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20阅读
  • 29回复

注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494
金币
0
威望
6
贡献值
6
开心币
497

你善根还在,所以这个妄想它有一定的分寸,一定的控制能力。那么最大的考验在什么时候呢?就是死亡到来的时候。死亡到来的时候,就有两种情况了:

第一种,就是你今天栽培的善根开花结果了。有结果了,那恭喜你:你或者到涅槃去,或者到净土去。那你今生的善根就有一定的美好的结果,那你就没有所谓的退转的问题了。因为你爬山一次到顶,你能够一鼓作气,一次到位。

第二种,如果不幸的是,我们今生的修行是没有结果的,就是你死了以后,不幸没有往生。没有往生,那就是考验你善根的时候了,就是你那个善根受到生死轮回的严重考验。如果你善根栽培得很强,就是观照力强,誓愿力也强:你对中道的实相有强烈的观照、对于菩提心有很坚固的发愿,那么你在轮回当中会很快地恢复你的善根力。你看智者大师、蕅益大师的传记,他们在一出生没多久就遇到三宝,就开始修学佛法,所以轮回对他们来说不是什么问题。

但比较麻烦的是,如果我们今生只是一种事修,有时间做做功课,平常就是打妄想,就是你那个理观非常薄弱,你平常只是在做功课,这样子的善根就很可能堕入印光大师所说的三世怨的法则当中。什么叫三世怨呢?就一个善根薄弱的人,堕入轮回以后,他今生没有结果,来生会出现大福报,这是最不幸的。

~~ 恭录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494
金币
0
威望
6
贡献值
6
开心币
49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2-11
凡夫的心就是生灭的,因为我们执著有一个我,有一个我以后,我们就会去取着外在的境界,所谓的我所。

我们取着外在的境界的时候,就为境界所转,境界是顺境,我们就快乐,这快乐的心就生起来;快乐的境界消失以后,我们的心,这个快乐的心也消失掉。接着是逆境现前,我们就痛苦悲伤;这个痛苦的境界消失以后,我们痛苦悲伤的心又消失掉。

所以我们这个心就像波浪一样,生生灭灭,完全是随顺着外在的六尘境界所转,境界怎么弄,我们心就保持什么状态,这种心就是所谓的生灭心。

事实上,六祖大师告诉我们,我们的自性是不生灭的,它像镜子一样,你境界来,只是一个影像而已,它如如不动的。之所以能够如如不动,主要的观念还是一样,它能够没有一个我可得,清净本然。这个是讲到第二种情况,“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 恭录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494
金币
0
威望
6
贡献值
6
开心币
49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2-13
越到晚年的时候,安住力越重要了。因为你该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是看你怎么安住。在你身体旺盛的时候,事修很重要。

到了临终的时候理观,因为你不可能从床上爬起来再去拜忏了,就靠理观了。怎么样让你自己不受业力的干扰,不受妄想的干扰,这个时候你的心理素质就很重要。严格来说,越到晚年,你要慢慢慢慢把心带回家了,就是回到真如,要收心。

所以,如果晚年的时候,你的心还是一直在向外攀缘,你大概不会往生了,不管你怎么用功。因为讲实在话,就像蕅益大师说的,你一个人不修理观,你就是一天拜个十几万拜,给你拜一百年,你消的业障如爪中土,未忏悔的业障如大地土。

真正忏悔的意义,只是培养惭愧心,断相续心而已,让粗重的业力沉淀下来。但是很多业力都还在的,这个时候你必须靠真如来吸收这一些剩余的势力了。所以越到晚年你必须收心,回到你内心最深的地方,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在那个地方住下来。你观察这些相状都不是你本来有的,后来才有的,跟你没关系。

~~~ 净界法师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494
金币
0
威望
6
贡献值
6
开心币
497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02-15
敬僧

弘一法师

凡剃发披袈裟者,皆是释迦佛子。在家人见之,应一例生恭敬心,不可分别持戒、破戒。
若皈依三宝时,礼一出家人为师而作证明者,不可妄云“皈依某人”。因所皈依者为僧,非皈依某一人。应于一切僧众若贤若愚,生平等心,至诚恭敬,尊之为师,自称弟子,则与皈依僧伽之义,乃符合矣。
供养僧者亦尔。不可专供有德者,应于一切僧生平等心普遍供之,乃可获极大之功德也。专赠一人者功德小,供众者功德大。
出家人若有过失,在家人闻之万不可轻言。此为佛所痛诫者,最宜慎之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494
金币
0
威望
6
贡献值
6
开心币
497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02-15
你怎会如此有自信?

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时间一秒也不驻留地飞逝,此生就如此一时一刻不停顿地耗尽了,然后,我们便一命归阴。
四季仍持续着,但是你的生命不待,消殒而去。
看着日日、月月、年年的时光荏苒而去,一步步逼近死亡,你难道不会感到绝望吗?
每个人都会毫无预警地倏然死去,你怎能满足于此?
当死亡到来之时,子孙和财富毫无用处,你怎能满足于此?伴随你的,除了善行和恶行之外,什么都没有,你怎会如此有自信?

——《莲师心要建言》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494
金币
0
威望
6
贡献值
6
开心币
497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02-15

如果自己不修行,即使诸佛菩萨功德圆满也与我们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一切教法要落到心上行持,要把诸佛菩萨的功德修成自己的才有意义,否则每天高谈阔论佛菩萨、上师的功德,自己临终时仍是一名凡夫俗子,又有什么用呢?
——嘉样 kb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494
金币
0
威望
6
贡献值
6
开心币
497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02-15
《普贤行愿品》非常甚深,对凡夫人来说,要在心中真实呈现它的内容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在很多时候只能以随学的方法发愿:普贤菩萨怎样发愿,文殊菩萨怎样发愿,我也如是发愿。虽然从严格来讲,要真正发起普贤行愿是登地后的事,要圆满实现普贤行愿只有到佛地,但我们现在可以信解心来发愿。

现在有些家长让孩子读《弟子规》,如果孩子能将《弟子规》背得非常熟,长大以后就可以运用自如。

同样,如果现在按照《普贤行愿品》发愿,当我们的境界越来越高的时候,愿文的内容就能在自己的境界中现前。
——恭录于《普贤行愿品讲记》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494
金币
0
威望
6
贡献值
6
开心币
497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02-15
忏公师父说,修行是点点滴滴的功夫。所以这个老人家,真的姜是老的辣,能够有经验。诸位!我告诉大家一件事情,修行是马拉松赛跑,它不是短跑。你跑得快没有用,看谁跑得长才算。所以你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定课。

我们很怕初学者就开始乱冲,你知道吗?因为你修行遇到了挫折,当你退转以后,心中会产生一道很深的阴影,你的自信深受打击。而这种打击,你除非修空观修得很深,否则很难磨平。而且你太过激进,很可能你急于速成,在《小止观》说,你很可能会心外求法,追求感应神通,很可能着魔,因为你太快。

所以我们很怕一个人说,我闭关三个月、我一定要成就念佛三昧!这个很危险,因为你急于速成,很容易着魔。

修行,我讲实在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把结果放掉;然后老老实实,该干么干么。时间到了去拜佛,时间到了去打坐,时间到了去看经典,就是点点滴滴。你有成就,你自己会有感觉。这个是几十年、三四十年这样子干下去的,可不是三年两年。

所以,精进,就是你要创造一种相续的修行。诸位!你一天只拜一部八十八佛,没关系。你拜三十年,不可思议!你说我一天只念一千声佛号,你念三十年,也不可思议!为什么?因为它辗转相续。这个就是修行,滴水长流则能穿石。你看过哪一个暴风雨把石头穿破没有?没有!暴风雨只会把石头带走,会把石头穿破的只有一种,叫做小水滴。

所以你一定要知道,这个忍力跟行力,虽然不是特殊的法门,但是你的忍力跟行力的性格养成,影响你一生的成败。基本上初学者把核心放在忍力。老参没有什么忍不忍。老参他事情看多了,他就是没有动力了,悠悠泛泛。老参要把重心放在行力。总之,忍力跟行力都很重要。

~~~ 净界法师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494
金币
0
威望
6
贡献值
6
开心币
497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02-15
越到晚年的时候,安住力越重要了。因为你该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是看你怎么安住。在你身体旺盛的时候,事修很重要。

到了临终的时候理观,因为你不可能从床上爬起来再去拜忏了,就靠理观了。怎么样让你自己不受业力的干扰,不受妄想的干扰,这个时候你的心理素质就很重要。严格来说,越到晚年,你要慢慢慢慢把心带回家了,就是回到真如,要收心。

所以,如果晚年的时候,你的心还是一直在向外攀缘,你大概不会往生了,不管你怎么用功。因为讲实在话,就像蕅益大师说的,你一个人不修理观,你就是一天拜个十几万拜,给你拜一百年,你消的业障如爪中土,未忏悔的业障如大地土。

真正忏悔的意义,只是培养惭愧心,断相续心而已,让粗重的业力沉淀下来。但是很多业力都还在的,这个时候你必须靠真如来吸收这一些剩余的势力了。所以越到晚年你必须收心,回到你内心最深的地方,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在那个地方住下来。你观察这些相状都不是你本来有的,后来才有的,跟你没关系。

~~~ 净界法师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494
金币
0
威望
6
贡献值
6
开心币
497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02-15
慈诚加参仁波切:你拿什么保证下一世比这一世好?


你听闻再多的法,受了再多的灌顶,你没有真正落实在实修上,没有在座上修,那对你的解脱没有丝毫帮助。
我们的目标是即身成就,不然下一世末法时代,不知会怎样。
到那时,你能不能再遇到这么殊胜的上师和这么殊胜的法呢?你拿什么保证下一世比这一世好?
阿秋喇嘛仁波切以前就说了,十个有八九个,下一世都比这一世糟糕太多了!

现在你并不是缺少法,你听闻的法够你用的了,但你就是没有修,没有转为道用,那你听再多,没有实修还是没有用。
修行有三个层次,了知,觉受,证悟。
要明白这一点,临终时只有实修的智慧才能帮助你,闻思的智慧一遇对境就垮了,要多座上修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