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搜狐财经报道
摘 要
1.2002年证券市场的总体回顾
市场背景: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以来的第一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比2001年增长8%左右,大大高于计划和预期。
一级市场概况:2002年股票市场筹资总额954.80亿元,较2001年减少297.09亿元,仅相当于2001年筹资总额的76.3%。发行市场呈现出以下特征:新股高溢价发行受制,20倍市盈率成为不成文的规定;“超级航母”下水,联通A股50亿成功发行;“海归股”皖通高速低市盈率发行,A股发行价接近每股净资产;新股发行恢复市值配售政策;开放式基金发行步履蹒跚;上市公司增发遇阻,融资门槛提高;上市公司纷纷选择发行可转换债券,增加了融资渠道;中国电信海外融资遭遇曲折;B股发行依然空白;发行30年期国债。
二级市场走势:上证指数和深圳成指2002年1月4日分别于1643.48 点和 3319.21点开盘,2002年12月31日分别收于1357.65点和2759.30点,全年跌幅分别达17.52%和17.03%。全年的二级市场走势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市场延续2001年下半年下跌趋势,进入急挫行情阶段;市场针对跨年度长达8个月的下跌,进入反弹行情阶段;市场进入新一轮下跌调整行情阶段;急跌后的盘整、筑底行情阶段。二级市场呈现以下特征:大盘整体呈震荡趋势;上涨阶段呈爆发性时间短上涨急剧;下跌阶段多呈缓慢阴跌性,时间长下跌缓慢;市场持续低迷,成交清淡,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为数不多的上涨行情难以持续。
制度建设和市场监管:中国股市痛中之痛——国有股减持走入死胡同; 新股发行恢复按市值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上市计入指数规则的修改受到市场质疑;上证180指数已推出、深证100指数将诞生;三板市场的建设;机构投资者的培育;佣金制度改革;向外商转让国有股和法人股解禁;上市公司收购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治理年强化上市公司监管;加强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中经开、鞍山证券、大连国际先后被出示红牌。
2.2003年证券市场的展望
我国证券市场的任务:将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特别是要重点发展资本市场。让更多社会资金转化为企业的资本金,巩固和发展上市公司治理方面的成果。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方面,提高证券市场的贡献度。在确保二级市场投资者及市场稳定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国有股流通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谨慎稳妥地尝试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
影响证券市场的主要因素分析:宏观经济形势较为乐观;市场仍受重大事件影响;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水平回升;资金供不应求的矛盾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证券市场监管及制度;股票质押贷款有可能扩大范围;调整印花税;投资者信心亟待重树。
一级市场展望:2003年继续有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服务类企业发行上市,华夏银行、广发证券、国泰君安等公司将发行上市;2003年将会出现外企公开发行A股并成为上市公司;其他领域的国有大型企业、民营企业的发行上市也都会为证券市场增加新鲜血液。国债发行规模估计仍将维持2002年的水平。
二级市场展望:2003年大盘整体走势将表现为市场价值重心上移,从幅度上表现为跌少涨多,局部时间会因外界因素出现震荡,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将会重新开始显现。
1.2002年证券市场的总体回顾
2002年既是中国证券市场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也是在考验中寻求发展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二级市场走势与宏观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相背离,承继2001年下半年的跌势,市场成交清淡,投资者信心严重受挫,股票市值大幅缩水。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在这一年里市场监管水平及效率有了较大提高,制度建设稳步推进,上市公司业绩止住了多年的下滑趋势,开始回稳。以开放式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在曲折中发展,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开始迈出实质性步伐。在进行各项改革过程中,管理层开始更多的考虑到我国转轨经济的特点及发展历史,开始注重从战略高度认识投资者保护问题。
1.1市场背景
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以来的第一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比2001年增长8%左右,大大高于计划和预期。对外贸易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全年进出口总额有望达到6000亿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将超过50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继续保持外贸对经济增长的高贡献。外汇储备迅速上升,截至11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达2746亿美元,比年初的2122亿美元增加624亿美元。另外,一直困扰股票市场的上市公司质量问题出现改观,经营业绩开始回升。据第三季度报告,沪深两市1214家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1342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5.21%,接近2001年全年的0.1347元和5.49%,全年上市公司整体业绩超过2001年,从而摆脱了三年来的下降趋势。
我国经济的良好表现与世界经济的不明朗局面形成了鲜明对比。2002年,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为扭转经济颓势,推行各种措施,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当年全球经济尚未出现明显的改观。具体表现为美国经济影响因素不明朗,拉美新兴市场金融动荡,欧洲、日本经济仍面临一些结构性制约,2002年的全球各主要股市也表现出一致的下降趋势。令人欣慰的是,美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已有复苏迹象。
1.2一级市场概况
2002年股票市场筹资总额954.80亿元,较2001年减少297.09亿元,仅相当于2001年筹资总额的76.3%。
1.2.1市场扩容
A股首发(IPO)。2002年共有94家公司首次发行新股(不计上市公司增发A股),共筹资672.08亿元。与2001年发行88家,筹资751.03亿元相比,基本持平。
A股增发。2002年共有30家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筹资166.02亿元,与2001年发行22家,筹资196亿元相比,基本持平。
®A股配股。2002年全年有20家公司配股,筹资约57.42亿元,与2001年126家配股筹资430.64亿元相比有明显的大幅度下降。
¯B股首发(IPO)。2002年全年没有发行B股。
°B股增发。2002年全年没有增资发行B股。
±B股配股。2002年全年没有B股上市公司配股。
²封闭式基金。2002年新上市了4只封闭式基金(其中新发行3只:基金科瑞、基金久嘉、基金银丰;清理规范老基金1只:基金安久),截至2002年11月29日,封闭式基金管理的资产净值为741.05亿元。
³开放式基金。2002年成功发行了14只开放式基金(国泰金鹰增长、鹏华行业成长、富国动态平衡、易方达平稳增长、融通新蓝筹、长盛成长价值、宝盈鸿利收益、博时价值增长、南方宝元债券、华夏债券、嘉实成长收益、大成价值增长、华安180指数、银华优势企业),截至2002年11月29日,开放式基金首发规模总值为565.2亿元。由于开放式基金的积极加盟,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已于年内突破千亿。
´可转换债券。2002年全年有5 家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筹资约41.5亿元。相对于2001年没有1家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来说,可转换债券作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日益受到上市公司的重视。
µ国债发行。2002年确定的国债发行总规模为5929亿元,全年共发行凭证式国债1473亿元,记帐式国债4456亿元。与2001年4884亿元的发行量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
1.2.2发行市场特征
新股高溢价发行受制,20倍市盈率成为不成文的上限。
2002年我国证券发行市场在不断地完善,目前在新股发行价格的确定方面,发行市盈率20倍以下,已经成为市场中不成文的规定,成功遏制了借所谓的发行市场市场化、企业争相高溢价发行新股圈钱的现象。同时在原来单一定价发行的基础上,引进了询价发行的方式。发行价格的确定不仅由发行人和承销商协商确定,而且在一定范围内还增加了法人投资者的发言权,并采用了透明度更高的路演方式。为了使“三公”原则在较大程度上得以体现,尤其是在加强监管发行人的信息披露和合规性的审核方面,增加了证券发行人和承销商的责任,注意发挥市场机制对配置资本市场资源的基础性地位。12月23日发行的皖通高速A股,发行市盈率12.22倍,创自核准制发行以来的新低。
“超级航母”下水,联通A股50亿成功发行。
9月23日,中国证券市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股票发行成功。中国联通以其一次发行50亿股A股的规模,成为迄今进入股海的最大一艘超级航母。仅以发行价格每股2.3元计算,中国联通流通市值达到115亿元,成为沪市流通市值最大的股票,同时也是沪市10大权重股中首家具有高科技概念的个股。公司上市首日,可流通A股股本达到27.5亿股,创上市首日流通规模最大纪录;参与中国联通配售的市值约为9998亿元,也创下了历史新纪录。中国联通的上市,为A股市场增加了一支蓝筹股,无疑对市场的运行正在并且会继续起到稳定和指导性作用。
中国联通在A股发行中,以其巧妙的股权设计,回避了H股 和A股的直接比价矛盾,实现了“海归股”曲线的回归。所谓“海归股”是指已经在境外发行上市的国内公司,又在国内股票市场发行A股筹资。曾几何时,“海归股”高溢价发行A股,形成一股潮流,但由于境内投资者的认购价格远远高于境外认购价格(并且大多也高于境外市场的交易价格),而备受市场谴责,中国联通通过巧妙的股权设计既回避了H股 和A股的直接比价矛盾,又达到了在国内A股市场筹资的目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海归股”的A股高溢价发行问题。
®“海归股”皖通高速低市盈率发行,A股发行价接近每股净资产。
12月23日皖通高速发行2.5亿A股,每股发行价2.2元,市盈率为12.22倍。而其1996年10月1日在香港市场H股的发行价格为每股1.77港元(折合人民币1.89元),并且,截止到2002年6月31日,发行人每股净资产2.10元人民币。也是A股市场上社会公众股发行价格最为接近每股净资产的公司。“海归股”在A股上以远远高于每股净资产和海外发行价格的高价发行新股,形成了财富从国内投资者向境外投资者及国有股东等老股东转移的利益再分配机制,如中国石化2001年7月1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A股28亿股,发行价4.22元/股,而发行A股前每股净资产仅为1.44元,此前(2001年10月)在香港发行的H股发行价仅为1.6港元/股,其中问题显而易见。我们希望皖通高速能够成为“海归股”今后发行A股的典范。
¯新股发行恢复市值配售政策。
中国证监会于5月22日发布《关于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就按市值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中的有关问题作了补充规定。通知规定,沪深两市投资者均可根据其持有的上市流通股票的市值自愿申购新股。发行公司及其主承销商采用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方式发行新股的,其基本原则是优先满足市值申购部分,在此前提下,配售比例应在50%至100%之间确定。新股发行恢复按市值配售的方式,在较大程度上获得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认同,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损失起到了补偿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巨额摇号资金云集一级市场,坐享一、二级市场差价的无风险收益。市值配售的实施,也导致相当一部分追求一级市场无风险利润的资金,不得不流出股票市场,转而在债券市场、信托产品等寻求相对稳定的利润。从下半年逐日缩减的成交量上看,目前场外资金在有其他投资机会的情况下,毫无入市意愿。市场对上市公司诚信的质疑,对投资回报的失望,对业绩预告期限过后仍有预亏、预警的恐惧,造成个人和机构投资者进入二级市场的信心逐步丧失。
°开放式基金发行步履蹒跚。
从2001年华安创新首发募集50亿规模,到南方稳健成长募集35亿,华夏成长募集32亿。到2002年的第一只是国泰金鹰成长,它只募集到22亿,随后由于有工商银行的努力使得这个鹏华成长的募集规模扩大到39亿,但是规模还是比华安小了很多。今年7月份募集的两只,一个是富国,另外一个是易方达,它们由于股票市场的再度活跃,同时也是由于代销行的努力,使得两只开放式基金的募集规模达到46亿。但是,主要是到了八九月份,股票市场再度低迷,特别是九月份以后的股市一路下滑,使得这一期间募集的融通新蓝筹只有20多亿,长盛和博时只有30亿左右,特别是宝盈鸿利收益型基金只募集到14亿。也就是说从趋势上来看,开放式基金募集的规模正逐步缩小,而个别开放式基金延长发行时间的公告更加证明了开放式基金发行形势不容乐观。同时我们也注意到2002年10月23日正式成立的首只纯债券基金——华夏债券投资基金,首发基金份额51.33亿元,而此前发行的南方宝元债券型基金首发也成功募集到49.03亿元,但它们毕竟不同于其它的股票型基金。股票型基金之所以发行不畅,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股票二级市场的持续下跌导致基金业绩整体不佳,净值贴水成为普遍现象,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从第三季度来看,已经发行的开放式基金业绩难以让投资者满意。另外也与不考虑市场需求,单纯追求加快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想法有相当关系。可以预见,由于得不到投资者的认同,再加上监管力度的加强,非市场因素的作用将越来越小,市场因素将起决定性作用。只有目前市场低迷状况得到改变,未来开放式基金首次发行规模才不会创出新低。
±上市公司增发遇阻,融资门槛提高。
和配股相比增发不仅因发行价高、数量大、在筹资额上占优,而且增发条件大大低于配股条件,这种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一度造成了上市公司纷纷选择增发圈钱,甚至已经公布配股的上市公司也弃配改增。二级市场投资者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躲避增发“地雷”,往往是增发宣布之日就是“地雷”引爆之时,股价必然应声下落。为完善对上市公司增发新股行为的约束机制,中国证监会于6月21日公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初步控制了市场“闻增色变”的恐慌心理。7月26日,证监会重新颁发了《关于上市公司增发新股有关条件的通知》,同时宣布2001年3月15日发布的《关于做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工作的通知》中第二条废止。其中增发门槛的大幅度提高,减轻了扩容的压力,上市公司的增发冲动受到初步遏制。显示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上市公司资金利用效率的政策导向。
²众多上市公司选择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渠道增加。
自2001年4月28日《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实施办法》出台,可转债发行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以来,截至2001年年底有50余家上市公司拟发行可转债。在阳光转债首次发行之后,2002年上半年又有民生银行、万科、青岛海尔、国电电力、创业环保、邯郸钢铁、广电电子、粤高速、浪潮信息等20家左右上市公司拟发行可转换债券。由于增发门槛提高节奏放缓,更多上市公司选择了发行可转债,2002年下半年首发、配股尤其是增发融资渠道不畅,众多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公布了拟发行可转债的计划。发行可转债、企业债将成为公司的重要融资渠道。
³中国电信海外融资遭遇曲折。
步中海油当年首次海外招股失败之后尘,2002年,中国电信海外招股再度受挫,到10月31日的最终定价日仍不能达到足额认购。在减小了募股规模,总招股数75.564亿股约比原定招股数168亿股减少了55%,招股价保持不变,仍为1.47港元至1.69港元,而集资额则减少为111亿港元至127.7亿港元(约合14亿美元至17亿美元)之后,重新招股得以成功。中国电信首次招股受挫,值得我们深思,为国有大型企业海外上市提供了借鉴。我们必须学会尊重市场,尊重市场规律,必须克服在计划经济里养成的大型国企的以我为中心、以我为大、一厢情愿、一意孤行的弊病,才能免遭市场报复,在国际市场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B股发行再现空白。
2001年曾一度为B股市场融资功能重新启动创造了不错的市场客观环境。但由于相关因素的不完全成熟,使得最终没有一家公司成功实现再融资。2002年B股行情不再火爆,持续走弱。在B股发行方面,首发(IPO)、配股、增发均告空白。这说明B股市场政策存在有一定缺陷,筹融资功能的下降对发行方式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课题。
µ30年期国债发行。
2002年第二季度财政部发行了期限为30年的固定利率、半年付息的长期国债。30年固定利率长期国债在我国尚属首次发行。
1.2.3对上年度报告的总结
在上年度报告中我们提出:“2002年是超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年,再加上外资企业发行上市、海外上市企业回流内地证券市场,以及可能开设的创业板市场,因此,2002年发行上市压力非常巨大,国债的大量发行继续加大这种压力。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行将步履艰难,但也将在艰难中前进。”
在这一年里有中国联通、招商银行等超级大盘股发行上市,国债发行逾6000亿元,证券投资基金发行在步履艰难中前行,与我们报告中的预期基本吻合。而创业板市场的开设真可谓曲折重重,千呼万唤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