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84阅读
  • 10回复

汇交易投资投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西北狼
 
发帖
40
金币
206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4-08-28
(一)——基本分析(一)

  外汇市场动荡不安,影响汇率的因素也纷繁复杂,给交易者一种茫然不知如何着手进行分析和预测的感觉。然而,也正是在这看似杂乱无章的波动的表象后面隐含着一股巨大的、深不可测的经济运动潜流,它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着汇率的长期运动方向。作为外汇市场参与者,如何从这日复一日的复杂多变的市场波动中把握住未来的基本趋势,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参与者对影响市场变动诸多因素的经济背景的了解和市场心理的了解,对于交易的成功也将是有力的帮助。
  外汇交易成败的因素很多,其中对汇率走势的分析预测是否正确是最重要的。在基本因素分析中,要明确的是,这些因素有的对汇率变化长期起作用,有的对汇率变化短期起作用,而且起作用的时间是变幻不定的。有的因素在某一时期是利好因素,在另一时期却是利淡因素,反之亦然。人们对各种因素的判断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使外汇市场充满了挑战性。
  供求关系是决定汇率最根本的因素。外汇汇率的波动,虽然千变万化,但是归根到底,它是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就像一件商品,买的人多于卖的人,价格必然上升;相反,卖的人多于买的人,价格自然会下跌,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在同一种商品面前,有兴趣购买的人看见卖方林立,而买家稀少,是典型的买方市场,必然就会压价购买;而卖家见销路不好,就会竞相降价出售,于是售价便会下跌。相反,买家林立,卖家很少,买家争相购买,卖家奇货可居,争相抬价,于是商品价格也就上涨了。供求关系的影响可见一斑。
  在通讯发达、电脑普及的今天,国际间的外汇市场早已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套汇、套利活动难以进行。但是,外汇买卖并不像众人站在一种商品面前,每个人的买卖意识一下就可以看得出来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影响汇率走势,影响国际外汇市场的供求力量呢?市场人士通常把影响外汇汇率变动的因素分为基本经济因素(包括国内经济变动和国际间的经济变动两大方面)、中央银行的干预和市场预期因素、政治及新闻因素等方面。
  这就是说,外汇市场中,市场参与者所进行的基本分析就是从上述基本经济因素、中央银行干预、预期心理、政治和新闻舆论因素等四个方面进行的。其中,货币购买力平价代表了汇价波动的长期趋势,国际资本流动、实际利率差异、中央银行干预、市场预期心理及政治和新闻舆论等种种因素,则构成了汇价短期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通常是几种因素同时影响汇市,汇率的波动也是各种因素交织综合的结果。
  除了上述因素外,相关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也对外汇市场构成影响,即期货市场、股票市场及黄金白银市场的波动也会传导到外汇市场上,国际金融领域的联系日益紧密。市场永远处在变化中,只有那些善于应变、时刻追踪市场动态,并准确判断、及时出入市的交易者,才能在外汇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外汇市场的挑战性与魅力也正体现于此。
  总之,外汇市场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这个市场中必须牢记的一个原则是:市场处在无时不在地变化中。
  ◇汇率与利率的关系
  如果说一个人是"理性的",也就是说,他清楚地知道在两种选择中他偏向于哪一种;再假定他的这种选择倾向性是比较稳定的话,那么,他就能够对于这两种选择用数量来表示自己的倾向。对于他所偏向的那种选择,他可加之于较大的数字(即效用)。一旦不同的效用值确定,一个人就可根据效用值的大小作出自己的选择。 
  下面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怎样计算效用,即怎样测量偏好。  
  理解这些例子将有助于读者画出自己的交易曲线。     【例1】例如专做法郎的张先生已经进入了外汇期货市场,定下了自己的目标。一旦这个目标实现,他就可赚到1,500美元。他同时也定下了退出该市场的底线,这样,一旦最坏的局面出现,他将输掉900美元。假如对张先生来说,赚到1,500美元的效用是10(10是随意定下的),记作u(1,500美元)=10;输掉900美元的效用是-6(随意指定的),记作u(-900美元)=-6。再假定张先生相信成功的概率是1B2。那么,这项交易的效用就是:   U(交易)=1/2(10)+1/2(-6)=2   注意,交易效用正好处在10和-6当中。     假如张先生对成功的概率的判断是2B3,那么,他的交易效用就是:   U(交易)=2/3(10)+1/3(-6)=14/3=4.7   这个数字正好处在从-6到10之间3B2的地方。  
  与此类似,如果他判定成功的概率是9B10,那么交易效用就是:
  U(交易)=9/10(10)+1/10(-6)=8.4   为了说明"期望效用"(赢和输的效用的平均数)和"期望获利"(获利和损失本身的平均数)的不同,我们不妨转到例2。  
  【例2】假定一项交易如果成功,某人可获利600美元,如果失败,他将损失500美元。再假定成功的概率为0.8。如果获利600美元的效用值人为地定为20,损失500美元的效用值定为10,那么,期望效用就是:U(效用)=0.8(20)+0.2(10)=18而期望获利(用钱来计算)就是:0.8(600美元)+0.2(-500美元)=380美元
  【例3】在上例中,最好和最坏结果的效用分别定为20和10。假如它们分别被定为1和0,那么期望效用就变成:u(交易)=0.8(1)+0.2(0)=0.8注意,当最高效用和最低效用分别定为1和0时,期望效用总是等于最好的结果的概率。选用1和0为最高和最低效用值常常是为了简化计算。  
  效用概念对有些人来说可能太学究气了,但它实际上可以解释人们在相似的情况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选择。两个人在相同的赌局中可能作出不同的决定,但是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他们都是按照自己认为对自己最有利的路线作出决定的。一个人可能用一笔巨款去冒险,以期得到更多的钱;另一个人则可能不愿用哪怕是一点点钱去赌博。这倒并不意味前者胆大或不负责任;也不意味着后者谨慎或过于胆小。他们不过是对赢或输的效用看法不一样。  
  除了输赢以外,其他效用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决定。比如时间。有些人偏好用大部分时间去赚更多的钱,另一些人则可能宁愿用这些时间于其他事。有些人喜欢体验由冒险压力而产生的刺激,另一些人则不愿在压力下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  
  总之,不管哪一种效用在影响一个人的决定,最要紧的一点是,每个人要对赢或输的效用有成熟的看法。这种看法将决定一个人是否去冒险,影响到他赢钱的可能和输钱的可能的程度。  
  ◇汇率与利率的关系                    
  ◇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国际间协调
  ◇政府干预
  ◇经济数据意义
离线西北狼
发帖
40
金币
206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4-08-28
外汇交易投资投巧(一)——基本分析(二)
经济数据及其市场意义

  在实际市场操作中,对基本经济因素的分析,都是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各国反映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经济指标(经济数字)来进行的,在当今世界,美元仍然是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 因此美国的经济数学对市场的影响最大。 各国投资者都关注美国的经济数学, 以把握投资的时机。 一些重要的美国经济数学常常均在纽约时间8:30公布,因此,对亚洲地区的外汇交易员而言,常会因为等数字公布而工作到深夜,即常说的“等数字”。下面以美国常用的经济数据为例进行分析。   美国政府公布的经济数学可以分为3类: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具体包括:
  1. 先行指标(Leading Indicator)   先行指标是对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经济指标的统计。市场分析者常参考这些指标分析未来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对今后汇率发展方向的影响。先行指标指数的组成部分及其在指数构成中的权重如下:
  (1) 生产及制造业工人平均工作周 1.014
  (2) 制造业工人的失业率 1.0141
  (3) 消费品和原料的新订单 0.973
  (4) 59500家大公司普通股股票价格 1.149
  (5) 库存的实际变化 0.986
  (6) M2的货币供应量 0.932
  (7) 流动资产总额的变化 0.9
  (8)敏感性物价的变化 0.892
  (9)成套设备的合同及订单 0.946
  (10)新颁发的私人住宅建筑许可证 1.054
  (11)净经济主体的组成 0.973
  (12)销售不畅公司的比例 1.081
  2. 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 (Concurrent Indicator and Lagging Indicator)
  同步指标的变动时间与一般经济情况基本一致,滞后指标的变动时间则往往落后于一般经济情况的变动。 这两类指标可以显示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并确定或否定先行指标预示的经济发展趋势,而且通过它们还可以看出经济变化的深度。较重要的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有:
  (1)国民生产总值及价格平减指数(GNP and GNP Deflator)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年、季)以货币表示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它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概括,是全面反映一国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程度的综合指标体系。通常美国GNP越高意味着经济发展越好,利率趋升,美元汇率趋强。
  与GNP同时公布的用于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价格平减指数(GNP Deflator)则代表了官方对上季度价格水平变动的度量,反映了经济所面临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常为市场所关注。
  (2)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
  失业率也是代表经济发展好坏的标志。失业率的上升,意味着经济受阻;失业率降低,则意味着经济发展势头增强。   
  (3)零售指数( Retail Sales Index)
  零售指数是一个包括现金购买和信用赊购的指标,它反映社会消费状况及总体经济活动。较高的零售指数表明社会消费充分,经济发展潜力大,利率趋升,美元汇率趋升。
  (4)个人收入( Personal Income)
  个人收入包括一切从工资及社会福利所取得的收入。它预示了未来消费需求水平的变动,从而反映总体经济活动的普遍水平。   (5)个人消费支出(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个人消费支出包括个人购买商品和劳务两方面的支出,是衡量居民消费支出的重要指标。
  (6)工业生产指数(Industrial Production)
  工业生产指数反映美国生产和制造业的总生产,通常与国家经济发展相一致。工业生产水平越高,经济发展势头越好,资本投资也更多,从而带动美元汇率上升。
  (7) 全国采购经理协会指数(NAPM)
  NAPM指数一般在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公布,反映制造业的活跃程度,常比失业率更早地显露出上个月经济活动发展变化的端倪。该指数高于50%被认为是制造业的扩张,低于50%则意味着经济的萎缩。
  (8) 商业库存( Business Inventory)
  商业库存反映商业部门对短期信贷的需求。商业库存增加,可能带动短期利率的上升,经济发展减缓,表明经济可能进入停滞状态,严重者可能表明经济开始衰退。
  (9) 设备开工率(Housing Starts)
  用于衡量现存的工厂和设备闲置的情况、开工率上升,预示着经济扩张的开 。通常80%的设备开工率被认为是工厂和设备的正常闲置,83%—85%以上则意味着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利率趋升的压力也变大。
  (10) 工厂订单(Factory Order)
  工厂订单反映了消费者、厂商或政府对未来产出的需求。
  (11) 住房开工率(Housing Starts)   住房开工率是衡量建筑业活跃程度的指标,而建筑业又常常是经济周期 变中的先导产业。住房开工率的上升,预示着经济趋于扩张。
  (12) 商品贸易收支(Merchandise Trade Balance)
  这个数字通常在每个月月末公布,反映上个月的商品进出口总额间的差额。美国贸易收支差额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对美元的需求,同时也影响到国际资本的流动,从而引起美元汇价的波动。通常贸易赢余的增长将支持美元的汇价,而贸易逆差的出现和扩大则造成美元下跌的压力。
  (13) 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消费物价指数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即通货膨胀水平的变化情况。如果CPI大幅度上升,从短期看,有助于利率上升,从而支持汇价坚挺;从长期看,实质上是通货贬值。
  消费物价指数由美国劳工部每月公布。它有两种不同的消费物价指数:一种是职工和工人的消费物价指数,简称CPIW;另一种是城市居民的消费物价指数,简称CPIU。由于CPIU指数统计的范围是CPIW的两倍,它反映消费物价的参考性更高,因而深受市场人士的重视。
  (14) 生产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PPI)  
 生产物价指数反映上个月的商品生产成本,显示生产原料价格变化状况,从而可以据此预料未来消费价格变化的趋势。该指数的上升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大。当然,由于指标未能包括一切商品折扣,所以有时会夸大物价上升的速度。
离线西北狼
发帖
40
金币
206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4-08-28
外汇交易投资投巧(一)——基本分析(三)
政府干预

  关于什么是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有一个较为正式的定义。80年代初,美元对所有欧洲国家的货币汇率都呈升势,围绕着工业国家要不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1982年6月的凡尔赛工业国家高峰会议决定成立一个由官方经济学家组成的"外汇干预工作小组",专门研究外汇市场干预问题。  
  1983年,该小组发表了"工作组报告"(又称"杰根森报告"),其中对干预外汇市场的狭义定义是:"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上的任何外汇买卖,以影响本国货币的汇率",其途径可以是用外汇储备、中央银行之间调拨,或官方借贷等。其实,要真正认清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实质和效果,还必须认清这种干预对该国货币供应及政策的影响。因此,在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手段上,可以分为不改变现有货币政策的干预(sterilized intervention,又称"消毒的干预")和改变现有货币政策的干预(nonsterilized intervention,又称"不消毒的干预")。所谓不改变政策的干预是指中央银行认为外汇价格的剧烈波动或偏离长期均衡是一种短期现象,希望在不改变现有货币供应量的条件下,改变现有的外汇价格。换言之,一般认为利率变化是汇率变化的关键,而中央银行试图不改变国内的利率而改变本国货币的汇率。  
  中央银行在进行这种干预时可采取双管齐下的手段:(1)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进或卖出外汇时,同时在国内债券市场上卖出或买进债券,从而使汇率变而利率不变化。例如,外汇市场上美元对日元的汇价大幅度下跌,日本中央银行想采取支持美元的政策,它可以在外汇市场上买美元抛日元。由于大量买进美元抛出日元,美元成为它的储备货币,而市场上日元流量增加,使日本货币供应量上升,而利率呈下降趋势。为了抵消外汇买卖对国内利率的影响,日本中央银行可在国内债券市场上抛债券,使市场上的日元流通量减少,利率下降的趋势因此而抵消。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债券和国际债券的相互替代性越差,中央银行不改变政策的干预就越有效果,否则就没有效果。    
   (2)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通过查询汇率变化情况、发表声明等,影响汇率的变化,达到干预的效果,它被称为干预外汇市场的"信号效应"(signaling effect或announceAment effect)。中央银行这样做是希望外汇市场能得到这样的信号: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将要发生变化,或者说预期中的汇率将有变化等等。一般来说,外汇市场在初次接受这些信号后总会作出反应。但是,如果中央银行经常靠"信号效应"来干预市场,而这些信号又不全是真的,就会在市场上起到"狼来了"的效果。1978年至1979年卡特政府支持美元的干预,经常被认为是"狼来了"信号效果的例子。而1985年西方五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的"广场饭店声明"立刻使美元大跌,就经常被认为是"信号效应"成功的例子。  
  所谓改变政策的外汇市场干预实际上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种转变,它是指中央银行直接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而听任国内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朝有利于达到干预目标的方向变化。例如,如果马克在外汇市场上不断贬值,德国中央银行为了支持马克的汇价,它可在市场上抛外汇买马克,由于马克流通减少,德国货币供应下降,利率呈上升趋势,人们就愿意在外汇市场多保留马克,使马克的汇价上升。这种干预方式一般来说非常有效,代价是国内既定的货币政策会受到影响,是中央银行看到本国货币的汇率长期偏离均衡价格时才愿意采取的。  
  判断中央银行的干预是否有效,并不是看中央银行干预的次数多少和所用的金额大小。从中央银行干预外汇的历史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如果外汇市场异常剧烈的波动是因为信息效益差、突发事件、人为投机等因素引起的,而由于这些因素对外汇行市的扭曲经常是短期的,那么,中央银行的干预会十分有效,或者说,中央银行的直接干预至少可能使这种短期的扭曲提前结束。     第二,如果一国货币的汇率长期偏高偏低是由该国的宏观经济水平、利率和政府货币政策决定的,那么,中央银行的干预从长期来看是无效的。而中央银行之所以坚持进行干预,主要是可能达到以下两个目的:首先,中央银行的干预可缓和本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跌势或升势,这样可避免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对国内宏观经济发展的过分冲击;其次,中央银行的干预在短期内常常会有明显的效果,其原因是外汇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这种突然出现的政府干预。这给中央银行一定的时间来重新考虑其货币政策或外汇政策,从而作出适当的调整。
离线西北狼
发帖
40
金币
206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4-08-28
外汇交易投资投巧(一)——基本分析(四)
国际间协调

  对于在外汇市场投资的人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找出或掌握外汇市场波动的一些规律。由于政府之间政策协调失衡也是外汇市场波动的原因之一,人们就可以从现有的政府间外汇政策协调中,找到外汇波动的某些趋势。应该承认,工业国家之间汇率政策的协调程度高,则外汇市场波动的幅度就相对减少。  
  工业国家在经济政策上的彻底协调就是政策的同步性,它要求所有国家在经济衰退时采取较一致的扩张性刺激措施;在通货膨胀上升时,采取一致的紧缩性政策;而在需要采取混合的政策时,各个国家也能配合一致。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稳定外汇市场,又不影响利率、贸易条件和供求关系的水平稳定。  
  由于各国奉行的经济哲学不一致,各国的经济需求也不一致。货币紧缩对一国有利,对另一国可能造成衰退;财政扩张对一国能刺激经济,在另一国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因此,完全同步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不可能维持很长时期,但在短期内却是可行的。而经济的互相依赖性也要求工业国家在汇率政策上进行协调。  
  由此可见,工业国家的政策同步性便可成为我们判断外汇市场走势的一个标志。如果汇率与长期汇率出现巨大偏差,或某种外汇连续猛涨或猛跌,我们就不但要判断工业国家的政策情况,而且要注意判断有关国家经济政策的同步性,而且可以从政策同步性的持续长短中寻找答案。例如,如果德国的高利率使马克持续坚挺,而美国的低利率又使美元十分疲软,那么,只要德国没有减息的打算,而美国也没有加息的期待,美元对马克疲软的情况就会维持下去。如果德国有减息的打算,而美国仍然没有加息的打算,则两国政策至少向趋同的方向发展,这会使美元对马克的汇率上升。反之亦然。如果德国有减息的意图,美国也有加息的意图,则马克对美元的汇价会迅速下跌,由于这种情况反映政府政策趋势的改变,经常会在外汇市场上导致马克对美元汇价的过分下跌,使美元坚挺,直到两国货币政策出现趋同的征兆或趋势,美元的升势与马克的跌势才有可能止住。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美元汇率由十分疲软走向十分坚挺,部分的原因就在于政府政策的变化。需要指出的是,在判断政府经济同步性问题时,期待的因素要予以充分考虑。如果政府之间的政策并不存在同步性,但外汇市场已经对它有此期待,那么,这种期待与实际的政策变化所起的效果是大同小异的。    经济政策完全的同步性在外汇市场并不多见,经常可能观察到的是经济政策的共同协调。它的目的并不是使经济政策完全趋同,而是为了稳定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例如,1992年9月德国减息,并不是因为德国的宏观经济发展有此需要,而是为了缓和岌岌可危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这样做的目的基本上是为了帮助欧洲共同体其他成员国稳定它们的货币汇价。  
  要判断政府之间这种政策协调对外汇市场的影响,首先要分清这种让步性协调对该国经济的效益。政策协调从实际效果来看有两种,一种是对双方经济都有利的协调,另一种是牺牲自己的利他主义协调。第一种协调并不常见,因为既然于己有利,或利大于弊,又何乐不为。经常看到的是第二种被迫性协调,由于民族利益等原因,它常常不能维持很久。  
  因而,它会给外汇市场传递各种信号,使人们不断去判断它对外汇行市的影响,这本身有时会引起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     在判断政策的共同协调时,还要看这种协调政策与其现有的长期政策之间的关系。例如,为了政治利益的需要,如大选等,现任政府可以临时采取扩张性的政策来刺激经济,从政策的推行到引起通货膨胀又有一个时间差。对于这种政策变化,外汇市场当然会作出迅速反映,外汇价格便出现一个大起大落的局面。其他国家有时会作出相应的调整,希望能纠正外汇市场出现的波动。但是,等这种临时性的政策执行过后,如大选结束,外汇价格又会朝原来的趋势靠拢。对那些能充分认清政府经济政策变化实质的投资者来说,就能较准确地预期到外汇行市的波动规律,作出准确的投资抉择。  
  比政府之间经济政策直接协调次一等的协调,就是工业国家联合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一般来说,如果工业国家有经济政策的趋同性,或能在外汇市场上进行良好的政策协调,那么,如果外汇长期波动(或失衡)是由政府政策不协调引起的,这种外汇波动会随着政策趋同而自动纠正,并不需要政府共同对外汇市场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可见,如果工业国家对外汇市场进行大规模的联合干预,常意味着各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不变,而且也都不愿意进行协调,其原因又常常是各国所面临的经济问题不同。  
  对于外汇市场出现的政府共同干预,投资者应该坚持的准则是,汇率主要是资本市场的变化,即利率的变化决定的。     利率变化会导致外汇市场对未来汇率期待的变化,外汇的现货价格就根据这种变化进行调整。如果投资者仅仅根据政府干预本身来判断外汇的未来走势,就可能选择了虚假的经济新闻,或对正确的经济新闻进行错误的分析,从而作出最后输钱的投资决策。例如,如果美国的实际利率始终高于德国和日本,大量的国际资本自然会流向美国,而美元对马克和日元的汇率就会持续坚挺。在这一状况没有任何改变的情况下,投资者就没有任何理由和必要把资本从美国转移到德国和日本去,也没有必要把外汇投资从美元转移到马克和日元上面。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进行支持马克和日元的共同干预,是一种违背公共利益的干预,虽然会有短期的效应,但很快就会被外汇市场拒绝。  
  当然,人们也不能绝对地从利率差来判断政府之间协调干预外汇市场的有效性。用利率差来判断外汇市场波动趋势的前提是资本要有充分的流动性。例如,如果日本对本国资本的国际流动有一定的控制,日本的利率变化对美元和日元汇率变化的影响就不会很大。其原理不难理解,如果日本政府严格控制本国公民对外汇的持有额,则日本利率的上升并不会导致日元对美元的大幅度上升。这也是80年代以前,日元与美元的汇率并不能充分反映美国与日本之间利率差变化的原因所在。  
  比政府联合干预效果还要差的是一国政府单独干预。由于一国的外汇资源有限,在工业国家经济政策不协调的情况下,这种干预经常会失败。1992年11月19日,瑞典想坚持把本国货币克朗与欧洲货币体系挂钩,但由于马克在德国坚持高利率政策的影响下保持坚挺,克朗在外汇市场上被猛抛,克朗对马克的汇价迅速下跌。瑞典中央银行不但在外汇市场进行支持克朗的干预,而且把隔夜短期利率从8.5%猛增到20%,仍没有最后止住克朗的跌势。没隔一天,瑞典被迫宣布将克朗与欧洲货币体系脱钩,任其在外汇市场自由浮动。  
  工业国家最不需要花大代价的政策协调方式是相互之间及时交换信息,它的优点在于使工业国家的政府不仅知道其他国家的政策变化,而且了解其他国家对本国经济政策变化可能作出的反应。这样交换信息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有时能避免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但是,它避免外汇市场波动的前提就是信息协调的准确性。事实上,由于交换信息的官僚主义程序、某些政府官员对其他国家政策的无知或错误理解,反而可能会使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换给外汇市场以错误的信号,引起外汇市场不必要的波动。从理论上判断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换比较容易,而实际上去理解就比较困难。例如,每年发表的七国高峰会议公报并不一定使外汇市场得到准确的政府交换信息的信号。又如,1987年2月22日,西方工业六国在法国巴黎开会,就稳定外汇市场达成"卢佛尔协定",它虽然表面上只是一个政府的口头承诺,暗地里确有一个确定的干预目标,即如果美元对马克的汇率上下浮动超过1.8250马克的5%,对日元的汇率上下浮动超过153.50日元的5%,政府就出面干预。这一浮动目标是根据对各国政策目标和经济情况决定的,但会议结束后不久,这些目标就在外汇市场被打破。这里有两个失误,一个是政府对信息判断的失误,另一个是政府对市场反应的判断失误。     最后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如果政府之间的经济政策协调经常失败,那么,在新的协调目标提出后,也不一定立刻被外汇市场所接受,原因是它在外汇市场上已经失去新闻作用。对于外汇市场上的这种现象,理论上已难以解释,而要靠心理因素去解释。不管怎样,在判断外汇市场的长期走势时,工业国家之间的政策协调是不可能忽视的。
离线西北狼
发帖
40
金币
206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4-08-28
外汇交易投资投巧(一)——基本分析(五)
政治因素

  与股票、债券等市场相比,外汇市场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要大得多。当某一件重大国际事件发生时,外汇行市的涨落幅度会经常性地超过股市和债券市场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外汇作为国际性流动的资产,在动荡的政治格局下所面临的风险会比其他资产大;而外汇市场的流动速度快,又进一步使外汇行市在政治局面动荡时更加剧烈地波动。 
  外汇市场的政治风险主要有政局不稳引起经济政策变化、国有化措施等。从具体形式来看,有大选、战争、政变、边界冲突等。从资本安全角度出发,由于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军事强国,其经济也仍处于领先地位,所以,一般政治动荡产生后,美元就会起到"避风港"(safe haven)的作用,会立刻走强。政治事件经常是突发性事件,出乎外汇市场的意料,这又使外汇市场的现货价格异常剧烈地波动,其波动幅度大大超过外汇价格的长期波动幅度。下面选择苏联8.19事件、英国1992年大选和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计划为例子,说明政治事件对外汇行市短期走势影响的一些规律。  
  苏联1991年8.19事件对外汇市场的影响 从1991年下半年开始,美元对几乎所有的主要外汇都呈弱势。但是,苏联8.19事件使这走势完全打乱,而事件失败后,又使走势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美元又一路走弱,到第二年1月才止跌回升。     外汇市场在苏联8.19事件前后的波动完全说明了美元作为"避风港"货币的作用。在8.19事件发生以前,外汇市场已在流传苏联政局不稳的消息,美元连续7天小涨,但谁也没有预料到会有突发事件发生。到8月19日,当外汇市场所有交易者的计算机屏幕上打出"苏联发生政变"的字样时,便立刻出现一片恐慌性地买美元风。以英镑为例(图4-2),英镑对美元的汇率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从1英镑兑1.6633美元猛跌至1.6130,跌幅达3.1%。第二天,外汇市场又随着戈尔巴乔夫失去联系、发动事件者似乎难以控制局势等消息的不断出现而涨涨落落。到第三天,8.19事件宣告失败,外汇市场立刻抛出美元。同样以英镑为例,英镑对美元的汇率从1.6363美元涨到1.6915,猛涨3.4%,使英镑对美元的价位迅速超过8.19事件前的高点。此后,英镑又同其他外汇一起,开始了对美元的汇价一路上扬的走势。  
  苏联8.19事件期间外汇市场的走势表明,外汇价格的V变动有其内在的规律。短期的突发性事件会引起外汇的现货价格明显地背离其长期的均衡价。但是,在事件过后,外汇走势又按照其长期均衡价格的方向移动。一般来说,短期的价格变动至多会修正长期外汇均衡价格的方向,却很难改变或彻底扭转它的长期波动趋势。  
  至于在政治性突发事件发生时,外汇行市的波动幅度的极限有多大,始终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一般认为,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外汇价格的波动完全由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决定,取决于人们对这一事件的承受能力。这种解释在实际运用中说服力不强。但是,技术分析专家却认为,外汇对美元的汇率在突发事件时能跌多少,完全是有规律可循的。以苏联8.19事件为例,英镑对美元的汇价之所以跌至1.6130时止跌回升,完全是因为这一点是近5年来英镑对美元汇率移动平均线的底部,英镑对美元的汇率不太可能一次就穿过这条线,以后苏联8.19事件失败,更说明这一点的支撑作用。  
  1992年4月英国大选对外汇市场的影响 在英国大选前的一个多月,外汇市场就开始受到这次大选的影响。在大选以前,保守党候选人即现任首相梅杰在民意测验中一直落后于工党候选人尼尔·金诺克。英国的工党在80年代以前执政时曾坚持实行国有化政策,导致资本外流的局面。保守党撒切尔夫人在1979年上任当首相后,花了近10年的时间推行私有化政策,而梅杰上任后也继续执行这一政策。因此,如果金诺克在大选中获胜,就可能意味着英国政府政策的改变。  
  虽然工人出身的金诺克在工党内属保守派,但人们还是担心英国有可能回到国有化政策推行的年代。由于金诺克在民意测验中领先于梅杰,英国的金融界从3月就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资本开始逐渐外流,另一是英镑的汇价逐步下跌。以英镑对马克的汇率为例(参见图4-3),英镑的汇价从2月中旬就开始下跌,从2月底的1英镑兑2.96马克逐步跌至4月6日的2.83。     英镑是欧洲货币体系的成员货币,它对马克的汇率制定是由固定但可调节的汇率制决定的,上限在3.1320马克,下限在2.7780马克,中心汇率为2.95。但自从英镑在1990年加入欧洲货币体系后,外汇市场一直认为英镑的汇价是高估的,所以经常在英镑走强时抛英镑。在英国大选到来时,梅杰在民意测验中落后,自然使外汇市场认为英国的政策前景不稳,进一步煽起了市场的抛英镑风,使英镑对马克的汇率向欧洲货币体系规定的底限逼近。 
   大选这一天,英镑在外汇市场出现了剧烈的波动。从英镑对马克的汇率来看,波幅为2%,达600点,即6个芬尼,而且整个一天的波动是很有戏剧性的。在大选前两天,外汇市场由于听到梅杰在民意测验中已接近金诺克的传闻,就已经开始买英镑抛马克等外汇。在大选这一天,金诺克的选票和民意测验结果在一开始仍然领先于梅杰,使外汇市场又大幅度地抛英镑。但没过多久,梅杰的选票就开始节节上升,立刻在外汇市场刮起了抛外汇买英镑的旋风,使英镑对马克的汇价迅速攀升,从2.8477马克猛涨到2.9053。 
   大选结束以后,英镑似乎从此扭转了弱势,成了坚挺的货币。外汇市场总是谈论英国的经济前景看好,流到海外的资本会返回英国,梅杰的胜利表明英国政局的稳定等等。其实,这时的梅杰还是原来当首相的梅杰,而以后一段时期内经常出现英国经济不景气的统计数据。但英镑在以后的近两个月内还是一路上涨。许多预测专家和技术分析专家都预言,英镑对马克的汇价将上升到3.10,去试探欧洲货币体系规定的3.13上限。从图形上来看,英镑对马克的汇价在大选后一直居高不下,但每次冲高时都在2.9500处被弹回,经过近两个月的高处徘徊,英镑对马克的汇价终于在6月份开始下跌。 
   英镑在英国大选前后的走势表明,外汇价格在短期内的过度波动可能会由于市场预期的支持而维持较长时期。在这种预期被打破以前,市场有时会认为短期的均衡价格是一种合理的价格,而预测中的长期均衡价格反而被认为是有偏差的。但是,如果外汇市场的预期始终得不到证实,因意外事件而扭曲的外汇价格走势就会恢复到原来的趋势上去,甚至走得更远。从6月份开始,英镑对马克的汇价一路下跌。在外汇市场证实英国经济前景并不十分乐观时,英镑的弱势就成为大势所趋了。以至在9月份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后,英镑对马克的汇价直线下降,仿佛如自由落体,迫使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英镑对马克的汇率在10月跌至2.40马克。    美国攻打伊拉克解放科威特的"沙漠风暴"计划对外汇市场的影响 "沙漠风暴"计划也很典型地反映出美元和黄金作为资金的"避风港"作用。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会使美金和黄金大涨,以前人们所说的"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外汇市场的许多投资者都认为,外汇价格的走势有其一定的规律。但是在"沙漠风暴"计划前后,外汇市场的价格走势忽上忽下,显得非常凌乱。美国进攻伊拉克是1991年1月17日,在这以前的一个月内,外汇行市围绕美国究竟会不会打的猜测,大起大落,很明显地说明了上述特点。每当美国政府要员发表态度强硬的讲话,表示要采取军事行动,美元就会在一天内大涨一波;而外汇市场听到有西欧国家出面调解的传闻,似乎和平解决可望实现时,美元就会下跌一次。  
  在1月17日战争爆发这一天,美元一开始也是猛涨。从图4-4英镑对美元的走势来看,英镑跌到过1.8990。但没隔多久,新闻界传来美国已很快控制局势,稳操胜券时,美元的"避风港"作用立刻消失,市场便开始抛售美元,英镑对美元的价格猛涨到1.9353,以后的一个月内便一路上涨。  
  其实,根据对美国和伊拉克两国的军事实力分析,以及国际上舆论的倾向,任何理智的结论都会认为美国会达到把伊拉克赶出科威特的军事目的。然而,外汇市场并不接受这种逻辑判断,而是根据人们第一产生的心理和期待去寻找价格。只有在事实被人们接受之后,市场价格才会猛然回到原来趋势上去。黄金的美元价格更能说明这一点(参见图4-5),在美国向伊拉克进攻后,黄金价格出奇地涨到410美元1盎司,但在美军取得绝对优势的消息传出后,黄金又猛泻到373.70美元,其间的跌幅高达9.7%,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许多市场的小投资者顿时全部被"套"在里面,而且又由于黄金以后又持续下跌,使这部分投资者的损失十分惨重。  
  从任何一种主要外汇对美元的汇率走势10年图中,人们都可以发现这10年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情况。由于每次突发事件,每项重要的经济统计数据都会在每天的外汇市场上引起剧烈的波动,使汇率涨跌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史的缩影这一结论更具有说服力。在外汇市场投资,在把握住外汇走势的长期趋势时,更要十分注意它在短期的波动,只有认清它的短期波动规律,才能在外汇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离线西北狼
发帖
40
金币
206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4-08-28
外汇交易投资投巧(一)——基本分析(六)
经济因素

  在影响外汇行市波动的经济新闻中,美国政府公布的关于每月或每季度美国经济统计数据的作用最大,其主要原因是美元仍是外汇市场交易的最重要的货币。从经济统计数据的内容来看,按作用大小排列可分为利率变化、就业人数的增减、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对外贸易、通货膨胀情况等。这种排列并不是绝对的,例如,美国对外贸易的每季度统计数曾是最重要的影响美元走势的数据之一。80年代中期以前,每当美国贸易数字公布前几天,外汇市场就会出现种种猜测和预测,引起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但是在80年代中期以后,其作用越来越小,原因是市场已真正意识到,目前外汇市场的交易额中,国际贸易额所占的比重仅仅为2%左右。所以,现在美国对外贸易统计数据公布时,外汇市场经常不会对它作出大的反应。  
  在各种经济数据中,各国关于利率的调整以及政府的货币政策动向无疑是最重要的。对外汇汇率和利率的相互关系,本书第3章已作了专门的介绍,但这里要强调的是,有时政府虽然没有任何表示要改变货币政策,但只要市场有这种期待,或者说其他国家都采取了类似的行动,那么,外汇市场会继续存在这一政府会改变政策的期待,使这一国家的货币汇率出现大幅度波动。例如,1992年下半年,德国奉行反通货膨胀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德国中央银行一而再、再而三声明要坚持这一政策,但外汇市场经常流传德国要减息的谣言和猜测,理由是德国的利息已经加到顶了。虽然德国没有任何减息动向,但在英国、法国、丹麦、瑞典等相继减息后,外汇市场又顽固地认为德国会减息,即使年底不减,第二年初也会减。这使马克对美元的汇价在美国与德国的利率差仍然很大的情况下,节节下跌。  
  美国关于非农业人口就业人数的增减数和失业率是近几年影响外汇行市短期波动的重要数据。这组数字由美国劳工部在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五公布。在外汇市场看来,它是美国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数字本身的好坏预示着美国经济前景的好坏。因此,在这组数字公布前一星期,市场就开始预测就业数字的好坏,以及它对美元与其他货币汇率的影响。这使外汇市场出现许多戏剧性的局面,有时外汇市场会持续出现抛美元风,但到了非农业人口数字公布前的一、两天,只要市场上有任何关于这一数字可能不错的风言风语时,这种抛售风就会嘎然而止。较典型的例子是1992年1月上旬的美元对其他外汇的走势(参见图4-1)。从1991年下半年开始,外汇市场由于对美国经济可能陷入两次衰退的担忧,开始不断抛美元,使外汇对美元的汇价节节高攀,英镑对美元的汇率从1991年7月的1.60涨到1992年1月初的1.89。1992年1月9日,也就是美国劳工部公布美国前一年12月份非农业就业人口数的前一天,市场上流传说,第二天公布的非农业就业人口数可能增长10万,致使这一天外汇市场一开市,就有人开始抛外汇买美元,英镑对美元的汇价从1.88跌至1.86,跌幅近200点。经过几个小时后,外汇市场便开始恐慌性地买美元,马克、英镑、瑞士法郎等对美元的汇价出现狂泻,英镑又掉了近600点,跌至1.8050。第二天公布的非农业就业人口数虽仅增长了3万,但这次恐慌改变以后4个月美元对其他外汇的走势。美元在对美国经济前景看好的前提下,一路上扬,一直到4月份,美国经济情况并不如预期中那么好的事实才被外汇市场所接受,美元从此又开始走下坡路。  
  其他一些美国经济统计数据对外汇行市也有影响,这些数据包括工业生产、个人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开工率、库存率、美国经济综合指标的先行指数、新住房开工率、汽车销售数等,但它们与非农业就业人口数相比,对外汇市场的影响要小得多。这些经济指标对外汇行市的影响也有其独特的规律。一般来说,当美元呈一路上扬的"牛"势时,其中任何指标在公布时只要稍好一些,都会被外汇市场用来作为抛外汇买美元的理由,使美元进一步上扬,而指标为负数时,外汇市场有时就对其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同样,当美元呈一路下泻的"熊"势时,任何公布的经济指标为负数时,都会成为外汇市场进一步抛美元的理由。  
  美国、德国等每月公布的批发价、零售价指数的变化情况对外汇行市也有影响,但影响的大小要看特定的条件。一般来说,当市场对某国中央银行存在着减息或加息的期待时,其每月公布的物价指数对外汇市场的敏感性就很强。例如,1992年11月,澳大利亚的澳元对美元的汇率已创近几年的最低点,外汇市场许多人认为澳元已接近谷底,有可能开始反弹了。但市场上也有人根据澳大利亚经济前景暗淡的预测,传言澳大利亚中央银行可能会采取减息的刺激经济措施。这时,澳大利亚政府公布的10月份批发物价上涨率仅为0.1%,为近1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外汇市场仿佛找到了其减息期待的依据,当天就出现抛澳元风,使澳元在低谷徘徊。  
  除了经济统计数据之外,其他关于经济活动的报道也会对外汇行市产生很大的影响。外汇价格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外汇市场上的人对外汇波动的期待的反映,换言之,如果人们期待外汇有某一个长期的均衡价格,那么,现货价格的被动就会朝这个价格的方向移动。而这种期待是主观性的东西,它必然会受到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连续几天没有关于经济活动数据公布的情况下,有关国家货币当局官员的讲话、《华尔街日报》关于外汇市场的有影响力的一篇文章、某研究机构或大企业关于外汇走势的研究报告等,都可能会在某一天造成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这种现象对那些身处外汇市场以外的人来说,似乎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官员的讲话会使美元猛跌或猛涨2至3美分(即200至300点)?如果把人们主观期待的因素考虑在内,这种现象就不难解释了。一个官员的讲话或一篇关于外汇的重要文章仅仅是提供了某种信号,给人们的合理预期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最后导致外汇市场的波动。而波动幅度的大小,就由这些信号在合理预期中的催化剂作用大小来决定。  
  如果市场不认为它是信号,则这种讲话再多,外汇市场的人也会充耳不闻。较典型的例子是英镑在1992年年底的跌势。自1992年9月欧洲货币体系危机以后,外汇市场出现了猛抛英镑风,其原因在于英国经济前景暗淡、英国经济政策不明朗、英国减息期待等多种因素,为了稳定英镑的汇率,英国财政大臣拉蒙特多次发表讲话,表示要稳定英镑汇率,甚至可能以加息来提高英镑的汇价。但每次都只能给英镑的汇率以微弱而短暂的支持,在英镑稍有回弹后,外汇市场就有更多的人抛英镑。
离线西北狼
发帖
40
金币
206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4-08-28
外汇交易投资投巧(一)——基本分析(七)
汇率与利率的关系  

  1、分析的基础
  汇率和利率是国与国之间经济赖以进行的一种手段。通过汇率,两个国家进行国际贸易,通过利率,两个国家之间资金的转移,直接和间接的投资才得以发生。国际间的任何经济和投资决策都离不开对汇率的分析。不言而喻,汇率的分析对外汇交易更是必不可少,预测得愈准确愈好。本章主要阐述汇率分析的基本框架。  
  一、分析的基础
  汇率是两个国家的货币之间的相对价格。和其他价格一样,它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所决定。  
  外汇是一种金融资产,人们持有它,是因为它能带来资产的收益。人们在选择是持有本国货币,还是持有某一种外国货币时,首先也是考虑持有哪一种货币能够给他带来较大的收益,而各国货币的收益率则是由其金融市场的利率来衡量的。在外汇市场均衡时,持有任何两种货币所带来的收益应该相等。这就是:Ri=Rj(利率平价条件)       
  (1)这里,R代表收益率,i和j代表不同的国家。如果持有两种货币所带来的收益不等,则会产生套汇:买进A种外汇,而卖出B种外汇。这种套汇,不存在任何风险。因而一旦两种货币的收益率不等时,套汇的存在就会促使两种货币的收益率相等。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这两种收益Ri和Rj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因为它们是用不同的货币表示的。要消除这个问题,可将它们转换为用同一种货币表示。这里假定两种货币:美元和马克。将马克的收益率用美元表示:
  RDM-(EeCBDM-ECBDM/ECBDM)
  这里,RDM是德国的利率,ECBDM是马克相对美元的汇率(每单位美元多少马克),EeCBDM为马克相对美元的汇率的预期值。而整个(EeCBDM-ECBDM)BECBDM代表马克相对美元的预期贬值率。由这个转换公式,利率平价条件(1)就可表示为:RC-RDM=(EesBDMAECBDM)/ECBDM,(2)在(2)的条件下,外汇市场达到了均衡。这时的汇率(均衡汇率)也就决定了。  
  (2)式可以改写为:
  RC-RDM=(EsBDMAECBDM)/ECBDM可以看出,当RC>RDM,时,即美国的利率大于德国的利率时,EesBDMAECBDM>0,即美元预期会相对马克升值。反之,当RC<RDM时,美元预期相对马克贬值。
  2、分析的中介:利率和预期   
  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如前所述,是由货币市场的利率和对今后汇率变化的预期决定的。这里的问题是,利率是怎么决定的?对今后汇率变化的预期又是如何形成的?1.利率问题利率是货币供求关系的产物。在货币市场上,货币的需求取决于三个因素:(1)利率。利率上升,人们愿把货币存入银行,或进行投资,对货币的需求减少;(2)价格水平。价格水平(通货膨胀)越高,同等数量的货币所能买到的东西越少,人们为维持自己的购买力,手里需要持有更多的货币,对货币的需求增加;(3)实际收入。作为国家来讲,这就是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当GNP增加时,商品的交易量增加,作为对交易媒介的货币的需求自然也就增加。如用Md表示对货币的需求,P表示价格水平,R为利率,Y为实际GNP,则货币的需求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Md=PL(R,Y)货币的供给,受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所控制,可以人为地进行调节。如果中央银行想使货币的供给(Ms)等于货币的需求Md,则Ms=Md。
  货币市场在货币的供给等于货币的需求时,就达到均衡和稳定。这意味着:Ms=Md=PL(R,Y)汇率,便由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均衡共同决定。在第一节,我们已经知道,当外汇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平价条件必须成立,而在这一节我们又知道,货币市场达到均衡,(2)式必须满足,汇率即是这两个市场的综合。假定两个国家美国和德国,它们各自的货币政策决定各个利率水平,这两个利率在外汇市场上通过利率平价关系进行综合。不难看出,结论是,当美国的货币供给增加时,美国的利率下跌,由(3)式可知,如果这时德国利率保持不变,则美元会相对马克贬值。 
   DMsusEFRu.sEF美元(美元相对马克贬值)对马克来说,亦是一样:DMsGEFRGE马克(马克相对美元贬值)如果削减货币供给,我们会得到相反的结果,即货币升值。  
  结论是:(1)一个国家货币供给的增加或减少,会通过利率,直接影响它的汇率;(2)汇率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关系。其中任何一个国家货币政策发生变动,或两个国家的货币政策的变动方向不一致,或者方向一致但程度不同,它们之间的汇率都会受到影响。  
  以上的分析,实际上是短期分析。这里所谓短期,是指在这一段时间内,尽管两个国家的货币供给发生变化,但两国的价格水平却保持不变。实际上,就长期而言,一个国家货币供给的变化会影响它的价格水平。这时的汇率又如何发生变化呢?结论是否和短期一样?我们的基本结论是,就长期而言,一个国家货币供给的变化,对它的实际利率和实际GNP都没有影响,变化的只是它的价格水平,价格水平与货币供给成比例地上升或下降。当然,在实践中,货币供给的增加或减少,与价格水平的上升或下降变成精确的对应关系。  
  因为实际的经济增长,利率和实际货币需求也受到与货币供给无关的因素的影响,例如经济增长随资本的积累和进步而增加,货币的需求由于金融工具和手段的不断更新等原因而减少。不过,用过去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和它的价格水平之间却有很高的正相关关系。  
  现在回到本题。既然就长期而言,货币供给的增加不影响实际利率,那么它是否影响汇率?答案是,一国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引起本国货币成比例的贬值。一国货币供给增加50%,则该国货币最终也会贬值50%。道理很简单,从(3)式可得P=Ms/L(R,Y)现在既然P和Ms成比例地增加,要使该式保持平衡,利率R必然成比例地降低,货币的需求L才能相应地增加。利率降低,根据利率平价条件(2),货币必然成比例地贬值。 
    2.预期问题对未来汇率的预期,是影响汇率的另一个主要因素。这里的预期,可以分作两个层次。先说第一个层次,在前面分析货币供给的变化在短期内对汇率的影响时,我们假定,尽管由于货币供给发生了变化,但价格水平不变。这个假定,不很现实。因为商品的价格,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有上升,也有下降。但也有很多商品的价格是通过合同形成的。譬如厂商之间的供货合同,在短期内,价格保持不变。工人的工资,短期内也不会发生变化,因为它也是通过合同形成的,1年的合同或3年的合同。在发达国家中,工资成本占商品价格的比例很大,因而我们可以合理地假定,一个国家在短期内,尽管由于货币供给发生变化,但价格水平却保持不变。不过,尽管价格水平在短期内由于合同的关系保持不变,但它却会带来使价格水平在未来增加的压力。有压力就有预期:预期价格水平会上涨。有预期时和无预期时的结果不同,以美元为例:没有预期时:Ms↑→↓R→↓美元(货币贬值)有预期时:Ms↑→↑预期价格水平→预期汇率贬值↓。上例表明,在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和预期通货膨胀时,货币供给的增加导致美元的贬值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由于利率的降低而引起的,二是由通货膨胀的预期而引起的。显然,有通货膨胀的预期时,美元贬值的幅度要更大一些。 
    预期对汇率发生影响的第二层次是,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一个国家利率的下跌会引起它的货币贬值,利率上升,会引起它的货币升值。但这里利率变化和汇率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不这么简单,利率对汇率的影响还取决于利率变化发生的原因。不同的原因会造成不同的结果。例如完全可能利率上升,而货币反而贬值。这种差异的出现,和通货膨胀的预期有关。  
  一般,在货币市场上: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我们在市场上所见到的利率,几乎全是名义利率。但作为投资者而言,他要求的收益是实际的,他考虑的也是实际收益。就投资者而言:预期的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如果令Pe为今后一段时间内预期的价格水平,则预期通货膨胀率πe为:πe=PeP/P这时,预期实际利率re为:re=RAπe也就是R=re-πe这个等式告诉我们,即使实际利率re不变,预期通货膨胀率πe的出现或增加,就会引起名义利率的上升。     考虑两个例子。(1)假定根据目前的国内的经济形势,人们分析出中央银行可能会在近期增加货币供给。既然货币供给的增加最后都会提高一般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的预期就出现了。通货膨胀的预期出现后,工人开始要求增加工资,工厂为防止通货膨胀和原材料价格提高时出现亏损,就会提高自己生产产品的出厂价格,造成真正的通货膨胀。实际上,这时货币供给并没有实际增加。价格水平已经上升,而货币供给没有增加,造成实际的货币供给反而减少,利率提高。但这时,因为人们预期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这种价格也包括货币的价格,价格上升,实际购买力却不变。这就是货币的贬值。结果是,由通货膨胀的预期,尽管引起利率上升,但它并不能使货币升值,反而使之贬值。 
   第二个例子。假定名义利率上升的原因是因为通货膨胀预期的下跌,或者是实际利率的上升。这时如果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货币供给的减少导致利率的上升,由于货币供给的减少,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会降低。这时由于利率R上涨,预期通货膨胀率πe下降,货币市场的实际利率re=RAπe必然上升。实际利率的上升,促使货币升值。   这两个例子表明:外汇市场上,由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增加而引起的名义利率的上升,会引起货币贬值。反之,由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下降(以及随之而来的实际利率的上升)会引起的名义利率的增加,使货币升值。同样的道理,由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下降而引起的名义利率的下降,会使货币升值,而由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增加,以及由之而来的实际利率降低所引起的名义利率降低,会使货币贬值。
  3、汇率的短期变化   
  在分析实际汇率的变动时,我们知道,从长期看,两个国家之间的汇率是由这两个国家各自内部的价格结构和这两个国家之间的相对价格水平决定的。价格水平变化了,汇率也随之变化。这里的问题是,如果从短期看,价格水平没有变化,汇率又是怎么变动的呢?这里,我们仍把汇率放在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均衡中来进行分析。  
离线西北狼
发帖
40
金币
206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4-08-28
汇交易投资投巧——基本分析(8)
 在经济学中,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需求D为:D=C(YAT)AIAGACA(EPHB/P,Y-T)(7)。这里,C代表消费,它是社会可支配收入(社会可支配收入=总收入-税收)的函数。I代表投资,G代表政府支出,CA表示净出口(出口与进口之差),它是一个国家的汇率E,价格水平P和国外价格水平PH,以及社会可支配收入Y-T的函数。一般,当社会可支配收入增加时,不管这是由于国民生产总值Y的提高,还是由于税收T的减少,都可以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投资I的增加,政府支出G的增加,也有着相同的效果。需要稍加说明的是公式的最后一项CA(EPHB/P,Y-T)。社会可支配收入(Y-T)的增加,会提高到商品的需求,使CA值降低,这比较容易理解,因为Y-T的增加,使进口也增加,CA值当然下降。一个国家的汇率贬值(E上升),出口商品的价格较为便宜,出口增加,CA值亦随之增加。反之,本国的汇率升值,CA值会减少。外国商品的价格水平PH上升和本国商品的价格水平P下降,也会使CA值增加。CA值的增加,会刺激本国经济的发展。  
  但这些只是经济的需求方面。如果要使经济均衡,社会总需求D应该等于社会总供给Ye这就是商品市场均衡的条件:Y=D(EPHB/P,YAT,I,G)(8)。这里,我们是把(7)式简化了。形式虽然不同,但实质一样。  
  汇率是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综合反映,它必然受商品市场,即(8)式的制约。现在,我们的问题是,分析汇率和商品市场的均衡是怎么同时决定的。为此,需要分析两个关系:(1)当商品市场达到均衡时,产出Y和汇率之间的关系;(2)当外汇市场和国内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产出和汇率之间的关系。外汇市场和国内货币市场的均衡,也称为资产市场的均衡。  
  经济只有在商品市场和资产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它才能达到均衡。这里,我们先分析商品市场达到均衡时,产出和汇率之间的关系。  
  当本国和外国的价格水平P和PH不变时,本国货币的贬值(E上升),使本国商品相对外国商品更加便宜,出口的增加,导致国内需求D增加,产出Y也随之增加,这种关系可用图3-2表示。  
  如果汇率贬值,从e0提高到e1,则需求增加,要使商品市场保持均衡,产出Y也必须增加。结果GNP从Y0增加到Y1。汇率升值,会发生相反的结果。  
  再来看国外价格水平PH的变化。如果PH提高,国内商品相对便宜,刺激出口,有助于提高国内的GNP水平。反之,如果国内价格水平P上升,国内商品价格相对较贵,于出口不利。需求下降,经济衰退。由此可知,在国外价格水平PH上升,国内价格水平P下跌,和本国货币贬值时,都会使图中的DD曲线向外移动(从D0D0移到D1D1)。这时,即使汇率不变,都会刺激GNP的增加。  
  现在,我们来分析资产市场的均衡。资产市场的均衡由两个条件所组成:  
  (1)外汇市场的均衡:R=RH-(EeAE)/E 
  利率平价条件  
  (2)货币市场的均衡:Ms/P=L(R,Y) 
   货币的供给=货币的需求 
    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时,资产市场就达到了均衡。有了这种均衡,我们就可分析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汇率的影响了。     1.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主要形式是改变经济体系中的货币供给量。  
  当货币供给变化时,利率也随之变化。就货币政策而言,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是主要的。虽然人们主要根据利率来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但在分析过程中,利率只是一个中间变量。这说明,货币供给的增加,会造成货币的贬值。  
  为什么会造成货币的贬值?原因在于利率。在GNP和价格水平P不变,即对货币的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货币供给,会引起利率下降。而利率下降的结果,从利率平价定理可知,是本国货币相对外币贬值。反之,如果货币供给减少,结果是汇率升值。     2.财政政策对汇率的影响财政政策的主要形式是改变政府支出和税收的水平。税收的改变,可以纳入政府支出的变化中一起分析。     当政府支出增加时,货币之所以会升值,原因也是利率。政府支出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也相应地增加。在货币供给不变时,对货币需求的增加,引起利率上升。利率上升的结果,就是汇率的升值。  
  比较一下,虽然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都可以刺激经济,增加产出。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本国货币却有不同的作用:货币扩张使货币贬值,而财政扩张使货币升值。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上面我们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与汇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时,有一个基本的假定,即假定政策的变化只是暂时的,政府还会将它逆转过来。这个假定十分现实。因为只有当经济不按政府预定的轨道行进时,政府才进行政策干预。一旦经济上了轨道,原来的扩张性政策就会停止或者反转过来,变为不扩张的,原来的紧缩性政策也会变为不紧缩性的。由于大家相信,政府目前的政策改变只是暂时的,因而这种政策的变化就不会影响人们对未来汇率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政府的政策发生了变化,但人们对汇率的预期水平仍然没变。这也就是前面我们分析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汇率的影响时,并未考虑汇率预期的变化的原因。  
  不过,在很多情况下,人们认为政府政策的变化是长期的。例如换了一届总统,体制发生了变化,政府政策的指导方针发生了改变等等,都会引起人们对政策变化的看法转变。  
  这种看法的转变,会改变人们的预期。前面我们已经知道,预期的改变,会影响汇率。政府政策的作用,在有预期时和在没有预期时,不完全一样,需要分析一下。  
  (1)在有预期时,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假定货币供给增加,其结果和没有预期时一样,即GNP增加,汇率贬值。但现在人们预期到,这种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长期的。既然是长期的,人们就会预期汇率会按货币供给增加的幅度同一比例贬值。  
  (2)在有预期时,财政政策对汇率的影响在有预期时,货币政策只影响资产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与货币政策不同,财政政策在人们认为是长期的时,它同时影响两个市场,既影响商品市场,也影响资产市场。可以看出,在有预期的情况下,财政政策会使汇率的升值幅度更大,但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反而较小。  
  这里,我们只是提供了一个汇率分析的框架,说明了汇率和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以及它和货币和财政政策之间的基本关系。但实践上,问题要复杂得多,需要仔细地分析和研究。
  4、实际汇率的变动   就长期而言,汇率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前面,我们把汇率放在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中来进行分析。通过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各自的均衡,以及这两个市场之间的均衡,我们发现了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利率、通货膨胀率以及预期的因素与汇率之间的关系,这里,我们想把汇率放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中,即不仅包括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而且还包括商品市场来进行分析。这样的分析更全面一些。  
  基本的论点是:从长期来看,汇率与两个国家之间的价格水平之差有着密切的关系。道理很简单,汇率的作用在于帮助和促进两个国家之间的商品流通。如果两国之间不存在贸易障碍(如关税、配额、交易成本,以及非关税壁垒),同一种商品在两个国家的价格应该完全相同。如果不相同,贸易商就会从价格便宜的A国买进而在价格较贵的B国卖出。 
  这种“套利”的活动,最终会使两个国家的同一种商品价格完全相同。用公式表示,即Pius=ECBDM×PiG这里Pius代表某件商品i在美国(US)的价格,PiG代表这件商品在德国(G)的价格。ECBDM是两国间的汇率。这个公式可以改写为:ECBDM=Pius/PiG这个式子表明,两国间的汇率,和两国之间的价格有关。  
  不过,这个公式只是就一种商品i而言,如果把它扩展开来,不是指一种商品,而是指一个国家的所有商品。那么,汇率和两个国家之间的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就可表示为:ESODMdPUSPG(4)。这就是非常著名的“购买力平价定理”:两个国家之间的汇率等于这两个国家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这个定理的政策含义十分明显:如果美国的物价水平PUS上升,美元就会按照与物价上升的相同比例进行贬值。反之,如果美国的物价水平下跌,美元就会按同一比例升值。马克的情形与之类似。如果德国的物价水平上升,马克就会贬值。相对马克而言,美元升值。反之,如果德国的物价水平下跌,马克升值,美元则相对贬值。如果两国的物价水平同等程度地上升或下降,两国之间的汇率则不会改变。  
  (4)式称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定理”。从绝对购买力平价定理,可以推出“相对购买力平价定理”。相对购买力平价定理更容易使用。对(4)式进行微分,得:dE=dPUSAdPG(5)。微分之后,dE,dPUS,dPG分别表示变化率。结果是,两个国家之间汇率的变化率等于这两个国家之间的价格水平变化率之差。这意味着,如果美国的物价水平在一年中上涨10%,即dPUS=10%,而德国的物价水平在同一段时间内只上升了5%,即dPG=5%,则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定理,美元相对马克会贬值5%(dE=dPUS-dPG=10%-5%)。  
  购买力平价定理,在理论上十分简单。但问题的关键是,它能否解释汇率的实际变动?研究表明,购买力平价定理能相当好地解释70年代以前的汇率变动,但对70年代以后的数据,则似乎不可靠。值得注意的是,70年代以前,世界各主要工业国家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而1973年之后,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为什么不能解释,原因何在?一方面这是因为在实行固定汇率制的时候,各国可能是依靠购买力平价定理来规定各国之间的汇率关系的另一方面也还需要从我们对购买力平价的分析说起,在讨论购买力平价问题时,我们作了3项假定:(1)假定国际贸易之间不存在交易成本,如运输
离线zqft123
发帖
12
金币
38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12-24

在此学习勒。谢谢你。楼主。

座右铭: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09.12.19
离线lzh007

发帖
853
金币
9881
威望
79
贡献值
52
开心币
524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12-25
小赌怡情。
没有三把神砂,不要赌上身家性命。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