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761阅读
  • 3回复

刘秉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九重天
 

发帖
1692
金币
4356
威望
7
贡献值
4
开心币
1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6-29

  十三世纪初,崛起于漠北草原的成吉思汗挥师南下,赶跑了黄河北岸的女真人,在邢州设立大元帅府。这时候,勾画大元帝国的刘秉忠降生了。

  刘秉忠原名侃,字仲晦,祖籍是江西,祖上仕辽金,落户邢州,他的曾祖父是金朝的邢州节度副使,蒙灭金后,他父亲在邢州元帅府里是个军事长官,刘秉忠长大了在邢州节度府里当了一个小官儿。
  时逢乱世,刘秉忠感慨“大丈夫怀才不遇,应当隐居起来寻找机会”,于是放弃官职上了武安山。过了几年,天宁寺高僧虚照禅师听说刘秉忠是个人才,派弟子请他下山:“不要在那里作道士了。”于是刘秉忠在天宁寺当了和尚,做了虚照的徒弟,法号子聪。其实道士也罢,和尚也罢,对于刘秉忠来说,出家是假,寻求机会是真。师徒二人游历山西大同,他看南堂寺是个好地方,就居留了下来。
  1242年,高僧海云印简(1202----1257)奉召前往和林漠北王府觐见忽必烈,路过大同,听说刘秉忠博才多学,邀其同行。有机会接近蒙古亲王,刘秉忠自然很高兴地答应了。忽必烈召见二人,问:“佛法里有没有安天下的办法呢?”海云回答道:“应该在天下大贤硕儒中求问古今治乱兴亡的事情。” 刘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精于易经,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术,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忽必烈大为赏识,于是把刘秉忠留在幕府,参与军政大事,令其还俗,赐名秉忠。和林之行,刘秉忠得遇明主,自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蒙古帝国的命运。
  蒙哥即位后,忽必烈受命在金莲川设置王府,管理漠南地区,广招汉族人才,开始施展“大有为于天下”的抱负。刘秉忠、姚枢等人辅佐忽必烈在金莲川制定了“广招天下英俊,讲论治道”的用人方略及施政方针,藩府旧臣,四方文士,大批有识之士迅速云集到忽必烈的王府,由刘秉忠荐引,他的同学、学生、故交如张文谦、张易、李德辉、刘肃、李简、张耕、马亨、王恂、刘秉恕(刘秉忠弟弟)等,先后进入王府,为忽必烈献计献策。1251年,受封邢州的答剌罕(蒙古贵族称号)上表忽必烈,陈述情况说,邢州连年天灾人祸,百姓逃散,没有多少户人家了,快派有能力的官员来治理吧。刘秉忠与张文谦一起向忽必烈推荐熟悉邢州情况的燕赵名士张耕和刘肃,忽必烈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在邢州设立安抚司,派近侍脱兀脱带张耕和刘肃前往。邢州吏治,是忽必烈潜邸中汉臣的初步贡献,也是刘秉忠向事业成功迈出的第一步。
  蒙哥汗六年(1256年),忽必烈为便于统治中原地区,命刘秉忠在恒州东、滦河北岸的龙岗(今内蒙古多伦附近)兴建都城,三年竣工,命名开平。1259年蒙哥汗在南伐南宋中战死,忽必烈听从张易计策,抢在其弟阿里不哥行动之前,从武昌出发,带着刘秉忠、姚枢、郝经、廉希宪、阿合马、董文忠兄弟等重要谋士,日夜兼程,轻骑奔回北方;公元1260年6月4日,忽必烈在开平即大汗位,设开平府,年号“中统”,取“中原正统”中两字,大有囊括天下之意。1264年又改年号为“至元”,取自《易经》中“至哉坤元”。
  至元三年,刘秉忠受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设计建造一座新的都城,命名新都为大都,郭守敬负责都城水系和建筑材料的运输问题,这就是明清两朝的皇城,今天的北京。公元1271年的旧历十一月,刘秉忠领衔给忽必烈上了呈文:“元正、朝会、圣节、诏赦及百官宣敕,具公服迎拜行礼。”就是说按照忽必烈认可的方案,制订典章朝贺礼仪制度以及命名国号行朝仪的一系列策划工作已经完成,蒙古大汗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原正统的至高尊者。
  至元十一年(1274年),刘秉忠随元世祖到上都避暑度夏。同年八月,刘秉忠在南屏山别墅无疾而终,时年五十九岁。元世祖得到丧报,非常吃惊,悲痛不已,他对群臣说:“秉忠事朕三十多年,小心缜密,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阴阳术数之精,占事知来,若合符契,只有朕知道,别人是不会了解的啊。”于是委派礼部侍郎赵秉温护丧,厚葬大都,最终改葬邢州祖茔(今邢台县贾村)。刘秉忠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死后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在有元一代,汉人有这样尊贵荣誉的人,仅刘秉忠一人。
  刘秉忠精于周易,能知道前后事。据明朝首辅朱国桢岁著《涌幢小品》记载,明嘉靖年间,刘秉忠墓被盗,内有石刻写明:为盗者李淮。事情传到官府,盗墓者被捕,果然是李淮。古籍记载的准确性有待于考证,但刘秉忠生前博才多学,细查善断,为历来史料所公认证实,也是深受忽必烈信赖和重用的主要原因。
  刘秉忠不愧为世界史上最伟大的设计师之一,他不但为元王朝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而且以《周礼·考工纪》关于都城建设为指导思想进行规划修建的元大都,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都城中最接近周礼之制的一座都城。元大都城的平面设计,皆以汉统治者建都思想为主导,即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之制。新建之城街巷规划极有规律,大街宽24步,小街宽12步。除了大小街之外,还有384火巷、29弄通,颇为壮观。元大都奠立了近代北京城的雏形,是当时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元大都从1267年开始修建,直到1285年才告完工,历时18年之久。元大都城墙周长28公里多,宫殿巍峨,寺庙雄伟,园圃美丽,街道宽敞,规模宏大,规划整齐。欧洲人马可波罗在他的《行记》中对元大都的详细描述,引起西方人对东方帝国的无限神往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29 17:52:58编辑过]
离线九重天

发帖
1692
金币
4356
威望
7
贡献值
4
开心币
1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6-29
刘秉忠的历史贡献及其影响


(2005-01-21 10:04:26)

邢台,是河北省建城最早的城市之一,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燕赵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哺育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元初重臣刘秉忠,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继承燕赵文化传统,以儒家治国安邦平天下之道,辅佐忽必烈建立元朝,使中国继唐之后再次走向大一统,推动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刘秉忠对历史的贡献,至今为人们所称道。他的某些思想和做法,对当代社会仍有借鉴意义。

  儒释道兼备的传奇人生

  刘秉忠(1216-1274),初名侃,字仲晦,法名子聪,自号藏春散人,河北邢台人。他天资颖悟,卓荦不凡。八岁就学,“日诵数百言”。十三岁,因父亲刘润为蒙古都元帅府都统,刘秉忠作为质子入住于元帅府。在此,他立志为学,诗文书画与日俱进。十七岁,出任邢州节度府令史。豪爽不羁且有救国救民大志的刘秉忠,不满足自己刀笔小吏的生活,一日,投笔叹曰:“吾家累世衣冠,乃汩没为刀笔吏乎!大丈夫不遇于世,当隐居以求志耳。”遂弃官入道,隐居武安山中。后又弃道从佛,遁入空门。这期间,刘秉忠博览群书,阅读了文史、地理、数学等方面的大量书籍,极大地提高了他的认识水平,以致对天下事了如指掌。1242年,在海云禅师推荐下,刘秉忠被蒙古亲王忽必烈召见于和林。对于忽必烈的提问,刘秉忠应答如流,遂被留王府,深得宠信。从此,除1247年春曾回邢州奔父丧,后在邢州西紫金山书院讲学,总共不足两年时间,就被忽必烈召回外,他一直居于王府成为忽必烈幕府中的重要谋臣。1264年,忽必烈命其还俗,复刘姓,赐名秉忠,并授予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1274年秋,刘秉忠在上都无疾而终,享年59岁。次年,追赠为太傅,封赵国公,元仁宗时,又被封为常山王。

  刘秉忠作为一名汉族知识分子,生前备受忽必烈赏识和器重,地位十分显赫,这在严格实行民族等级制的元蒙时期是不多见的。究其原因有二:首先是刘秉忠的释道身份。说刘秉忠是忽必烈的谋臣,但他更是一位得道的高僧。自1238年出家,到1242年入侍忽必烈幕府,再到1264年奉命拜官还俗,期间二十余年,刘秉忠始终是以一个虔诚佛教徒的身份出现。一件僧徒外衣,给了刘秉忠诸多的方便,使他超越于统治阶级内部纷争,而赢得包括忽必烈在内蒙古人的信任。其次,刘秉忠奉行的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治国之道,从根本上适应了元初社会的需要。刘秉忠出身于世家,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虽说他为道为僧,但其思想的本质和核心是传统的儒家思想。而自成吉思汗以来,蒙古诸王都兼容各种宗教,深信各教的教士能“告天”祈福。刘秉忠常把儒家思想饰以释道的外衣,这就比较容易得到元蒙统治集团的首肯。刘秉忠凿开三室,混为一家,亦释亦道亦儒亦官,是一位儒释道兼备的政治家,这就使其整个人生充满着神秘的传奇色彩。

  辅佐忽必烈成就帝业

  刘秉忠少怀大志,入侍忽必烈幕府后,更是尽其所能辅佐忽必烈成就帝业。

  1250年夏,刘秉忠向忽必烈上万言书。当时蒙古贵族统治集团由于争夺王位酝酿着激烈的派系斗争。在万言书中,刘秉忠针对蒙古统治下中原的实际情况,就选贤任能、安民固本、设学养士、修史定历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建议。他极力强调文治的重要,建议忽必烈抓住有利时机,采用汉族封建王朝的统治方式治理占领区,迅速结束金末以来“马上治”的混乱局面,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以此巩固提高自己在蒙古诸王中的地位。刘秉忠的万言书,为忽必烈在内部复杂的矛盾斗争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发展方略。

  1251年,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刘秉忠力促忽必烈实施他万言书中提出的主张。在得到忽必烈支持后,他提出将试治的地点选在他的家乡邢州。当时,邢州盗贼充斥,社会混乱,民不聊生,千里萧条。刘秉忠推荐“廉平方正”的汉族知识分子张耕、刘肃等人前往治理。他们在邢州行楮币以通民货,兴铁冶以足公用,劝课农桑,设置驿馆,整顿粮仓。据说不到几个月,邢州大治,户口增加几十倍,百姓乐业,被称为乐郡,其它郡县争相效仿。治邢的成功为忽必烈日后统一全国、建立元朝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1271年11月刘秉忠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义,奏建国号为“大元”,被忽必烈接受。第二年2月,忽必烈采纳刘秉忠的建议,改中都为大都,宣布在此正式建都。这表明元蒙统治下的国家不只属于蒙古一个民族,而是中原封建王朝的继续。刘秉忠参与大元初创,辅佐忽必烈的元蒙政权迅速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蜕变,不仅使中华文明得以传承,而且得到持续的发展。

  育人用人为官之道

  刘秉忠作为元朝重臣,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不忘国家后备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在培养人才、选用人才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和独到的见解。

  刘秉忠早年曾在邢西紫金山讲学,郭守敬、王恂、张文谦、张易等都曾在此学习。后来,他们均成为著名的政治家、农学家、科学家。尤其是郭守敬、王恂等人的成才与刘秉忠的教育更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教授学生中,刘秉忠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和兴趣,加以引导,从而培养出旷世奇才。比如:王恂九岁开始学习九数,对数理之学有浓厚的兴趣,刘秉忠循循善诱,使王恂以精于算术闻名当时,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自幼勤奋好学,善于动脑,勤于动手,十五六岁时,就自制观天仪和计时仪器。刘秉忠抓住郭守敬这一特点,指导他学习天文、地理以及仪器制造方面的知识,使郭守敬在天文、水利、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成就,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在选拔人才、使用人才方面刘秉忠也有自己特有的思路。他认为,“君子所存者大,不能尽小人之事,或有一短;小人所拘者狭,不能同君子之量,或有一长。”在刘秉忠的眼中,不管是有名的饱学之士,还是无名的平民百姓,都可能是某一方面的人才。以此为标准,刘秉忠先后为朝廷举荐了张文谦、张易、姚枢、许衡、李德辉等数十人。这些人或为当时名流,或为大儒,或起自民间,都各有所长,先后成为元朝重臣。至于如何使用人才,刘秉忠在给忽必烈的上书中指出,“明君用人如大匠用材,随其巨细长短,以施规矩绳墨”。正是由于忽必烈在选人、用人方面深受刘秉忠人才观的影响,不拘一格,广揽人才,才使元朝初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均得到相应的发展。

  刘秉忠在朝为官三十余年,始终以民生为本,以国家利益为上,见义勇为,积极谋事、干事,从不居功自傲。他“轻富贵如浮云,等功名于梦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次,忽必烈赏赐刘秉忠白金千两,秉忠婉言谢绝:“我只是一个山野鄙人,非常幸运地得到皇帝您的赏识,吃喝用度都是朝廷供给,白金对我说来没有什么用处。”忽必烈对此感到非常奇怪,反问他:“难道你就没有亲朋好友?你可以把白金分给他们啊!”实在推脱不掉,刘秉忠只好将白金收下,随即就散发给亲朋好友和属下。由此可见刘秉忠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

  (本文作者系邢台市郭守敬纪念馆副研究员、政工师)

   □刘秋果 蒋晓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29 18:09:40编辑过]
离线九重天

发帖
1692
金币
4356
威望
7
贡献值
4
开心币
1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6-29

元初名相—刘秉忠(邢台县)

《邢台新闻网》
2007-9-17 15:14:11


lbz.jpg

    刘秉忠是邢州五杰之一,元朝的开国元勋和丞相,郭守敬的老师,元朝国号的拟定者,北京城的修建者,是著名的元代政治家、元曲作家、阴阳风水学家和建筑专家。

    刘秉忠,字仲晦,初名侃,邢州(今河北邢台县)人。生于1216年。他自幼博览群书,,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八岁入学,日诵数百言。年十三,为质子于帅府。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居常郁郁不乐,一日,投笔叹曰:“吾家累世衣冠,乃汨没为刀笔吏乎!丈夫不遇于世,当隐居以求志耳。”1238年,辞去吏职,先入全真道教,后在天宁寺(今油机邢台西大寺)出家为僧,拜虚照禅师为师,法名子聪,号藏春散人,后出外云游遇海云禅师,海云禅师以其"博学多才艺",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秉忠兼通儒官道释四门,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经》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卜筮、三式六壬遁甲等各门学问,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受到重用。

    1260年,忽必烈称帝,命子聪制定各项制度,如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建元中统等。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命子聪还俗,复刘氏姓,赐名秉忠,授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丞相)、同知枢密院事。至元六年,订立朝仪。至元八年,刘秉忠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忽必烈采纳了,这就是元王朝命名所由来。刘秉忠还主持了元朝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的营建。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以忽必烈管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忽必烈将营帐移到金莲川,并在1256年命他在当地建立一座新城。1258年,新城建成,定名开平,忽必烈称帝后改为上都。至元三年,刘秉忠又受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设计建造一座新的都城。新城规模宏伟,工程浩大,在刘秉忠和张柔、段桢等主持下,进展很快。至元九年,忽必烈根据刘秉忠的建议,命名新都为大都。至元十一年正月,大都宫阙建成。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帝闻惊悼,谓群臣曰:“秉忠事朕三十余年,小心慎密,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阴阳术数之精,占事知来,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莫得闻也。”出内府钱具棺敛,遣礼部侍郎赵秉温护其丧还葬大都。十二年,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呵呵,谥号和宋璟、魏征一样)。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 在有元一代,汉人位封三公者,仅仅刘秉忠一人而已。 
 
  蒙古贵族在统一中国过程中,大肆烧杀虐掠,变农田为牧场,使社会经济受到严重摧残破坏。刘秉忠向忽必烈介绍了一整套封建治国平天下的经验和理论,采取一系列措施,奖励农桑,兴修水利,设立学校,统一建立官制,对于医治宋末元初的战争创伤,促进我国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据《元史》记载,刘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

    他还注意选择人才,他认为,“君子所存者大,不能尽小人之事,或有一短;小人所拘者狭,不能同君子之量,或有一长。”其中邢台县郭守敬、沙河人张文谦以及元代的大学者张易、王恂等,都曾和刘秉忠一起在邢台县西部紫金山上的紫金山书院同过学,四人皆是刘秉忠的学生,秉忠对他们因材施教,后都经他推荐入仕元朝,各自成为著名的数学家、农学家、天文学水利学家、和大学者,对我国当时天文、数学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被誉为邢州五杰。刘秉忠先后为朝廷举荐的张文谦、张易、姚枢、许衡、李德辉等数十人。这些人或为当时名流,或为大儒,或起自民间,都各有所长,先后成为元朝重臣。至于如何使用人才,刘秉忠在给忽必烈的上书中指出,“明君用人如大匠用材,随其巨细长短,以施规矩绳墨”。正是由于忽必烈在选人、用人方面深受刘秉忠人才观的影响,不拘一格,广揽人才,才使元朝初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均得到相应的发展。 

    刘秉忠在朝为官事忽必烈三十多年,“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始终以民生为本,以国家利益为上,见义勇为,积极谋事、干事,从不居功自傲。他“轻富贵如浮云,等功名于梦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次,忽必烈赏赐刘秉忠白金千两,秉忠婉言谢绝:“我只是一个山野鄙人,非常幸运地得到皇帝您的赏识,吃喝用度都是朝廷供给,白金对我说来没有什么用处。”

  刘秉忠对当时邢州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十分关心。他曾多次向忽必烈介绍邢州的情况,并推荐刘肃等“良吏”前来治理。刘肃在邢州招抚流民,奖励农桑,兴铁冶,“邢乃大治”。忽必烈于中统三年(一二六二年)升邢州“为顺德府,立安抚司”,并曾多次来过邢台,两度莅临邢台开元寺礼佛,开元寺成为皇家寺院,忽必烈并多次“会诸王于邢州”。时,木华黎的元帅府也设在邢台。 

 刘秉忠长於诗词,沉郁豪迈,在元代文学中别具一格。其作品有《藏春集》六卷传世。他楷书功底深厚,行书更高一筹。内邱县神头村原鹊山神应庙旧址的《国朝重修鹊山神应王庙之碑》,就是由刘秉忠书丹的,它是迄今发现的刘秉忠惟一存世墨宝。

刘秉忠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优秀的学者。他“凿开三室,混为一家”,熔儒、释、道三者为一身,亦释亦道亦儒亦官,心中始终怀有“士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精神。他以出世的身份做入世的事业,名利不渉,无欲则刚,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本色。
刘秉忠出身于乱世,但心忧天下。他做官始终胸怀全局。他以僧人身份纵横于蒙元之际的混乱政治斗争中,辅佐忽必烈建立不世之功,为元朝的建立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隆尧)

离线九重天

发帖
1692
金币
4356
威望
7
贡献值
4
开心币
19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06-29
 
            刘秉忠:一千年后的诸葛亮
  
 
                 赵洛 刊发时间:2009-05-29 13:04:29 光明日报
 
  来北京的人无不惊奇城市正中南北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南边的永定门城楼已经修复,向北过天安门、三大殿,直达鼓楼、钟楼。今天向北伸延正经过奥运森林公园。这条中轴线是元代刘秉忠选定的。人们赞叹北海太液池流水环曲地绕行正直整齐的坊巷,这方格成棋盘式的街道网络也是刘秉忠规划设计的。二环路原有的北京城墙即他兴建, 
三环、四环、五环方块的道路圈只是他棋盘格局的合理发展。还有胡同原叫火衖,原是蒙古语:水井。这些都使我们忘不了刘秉忠。
  陆游在《书愤》诗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真如孟子说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一千年后,还真有和诸葛亮不相上下的人,他就是刘秉忠。
  两人巧合地有着诸多相似。诸葛亮(181—234),刘秉忠(1216—1274),相隔约千年,两人都生于白骨蔽平原,千里无人烟的乱世。诸葛亮遇见刘皇叔,刘秉忠碰上忽必烈,两人都遭遇明主。忽必烈先是皇侄(太宗窝阔台侄),后为皇太弟(宪宗蒙哥亲弟)。1242年,忽必烈邀请海云禅师去漠北,海云听说和尚子聪(1264忽必烈始赐名为秉忠)有才智,一定要邀请他同去。忽必烈一见刘秉忠,大为倾心,从此开始两人长达33年的君臣情谊。如徐世隆说:“早识龙颜,情好日密,话必夜阑。如鱼得水,如虎在山。易地诸葛,弥天道安。”
  从此,刘秉忠受到忽必烈的宠信,做军师,为顾问。见忽必烈时,蒙古灭金已8年,正与南宋对峙,而蒙古内部大汗皇位争夺激烈。忽必烈和窝阔台子孙明争暗斗,和蒙哥矛盾,和亲弟阿里不哥为争皇位长期兵戎血战,后征云南,入大理,征南宋到鄂州。刘秉忠都亲随忽必烈左右,定方略,出智谋;明礼义,立法令,建学校,劝农桑,刘秉忠又为忽必烈创“中统”、“至元”两个年号,及大元国号,辅佐创建元朝。
  刘秉忠有《藏春集》,其中一首词《太常引·武侯》写道:“至人视有一如无,见义处便相扶。三顾出茅庐,莫不是先生有图?极危当世,觉民斯道,佩玉已心枯。遗恨失吞吴,真个是男儿丈夫。”面临杀伐的惨境,刘秉忠作为儒士仁义之徒,释子慈悲之心,站出来阻止杀戮,“见义处便相扶”,完全把诸葛亮作为榜样。刘秉忠于至元元年(1264)已参领中书省,即做了丞相,进太师,古三公爵。像诸葛亮一样,位极人臣,心思用碎了。
  刘秉忠还像诸葛亮一样精通法术,料事如
  神。少时一起在紫金山学习的张文谦在《行状》中说:“帝曰:‘朕惟秉忠始终逾三十年,随行跋涉,虽祁寒暑雨而未尝有倦意。而又言无隐避,一皆出于忠诚。其天文卜筮之精,朕未尝求于他人也。此朕之所自知,人皆莫得与闻。’”蒙元诸帝相信龟甲草占卜,忽必烈也信这一套。而刘秉忠“粗算数,善推步,仰观占候,六壬遁甲,易经象数,邵氏皇极之书,靡不周知”(王磐《神道碑铭》),自为忽必烈奉如神明。假如把刘秉忠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用兵行军,卜筮先知后验的故事写成小说,恐怕不差于《三国演义》的孔明了。
  但刘秉忠实为当时第一流的学者、科学家、诗人。曾与他同在邢台西南磁州紫金山学习的张文谦、王恂、郭守敬,都称他们从秉忠而学。王恂是太子真金的老师,早以算术有名,后王恂和郭守敬日夜测验推步,创制《授时历》。刘秉忠在算数、天文、历法、水利上的造诣可见一斑。他的《荷叶·烟霞洞》为卢前收入《元曲三百首》:“南高峰,北高峰,惨淡烟霞洞。宋高宗,一场空,吴山依旧酒旗风。两度江南梦。”毛泽东很是欣赏,曾一再书写。
  刘秉忠还像诸葛亮一样廉洁自律。秉忠生活萧散闲淡,惟知写诗填词作曲,又好弹古琴学书法。他欣赏竹林七贤,写道:“兰省久无三老贵,竹林徒有七人贤。”又写《寡合》:“诗卷两牛拖不动,囊中那有一文钱。”
  毕竟时移世异,尤其刘秉忠处蒙元时。忽必烈虽是英主,但蒙古的传统、祖法、嗜好等都使刘秉忠处境艰辛。他在诗集中诉说:“黄金断要经烧炼,白璧元曾受琢磨。能自处心终始一,任他开口是非多。”(《自勉》)“彼在古时诸事遂,我生今日百忧逢。赵高指鹿为马,李贺不羞蛇作龙。”(《古今》)较之诸葛亮,刘秉忠似乎更旷达些,最终辞去中书省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29 18:08:55编辑过]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