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257阅读
  • 1回复

否定早晚子时之说是对古历法的无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分析家
 

发帖
126
金币
10000
威望
74
贡献值
68
开心币
16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2-03
  否定者往往会有如下议论:
  中国由古至今,时辰之换算皆以子时为首,并未曾有所谓日子、夜子之区分,是今人之乱作。
  ========但他就忘了,以子时为首,不等于没有早晚子时。这与子时为首不矛盾。
  更有无知者如此武断地立论:中国历法子时就是子时,没有前后之分,或许是近人将西洋历法中每日有二十四时纳入分析,才有前后日之分,徒增困扰!
  类似的言论还很多:------------搅乱夜子时的,是乱搞的,若然用夜子时的话,一交子时即为今日,早子夜子系西洋的玩意儿,不凭也罢夜子时只是近人的说法,不值一提!
  我就纳闷了,你们凭什么证据,就这样武断地下结论?难道你自己见闻不到的东西,就都成了无根无据,都成了假的不成?不知道的不乱说,这样还少让人笑话。
  古人也讲正子时。每个时辰也要分这刻那刻。多读点古历法就明白。
  《昼夜百刻定论》:凡每日昼夜一百刻,分十二时,每时八刻二十分,每刻有六十分。一时分八刻,十时得八十刻,二时得十六刻,共九十六刻,所余四刻,每刻六十分,四刻二百四十分,谓之十二时,每时得八刻二十分。故有初初刻一十分,正初刻一十分,一时有五百分,初初刻十分,初一到初四刻各六十分,共二百四十分,谓之上四刻。正初刻到正四刻也是二百四十分,谓之下四刻。凡夜半子时隔界之类,一时有八刻二十分,子时上四刻归本日管,下四刻归第二日管。
  民国袁树珊在《命理探源》中,就讲万育吾关于一日分为一百刻的讲法,子时上半时辰属于前半夜即为昨日,下半时辰属后半夜即是今日。
  连古代修道士也非常看重 正子时之说,否定早晚子时,就等于非要人家在农历除夕11点钟时来迎接新年一样可笑。
  李淳风也算个有名的古人吧,他的预测技术也是人人认可,他就讲:“古历分日,起于子半”(见《新唐书?历表》)
  从西周起,历法就把与“日中”相隔半日的“夜半”作为一日之始。用12地支记时表后,子时恰被日子的更替时刻所平分:后一段为子正或称早子时,属今日;前一段为子初或称夜子时,属昨日。一日始于早子时之初,而终于夜子时之末。所以早晚子时古己有之,非后人杜撰。
  在《七修类纂》中也有此类明确讲法,“如子虽属阳,上四刻乃昨夜之阴,下四刻今日之阳。鼠前足四爪象阴,后足五爪象阳故也。”是以子时应分早子时与晚子时。
  至少在殷商时代,我国古人即把一昼夜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并分别以夜半、鸡鸣、平旦(昧爽、昧旦、平明)、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昃)、哺时、日入、黄昏、人定来指代。《尚书·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尚书·无逸》:“自朝至日中,仄,不遑暇食。”  
  而现代不少人,却仅凭古人仅有十二时辰,而去否认有早晚子时的存在,实为可笑。我国最早的历法宝典当推伟大历史巨著《史记》中的《历术甲子篇》《历术甲子篇》以“岁名焉逢摄提格,月名毕聚, 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正北,十二,无大余,无小余;无大余,无小余”为历元。。。 上面引用部分的意思是,在甲寅年甲子月甲子日,合朔与冬至的交气时刻同在“夜半”。“夜半”是几点几分呢?   “无大余,无小余;无大余,无小余”,前一个“无大余”指合朔(初一)那天的干支数次是“0”,即甲子日;“无小余”指合朔的具体时刻是“0”,即0点0分。后一个“无大余”指冬至那天的干支数次也是“0”,即甲子日;“无小余”指冬至的交气时刻也是“0”,即0点0分。以上充分证明,“夜半”子时,指的是深夜零点零分,古人计时从“夜半”子时即零点开始。
  既然古人就重视正与非正的子时之别,而现实存在的夜半11点与12点,古人以早晚子时去区别命运又有何不可。常理中有特殊,这也是自然规律。正如邵康节大师对夜半子时的感悟:冬夜子时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大音声正希。。。子时的特殊,古人有特殊论法,也是后人可以研究的地方。所以古人总讲子不论命,肯定有其特殊之处。而后人以此研究,又有何不可?
  早晚子时论命,善用者就用,不善用者可
离线分析家

发帖
126
金币
10000
威望
74
贡献值
68
开心币
16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2-03
以上为转帖,是否正确,用行情就能证明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