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64阅读
  • 2回复

对大豆期货的交易方法作一些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1638
 

发帖
2129
金币
21424
威望
16
贡献值
13
开心币
2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4-07-04

经常混迹股市,慢慢觉得有些厌倦,空闲之余,也对期货的交易方法作一些思考。。。

期货交易是低风险的活动 期货交易是保证金交易,但期货交易并不因为期货是保证金交易而使风险提高,因为期货最终对应的是事物,如果采取稳健的方法进行投机,期货的风险远小于股市,而期货的获利要比股市更容易。
股市中黑幕众多,一只股票从20元倾泻而下,跌到5元是很正常的事,你连逃脱的机会都没有;而期货市场有所不同,以大豆为例,价格波动大都在50%以内,我从来没听说过大豆从1元/每斤忽然下跌到0.25元,所以大豆期货的风险要小于股市。由于期货操作是双向的,所以在期货市场赚钱的机会就多于股市。
期货交易的分析方法 期货的价格是和商品的最后价格挂钩的,在期货交易中,我倾向于基本分析方法,我觉得,这种方法的胜算比较大,商品价格的决定因素有几种,但主要分成两个方面:(以大豆为例)
一.实物因素
1)供求关系。商品的价格会因为需求的增大而上升,需求的减少而下降,供给反之。只要找到了供给和需求的具体数量,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大豆的供给:
a).大豆的主要产地产量分析(大豆主要产于美国,国内有黑龙江等等),这要受到大豆产地的气候影响。
b).大豆的库存。(包括世界大豆和中国大豆的库存)
大豆的需求:
a)大豆的国外需求和国内需求。(包括压榨,豆油生产等等)
2).季节性因素,农产品会因为不同的季节而有所不同。不同的季节对商品的需求量也不一样,过年放假时候大都需求就小一些,春节过后就多一些,这都是使大豆供给发生变化的因素。
3).替代品,比如说,大都可以榨油,同类的替代品价格降低会导致大豆价格降低或者农民减少生产。
二.货币因素
由于商品的价格是通过货币表现出来的,所以货币因素是需要考虑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a).货币政策:从长期来看,只要国家发行的货币量越来越多,大过实物资本增长的速度,通货膨胀就不可避免,当国家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商品期货通常都要进入牛市。
b).外汇因素:由于汇率的原因,以一国货币标价的商品会随着这国货币的贬值而价格升高。
c).政治因素:为了保持国家的政治稳定,通货膨胀势必要受到控制,而这又使大豆的价格不可能无限的升高。
把货币因素和实物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大豆的基本面分析就可以完成了。
三.交易策略:
从上面关于基本面的分析中得出对整体的大趋势的判断后,就可以进行交易了,假如是5%的保证金,我们如果有100万,可以用5万元在你认为合理的区间段建仓,这样和股票的玩法就一样了。如果你觉得把握比较大,可以用10%的资金来建仓,这样美上涨5%,你就可以赚10%,一年20%的波动,40%的收益就到手了,这样做的风险其实很小,尤其是农产品,跌50%的情况几乎没有。
(完)


 大豆的生产、价值和加工
大豆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蛋白饼粕和植物油的提供者。
未经加工的大豆经济价值很低,仅用作动物饲料,或在特殊情况下直接作为食用。因为绝大部分的大豆的真正价值来源于其加工产品、豆粕和豆油。每蒲式耳或60磅大豆可以产出48磅豆粕及11磅豆油,其产出量取决于大豆的生长条件每季度不同,但接近于上述产出比率。最后1磅为大豆加工过程中的水分、筛出物、损耗或其它微量副产品。
大豆的加工
把大豆加工成为豆油和豆粕等传统副产品,无论从工业上还是经济上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近年来由于技术赋予加工者以更高效的提炼大豆副产品的方法,从而改变了大豆加工的实际过程。最初通过液压榨取法从大豆中提取豆油和大豆饼,使用这个方向有4-15%的豆油残留在加工后的豆饼中。如今几乎所有美国和国外的加工工厂都采用化学浸出法。该方法约有1%的豆油残留在豆饼或豆粕中。这种新的己烷浸出法,首先把大豆破碎、压片、浸出豆油之后,用蒸发法分离溶剂留作重复使用。得到的毛油可以再经过除臭和脱色用作食用。
提炼出豆油并蒸发出溶剂后留下的是豆粕。豆粕经烘烤和粉碎成为含有44%蛋白质的粉状粕。若加工前先去皮,则可得到蛋白质含量约为48%的豆粕。大豆皮主要为大豆的表皮,可用作牛饲料。它具有高能量和近15%的残留蛋白质。
大豆加工工厂基本上有4个主要组成部分:储仓、制备、浸出和产品输送。有些工厂还有豆油精炼,可进一步把毛豆油加工成工业等级油或食用油。
储仓是将大豆从卡车、火车和/或驳船上卸下来储藏的地方,这些大豆在加工前即存放于此。必要时大豆还可先行烘干以进一步减少水分。
制备工序是大豆被粉碎成小块、去皮(外皮)、加热并碾成薄片以备浸出。
浸出工序是将压成薄片的大豆放在己烷溶剂中浸洗,分离出或浸出豆油。在蒸馏过程中己烷由浸出好的豆油中分离出来。此时得到的是毛豆油,剩下的物质即被称为豆粕。
经过提炼过程留下的粗豆粕仍须返还到制备工段作后处理。后处理过程包括烘干、冷却、筛理、粉碎以及适当地回加豆皮以得到44%的粉状粕。
最后,产品的输送工序。该工序将制成的豆粕和豆油暂时储存起来,称量后装上卡车或火车准备运出。下图显示了大豆加工的基本流程。
大豆加工的经济性能的复杂程度并不亚于工业加工过程。其加工价值用压榨价差来定义。所谓压榨价差指由于大豆加工引起的大豆 成本和由大豆加工成的豆油及豆粕的销售收入之间的差。由于绝大多数加工者用期货来减少风险,理论上的或必然内含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压榨价差被称为大豆加工利润差。
大豆加工利润差用来减少大豆成本突然增加或制成的豆粕、油价格波动的金融风险。它是期货大豆价格和按大豆加工利润差率换算出的豆粕、油的综合价格之差,以美分/蒲式耳计价。现行大豆加工利润差率是豆粕48磅/蒲式耳,豆油11磅/蒲式耳。
例如,若期货价格如下
SN $7.50/ 蒲式耳(大豆7月期货)
SMN $220/短吨(豆粕7月期货)
BON $2700/磅(豆油7月期货)
豆粕收入
$220/短吨G48磅/蒲式耳G2000磅/吨=$5.28豆粕收入/蒲式耳
豆油收入
$2700/磅G11磅/蒲式耳=$2。97豆油收入/蒲式耳
豆油加豆粕收入/蒲式耳=$8.25
减少大豆期货价格($7.50)
SN-SMN-BON大豆加工利润差$.75/ 蒲式耳。
于是我们得到7月大豆加工利润差为75美分/蒲式耳
现货压榨价差反映了在某地支付大豆的实际价格与在该地可以从豆粕和豆油获得的收入的差额。
大豆制品—豆油和豆粕
豆油是一种食用油。豆粕主要用于补充喂养家禽、猪、牛等的蛋白质。正如豆油主要由人类消费一样,近95%的豆粕是作为动物饲 料的蛋白质饲料原料。
其它产品和用途
大豆的组成除了豆油和豆粕外,还有一些其它成分。如卵磷脂是天然的乳化剂和润滑剂,可用来将巧克力和椰子油粘合在一根条形糖果中。
日常消费中,大豆可制成传统的日本豆面酱、豆浆、酱油和豆腐等食品。日本豆面酱由大豆发酵制成,通常呈糊状,是调味剂和汤料。豆腐是由大豆制成的一种白色物质,在素食中用途广泛。大豆还含有8种必需氨基酸,是人体营养所必需而无法在体内合成。
经过各种方法进一步精制的豆油在化学上有重要用途:油漆、清漆、肥皂、润滑剂、密封剂和药品。
豆粕也少量供人类消费。可制成酱油或用作烘烤食品与高纤维面包的豆面。另外,大豆中提取的蛋白质还用于塑料和粘着剂等工业产品。
------------------------------------------------------------------------------------------------------
重要天气年份及大豆价格
与其他农产品市场一样,大豆期价也受到天气因素影响。由于大豆生长受天气影响程度要低于玉米,因此天气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不象对玉米影响那样大。但大豆生长比玉米生长更具弹性,天气情况的改善会使大豆产量由减产转为增产。大豆期价会由于长期干旱而上涨,也会由于适当时候出现的适度降雨而快速下跌。
其它国家大豆产量情况也会影响美国大豆现货价格及期货价格。1987年3月份,南美大豆在生长晚些遭受恶劣天气影响,大豆亩产比预测的要少。与此同时,美国正值春天,天气温暖干燥,也出现了干旱的担心。这时CBOT近月大豆期价快速上扬,由3月上旬4。80蒲式耳的低点上涨至6月中旬的6。05美元。
一般情况下,大豆价格在收割期供应量达到最高时下跌到最低水平。而这一时期也是豆粕需求量增加的时候,因为此时天气凉爽、牧草减少及饲用需求增加。这一自然现象导致大豆加工利润增加。此后由于库存成本增加以及供应量逐渐减少,大豆价格开始上涨。到春天时天气好转,豆粕需求减少,大豆压榨利润减少。
通常大豆价格在春天和初夏供应紧缺及新作产量不确定时达到高点。夏天的中期到晚期时,新作产量情况会逐渐明朗,至收割期前大豆价格会下跌。但如果在大豆生长期天气情况出现变化,市场价格就会在预期减产的情况下走高。大豆价格对天气变化的反应程度最终取决于市场基本面总体情况--供需情况。1980年、1983年、1988年、1993年、1995年和1996年这几年大豆亩产由于天气恶化而减少。
1980年:中西部大豆种植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南部地区由于天气潮湿大豆种植推迟。6月份美国东部2/3地区出现历史上未曾有过的高温天气,并持续至7月份。由于担心大豆减产,11月大豆期价6月份就开始上涨。
美国南部大平原地区炎热的天气持续到了8月份,但中西部地区出现了高于正常水平的降雨天气,土壤湿度恢复,对大豆生长有利。因此在7月份和8月份期间,11月大豆期价在部分地区天气较差而中西部大部分地区出现有利降雨因素相互影响下出现上下振荡行情。
南部各州大豆平均亩产减少了4至16蒲式耳,而中西部的衣阿华、俄亥俄及密执安各州由于8月份出现有利降雨大豆亩产创下历史新高。随着收割期到来,确认大豆总产量将减少,11月期价上涨至每蒲式耳9美元以上。
1983年:由于6月份天气凉爽潮湿,美国全国范围大豆种植期推迟。大豆发芽和生长进度也因天气恶劣影响而放慢。7月份天气炎热干燥,特别是7月份后两周在大豆开花期出现高温天气,大豆开花出现损失。土壤湿度的缺少使南方双季大豆发芽速度放慢。大豆期价自7月上旬开始走高。
炎热干燥的天气一直持续到8月份。作物生长面临严重威胁。几乎所有地区都遭受了结荚损失。大豆买家担心大豆会减产,于是开始囤货,大豆价格上涨,并由此导致豆粕和豆油需求强劲。
1983年美国大豆平均亩产由1982年的每英亩31。5蒲式耳减少到26。2蒲式耳。11月大豆期价由6月份的6美元上涨到8月份的9。50美元。
1984年:由于气温较低以及降雨量大,大豆种植及发芽进度均慢于正常水平。继1983年大豆减产后,市场对可能出现再次减产的情况极为敏感,11月期价6月份以来一直走高。进入7月份以后,天气情况转好,上涨趋势发生变化。来自南美的竞争加剧使豆粕需求量减少,大豆价格由此开始下跌。
1988年:由于5月份和6月份天气干燥,大豆种植期速度较快,但由于大部分生长地区持续干旱,大豆需要重新种植。11月大豆期价由于对天气的预测开始上涨。商品信贷公司大豆库存及大豆供应量比分析家们的预测水平低17%,因此陈作及新作期价获得有利支撑。
6月份和7月份天气情况旱情进一步加重,期价继续走高。另外,大豆生长过程出现病虫灾,许多地区农民不得不用杀虫剂,也对价格提供了支撑。
7月的第二周和第四周一些地区出现了零星降雨天气,11月期价开始下滑。但后来,由于大豆生长地区的情况并没有出现预测中的好转,期价在8月份呈振荡行情。
当年美国大豆平均亩产为27蒲式耳。伊利诺斯及俄亥俄大豆亩产达到自197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1993年:由于主产地区气温较低及天气潮湿,大豆种植进度较慢。许多地区由于湿度过大不能种植大豆。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大豆主产区9个州870万英亩的大豆遭受水灾影响不能种植或收割。
这种潮湿的天气一直持续到6月和7月,大豆期价自6月份开始上涨。但7月份天气转干,大豆生长情况有所改善。市场人士认为大豆生长恢复,期价于7月末开始走低。由于对产量不确定,11月期价一路下滑。
最终大豆平均亩产为每英亩32。6蒲式耳,低于1992年的37。6蒲式耳,由此,10月和11月期间大豆期价重拾升势。
1995年:这一年是历史上大豆种植期最长的一年。凉爽潮湿的使农民不能正常进行播种,5月份作物早期生长进度也缓慢。由于杂草控制措施受到限制,杂草问题较严重。春末时,美国东南部地区干旱,由于市场担心作物产量会减少,期价开始上涨。
6月中旬天气情况发生变化,玉米带天气炎热干燥,6月末东部大部分地区包括玉米带东部天气炎热潮湿。许多地区不能再种植大豆,于是11月期价继续走高。
7月份玉米带天气异常炎热。大豆出枝情况比1994年有所下降,分析家预测大豆结荚数量会减少,期价仍走高。
8月份天气达到历年来最热水平 ,作物生长面临严重旱情威胁。但幸运的是,在大豆开始开花时出现热带风暴以及缓慢移动的冷锋天气,预计大豆产量情况会有所改观,11月期价开始走低。但8月中旬天气仍炎热干燥,价格又上涨。
9月份大豆结荚数量高于8月份预测的数量,11月期价短期内下跌。但9月份出现的早霜天气以及总体亩产减少而需求强劲,大豆价格再次推高。
1996年:自1999年夏季至1999年春季,11月大豆期价一路走高。大豆供应量减少,需求相对强劲,库存减少至198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96年4月至9月期间大豆价格上下振荡。春天天气情况恶劣使大豆种植进度慢于正常水平,但由于玉米种植也推迟,农民由种植玉米转向种植大豆。预计晚期种植的大豆亩产可能会减少。11月大豆期价在6月份开始走低前于5月份达到8美元。
7月中旬美国天气异常干燥,大豆期价冲高至8。09美元。之后出现降雨天气,豆价短期内走低。8月至9月期间,市场焦点集中在大豆晚些生长情况及是否会出现早霜上。11月豆价在9月份美国农业部供需报告略微减少了预期产量后达到8。15美元的高价位。但很快,由于对早霜的担心解除以及玉米小麦价格疲软,豆价走低。10月和11月份的农业部报告向上调整了大豆产量和库存,豆价进一步走软,由合约高点下挫了1。50美元。

人算岂能胜天算,唯有知命顺自然
离线1638

发帖
2129
金币
21424
威望
16
贡献值
13
开心币
2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4-07-04
对大豆期货的交易方法作一些思考2

 中国大豆五大种植区简介
来源:中期公司 发布时间:2002年12月18日 14时14分29秒
我国大豆主要生长在北方地区,黑龙江和山东省是我国大豆最大的产区,其次是河南、河北和内蒙古自治区。1999年,黑龙江省生产大豆447万吨,为全国产量1425万吨的31.4%。
根据耕作栽培制度、自然条件,我国大豆产区可划分为五个栽培区。
北方一年一熟春大豆区:该区包括东北各省,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三省的北部,甘肃大部,青海东北和新疆部分地区。
黄淮流域夏大豆区:该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关中平原,甘肃南部和山西南部,北临春大豆区,南以秦岭、淮河为界。
长江流域大豆区:该区包括河南南部,汉中南部,江苏、安徽南部,浙江西北部,江西北部,湖南、湖北、四川大部,广西、云南北部。
长江以南秋大豆区:该区包括湖南、广东东部、江西中部和福建大部。
南方大豆两熟区:该区包括广东、广西与云南省南部。

大豆价格回顾
来源:大连商品交易所 发布时间:2002年12月18日 13时59分40秒
一、近年我国大豆现货价格走势
1995年初以前,主产区大豆批发价一直在2000元/吨以下运行。1995年4月份,大豆价格迅速上扬,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上涨了450元/吨,涨幅达到28.9%。1995年下半年整个大豆市场运行较为平稳。1996年年初,大豆价格再度上扬,主产区批发价一度达到3150元/吨的高价。此后,大豆价格逐渐回落, 到目前主产区大豆现货批发价格在2500元/吨附近波动。由上可以看出,从1995年4月初到1996年8月底,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大豆价格几呈直线上扬,涨幅达65. 8% ,1996年下半年以来,大豆价格缓慢回落至目前的2500元/吨左右。
二、大连期货大豆价格走势
大连大豆交易从1995年开始活跃,交易规范、价格发现功能得到较好体现,也为全国的大豆经营商提供了可靠的套期保值场所。
自1995年初至同年9月,大豆期价一直维持振荡走高的态势。 直至9月12日国家加强期市宏观调控,将玉米保证金提高至3200元/手。此时,场内人士的交易兴趣大多从玉米转向大豆,从而配合基本面孕育了一波颇为壮观的牛势行情。
1995年8月初,东北部分省市遭受严重水灾,这一消息对当时稍显萎靡的大连市场来说,无疑是一个震动。当时主要交易合约S601、S603分别从2500、2540左右开始,价格在几个交易日内上涨150元/吨。此时市场证实,吉林等产区的水灾并非传闻那样严重,期价开始调整。但是市场预期,随着我国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肉、蛋的需求必然增加,因此,作为饲料的豆粕呈现出货源紧张的态势。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95年全国大豆消费量预计为1950万吨,而94/95年度我国大豆的产量为1600万吨,国内市场供求存在一定缺口,世界大豆出口总量保持在2900万吨水平。由于当时美国减少出口,日本等国将增加从我国的进口,当时预计我国的出口量可达100
万吨,进口不可能有较大的增加,因此大豆价格将呈货紧价扬的趋势。反映在大连大豆期价走势上则是长达五个月的牛市(图3),S601、S603分别达2900元/吨、3000元/吨。 进入1995年10月底11月初,大商所为了响应证监委加强期市监管的有关精神,实行了限仓措施,将大豆每个合约的空盘量限制在5万手(单边计算),若超仓,则超出部分按15000元/手收取保证金,于11月23日起正式实行(公告:大交所发[1995]72号)。在此影响下,大豆期价上涨速度趋缓。尤其是临近交割月份合约S601、S603, 在3000-3100间盘整三个月之久,直至交割。近期S605、S607则继续上扬,在11月29日达3215、3365的最高价。
进入96年,随着基本面的利空,期价开始下滑。96年春节过后,传闻大豆和产区黑龙江省将放运30万吨大豆出省(注:当时黑龙江的大豆出省需经有关部门批准),加速了期价下跌。至3月初,S607合约价跌至2870的低位。3月13日,国家将订购粮价提高20%的消息,给低迷的大豆期市带来曙光。五月中旬,我国外贸部发表声明对美国实行反报复,对农副产品、植物油等商品加征100%的特别关税,在此消息影响下行情再度走强。
经过六月份的振荡整理,七月份大豆各期约全线看涨,涨幅超过250点。此后大盘大幅振荡,几遇涨跌停板。国庆节前夕达到交易活跃之最,日成交296452手。在此之后,期价经过调整,开始下滑。由于正值新大豆收割上市季节,大连大豆价格一路下滑,跌幅达800点左右。直至97年1月份才在2800元/吨左右止跌回稳。此时,在国家为保证农民丰产增收,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使我国粮食生产保持可持续发展精神的消息刺激下走出了三个月的牛市行情。以S709合约为例,涨幅达600点之巨。此后,由于预测种植面积的增加,特别是主产省黑龙江的播种面积有大幅度提高,给远期合约形成较大压力。另外,当时CBOT大豆价格的下跌也对国内价格产生较大影响,两市携手进入漫漫熊市,直至今日。此间虽有反弹或振荡,但从未改变过熊市特征。
三、影响大豆价格诸因素
1、国内大豆供需状况
2、国际大豆供需状况
3、大豆季节性供应
大豆受生产周期的影响,一年内价格也呈周期性变化。
大豆季节性供应:北方春大豆十月份收获,但由于刚收割的大豆含水份较高,运往南方销区易变质,不易储存,需要晒晾后才可外运,故大宗外运要比农民上市迟一个月左右。同时,粮食部门或其它粮食经营单位根据当年产量丰歉及价格变动趋势会有囤积或急售现象,给贸易市场价格带来难以预测的变化。但基本规律是,供应充足或产量较多的年份,11-1月市场大豆较多,以后月份相对较少;供应短缺或生产量相对减少时,11-1月份市场大豆相对较少,以后月份供应相对均匀,这是囤积的作用引起的。
大豆季节性需求:大豆一年四季都有消费,而且消费量较大,近几年消费需求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需求的季节性已越来越不明显。一般在7-9月大豆的需求量相对较大。
大豆价格季节性变化:11月由于新豆开始上市,价格不断下降,到1月份由于新豆继续上市,价格下降到最低,此后价格开始逐渐回升,正常年份每月以3%左右的速度上升;若减产年份,9-11月份大豆价格上升较多。所以大豆贸易最关键的月份是当年9月至次年1月份,交易量大,价格变化也大,若不了解大豆的产需情况,风险也最大,同时,这几个月份对全年大豆价格起着主导作用,标志着价格变动趋势。
4、大豆相关产品
大豆的价格与它的后续产品豆油、豆粕及豆粉有直接的关系,这三种产品有其完全不同的使用及需求结构。因此预估大豆产品的需求是大豆需求最主要的因素。
大豆的其它替代品的产量、价格及消费的变化对大豆价格也有影响作用。大豆作为食品其替代品有豌豆、绿豆、芸豆等;作为油籽其替代品有菜籽、棉籽、葵花籽、花生等;作为饲料蛋白有鱼粉等。
5、国家政策和地方性法规
各种政策和法规可区分为主产国政策、主要消费国政策、国内政策和国内主产区政策。
(1)、主产国政策
美国是世界大豆的主产国,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 50% 以上,美国农业政策是影响大豆供应的一项重要的政策。1996年,美国开始实施《1996年联邦农业完善与改革法》,该法案对美国大豆生产具有长期的影响。1996年农业法案有两大突出的特点:一是改变原来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实施对农民的直接收入补贴政策,即价格补贴改为收入补贴;二是增加了农民的种植自由度和弹性种植面积。这一系列使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更为自由化和市场化的政策,也使世界农产品市场价格易变更富于弹性。美国农民开始改变生产模式,根据市场的需求,改种更加有利可图的作物。例如:由于1996年大豆价格和需求的不断上升,1997年美国农场主们播种大豆7085万亩,比上年增加10%。
(2)、主要进口国政策
欧共体是世界大豆的主要进口地区,其进口量约占全球贸易的50%。这些国家的农业政策、进口政策和食品健康安全方面的政策对全球大豆贸易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九十年代以来,欧洲国家的绿色和平运动和其它各类组织非常活跃,这些组织要求美国出口欧共体的大豆分离出“基因改良型”大豆,并对“基因改良型”大豆贴上标签。这些组织的建议特别得到德国媒体和消费者的赞同。一旦这些建议得到德国政府和欧共体其它国家的同意,那末这将对美国大豆出口带来不利的影响。
(3)、国内政策
目前,国家即将出口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这一重要政策,这一政策将对大连大豆的期货价格产生影响。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国家继续对粮食收购实行保护制度。1997年东北地区大豆的收购保护价是2120元/吨,根据目前的物价走势,今年的收购保护价将很难超过去年的价格水平。收购保护价的确定原则是根据农民的生产成本和一定的纯收益来确定。二是定购粮收购价格将由各省、市区政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但不得低于收购保护价。三是国家将利用囤积和抛售储备粮以及调节进出口来对粮价进行宏观调控,这样,大豆期价的波动幅度被限制在一个相对确定的范围内。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将有助于完善粮食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也有利于粮食期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4)、国内主产区政策
1994年11月,大豆主产省黑龙江决定实施大豆加工增值战略,1995年严禁大豆出省,这一举措造成了大豆供应的地区性紧张,推动了销区价格上浮。随着全国性大市场的进一步建立,一些旨在地区封锁、地方保护的政策逐步消亡。



豆粕是大豆经过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种高蛋白副产品,分为三级,国内大多数饲料厂目前主要使用二级豆粕(蛋白含量43%)。豆粕一般呈不规则碎片状,颜色为浅黄色至浅褐色。豆粕是棉籽粕、花生粕、菜籽粕等12种动植物油粕饲料产品中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一种。在家禽和生猪、肉用牛的饲养、水产养殖业中普遍使用,是其它蛋白源价格的比较基准品。豆粕的储存时间较短,价格波动频繁,现货贸易量比较大,属于大宗农副产品。我国是豆粕的世界第四生产大国。东北三省是我国的豆粕的生产基地,加上山东、河北、河南,豆粕产量约占全国90%以上。消费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南、重庆、北京和上海等省市。1994年以前,中国是豆粕出口大国,其年出口量一般都超过100万吨。1995年生产接近686万吨,消费600多万吨。1996年豆粕生产恢复到697万吨,消费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1997年豆粕生产量达到780万吨,消费量增加到近1100万吨。1998年我国豆粕生产量达到800万吨,消费量约为1200万吨以上。
豆粕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大豆资源,二是国内饲料需求,三是豆粕的进出口情况,四是进口鱼粉情况。豆粕的生产和消费直接受到养殖业景气程度的影响。

人算岂能胜天算,唯有知命顺自然
离线桦楠

发帖
127
金币
360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4-07-04
研究得很精哪,学习学习!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