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券市场周刊
有人说,他们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私募基金;有人说,他们是一家大国企的嫡系部队;有人说,他们是一伙手眼通天的恶庄。但这些都未经证实,只有一件事确凿无疑,他们常年盘踞于银河证券宁波解放南路营业部,并因交易量巨大频频现身于交易所公布的涨幅榜之中。
“6·24”后,人们开始称其为中国股市多头司令部,似乎为了坐实这一称谓,“1·14”行情中,他们再度打响第一枪。“三大高手”1号姓吴,个子不高,很瘦,目光犀利,与其对视,如遭锥刺;2号姓徐,1976年生人,皮肤白皙,嗓音宏亮,还有几分稚气,但他是17岁入市;3号人物叫徐海鸥,毕业于北京商学院,毕业后直接回乡炒股,目的是独立挣出结婚钱……。
见识过他们翻看股票的速度,你才知道什么叫出手如电。他们似乎只做了一件事——飞快敲击键盘,别人根本连股票名都没看清,他已飞速切换到另一个界面。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时间就是金钱。
短线之王
按照规定,日涨跌幅度超过7%的前五名股票,交易所要公布其当日成交最大的前五家营业部,市场俗称龙虎榜。大约自2001年起,银河证券宁波解放南路营业部开始频频上榜。据本刊数据室统计,从2001年1月1日至2003年2月13日,该营业部共上榜165次,平均每周1.5次。也就是说,这家营业部的资金平均三天就要运作一只涨跌逾7%的股票。当然,大部分出现在上涨牛股中,而且绝大多数封死涨停。
仅从今年1月2日开市至2月14日看,短短26个交易日,营业部即有11天18次上榜,涉及股票多达17只,榜上封涨停资金累计高达1.5亿元。其出手之快捷,眼光之独到,令人咋舌。
最露脸的是去年“6·24”,解放南路几乎天天上榜,将领头羊中海发展搅了个天翻地覆。自此名声大振。今年元旦刚过,又再度发威,将龙头中信径直打上涨停,引爆“1·14”行情。
这等气魄让人感觉是一路强庄,但两年控盘165只股票,纵然吕梁复出,怕也无此修为。是主力分仓?解放南路名动天下,账户曾多次受到监管部门关注,谁肯自蹈险地?惟一的解释是,有大资金持有者,在此狂打短线。那么呼风唤雨的究竟是何方高人?怎么有如此精准的市场感觉?有上层关系?还是有独门心法?他们到底有多少钱?又赚了多少钱?解放南路又是怎样的一块风水宝地,能引来高手坐镇?
低调沈光辉
营业部位于解放南路西侧,大门朝东。据说,有些大户是冲这点来开户的,东边是太阳升起的方向,做股票的最喜欢阳,位置上先讨了个好口彩。但比起解放南路长街上的众多金融机构,营业部的位置远谈不上繁华热闹。至于外观及内部装修,也谈不上豪华,在全国3000多家营业部中,只能算一家普通的大中型营业部。
但人气却旺得惊人。门口有壮观的自行车、摩托车长龙,宽敞的散户厅里人头攒动,仿佛牛市光景。而全国各地的营业部时下还在成本线上挣扎,多门可罗雀。营业部总共3000平方米,一楼是散户厅与中户室,共约2000平方米,2楼是大户室,3楼是办公区,4楼是贵宾室。在外界看来,4楼是最神秘的地方。
总经理沈光辉的办公室也在4楼。他说,4楼是前两年行情火爆时特地增加的,这一层楼就增加了每年100万元左右的成本,后来行情不好了,挺后悔的。
同行传言,沈是一个低调的人,不爱接受采访。但见过其本人,感觉还算好打交道。据他解释,不见媒体,是因为怕营业部曝光太多,影响客户稳定,“但这次朋友介绍,自然例外”,言辞间显得很重义气。
沈是土生土长的宁波本地人,现年37岁,举止沉稳,谈话时目光专注,显得很真诚。他早年毕业于西安交大计算机系,当初他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保留两年学籍,先回家乡参加工作。但显然工作还算满意,便放弃了回去上学。营业部起初是农行信托下属,后来转到长城信托名下,最后划归银河证券。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沈始终与营业部在一起。
谈起往事,他的目光有一丝悠远的味道,像江南午后一抹斜阳。或许因为房间太大,办公室仍有几分凉意。和多数总经理办公室一样,这是个套间,外间算个小型会议室。而不论里外,沈通常不关门。
采访时间正值收盘,沈正在与记者交谈,几个其貌不扬、衣着平常的年轻人忽然走了进来,既不敲门,也不用通报,显得彼此很熟,几个人用宁波话聊了会儿,听起来大约是在谈股市。不久,三个人离开,沈的谈话转入正题。聊起业内都很关心的经营理念。
生意经
沈自认为,与前几年相比,营业部现在“太差了”。但在同行眼里,已足够让人羡慕。去年交易量近85亿元,利润为800多万元,这两个数字都比排宁波市第二的营业部高出1倍。在去年,宁波市27家证券营业部、7家证券服务部加起来,股票基金交易量不过690亿元,解放南路这一家就占了近七分之一。据说,曾有很多营业部管理人员来此取经,但都无功而返。
倒不是沈藏了什么经营秘笈,而是他们在管理和服务上的确没什么独到之处。按他的感觉,主要因为是老营业部,客户资源积累得比较好。去年,很多营业部都在减员增效,但沈手下24名员工一个没减,“是有一部分冗员,但是营业部经营状况还不错,也就不好意思裁人了,”沈挺实在地说,“当然,我们也努力做些客户服务,比如保证一定将中签新股和配股的消息通知到客户,主动提醒一些股民不要在低位斩仓,营业部还专门请了一位早年富有经验的操盘手,在盘中指导中户和散户买卖股票,大家称他为‘老师’,但这些服务很多地方都在搞,说不上特别。”
要说经营理念,可能就是一个稳字,“规范运作,千万别出岔子”。因为营业部状况一直不错,也就没花心思搞过什么金融产品创新,连国债之类的相关业务也没好好开展。
有些人以为这里有许多庄家分仓,但沈明确表示,现在没有任何庄家仓位。早些年是有一些庄家来联系,要求分仓。最后一次大约在两年前,有人来谈,并提出一些过分要求,是关于划拨资金的,沈出于安全考虑回绝了。不想此后再无庄家登门,“因为频频上榜出了名,树大招风。”
那么上榜究竟是何人所为?沈淡然一笑,“你刚才已经见过了。”
超级大户群
沈说的就是刚才来过的几个年轻人。据他介绍,在4楼贵宾室,大约有六七个超级大户,总资金量大约1个多亿,都是做超短线的,营业部的成交量中,60%来自他们。其中做的最好的有三位,以前还有一位高手,并称“超短F4”,后来那人被挖到天一证券解放南路营业部,自从他去了,天一也上过好几次榜。
曾有人怀疑这些人的资金来源,有说是大企业的,有说是大机构的,甚至有人认为有国字号背景,代表一定政策取向。沈听了却觉得好笑,连说“这些人的想像力不要太丰富”(当地方言,意为太丰富,只是表达更强烈——作者注)。事实上,大户们的钱都是自有资金,连代客理财都没有。“营业部的钱也好,人也好,都是地地道道的宁波钱、宁波人。”许多人对这里感兴趣,经常有外地人打电话说要来学习,或是拿钱来一起做,但其实外地资金至今没有一笔。有过一些想跟着那些大户做股票的人,盘中坐在一旁看,多的时候一屋(即贵宾室)里有六七个这种人,但是由于始终跟不住,渐渐地人就少了,现在几乎已没有。
有人猜测,他们频频上榜,是想做出名,将来搞私募基金。“这其实是误解。他们只想赚钱,根本不想出名。更不想搞私募基金,那样风险太大。”沈光辉解释说。
为什么几大“摇钱树”愿意长年留在这里呢?也许只能以私人关系好作解释。
沈与他们相识多年,是老朋友,对他们的操作风格很了解,他是亲眼看着他们成熟起来的。每天收盘后,那些大户都习惯性地到他办公室来聚一下,交流行情,探讨热点。记者去采访的当晚,正赶上其中一位操盘手过生日,大家在一起聚会。据沈介绍,这样的活动一年会搞20多次。席间,几个人还聊起一块去旅游的事,回忆着美好的过去,讨论颇为热烈。听起来,每年长假,沈都会和他们一起出去旅游。
而对于交易环境和交易条件,沈也会倾尽所能,提供最佳待遇,比如超低佣金,大约只在千分之一左右,而在佣金水平普遍较高的宁波,散户都在千分之三以上。
对未来,沈显得比较乐观,“只要这个市场上还继续有庄家,跟庄的操作手法就应该还有市场,还有生命力。营业部也就会不缺交易量。”
三个火枪手
沈光辉最欣赏的,便是所谓“三大高手”。1号人物姓吴,大约35岁,个子不高,很瘦,典型南方人长相,沉默寡言,惟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眼神,目光犀利,与其对视,如遭锥刺。他对操作、业绩、资金量等一概讳莫如深,让人感觉难以接近。2号人物最年轻,姓徐,1976年2月12日生人,那天就是给他过生日。据介绍,他做得也很好,与吴在伯仲之间。虽然号令千军万马,但因为年纪较小,他看上去还有几分稚气。皮肤白皙,脑门光亮,大家说是智慧的象征。徐嗓音宏亮,性格活泼,但在大事上很有主见,出手果敢,不易受别人影响。两人最大的相同点是,都没怎么读过书,股龄都很长,徐在17岁时就已入市。
3号人物叫徐海鸥,1975年生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商学院。上学时没好好学习,因为家里不算富有,为了将来结婚不让父母掏钱,他决定自我奋斗。大学时便用生活费炒股,但惨败,不过总算熟悉了证券市场。毕业后没有就业,直接回乡继续炒股,做散户时与前面那位徐先生结识,便上来为他做助手。徐海鸥的理想是个人拥有500至1000万的资金量。如今他正在理想之路上飞奔,其往年最好收益曾达到400%~500%,今年头一个月,又赚走30%。
对于今年的市场,徐海鸥并不乐观,他认为会走箱体,高点大约在1650点,真正的大行情很难出现。不仅因为缺乏能够聚集人气的题材,也因为原来的庄家还深套其中,这些资金只有解套欲望,而无逐利动力。旧的庄家赢利模式已经面临失败,新的赢利模式尚未形成,因此难有大行情。“不过,作为短线客,我们并不太关心大势。”
各自为战
几人并非像外界传言所说,是一个战斗小组,平时基本各自为战。盘中不交流,也没时间交流,吴、徐二人也不在一个房间。每人坐在电脑前,都在紧张地看盘,根本无暇它顾。贵宾室除了电脑,没有别的设施,显然他们也不需要,因为所有时间都用来研究股票。见识过他们翻看股票的速度,你才知道什么叫出手如电。他们似乎只做了一件事——飞快敲击键盘,别人根本连股票名都没看清,他已飞速切换到另一个界面。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时间就是金钱。
不少媒体认为,是他们发动了“6·24”行情,但徐海鸥表示,那只是巧合。前一个交易日,感到大盘第二天会涨,就满仓了,做的又正好是龙头股中海发展,以致让市场误解了。至于“1·14”行情,倒还有点刻意而为,几个人在盘后交流,感觉有大资金在运作中信,马上就要拉升,再加上大盘要反弹,于是抢先进去打了一把。但这样的“集体创作”,显然是规则允许的。
统计资料显示,解放南路上榜时,有几家营业部经常同时上榜。比如华泰证券南京大桥南路营业部近两年同时上榜31次,同在宁波的和义路则一起上榜18次,他们之间有什么联动关系吗?沈光辉认为,那纯属巧合,也许是大家用了相同的方法吧。徐海鸥则说,“我们和他们根本不认识。就算认识也不可能联动。盘中你都看到了,我们哪有时间和别人联系呀?还有人叫我们短庄,也许在运作周期上有相似性,但我们的手法与庄完全不同,毕竟我们不涉及到操纵股价。”
但这些高手究竟用的什么赚钱法宝呢?
快准狠
如果总结三个人的风格,可以概括成三个字:快、准、狠。
所谓快,是指其运作周期短。如前所述,平均三天打一只,用徐海鸥的话说,要是拿股一周,对他们就得算超长线了。多数情况下,都是今天进,明天出,有利要走,没利也要走。由于做的都是强势股,一般第二天都还有一段冲高,因此可以从容获利了结。
所谓准,就是选股准。据统计,他们的成功率超过80%。在近两年的操作过的165只股票中,只有几只是因下跌超过7%而上榜的。而且,在他们进场后,股价通常还会有10%的上涨空间。
准的另一重含义是,他们善于捕捉龙头股。比如2001年1月2日,介入生物概念股龙头天坛生物,之后该股上涨30%;2001年4月介入有线网络股龙头信联股份,之后上涨45%;2001年7月,大盘开始走熊,他们也照做不误,介入奥运板块龙头路桥建设,之后上涨30%;2001年8月,介入网络股龙头梅林股份,之后上涨50%。2002年后,“6·24”、“1·14”等几大战役自然更不待言。
所谓狠,是指其出手坚决果断,气势不凡,一旦介入,即采用逼空手法将大小抛单通吃,一气封上涨停。
吃庄家
稍有操盘经验的人都会有个疑问,一只股票,如果一天进个几百万资金,通常庄家都会洗盘,像他们这样明目张胆地大举进场,不怕洗吗?或者庄家干脆在涨板上出货怎么办?难道他们和庄家有默契?
另一位徐先生说:“其实我们和庄家基本没什么联系,一年做这么多股票,可能认识那么多庄吗?哪有时间?但我们确实以庄家为生。以我们的水平,已经可以看出庄家性格、偏好、手法、资金量、成本。一方面,我们不会选择远高于庄家成本的股票,以免高位接货,另一方面,我们会选择庄家准备拉升前的一瞬间进场,让庄家被迫拉抬,分一杯羹。当然,也有不‘合作’的,我们进去第二天大幅低开,不出他就不拉,一出他反倒马上来个涨板,但这种情况极少。”
沈光辉打了个比方,这就像请客吃饭,本来要请10个贵客,突然又进来一位,让他走肯定破坏气氛,因此虽不情愿,也只能让他坐下一块吃。而且毕竟他们只是打把短线,第二天就出。要是进去就趴下守中长线,等着庄家大幅拉高,那不洗你才怪。
有时候,股票已经封板了,几位短线客才会在涨板上排队进货,“关键在于,我们能分辨真、假涨停板”,徐海鸥说。
新感觉派
如果以传统理念定位,他们显然不属于基本分析派,他们甚至不太看证券报刊。而且选股也是五花八门,从基本面上简直无迹可循,业绩好中差都有,盘子大中小通吃,既有1000多万的小盘庄股,也在14个亿的超级航母。但也很难将其归为技术派,因为他们看盘论市的依据通常也不是传统的技术分析方法。那么,他们该算哪一派?
有人将他们的实战经验总结为五条,分别是:
一、选形态较好个股。即底部构筑较为扎实,放量温和、小阳慢推。如果没有他们参与,就算不能放量涨停,早晚也要向上突破。他们在此阶段介入有如推波助澜,时机把握得恰到火候,成功率自然大增。
二、控制持股成本。他们买入成本往往远低于市场平均成本,因此,在拉涨停后,也不至于马上引来大量解套盘,可以保证第二天安全脱身。
三、不碰高度控盘的庄股,尤其是前期经过大幅炒作的庄股。因为这类庄股难以吸引广大散户跟风炒作,自己进出也十分不便,该小组仅有的几次失误,都是折在此类庄股上。
四、重“价”更重“势”。绝不参与在下降通道中的个股,因为这些股票上行能量太弱,难以成为短期热点。
五、问题股及ST、PT股绝不介入。
对此,几位高手也都认可。不过谁都知道,普通投资者如果仅仅据此操作,怕是九死一生,是否还藏有什么绝招?徐海鸥说:“其实我们主要是凭盘中感觉和经验,是很难言传的东西,而且也常有不准的时候。如果方法能说出来那才是蒙人的。我们的方法并不神秘,也没必要秘而不宣。即使别人知道我们的手法,也很难学习。换句话说,没有普遍意义。”
这样说来,称他们为感觉派或许最合适。只是这种感觉太难言传。不过更难学的,是他们的刻苦精神,几个人都以用功著称,每天都要复盘到深夜。
操作流程
最让人好奇的,还是他们的看盘速度,不停地看来看去,到底在做什么呢?徐海鸥说,他们有几套操作流程。并详解了其中一套:
第一道程序:首先打开61的涨跌幅,搜索前两版,大盘向好时,要求个股涨幅大于2%,大盘调整时目标个股要强于大盘。如果目标个股是板块热点群体,则更好。初步发现X股、Y股和Z股。这是第一道筛选。
第二道程序:再调出量比排行榜。搜索量比放大超过1倍以上的个股,越大越好。然后将第一道程序筛选出的。
X股、Y股和Z股拿来进行排名对比,确定它们是否也在量比排名之中。如果没有,立即剔除。如果X股、Y股和Z股也同时出现在量比排行榜中,则做第二次确定。
第三道程序:打开X股、Y股和Z股的日K线图,断定其是否处于盘底末期,或上涨阶段初中期,如果是,立即做第三次确认。如果处于上涨阶段末期,或已经处于三个波段上升后的盘头阶段,立即剔除,如果还在下跌阶段,则更要剔除,毫不犹豫。
最后确定:如果只有X股满足前面三道程序,则立即打开周线图。如果该股周线也在盘底完成末期,或上涨初期,可立即以较大仓位(大于等于60%)在第一时间坚决买进。如果大盘在阴跌过程中,成交量在50亿以下,则通常只能以小于20%的仓位快进快出。
这样一套复杂的程序下来,难怪要出手如电,何况这只是其中一套而已。
借鉴意义
以前一提追涨杀跌玩短线,常被嘲笑为散户思维,如今,超级大户也乐此不疲,且收获不菲。对机构投资者而言,是否也有所启迪呢?两年来,众多机构一直在苦苦寻找赢利模式,坐庄出不来,分散投资不赚钱,是否能学学宁波的大户们?
对这种短线模式,部分机构投资者表示肯定。某券商自营盘去年“6·24”坐失离场机会,不久前对记者懊悔地表示,今后要多学习一些短线技巧。而基金中表现较好的华夏,也被公认为有短线高手坐镇。
但大部分操盘手对这种模式不屑一顾。他们反问,如果大家都去当大散户,谁来拉高呢?
一家信托公司的操盘手赵宇则认为,“1个亿可以打短线,像我们这些机构,至少都是几十个亿的资金,怎么打,大盘一天的成交量才不过几十亿呀,难道就我们一家玩”?
私募基金操盘手李育雄则认为,解放南路出名是这两年。他们做短线成功,除了水平高,也和行情有关,市场一直走熊,不确定因素多,做长线容易从头到尾捂死,但如果牛市来了,终究是炒股不如捂股。股市人都明白一个道理,什么东西被关注多了,可能就要盛极而衰,现在大家都是谈短线,也许这正是一个理念转变的时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3-25 10:32:0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