难超过去年的价格水平。收购保护价的确定原则是根据农民的生产成本和一定的纯收益来确定。二是定购粮收购价格将由各省、市区政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但不得低于收购保护价。三是国家将利用囤积和抛售储备粮以及调节进出口来对粮价进行宏观调控,这样,大豆期价的波动幅度被限制在一个相对确定的范围内。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将有助于完善粮食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也有利于粮食期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4)、国内主产区政策
1994年11月,大豆主产省黑龙江决定实施大豆加工增值战略,1995年严禁大豆出省,这一举措造成了大豆供应的地区性紧张,推动了销区价格上浮。随着全国性大市场的进一步建立,一些旨在地区封锁、地方保护的政策逐步消亡。
豆粕是大豆经过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种高蛋白副产品,分为三级,国内大多数饲料厂目前主要使用二级豆粕(蛋白含量43%)。豆粕一般呈不规则碎片状,颜色为浅黄色至浅褐色。豆粕是棉籽粕、花生粕、菜籽粕等12种动植物油粕饲料产品中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一种。在家禽和生猪、肉用牛的饲养、水产养殖业中普遍使用,是其它蛋白源价格的比较基准品。豆粕的储存时间较短,价格波动频繁,现货贸易量比较大,属于大宗农副产品。我国是豆粕的世界第四生产大国。东北三省是我国的豆粕的生产基地,加上山东、河北、河南,豆粕产量约占全国90%以上。消费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南、重庆、北京和上海等省市。1994年以前,中国是豆粕出口大国,其年出口量一般都超过100万吨。1995年生产接近686万吨,消费600多万吨。1996年豆粕生产恢复到697万吨,消费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1997年豆粕生产量达到780万吨,消费量增加到近1100万吨。1998年我国豆粕生产量达到800万吨,消费量约为1200万吨以上。
豆粕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大豆资源,二是国内饲料需求,三是豆粕的进出口情况,四是进口鱼粉情况。豆粕的生产和消费直接受到养殖业景气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