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347阅读
  • 9回复

科学家的“板子”《易经》的“屁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小李飞刀
 

发帖
2410
金币
1880
威望
68
贡献值
32
开心币
28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4-09-28


  《易经》对中国人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至今未绝。但近日,它却为中国近代科学的不发达而挨了板子。打板子的,则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科学家就中国近代科学的进步作出批判,却不幸击中了《易经》的“屁股”,或许正证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易经》的存在与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萌发,是否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联系,却值得商榷。

  按照杨振宁先生认为西方独有的“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要洗清《易经》的嫌疑,不妨先“归纳”一下近代科学在西方萌芽并蓬勃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再“演绎”其在中国不能萌芽的原因。

  近代科学为什么在西方萌芽、发展?主要并不是说西方有什么传统哲学或思维方式能够“从理论到理论地”自然萌发出门类纷繁的科学体系,首先还是西方工业革命前后生产实践对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同时也提供了实践的基础。正如对动力的需要引发了蒸汽机的发明,而蒸汽机发明和改良则离不开热力学的理论。而当时西方以外的其他地方,都不具备类似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国如此,印度如此、阿拉伯世界亦如此,后两处并没有《易经》,同样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萌芽,就足见《易经》至少不是罪魁。

  那么《易经》是不是“从犯”?似乎也不尽然。杨振宁先生在打《易经》的“屁股”时,有三个主要的理由,一是说《易经》中只有归纳而无演绎,不利于近代科学的诞生;但我认为,《易经》中卦象的推演,举一反三,要说全是归纳,未免牵强。

  二是说《易经》中倡导天人合一,把人世间的规律与自然界的规律混为一谈,而无法像西方近代科学那样正确认识自然界的规律,这也恐怕是忽视了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古代科技与近现代科学都必然要以认识规律为依据,只是前者囿于数学的不发达,无法将规律量化、系统化,不能建立健全的理论体系而已。以建筑学为例,中国古代不仅有经典之作,也有宋代的《营造法式》、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两部专业书籍,只是没有上升为力学理论、美学理论,却不能说没有认识事物的规律。

  至于第三个理由,即所谓中国传统将近代科学发明看作是“奇技淫巧”,与其勉强说是受了《易经》等传统经典的影响,则不如说是输入“发明”,在当时中国人看来,对生活和生产几乎毫无用处;而后来证明火枪能杀人,机器能提高效率,则竭力鼓吹引进。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能在古代科技发达的中国萌芽,杨振宁先生作为科学家,对此作出思考并无不妥。但认为《易经》的影响是重要原因,似乎有些武断。上世纪初,王国维在《论近年之学术界》一文提到一位自然科学家贸然闯入哲学领域作出草率论断时,认为其不宜忘记自然科学家之本分。此番关于科学进步的探讨,自然科学家抡起板子,却打了传统哲学著作的“屁股”,恐怕还是打错了。

来源:《广州日报》(责任编辑:陈健)
一年不务农桑,一年忍饥受冻  一日不看江恩,半月被套亏损
离线小李飞刀

发帖
2410
金币
1880
威望
68
贡献值
32
开心币
28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4-09-28
原文

 刚刚在北京结束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向《易经》“开火”。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媒体以《杨振宁指<易经>阻碍科学启蒙》为题报道。近日,国内易学研究权威学者
通过本报谈了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杨振宁:近代科学要摆脱天人合一


  杨振宁先生在演讲中说道:易经影响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所以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人曾讨论过近代科学为何没在中国萌生,我觉得和《易经》有很大关系。”


  杨振宁认为,中华文化有归纳法,可没有推演法。采取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是受《易经》的影响。如果归纳一下今天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发现其中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归纳法,一条路是推演法。近代科学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而发展的。比如Maxwell方程,就是运用了两者结合的方法,今天发电机,电话、无线电、电视网络通信激光等等都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而所有的这许多都基于Maxwell方程式。


  中华文化的归纳法的来源就是《易经》。观物取像,取像类比是典型的易经,易经的精神分类、精简、抽象化是归纳法的精神。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非常好的例子是明朝末年的学者徐光启。


  徐光启第一个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是人类史上一大贡献,第一次把推演法变成规律化。推演法对于近代科学产生的影响无法估量。徐光启翻译后了解到,推演法的一个精髓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中国传统是摆事实,次序没关系,重要的是最后的结论。可惜徐光启的译著只翻译了前六章。没在中国产生应有的影响,所以推演法没在中国生根。


  杨振宁认为在中华文化里,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比如天人一物、理一分殊。《易经》中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也就是说,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所以受早年易经思维方式的影响,把自然跟人归纳成同一理。而近代科学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有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要把它合在一起。杨振宁最后表示,他并非是想攻击中国的传统哲学,因为天人合一的内涵不止是内外一理,而是远超过内外一理。从天人合一产生的观念是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传统思维与社会的影响,比因为植根于天人合一、所以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的影响还要重要。


  国内易学专家称杨振宁的观点“有很多常识性错误”。


  著名的易学专家山东大学哲学系刘大钧教授认为,杨先生的演讲“有很多常识性错误”。比如,杨先生说周易只有归纳,而没有推演。可是众所周知,周易是最早的一部算卦的书,算卦的方法就是靠推演,举一反三,怎么能说没有推演呢?另外,周易是一本“普世之书”。从这个角度,也是一种广义的“推演”。


  另外一个目前属于国内易学界泰斗级的人物(该人士不愿意透露姓名)认为,杨振宁的演讲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出发点令人欣赏,但是其中牵扯到易经的有些地方的确值得商榷。比如杨振宁说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但是在周之前的甲骨象形文字就有单音字出现。


  其实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反思从李约瑟就已经开始。杨振宁先生的观点基本是李约瑟的一个延续。究竟是不是易经阻碍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启蒙与进步?该人士认为,评价中国近代科学,不能脱离社会历史条件。比如西方文艺科学的发展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适应了社会需要的产物。


  另外,杨先生说易经没有演绎法,所以导致科学裹足不前。但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古希腊时期就有一大堆演绎法,比如演绎逻辑和形式逻辑。但是为什么也没有产生牛顿呢?他并不否认中国近代科学精神的缺失,但是把原因归结于易经,“显然有失公允”,容易误导对于古代哲学的认知。他认为,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已经有很长历史,认为天与人是同一性的,人首先是个自然物。而西方哲学的观点,讲究主客观,西方传统,近代科学,讲究人和自然是对抗的,这涉及东西方思维的差别。况且,“只有思维方式还不够,关键是社会条件”。


  欧洲近代的科技之路不是唯一的发展向度。


  另一位周易学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萧汉明教授介绍说,十六世纪以前,中国在技术与科学方面的发展一直远较欧洲卓有成效,然而近代科学为什么首先出现在伽利略时代的西方,而不是在中国?这其实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对这个问题萌生过浓厚的兴趣。


  由于杨先生特别注意到《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突出地位与影响,又由于杨先生以欧洲近代科学的发展向度为唯一尺度,所以杨先生得出一个结论:《周易》没有推演法,因而阻碍了中国科学走向近代。如果就历史事实而言,中国在近代不仅没有出现像欧洲那样的科学,也没有走出中国自身的近代科学道路。这个历史事实,是否一定要归咎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杨先生认为中国有一个传统观念,就是把技术当作“奇技淫巧”,这个观念的确在历史上出现是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特别值得一议的是,《周易》是否对科技采取拒斥的态度?萧汉明教授认为,如果考察一下公元前四百年前后问世的世界性名著,那么有哪一本书曾经明确无误地宣称过它对科技具有促进作用呢?回答恐怕只有《周易》。


  在《周易·系辞传》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将“制器尚象”列入圣人使用《周易》四个方面中的一个方面,说明《系辞传》作者十分看重易象对制器的作用。依据作者所举之例,诸如耒耜、舟楫、服牛乘马、臼杵、棺椁、书契等古代发明,都与易象有密切关系。


  萧教授介绍,《周易》的确不具备欧几里德《几何原理》的思维路向,它所重视的是取类比象的分类法与易象的模拟功能。


  以取类比象而言,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1892种药物按无机界的水、火、土、金石,植物界的草、谷、菜、果、木、服器,动物界的虫、鳞、介、禽、兽,最后到人,共十六部六十类,其先后次序包含着由低向高的进化程序。达尔文称此书为“1596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从这个意义上说,李时珍的分类法比林奈的分类法还要高明,因此《本草纲目》可以看作是中国科技刚刚踏入近代科技门槛的代表作。如果中国科技在近代不是由于封建专制体制的制约,《周易》的思维方式将会促使中国科技走出自己的近代之路。


  再从传统医学看,当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之后,西医的解剖生理学迅速被传统医学汲取,但传统医学的经络学说至今还受到西方的排斥。这是由东方与西方两种不同思维所决定的必然的历史现象。


  杨先生说:“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有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个是两回事,不要把它合在一起。”萧教授认为,杨先生此说抓住了西方近代科学的本质特征。中国人讲天人合一,所以中国传统医学注重四季气候变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这个基点出发,如果中国医学有自身的独立的近代进程,那么它也决不会抛弃由此得出的一切相关结论。由此可见,如果中国有自己的近代科技之路,那么它决不会出现与西方完全雷同的发展向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28 22:11:56编辑过]
一年不务农桑,一年忍饥受冻  一日不看江恩,半月被套亏损
离线小李飞刀

发帖
2410
金币
1880
威望
68
贡献值
32
开心币
28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4-09-28
正方:

IP:218.56.135.★ 作为科学界的领军人物之一,杨振宁教授对《易经》的判断是值得重视的。中国现今对世界科学的贡献甚少,开创人物几乎为零,就是淤于传统的东西太多,教育的方式不当,思维的传统化太强之故。中国要在此有所突破,必须对传统的东西要作深刻的辩证的检讨。

IP:218.62.135.★ 我觉得杨振宁是对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归纳法,源于《易经》,影响思维,影响到中国的政治、艺术、哲学、法律等的发展,对此,非有正确、清醒认识不可。举例言之:1、政治上国人喜欢抽象概括——前进中所碰到的问题;绝大多数是好的;形势大好不是小好......以致于人们都说政治概念是个筐,什么都可里面装。2、艺术上国人喜欢抽象概括——沉鱼落雁之容;风驰电掣;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年不务农桑,一年忍饥受冻  一日不看江恩,半月被套亏损
离线小李飞刀

发帖
2410
金币
1880
威望
68
贡献值
32
开心币
282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4-09-28
反方:

IP:218.75.151.★ 易经阻碍了我们现代科学的启蒙吗?易经中的阴阳五行,是借助金·木·水·火·土五星来参考的,这五星的命名,又比外国早了多少年?外国的天文学家为什么现在还不给它们更名呢?也许在中国看起来是根草的易经文化。外国人却当它是个宝、你不学,他人学·自然是你不受益他受益。

IP:218.79.210.★ 我就觉和奇怪:一些口口声声说《易经》包含有多少“科学”的人,怎么没有在当今那怕是某一项前沿科学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却反而是那些根本不知道《易经》为何物的人在领袖前沿科学!

一年不务农桑,一年忍饥受冻  一日不看江恩,半月被套亏损
离线小李飞刀

发帖
2410
金币
1880
威望
68
贡献值
32
开心币
282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4-09-28
中立:

IP:221.217.30.★ 这样的辩论很有意义。物理学家和易学专家进行辩论。他们是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这样对事物的看法就会更全面,更有独创性。任何事物不要怕争论,有争论才能有发展。才能有创新。本领域的人就是当局者,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外行往往说实话,就是这个道理。

IP:61.149.153.★ 其实,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一位世界知名的物理学教授对中国的古代文化和它对现代科技的影响提出讨论,对本来被一般人认为“理所当然”的道理,提出质疑,这就是很好的探索精神。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中国就有希望。这几年既有一味崇“洋”,也有一味崇“古”的片面性。而杨振宁先生身在异国,心向祖国,对“洋”和“古”采取科学态度,非常可贵。向杨先生致敬。

IP:60.210.134.★ 古人大多从中悟“道”,而不是从中发现科学。

一年不务农桑,一年忍饥受冻  一日不看江恩,半月被套亏损
离线小李飞刀

发帖
2410
金币
1880
威望
68
贡献值
32
开心币
282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4-09-28
杨振宁不过说了一句真话
杨振宁不过说了一句真话
2004年09月27日 04:58深圳商报
近日,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向《易经》开火,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著名易学家刘大均认为,杨振宁的演讲“有很多常识性错误”。其他学者也提出了批评。(新闻来源:《深圳商报》)

点评:沉溺在《易经》玄学里的人,或者靠《易经》吃饭的人,是绝不允许别人说《易经》一个“不”字的。前些年,一些文章引用《易经》里某句话,似乎很是雄辩。但读了《易经》后,发现也不过如此。《易经》诞生在一个以甲骨、竹简为书写材料的时代,不得不简约到极点,不明就里的人却以为其中大有深意。其实,《易经》只是古人算卦的参考书罢了,其中并没有严格的推理,而只有猜测。既是猜测,有的正确有的荒谬。《易经》尽管有其深刻之处,但不足以启发近代科学,直到今天,也主要还是被用在风水、算命这些卜筮之学中。杨振宁先生就像那个童话里的小孩揭穿了“皇帝的新衣”一样。但说真话是需要勇气的。正因晦涩难懂,就有一些人“挟《易经》以自雄”。要是哪位无名之辈敢对《易经》提出异议,还不被唾沫淹死!说“没文化”算是轻饶了你。

一年不务农桑,一年忍饥受冻  一日不看江恩,半月被套亏损
离线小李飞刀

发帖
2410
金币
1880
威望
68
贡献值
32
开心币
282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4-09-28
对杨振宁评易经引起批评的讨论

对杨振宁评易经引起批评的讨论
作者:文博 2004-9-28 9:48:20
博客中国(Blogchina.com) 原始出处: 新语丝 【原文地址】 b46185c

最近杨振宁博士在中国公开指出易经阻碍了中国现代的科学启蒙并引起了一些易经大师和著名易学家的抨击,实在有必要来一次深入的讨论.我曾经研究过易经易学数年,但是后来我放弃了,原因正如Fenng“我看《杨振宁指〈易经〉阻碍科学启蒙》事件”一文所引王晓波先生所言. 事实上,杨先生在人民大会堂发表关于<易经>阻碍科学启蒙的讲话后,不少热衷于易学和易经的人(包括知名学者)都非常震撼, 觉得杨先生不仅不懂易经和易学,简直就是抹杀中国传统文化.

我并不是全盘否认对易经和易学的研究,但是,目前有关易经易学的研究实在值得深思:

其一,目前对易经的研究,除了若干考古学成果,实在乏善可陈.而实际上,对于易经的研究,除了立足于考古学之上,实在缺乏科学性可言.这一点毋需多说.

其二,持续了多年的易经热\易学热并不见消退,市面上各式各样与易经易学相关联的神怪之书(预测\算卦\风水\看命等)实在太多,而一些所谓易学大家名家的易经易学研究,或是迎合这种神怪市场,或是完全脱离现代学术研究的基本准则,使大量的有限资源浪费在这种无意义的.最可笑的是还专门设立了易学研究的所谓人文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他们取得的重大成果,到底有多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呢?

其三,中国社会最需要的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而现在的易学研究恰恰是在走另一条路,不少研究者借现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来弘扬易经易学,实际上不过是替自己的研究找了一件护身衣而已.他们要么炒剩饭,要么故弄玄虚.这些从目前出版的许多所谓易学著作中不难发现.

其实,当代中国象易经易学这样的传统文化研究还有不少,与我们这个时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发展的时代不协调.想想若干年前的气功热和特异功能热,就应该深刻反思现今的易学或易经现象,至少应当使现代的易学和易经研究走上科学的轨道.

一年不务农桑,一年忍饥受冻  一日不看江恩,半月被套亏损
离线qchk321
发帖
3
金币
113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5-01-17
不解

杨振宁说了什么真话?我不解。一个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发出这样的声音,我感到愤怒。地动仪,造纸术,活字印刷等的发明不是科学的结晶吗?他们都没有得以发扬,是小农经济和统治者的阻碍。学过世界史的都知道,西方的科学是在海洋经济扩张的需要发展起来的。据说杨振宁得奖还得益于《易》的思想。但他或奖后再也没有什么惊人的成就,故步自封,反而有悖于《易》的向上精神。杨振宁乱打一通,是否另有用意?

离线qchk321
发帖
3
金币
113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5-01-17
我的看法
我认为对人有益的就是科学的,能反映自然规律的就是科学的,中医能治好病,就是科学的,《易》能指导人健康的有信心的活着就是科学的,“五四”时期的干将门打倒许多,现在证明被打倒的并非都是坏蛋。西方人都信教,他门产生了现代科学。中华民族信《易》,《易》的观点总比“教”的“科学”吧?这有什么好议论的呢?一个事物(思想)真的无用时,你不说他,他也会自然消亡。杨不思创新(用新的完全能代替《易》的事物来说最有力)只是空发议论,难道想从祖宗那里取得效应吗?(挂在门首的桃符并不伟大,伟大的是人。)
离线nouse
发帖
17
金币
114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5-01-24
杨所说的只是一种可能性,因为他并不是站在既懂科学、又懂易经的高度来评论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