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离线易占星
 
发帖
1622
金币
14250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12-20
火车是属于张爱玲的时代列车,地铁是属于我们的时代列车。
每一刻都电光火石、风驰电掣,不肯短暂停留让我们能够看清彼此眼睛里的爱意,就那么轰隆隆地不顾一切向前冲,地铁最终会将我们载往何方呢?
,MTV的风格很明显,就电影语言来说很一般甚至不能说好,导演想说的和能说出来的之间似乎有一段力不从心的距离。但是促使我不能不写点东西还是有它的原因的,我相信每个在纷繁的城市里生活了很久的、20岁以上的年轻人看了这部电影,都会产生类似的感觉,它说的确实是我们的现在、我们的感情、我们的表达。
七年了,这是里面反复重复的一个字眼。虽然七年对一个人来说确实不算短,但是相对于希望和一个人白头到老来说,七年实在又不能算是太长的付出。城市里的人就是太爱惜自己的一切,时间、青春、感情,最最疼惜的永远是自己,不会想到对方其实也是心力交瘁。就在不断地计较得失里,不断地失去最初的纯真。就算是我虽然说这些道理头头是道,但也仍然做不到完全不计较。虚伪大概又是作为城市人的一个恶果吧。
即使不是建斌的失业,和小慧之间的问题迟早也会来到,张扬扮演的“老虎”也不过是一根导火线。所谓失业、第三者都是外因,两个人之间如果没有问题,外因是起不了作用的。就我看来,失业对建斌反而是正面的作用更多一些。就和城市里成千上万的人一样,忙忙碌碌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很充实,不会去注意忽略了许久的东西。如果不是因为失业无处可去,建斌也不会整天呆在地铁里,也不会去关心到陌生人的感情。一个人沉在底部的状态的时候,别的所有的一切都清晰地浮上来。
出于什么原因建斌会去看为了救孩子而被烧伤的幼儿园老师在心理上是个复杂的问题,也许是因为在地铁里听到范伟扮演的厨师说,要不是他约了那个老师在火锅城见面也许就不会出事,也许是因为面对一个可能比自己失去得还要多的人的心情是微妙的,同情别人的同时也能够抚慰自己。建斌躺在医院外边的草地上对自己说,我已经不知道有多久没有好好看过一棵树了。你呢?上一次是什么时候听过风的声音、闻过空气中的花香?下雨的时候,被包住眼睛的老师坐在窗前,伸出腿去想感受一下雨点却总是碰不到,建斌轻轻地将她推到前面又推回来,只是这样简单的游戏、只是有雨水溅到脚上,老师的笑声却像银铃一般回荡在走廊里。
真的,一个人要到失去的底线时才会明白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以往的种种借口终于都被滤去,可是光是意识到究竟够不够?觉醒的时候究竟还有没有挽回的机会?
几个月了,建斌对小慧始终无法启齿自己的失业,谎言一个接一个。但是信心的失去总会导致浮现出更多的问题,“老虎”向小慧的示爱更使他有强烈的危机感,不过建斌确实是个好男人,“就算真的是她背叛了我,我还是会想是不是我这边出了问题。”这样的话语不是每个男人都能说出来的,大多数人就算是自己的问题仍然会怪在别人身上。建斌所有的问题似乎只集中在没有一个女人会和一个事业失败的男人在一起,是女人真的只在乎这一点还是男人以为女人只在乎这个?事业和人生和爱,女人真正要的男人明白吗?而小慧明明可以消除建斌的误会,却也始终不能将“我爱的仍然是你”明明白白地告诉建斌。因为建斌总是用屁股对着她,建斌的手指不复往日的激情和体贴,建斌从来也不愿更多地争取一下。
“你还爱我吗?”小慧含着泪水问建斌。
“你还爱我吗?!”建斌在狼吞虎咽中试图阻止小慧真正结束他们的感情,心如刀绞,“七年”就像他身上的一块肉,他似乎是竭尽全力不让它离开却只是反问对方,而不能放下所谓的尊严回应小慧一句“我爱你”。
是什么令我们的表达出了问题?
地铁里19岁的男孩每天都遇到那个在照相馆工作的女孩,每天都感觉到她在自己的身旁,却始终没有开口跟她说话。终于有一天他用胶卷拍下了自己想说的话交给了女孩,他踏着溜冰鞋经过照相馆,女孩正在擦窗户,那个瞬间,光影掠过女孩的脸、男孩的身影,完全安静的美丽。女孩去了他约的地方,他却提前走了。
是不是又觉得惋惜不已?是不是感叹人们为什么总是如出一辙?
女孩再一次在地铁里碰见男孩,她明白地问他:为什么没有来?男孩没有回答,这时候我已经想一脚踢死他了,女孩就下了车。
隔着车窗,男孩却打起了手语,同一个手势打了很多遍,女孩定定地站在那里。我的眼泪已经叭哒叭哒地掉了下来,关于不能表达的本质上的痛苦终于在这个镜头里凸显了。所有类似建斌、小慧甚至是我自己这群都市人的不愿表达自己内心的矫情在这个不能说话的男孩面前无力地剥落,你以为胶卷上的字只是一个平常的浪漫故事吗,浪漫和无法表达相比根本无足轻重。如果你从来没有拥有过或者就此永远失去表达的能力你才会知道自己曾经浪费和丢弃了的是生活里的什么。
小慧终于从一个陌生人那里知道了建斌的失业,她也坐了整整一天的地铁试着能够明白一点点这几个月来建斌的心情,但她还是没有拆穿建斌的谎言。建斌拎着箱子站在大雨里不知要去哪里?他回过头来,曾经属于他的那盏灯亮着。
七年前,他和小慧一起从地铁里出来,他说过要给她幸福,她在他耳畔轻轻地说过:我爱你。这一切真的就这样逝去了吗?
仍然是人潮纷纷的地铁,和七年前很不一样了的小慧匆匆地走出地铁,在急急前进的人群里她突然停了下来转过身,当人潮退去,建斌站在那里。
这个冬天,我们寻找,开往春天的地铁。开往我们初见的岁月,开往我们未来的日子。
纵情山水 神游太虚
我自逍遥 哪管众生痴迷

不瞒你说,俺就是那逍遥派第十八代掌门!
绝密!请勿张扬!
离线易占星
发帖
1622
金币
14250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2-12-20
《云上的日子》
一阵冷风从窗口外还没修房子的11号楼的空地中涌入,肌肤瑟爽,没有异味,这种心情有一种云之上的感觉。其实,安东尼奥尼的这部影片翻译成《云上的日子》,我总觉得是一个偷换概念的错误,把一个空间的概念换成了时间的概念,把作者云天之上的静观和静思转换成自我度过的时间问题,虽然这种云上的看与思是少不了时间的帮忙,安东尼奥尼思考的大脑毕竟在一颅白发的下面了。
安东尼奥尼对于“云上”的渴望是由来已久的眷顾,对于宇宙和对于人类走向宇宙的火箭等意象一直存在在他连续的表达里,这种眷顾是一种对“不可知”的“交流”冲动,也许最美好的交流正是这种向着“不可知”的交流。于是,他呈现爱情的坚定和温暖,就是来自这种“不可知式”的交流,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对爱情/欲望的置疑彻底变成了一种神秘的、宗教性的一场不可知的美丽交流。
故事中间最让我留念的就是窗口。在小旅馆的一层,男人走到餐厅窗边,看窗外的河水,女人从里间走向男人,两人并肩交谈。女人退向里间,男人跟着进入,两人站在里间的窗边。第二次几乎是一样,在两年以后两人在一场电影后相遇,男人来到女人的房间,并且来到女人的窗前想要吻她,女人避开,她开始讲述另一个男人以前的情书。两个人隔着薄薄的空气炙热交流后,真正的肉体的接触从不存在,男人离开女人的家,女人站在自己的窗口和男人进行最后的目光交流。费拉拉的雾重新升起。
如果一个建筑空间和衣服一样包裹着我们的肉身,窗户自然是最性感之处,一如旗袍的开衩。罗兰.巴特在《文之悦》中说:“身体的最动欲之区不就是衣裳的开裂处么?”窗口——面对不可知的开裂处,那么忽隐忽现的展现,令人目迷神离 以性爱的名义作文章的电影看的也不在少数,但仍喜欢《云上的日子》。从云雾缭绕的空中俯视在灵和肉之间苦苦挣扎的芸芸众生,感谢它温情脉脉的这一瞥。
让我来讲讲这四个故事吧
四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一个故事。一个不期而遇的爱情故事。我想所有还年轻或年轻过的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梦。但当真的梦想成真,一切是否有我们想象中的这么美?好象是上帝的安排,两个毫不相干的年轻人相遇了。女教师和工程师相遇相爱,离别的思念重逢的喜悦,命运待他们真的不薄,即便是错过了,还有重来的机会。但没有期待中的激情和圆满。当灵和肉相碰撞时,哪怕是小小一丁点的不适,一点点的畏惧和退缩,所有的激情就化为惆怅和伤感。这就是爱的本质吗?灵和肉的产物,这样的苛刻,也许太渴望完美,结果只能是伤,伤,伤。这时我想起畿米的漫画《向左走·向右走》,男女主角经过长长的等待,但结果真的是我们所想象的理所当然的幸福吗?完美是残酷的,正如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自己的爱情以完美的形式出现,但结果总是长长的叹息。这个故事掀下爱情的所有温情的面纱,也许这样才离现实更近些,在爱的眼里怎能容下一丁点的沙子?
第二个故事最为神秘。导演碰到了一个充满神秘气息的女子,他怀着所有好奇的走进她。女孩说她杀她的父亲,捅了他十二刀,没有说为什么,留给我们的只有想象。为什么要杀她父亲,为什么要捅十二刀,也许三刀甚至一刀就可以结果一个人的性命。是爱还是恨,抑或是爱恨交加。父亲对女孩意味着什么?在弗洛伊德众多的情结中我们也许能找到答案。和导演的一场情后,女孩似乎得到了解脱。弑父和一个年纪和父亲相仿的人做爱,是不是能从精神和肉体上完成对父亲的双重背叛?一切就象个谜,一个充满嘲笑和反讽的谜。在这个故事中灵和肉一另外一种形式出现。
第三个故事讲的是在欲海中苦苦挣扎而摆脱不了的世俗男女。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花样年华》的影子,或者确切的说在《花样年华》里我们能看到这个故事的影子。这是一个婚外情的故事。这个故事开始的非常有意思,有个女孩向一名男子讲述一个有关灵魂失落的故事,从此他们的灵魂也开始失落。男子在妻子的威逼下想结束两人的关系,但所有的决心在肉欲的诱惑下变的脆弱不堪。妻子开始出走,丈夫在谎言和谎言中周旋,一切的不得已一切的无奈和痛苦,只因为“欲”字作祟。这个故事最为世俗,我们能看到周围的很多人的影子。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我们真的无法摆脱肉欲对我们的控制。也许能,也许不能。但真的摆脱了,真的有我们期待中的幸福吗?
这是第四个故事,也是最后一个故事。男孩碰上了一个看上特别安详特别脱俗的女孩。女孩说她正在恋爱,所以她很满足。男孩对女孩特别好奇,因为她是这样的与众不同,与自己差别这么大。男孩说他害怕生命的逝去,女孩说她害怕存在。他陪她去教堂做弥撒,而自己在教堂里睡着了。但男孩发现自己爱上了女孩,也许一开始就爱上了。两个人回来的路上,天上下起了雨,好象天在哭泣。男孩告诉女孩自己爱上了她,女孩回答他明天她就要进修道院了,原来女孩的恋人是上帝 。一个伤感的故事,不知为什么看了特别难受,为男孩为一份永远无法企及的爱,更为女孩,难道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欲望的纠缠,无欲还有爱吗?还有幸福吗?难道再没有别的选择?
答案在风中,在雨中飘逝。人家屋檐下,每盏灯下,每扇窗户里,都发生着灵和肉的故事。有焦急等待爱人,有迫不及待寻欢作乐的……他们都幸福抑或不幸?没人知道但所有的人都在苦苦挣扎。上帝在云上俯视众生,看到所有的一切该会发出怎样的叹息……
纵情山水 神游太虚
我自逍遥 哪管众生痴迷

不瞒你说,俺就是那逍遥派第十八代掌门!
绝密!请勿张扬!
离线易占星
发帖
1622
金币
14250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2-12-20
1999年 《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
  1998年 《第六感生死缘》(Meet Joe Black),又译《邂逅乔-布莱克》
  1997年 《西藏七年》(Seven Years in Tibet),又译《火线大逃亡》
  1997年 《与魔鬼共行》(The Devil's Own)
  1996年 《沉睡者》(Sleepers)
  1995年 《十二只猴子》(12 Monkeys),又译《未来总动员》
  1995年 《七宗罪》(Seven),又译《火线追缉令》
  1994年 《秋日传奇》(Legends of the fall)
  1994年 《夜访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1994年 《初恋情人》(The Favor)
  1993年 《绝命大煞星》(True Romance)
  1993年 《加州杀手》(Kalifornia)
  1992年 《大河奔流》(A River Runs Through It)
  1992年 《美女闯天关》(Cool World)
  1992年 《梦幻强尼》(Johnny Suede)
  1991年 《末路狂花》(Thelma and Louis)
  1991年 《田径双雄》(Across The Tracks)
  1990年 《早逝》(Too Young To Die)
  1990年 《辉煌岁月》(Glory Days)
  1988年 《下课后》(Cutting Class)
我喜欢比 彼特 全因为他的敢于尝试 上面是从<看电影>杂志上抄的他的演绎史

这里我只想介绍他的使命之作<<七宗罪>>
《七宗罪》(Seven)与另一部曾获得多项奥斯卡奖的经典影片《沉默的羔羊》(这片子的评论我还在写)一样,在**和杀戮之外,相同的是杀人者都提到《神曲》,都自认是惩戒罪恶的“上帝”。区别于其它的暴力电影的是,当杀人者的企图蒙上一层宗教色彩,于是影片也自然的多了几分诡异和神秘色彩。《七宗罪》更甚,它的英文片名就一个字“7”,一个无论是自然界还是在宗教里都玄机重重的数字。

值得下地狱的七宗罪:暴食、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和愤怒,在影片《七宗罪》中,起初,连环杀手每杀一个人,总是会在杀人现场留下被杀者的“罪名”,老警官威廉和助手——年轻警察大卫明知道杀戮行动还将继续发生,可是却束手无策,他们总是比凶手迟到一步。等到凶手约翰自首的时候,已经有五人被异常残忍地用各种与之对应的“罪恶”的方式折磨致死(例如给“暴食”的肥胖者大量喂食,将“骄傲”的美丽女人的鼻子割掉等等)。只剩下的两桩关于“嫉妒”和“愤怒”的命案还是悬疑,可是约翰是个难缠的家伙,他与警方交涉,要想让他供出最后两桩命案,就必须仅由威廉和大卫两人跟从他一起去。尽管如此,警方还是布下了一张立体的天罗地网,直升机上的枪口通过高倍望远镜时刻对准着那个十恶不赦的恶魔,他将两人带去了一个荒芜的地方。。。。

路途中,全片真正精彩的片断开始了:在铁栅栏围起来的警车后面,是带着手铐的罪犯,他的平静让人觉得有些不寒而栗,他的讥诮的神情让看电影的人也不由得觉得了自己的几分寒伧,他的振振有辞抹煞着人世间所有正义和真理而让人迷茫,他的无所畏惧、满不在乎和胜券在握又不禁让人恐惧:更大的灾难和悲剧还在后头!

相信很多观众这时也在和东郭一样猜测将会看到的两桩命案,大概与两个警官性命攸关,难道会是一个事先安排的爆炸?一个出其不意的逃逸?一个荒郊野外的同伙的埋伏?一个。。。。当我们的疑问被提到嗓子眼的时候,时针正指向七点整!一辆大卡车出现在我们的视野。。。。

当你知道因“嫉妒”而杀的凶案真相的时候也就会明白警察大卫的“愤怒”了!而就是这无可遏制的“愤怒”成全了杀人者约翰的谋杀案的最后篇章,并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超完美谋杀案”。看到最后,才终究明白了他之所以自始自终都那么一切尽在掌握的骄傲和从容,原来这一切都没有出乎他的安排和预料!

《圣经》中说,一切的罪恶都来源于魔鬼。“魔鬼”的希腊文“diabolos”由希伯来文“satan”翻译而来。而satan——撒旦,则是堕落了的天使。他蛊惑人心(例如引诱亚当和夏娃的蛇),他冒充上帝并以上帝的名义作恶。电影中的杀人狂约翰就是一个十足的魔鬼撒旦!他在极端的病态疯狂情境下而不自觉。

《七宗罪》中,扮演警官威廉和大卫的分别是演技派的摩根·弗里曼( Freeman。Morgan)和偶像派的布拉德·皮特( Pitt。 Brad),而扮演**杀人狂的则是去年的奥斯卡奖获得者的凯文·斯派思( Spacey。Kevin)。凯文·斯派思虽然出场时间不太多,可是他的酷,却将戏的风光抢尽。就连《燃情岁月》中的布拉德·皮特在片中看起来也不过是个十足的楞小子!

宗教因为神秘而引人探究,这样的电影在娱乐之外,将内涵延续得更深,即人类的罪恶是否可以通过罪恶来遏制和消除,如果可以,那么势必产生新的罪恶;如果不可以,那么又将如何消灭罪恶呢?导演大卫芬奇不过象那个**杀人狂一样,和我们开了个玩笑:这个世界上,人类生生不息,罪恶亦生生不息。《神曲》里也写着“第一个圈环分批地折磨着/一切杀人者和一切恶意击人者/一切掠夺者和一切强盗”,也就是说七宗罪之外,还有别的罪,新的罪。就如许多细节经不起长久推敲的电影一样,越是让你迷惑的东西越是让你想要去探究,而每每又沮丧地从终点回到起点。一切都是十分矛盾和不可分割的一体。大千世界就以这样的拓补结构交错迷离着。所以这样的电影远离了它原本的残酷美学和暴力美学,在看似有结局和有答案中实则是无答案和嘲弄。嘲弄来自于它的“超完美”。

但是我偏爱这样的电影,是否也是因为受到了“堕落天使”的蛊惑?“但是我想向前走了,你跟在我后面/因为双鱼星已在地平线上闪颤/北斗星也已完全横在西北角上/让我们到远远的那边再走下断崖”(但丁《神曲》第十一歌 结句)

纵情山水 神游太虚
我自逍遥 哪管众生痴迷

不瞒你说,俺就是那逍遥派第十八代掌门!
绝密!请勿张扬!
离线易占星
发帖
1622
金币
14250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2-12-20
《小鞋子》
如果有个开始,就让它好好结束吧!---总序
伊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以前我不知道。有可能的是电影为国家的窗口,而我的伊朗之旅就是从《小鞋子》开始。
那么多的碟子摆在我的面前,我把《小鞋子》作为首选是有理由的,因为送给我这碟子的朋友威胁我如果不是先看这部就收回所有。我想一个女生这么喜欢的可能不是很郁闷的片子。因为有我和她对〈樱桃的滋味〉截然不同的态度来证明。
看完以后,我却是深深的陷在里面,情绪是很怪的那种——看到了以前在电影里面不容易看到的东西。
首先,这部电影里面没有一个通常会有的坏人,可以这样说,大家都是真诚的。日子过的去的人帮穷人,而穷人会帮比自己更穷的人。当我突然领会到那个盲人的女儿穿的鞋子是莎拉的时候,我想看到矛盾与冲突。但是后来的剧情让我觉得,我是被HOLLYWOOD给程式化了。(当然,当阿里最后没有得到季军而是得到冠军也是我没有想到的。)同样的,阿里的父亲脾气不怎么好,他会对自己的妻子发火,但是听着他的唠叨:“你身体不好就不要做家事!那张毡那么沉,你怎么洗的动!我早就跟你说过了,房东的事情由我来解决,他就是欺负穷人···”这些话听起来是气话,但是却让人,心头很暖。
那些人的执着也是很感人的吧。阿里对未来的执着,他和父亲对工作的执着。还有就是阿里对承诺的执着。他答应了妹妹,就应该努力到最后一刻。听着阿里跑步时候的气喘,我真的觉得自己很多的时候都是在浪费生命,一个孩子都懂的事情,我竟然想不明白。伊朗人对宗教的执着,不过应该是用虔诚来形容,也是让人受不了。一群男人在做礼拜的时候居然能流下真诚的泪水,是忏悔?还是其他?总之不是我这样的人可以理解的吧。
不过电影最大的成功应该是在阿里的塑造上面吧。有个感觉是,有此一子,父复何求!有道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是像阿里这个样子的我觉得还真是少见。“你去和爸爸说好了,我不是怕打。他要是知道了也没有钱给你买鞋子,那么他就要去借钱,我不想他去借钱”你能想到这些话是从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口中说出?看的最多的是阿里哭。丢了鞋子他哭,被主任骂哭,最让人难受的是,没有得到季军他也哭,但是他是一个很坚强的孩子吧。起码他可以为家庭承担责任。他是有希望的,从贫民到社会精英的应该就是他这样的人吧。就像片子的结束,阿里没有得到鞋子,但是镜头切换到的却是他爸爸的自行车上的两双新鞋子。这应该是对阿里付出的回报吧。
片子的最后,是阿里失望的回到家里面,脱下那破的不成样子的鞋,看着那双血迹斑斑的脚,我都心痛。看那一群金鱼围绕着他的脚游来游去是我最高兴的,虽然有一点点的感伤,但是作为结尾,这无疑是最完美的一幕。
纵情山水 神游太虚
我自逍遥 哪管众生痴迷

不瞒你说,俺就是那逍遥派第十八代掌门!
绝密!请勿张扬!
离线易占星
发帖
1622
金币
14250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2-12-20
《天生杀人狂》
UATURAL BORN KILLERS
《天生杀人狂》

导演:奥立佛。斯通(OLIVER STONE)
主演:伍迪。哈里逊(WOODY HARRELSON)
朱丽叶。路易斯(JULIETTE LEWIS)
介绍了《七宗罪》我不知道我不介绍这部片子的理由 我旁边寝室的同学来我这借了去看
没想到还碟的时候 直楞楞的看着我 突然大叫:“爽啊 ,怎么才给我介绍” 我没语言了
我知道他毛孔可能也给吓开了

为了不让更多的人错过这被《时代》杂志评为世界电影史上最为精彩的惊悚片 我在这里做个简单介绍 假如 我要给电影评级 这部片子 是和《教父》一样重要

记得前年有个女孩弑父杀母的案子轰动一时,案发不久当事人家属又把奥立佛。斯通告上法庭,罪名是利用电影传媒教唆青少年犯罪。原来,警方在搜查罪证时发现那个孩子的住处有大量的凶杀影带,其中就有奥立佛。斯通执导的大名鼎鼎的《天生杀人狂》,这部影片以其毫无遮拦的血腥气息曾在首映时令观众目瞪口呆,继而引起轩然大波。虽然这部片子没有遭到禁映的厄运,但是奥立佛。斯通却被一系列官司缠身。

如果抛开这些反面因素不谈,单就这部片子本身的艺术性就事论事,我相信很少会有人不被该片的绝妙的剪辑和完美的音乐所激动。我至今还记得我初次观看此片的感受:震惊。这个形容词形容《天生杀人狂》一点也不过分,我知道美国有个电影杂志评选本世纪最好百部电影,《搏击俱乐部》好象名列第三,但是现在看来,《天生杀人狂》丝毫也不逊色于《搏击俱乐部》。

这部片子和片子里的杀人鸳鸯米基和美洛一样,简直就是美国高度发达的资本文明机器孵生出来的怪胎。影片几乎调用了当今可能运用的一切科技手段,高明的电脑特技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剪辑手法,目迷五色的影调变化和配合得天衣无缝的音乐,以及演员无懈可击的表演,叙事手段的穿插变幻,这就是美国好籁坞的天才导演奥立佛。斯通带给你我的惊人视听盛筵。

如果再将这些浮华的表象撇去,奥立佛斯通向我们展示的影片内在的精神血脉是什么呢?

社会达尔文主义宣扬人类社会如同动物世界,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是一切法则中的最高法则。人类自以为是万物灵长,是上帝的宠儿,即使失去了伊甸园,仍然可以比其他生灵具有优先的眷顾权。《旧约》里上帝因为人类的堕落荒淫而降罪,但是仍然叫义人挪亚召集百兽共度难关,如同人类居住的地球随着人的知识面的拓展而偏离宇宙的中心继而成为沧海一粟一样,人的地位也一度由蒙受神恩的奴隶到世界的主宰再跌落为无足轻重的三尺微命,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把人的地位等同于禽兽,人类的社会组织无异于禽兽世界的纷争鏖战的自然秩序,强者王侯败者为寇,所谓尊严、理性、文明不过是强者奴役弱者的借口而已。

在这个社会等级序列里,遵循着强权的游戏规则,谁胆敢违犯这种规则,谁就成为新的社会秩序的挑战者,而挑战者的结局也有两条,要么因为力量悬殊被既有秩序的利益集团所绞杀,要么原有秩序的获益者妥协依据新的变化局面重新分配既得利益。

在《天生杀人狂》中,米基和洛奇作为庸俗世界的判道者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两个人挑战了家庭的权威,并犯下了文明世界最难以饶恕的弑父杀母的罪恶,从此成了这个社会的游离分子,他们的存在是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因素,必须加以剪灭。而在这个社会的另一集团——渴望打破原有社会秩序的一部分同情势力却为之欢欣鼓舞,称他们为令人崇拜的英雄。监狱成了一种囚禁思想的象征性机构,它是强权者维护国家统治的必要手段,那里囚禁这所有扰乱社会的危险分子。而米基和美洛作为一面自由自在逃脱控制的旗帜,其号召力和影响就成了被围剿扼杀的异端。

米基和美洛每到一地作案都要留下活口讲述他们的“英雄”事迹,他们更乐于和国家秩序的维护者警察作对,正是这一点让警察惊惧万分。米基和美洛所追求的个人自由和爱情的真诚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反讽色彩。他们被描述为滥杀无辜的恶魔,但是几乎每一次大开杀戒都是因为被其他人所不尊重造成的:在这一点上,美洛的父母可以做一个代表。美洛的父亲是一个肮脏的酒鬼和骚扰自己的女儿的恶棍,母亲也是一个闭目不言的纵容者。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不是堕落卑劣就是疯狂。美洛和米基的相爱被她父亲仇视,进而被送进了监狱。一个乱伦者在麻木的家庭纵容下为所欲为却不受谴责,而真诚的相爱却不能见容与社会。世界的无聊荒诞到了这样的程度。值得注意的是美洛和米基离家时美洛看见小妹时说的一句话:现在你自由了!而那个孩子真的露出心照不宣的笑容。

我们还可以在不断变换的背景中发现导演的隐喻和意图:从其中的历史图景中可以找到斯大林和大清洗时的苏联,希特勒的战争阴云下尸横遍野的战场,人类历史进程中一次次的屠杀,一场场的血案,同那些为获取政治利益而不惜玩弄人类生命与股掌的所谓历史人物相比较,米基和美洛的追求自由解脱的愿望几乎可以称得上崇高了。

米基和美洛到底是不是恶魔,我们从米基误杀印地安人后的自责和悔恨中应该能看出端倪来。在代表“公众良心”的媒体面前,米基坦陈杀戮是依附在人类灵魂中的魔鬼,只要有适当的契机就会冒头,所以我们都是“天生杀人狂”。但是杀戮不能解决问题,世界不能用不停地彼此制造流血来取得进步,米基呼唤,“惟有爱”可以改变这一切。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奥立佛斯通的观点,我听到这一句简直要苦笑起来。一个被处以极刑的恶贯满盈的家伙竟然当众宣扬博爱精神,也真够TMD黑色幽默的。也许这的确是发诸奥立佛斯通内心的善良愿望,但是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黑暗世道,人道主义的“爱”的表白显得多么荒诞虚无,也许米基对美洛的爱是真诚的,但是这种爱很快就淹没在滔滔汩汩的血泊之中了。对于这个不再温情的世界,也许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罗兰夫人说的更悲怆真实:正义,多少罪恶假汝以行之。

作为国家秩序的象征:监狱、警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他们的卑劣嘴脸。典狱长是个利欲熏心、利用一切机会博取升官资本的小人,而靠宣扬自身“英雄事迹”写书挣大钱的警长捷克则是个不折不扣的流氓色棍,他趁米基被捕、美洛被毒蛇咬伤的机会占有了美洛,一年后在监狱中竟然再次欲行不轨。而作为整个劫狱暴乱实践的目击者——依靠采访濒临死亡的囚犯而吸引收视率的记者韦恩,在米基和美洛看来,也不过是为了保住收视率而视他人生如草芥的自私自利者。这样的一些虚伪的卫道士——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得者,优秀监狱的模范,大名鼎鼎的“英雄”警长,总统的朋友——正是这些人为代表掌控着所谓国家机器,舆论喉舌,影片此时的反讽达到了顶点,促人深思。

在影片的结束,一向利用记录别人获取自身利益的媒体代表韦恩竟然被记录者玩了个措手不及,米基和美洛这对“反英雄”的英雄决定给这部关于他们的电影一个完美结局——杀死“媒体”,彻底自由。韦恩死在自己为之奔命的摄象机前,他的助纣为虐的举动使警察也不愿意帮助他。另外,影片在监狱暴动中有一个情节,韦恩激动地陷入杀人的疯狂快感里面。倒是那些囚徒冷静地嘱咐他:你还是老老实实干你的本行。这在某种程度上除了证实米基所说的: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魔鬼。还反衬了暴徒的残暴比起某些道貌岸然的人要理智得多。

米基和美洛完成了他们反抗的使命,从此隐姓埋名,生儿育女。这是一个显然十分理想化结局。也许这只是奥立佛斯通单方面乐观的期望:他似乎再次提醒我们,人们往往会为了追求一些最基本的生命愿望而不得付出血腥杀戮的最大代价来争取。

人类文明的进程就是佐证。

影片提示:
对于没有准备的人来说,该片过于暴露的血腥场面可能接受不了,进而对本片产生一种生理上的反感。最好不要让心理不够成熟的孩子观看。不过,对于成年男性观众、特别是心理多少压抑的人来说,目不暇给的镜头会让人大呼过瘾。

纵情山水 神游太虚
我自逍遥 哪管众生痴迷

不瞒你说,俺就是那逍遥派第十八代掌门!
绝密!请勿张扬!
离线易占星
发帖
1622
金币
14250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2-12-20
我看着片子是三年前了 早上又看了一遍 特别是从里面理解自己 好象很有意思


其实里面一切应该很简单,男主角可以随意与女主角发生关系,可是永远不要探索她的心灵,这样,才会有永恒的新鲜感。性欲随时间流逝而减退,而心灵则慢慢丰富起来,探索人类心灵是件复杂和精密的工作,一不小心就会出差错,所以还是永远不要碰的好,所以你才会随意猜测别人,才会有永远的意淫。

正在进行的东西有无法言传的美。而一旦建成,唯一的结局就是被破坏掉。
Erica Jong,在本书里对意淫推崇倍至,擦肩而过的男人与女人,男人与男人,女人与女人,在各自小小的脑袋里,想象与对方做着最隐秘的事,象未开启的花苞里小小的、嫩嫩的、羞涩的花蕊,带着瑟瑟的触感和自恋的喜悦。意淫,本是个贬义的词,这儿却成了伟大的光辉的人性的代表。
谁没有过意淫呢?
《芳芳》,其实是部很俗的法国电影,个人认为,结尾是糟蹋了整个片子。虽然苏菲玛索JJ很好看,男主角也长得不错,但是仍不能平息我对其庸俗结尾的愤怒。男主角喜欢上了苏菲JJ,又怕与她发生关系后就丧失了新鲜感,于是选择了永远的追求。无奈苏菲JJ女子初长成,生理和心理都渴求着爱抚,两个人展开了勾心斗角,最终苏菲JJ一个圈套赢回了男主角。结尾是两个人接吻,说实话,这个吻接的很不好看,还长达3、4分钟,两个人没搞法兰西式热吻也就算了,可是那种蜻蜓点水般的亲吻,连小孩也是不屑看的,这又不是小猫喝水,苏菲JJ不要老是沾一下对方就下来好吧,老让人觉得她有口臭似的。
当然片子重点不是接吻,这个没什么苛求的,可是对意淫的破坏,就不能原谅了。导演可能是为了票房(可以理解,谁都要吃饭),才安排出这种大团圆结尾,这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可是如果换个结尾呢?如果男主角一生都在追求女主角而绝不碰她,如果男主角的未婚妻对这点可以理解,如果女主角不介意找个柏拉图情人,这三个人应该会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只是应该)。可是这样,是否也是一种妥协?对自己欲望的克制,就象禁欲主义者,是否也是对自己不自信和对世界不确定恐惧的掩盖?意淫,在《芳芳》里变得复杂化和世俗化了。
其实一切应该很简单,男主角可以随意与女主角发生关系,可是永远不要探索她的心灵,这样,才会有永恒的新鲜感。性欲随时间流逝而减退,而心灵则慢慢丰富起来,探索人类心灵是件复杂和精密的工作,一不小心就会出差错,所以还是永远不要碰的好,所以你才会随意猜测别人,才会有永远的意淫。
《芳芳》是苏菲玛索初出道的片子,里面的她象百合花般,带着雾打湿的眼睛和花瓣样纤细紧绷的身体,从而也成了影片的最大卖点。无数的男子看片子,很难说得清是看人还是看片,这岂不也是一种意淫?所以,意淫,就象裹在空气里的灰尘,无论想不想,它总是存在的。

我向来喜欢苏菲。玛索的纯情 特别是她在《云上的日子》的感觉:)这是她的早期电影 演技不是那么纯熟
她那种青涩的生命的散发的七彩 另有意味

纵情山水 神游太虚
我自逍遥 哪管众生痴迷

不瞒你说,俺就是那逍遥派第十八代掌门!
绝密!请勿张扬!
离线易占星
发帖
1622
金币
14250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2-12-20
《堕落天使》王家卫系列一
天使是什么?天使是男还是女?

谁都没见过天使,谁也都无缘去见上帝问个明白。但人人都有想象的权利,想象中天使既可以是男也可以是女,想象中人人都可以是天使,只要你如天使般的纯洁。这时王家卫指着一群男女说这就是天使,堕落天使!你可能好奇也可能怀疑,这些人能称的上天使吗?别摇头,看天使你要用心看,才能看懂。

也许世上本没有天使,如果真的有天使,到了人间也就成了堕落天使。王家卫的《堕落天使》讲的就是一群降临到人间的天使。可是天使只能在活在天堂,堕落到人间让人心一阵阵发涩发痛,要知道他们曾经是一群天使!

王家卫的天使在人间的故事没有人们想象中习以为常的浪漫和轻松,在人间走路本来就是一件沉重的事,何况是一群从天国降临到人间的纯洁的天使。在历经人间总总肮脏和磨难后,你还分得清他们曾是天使吗?他们还记得回天国的路吗?

也许他们早已记不得了。在人间他们只是一群卑贱的人。他们在滚滚红尘无望的挣扎,在殷红的血雨里拼命撕杀,在肮脏的脂粉中扭曲变形……他们为生活而生活,他们是杀手是妓女是无业游民……曾经的天国对他们来说遥远的象个古老的童话,因为他们现在是活在暗无天日的地下,他们是一群活在地下的边缘人!

他们还是天使吗?谁又能说不是,难道堕落到的人间的天使就不是天使?尽管在暗无天日的地下讨生活,上帝的光芒仍照亮他们脆弱的灵魂。他们脆弱敏感的心灵渴望着爱,尊重,渴望着被人承认,渴望能在红尘中找到他们的落脚点,渴望有朝一日能重回天国,因为他们都是天使。王家卫以他独有的方式讲述了这样一群人间天使。

没人会承认他们是天使,也许只有上帝知道。因为在人间他们是一群卑贱的人,卑贱的只剩下符号。王家卫起用清一色的大牌明星来演这一群只剩下符号的天使。

黎明演杀手,杨采妮演他的搭档,金城武演边缘少年,莫文蔚演的是举止夸张的妓女……如果我是演员我肯定不会演这样的角色,因为你演的是一群符号,你代表的是一类人就没了自己。换一句话谁都可以这样的角色,因为导演在你身上的烙印太强烈,王家卫的电影中让人看到的就是王家卫本人,在他的片中演员成了道具、符号,(只有《花样年华》除外)而在《堕落天使》中更是符号中的符号。但对于这观众来说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对于这样一个个性十足的导演,我们除了尊敬还能做什么?尊敬的方式就是按他的方式来倾听这个故事。

王家卫讲了一群行为怪诞的堕落天使。真的怪诞吗?只要你俯下身子去打量他们,聆听他们,你的心就会阵阵发痛。莫文蔚演的妓女行为夸张的可怕,但她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让人能永久的记住她;杨采妮演的女杀手无疑是王家卫版的沙乐美,一切因为爱;黎明使劲全身解数来扮酷,但杀手酷酷的外表下是无尽的苍凉和脆弱;金成武续写了《重庆森林》凤梨罐头传奇,倔强中分明透出不甘; “金毛玲”的霸道和固执中又多少辛酸和无奈……这是一群被生活压扁的边缘人的传奇。

可又有谁关心过在乎过他们,他们冷冷的外表下同样有着孤寂脆弱的灵魂。他们是和我们有相同感受的人!不是垃圾!不是社会渣滓!他们是一群堕落的天使!是人间亏欠他们!

什么是边缘?什么是边缘人?也许我们会自我感觉良好,一切都在中规中矩的所谓主流下行事,对这些人嗤之以鼻。但你难道不觉得在所谓”主流“的裹挟冲击下,“边缘”却是这样隐约可见。谁没有孤独?谁没有爱和被爱的无奈?谁没有不名一物凄凉感觉……在特定的时间,在特定的场合,这些故事就有可能发生!说不定就发生在你的身上,谁知道呢?

人人都可能走到世界的尽头,关照他们的灵魂也就是关照守望自己的灵魂。也许我们都曾是天使,堕落的天使,守望天使的灵魂,天国真的不远。

爱情在继续。挣扎在继续。撕杀在继续。尽管结局都是死。但至少人间可以不是这么惨淡,因为还有些许温情在。

如果你愿意去感受,你可以从这些堕落天使中感受到自己心灵的颤动。他们表现的方式可能怪异,但感受却是相同的,如果你真愿意去感受,而不是先入为主的斥之为**,我觉得没有理由不喜欢这样的电影。



喜欢《堕落天使》是因为王家卫的那份深切的关怀。也因为有了这样厚重的关怀,掩盖了其他的一些不足,比方说台词。王家卫电影的台词真的不怎么样。除了《东邪西毒》几乎没有一部片没有文学青年的腔调,这跟他的电影才华实在不符。到了《花样年华》,令人沮丧的不仅仅是台词,故事抄的是《云上的日子》里的第三个小故事,60年代小资男女的婉转心事到了王家卫手里除了形式还是形式,幸亏还有张曼玉和梁朝伟撑着。王家卫的影片里演员的作用从没象《花样年华》显得不可或缺,如果《花样年华》里没有张曼玉梁朝伟这样的演技撑着,王家卫还能玩得转?过分强调个人风格,过于重视形式,内容也就逼近了死胡同。这样迎合小资口味的王家卫还是王家卫吗?弄这样的题材王家卫哪里是张爱玲的对手!

人们往往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喜欢象上帝一样在云端里俯视芸芸众生。很多导演这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让人反胃,其实他们的作品倒还真正显得低人一等。因此王家卫早期作品中对人的深切关注就格外让人感动。但这份关切到《花样年华》里蜕变成小资的造作,让人唏嘘不已。没有厚度的形式,即便是弄得再美伦美焕,总还是苍白无力。作为旗袍的广告片也许还可以,作为苦心经营的电影作品就不得不让人遗憾。

在《阿飞正传》、《堕落天使》、《东邪西毒》之后总希望王家卫能再给我们一份惊喜和感动。但在《花样年华》里看到的王家卫有些力不从心了。他的下一部《2046》也许能给点惊喜,,真希望是一连串的惊叹号。有太多曾给我们惊喜的导演激情不再
纵情山水 神游太虚
我自逍遥 哪管众生痴迷

不瞒你说,俺就是那逍遥派第十八代掌门!
绝密!请勿张扬!
离线易占星
发帖
1622
金币
14250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2-12-20
战争结束后的欢庆中——小镇上的人们如同片头墨索里尼向英法宣战时一样激动兴奋,一群女人扑上来侮辱、毒打这个曾经旁若无人地行走在广场上、曾经高傲地低下头在一片男人的谄媚中点一只烟的女人,女人们带着浓厚地嫉妒高喊着,“她抢走我们的丈夫”、“她和德国人睡觉”。而可怜的玛莱娜只能以撕心裂肺的一声惨叫作着无力的反抗。

整个西西里小城都为墨索里尼对英法宣战而欢呼的时候,少年里纳特正在为他的新自行车而骄傲,有了自行车意味着他可以加入那一群“有车”孩子的行列了。五六个孩子一字排开坐在路边,象等待检阅的士兵,迎接他们心目中的美丽女神——拉丁语教师玛莱娜。丈夫从军而独居的玛莱娜几乎是全镇男人的幻想对象,她的每次出现都会引起轰动,而她则永远骄傲自信地走在男人中间。
即便在战争中,孩子们的生活也是永远阳光灿烂的,里纳特从此心中有了自己的偶像“恋人”。 里纳特开始想要长大,开始混在成年男人中听他们谈论玛莱娜,开始写无数永远不会发出的情书,开始每天深夜偷窥玛莱娜,也开始了性的幻想和自慰。在里纳特的心中,玛莱娜是自己的女神,也是自己的专有女人,他不断在幻想中拥有玛莱娜,也不断“惩罚”所有背后侮辱玛莱娜的居民。
前线传来消息,玛莱娜的丈夫战死了。军人、牙医都觊觎着玛莱娜的美貌,找各种机会上门纠缠,镇上到处都是流言蜚语,玛莱娜也被牙医的老婆告上了法庭。律师借着为玛莱娜辩护的机会,占有了她,里纳特虽然伤心欲绝,但还是最终原谅了这个被人鱼肉的弱女子。
战事越来越紧张,物资十分奇缺,玛莱娜被镇上所有人排斥,学校开除了她,老父亲也不接受她,原本向她求婚的律师也在母亲的极力反对下无计可施,所有商贩都不再卖东西给她,玛莱娜几乎要沦为出卖肉体的地步。盟军轰炸中,玛莱娜的老父亲被炸死,玛莱娜彻底失去了生活的支柱。于是,玛莱娜剪短、染红了头发,来到广场坐下,拿出一只烟,等着周围男人的谄媚。玛莱娜堕落了!
德国人来了,玛莱娜甚至“傍”上了德国人,里纳特的精神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昏倒在地。百般医治无效以后,还是父亲知道他的心事,带着他来到妓院。在这个肮脏的地方,里纳特完成了多年的心愿,终于和玛莱娜在一起了。
战争结束了,小镇上到处是一片欢腾,女人想起了玛莱娜——这个令她们羞辱嫉妒的女人,她们侮辱、毒打着这个可怜的女人,带着浓厚地嫉妒高喊着“她抢走我们的丈夫”、“她和德国人睡觉”。
第二天,玛莱娜带着满身伤痕走了,只有里纳特远远地为她送行。一天,玛莱娜的丈夫突然回到小镇,原来他没有死,而是失去了一只右臂。镇上的男人们都在嘲笑这个可怜的男人,里纳特写了小条告诉他玛莱娜的去向。
一年后,玛莱娜和丈夫回到了故乡,当初动人心魄的美丽已经不再了,她的眼角已经有了皱纹,她的神态也不再骄傲自信。周围的人们接受了这个不再美丽的女人,象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那样对待这个他们曾经迫害的女人,玛莱娜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
里纳特已经有了自己的女朋友,他追上玛莱娜,帮这个自己暗恋许久的女人捡起落在地上的桔子,终于说了一句:“祝你好运”。

32岁就拍摄了怀旧色彩浓厚的《天堂电影院》的托纳托雷,在这部影片中仍然很好保持着对少年时代喜剧性的描绘与感伤忧郁的怀念情绪之间微妙的平衡。会心的微笑与若有所失的惆怅,融合成这段西西里美丽的传说。
如果单从故事的角度看,可以说本片没有太多新鲜之处,少年成长的历程与国家历史兴衰相结合相映衬的手法实在是屡见不鲜,尤其是关于二战时期的同类题材。而少年成长时期绝对不可缺少的对成熟妇人的暗恋,也是在艺术影片里司空见惯的题材。而在这部影片里,托纳托雷却在暗地里叙述着一个关于“美”的传说:美的消逝,美的破碎,美的悲剧,美的怀想。
玛莱娜就是里纳多/导演心目中美的化身,她是那样美得超凡脱俗,美的令人震撼,小镇广场上所有男人和女人的目光可以作证,因为那里面满是觊觎垂涎、嫉妒仇恨,托纳托雷不断强调着这种美的震撼,一次次地重复在影片中形成优美的节奏。绝世稀见之美是难以融入尘世的,这是一种被凡间诅咒的美,一旦从仰视的宝座上跌落,它就会被凡间吞噬、毁灭。
在影片最后,饱受摧残的玛莱娜和失去右臂的丈夫尼克回到故乡,虽然还是几乎同样的装束,但她已经没有当初的耀眼魅力,也没有那么目不斜视、自信从容。她终于回到了凡尘人间,但代价就是美丽的消逝。惊世的美就这样被世俗毁灭,眼角已经有了皱纹的玛莱娜终于被小镇上的人接受,包括那些曾经控告、侮辱、毒打她的粗壮妇女。她开始像一个主妇一样和邻居打着招呼、买西红柿、讨价还价。美就这样死了,留下的只是少年心中一段悲伤的传说。
托尔纳托雷的西西里是温馨的,也是残酷的,是幻想的,也是写实的,他让玛莱娜活了下来,他让美丽蜕化成平庸,让曾经的美丽化为心中独有的记忆、美丽的传说。也许导演真的是在怀念一位生命中曾经美丽的妇女,但他也是在明明白白地讲述一个关于“美丽”的西西里传说。
纵情山水 神游太虚
我自逍遥 哪管众生痴迷

不瞒你说,俺就是那逍遥派第十八代掌门!
绝密!请勿张扬!
离线易占星
发帖
1622
金币
14250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2-12-20
《千与千寻》

残花旧枝头重放

上周才看的<<千>> 不是没时间 而是总在找个时间,希望是在我收拾好心情后,在个阳光的下午,就像看<<哈利 波特>>那样 热闹中品味点什么
宫崎俊一直是我所敬仰的动画大师,也似乎是唯一的一个。接触宫崎俊的动画是从风之谷跟天空之城开始,以后我便一直被他瑰丽而极富幻想色彩的故事感动。这种感动是发自我心灵深处的,因为他的作品永远饱含着“关怀”的精神。风之谷的王虫,天空之城的拉普它,然后是悲伤的萤火虫之墓,可爱的龙猫,魔女宅急便责任心甚强的小魔女,奇怪的红猪大叔,到现实的侧耳倾听(港译梦幻街少女),被谣传为“遗作”的听见海涛,以及颠峰之作幽灵公主,在欧洲获奖的千与千寻,这些作品,并非只用“动画”两个字就可以概括。尽管它们都是动画。

  我决不会吝啬的把“大师”这两个字赋予宫崎俊,他是理所当然地可以获得我的尊敬。他的作品,并不是用好看就可以概括。这是一个明摆着的问题,正如我不能用科学家这三个字概括爱因斯坦一样。

  他的作品,按其表现目的主要可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型。

  环保类。这一类作品,在宫崎的作品中,尤为强烈。其主要代表作是风之谷、幽灵公主,而天空之城要说的涵盖了环保与社会两个题材。

  社会类。由于与“环保”相交叉,我把“社会类”定义为映射社会问题的类别。其代表作为天空之城、萤火虫之墓、红猪等。

  回忆杂事类。这一类作品,可以说是某个人对自己的故事的回忆,获得某种启发的题材。其代表作为千与千寻、龙猫、魔女宅急便、侧耳倾听、听见海涛等。

  而千与千寻则是一个令我分外感动的故事。这并不源于千寻与白龙的爱,或是千寻从懦弱的小女孩变得坚毅,而是说出了一种我一直在寻找的,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一种自发的力量。从千寻的境遇所看,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因为“害怕”、“懦弱”而产生的力量,但这种力量却能够使人从困境中摆脱出来,从而克服之。宫崎的高明之处,在于向所有人说出了这样一个道理,而不单是向小孩,而且他在说这个道理的时候,用了一个如同“仙履奇缘”般平凡,但是令人回味的故事。

  这种力量,也是我自己一直在追求的。

  说回电影。有时候我们的制片人们在抱怨我们制作出来的片子没有人看,家长们在抱怨没有“合适”的片子给小孩看,小孩们在抱怨大人们永远不理解他们的趣味。但制片人们只懂得赚钱,赚钱之余还要用不合逻辑的思路去给片子硬塞上几个道理,家长们一味在认为别人的东西不好,小孩们苦于无法可看。

  那为什么不参考一下别人的东西呢?难道还要抱着自己天朝上国的荣光吗?

  有时候我对那些电影人的心态很好奇,为什么他们老是在说自己如何努力,然而我们却看不到努力的成果。后来我终于明白,他们从来没有看过动漫。难怪! 如果单从主角冒险经历来看,《千与千寻》可能是宫崎非常“平实”的一部作品,千寻不用拯救世界,也不用和军队抗争寻找失落的城市,她的身上没有国仇家恨之类的宏伟目的。她要做的只是要在父母变猪后,一个人在神怪世界中独立求生,并且拯救回父母和白龙,这个小女孩的主要工作(冒险)地点甚至只是一家浴室,虽然里面好像神怪展览。

  千寻“有限、简单”的遇险经历,反而提供给观众一个真实、充满余味和自省的幻想空间。居住过平房的孩子,谁没幻想过雨后水洼里跳出条鲤鱼。当看到千寻为肮脏的罗神冲澡,结果冲出一大堆污秽的破抹布、废旧自行车时,你是否意识到宫崎骏的环保主题依旧常青,他虚晃带过的一笔谴责之色已经让人无地自容。千寻的神幻历险是如此的平实,以至于每个成年人都能从她的泪水和欢笑中看见自己的童年回忆。

  千寻只怕也是宫崎手下最“丑”的女主角,看过《龙猫》的观众都会怀疑她是宫崎把那个妹妹稍微放大了几岁。大大的脑袋,扁扁的鼻子,千寻既不活泼,也不文秀,她甚至不能拥有娜乌希卡般健康的体魄,这个十几岁的少女上下楼梯时甚至要逐格攀援。宫崎自己也承认,完成影片后才发现女主角极端羸弱,制作人员们自己也吓了一跳。

  就是这样一个瘦小女孩,千寻面对困难慢慢站了起来,她从最初失去父母时惊吓哭泣,甚至害怕白龙帮助的普通现代少女,到学会独力工作、挽救白龙,又从魔女面前毫不气馁地拯救回父母,这样的蜕变经过远比成年女主角遇到挫折时的尖叫可爱得多。

  宫崎希望平凡外貌的千寻就像是瑰宝,让你逐渐发掘珍惜之处。所以除了外貌之外,他基本上赋予了千寻最质朴的性格,她礼貌、谦虚、真诚而且勇敢,如果说千寻用河神的药丸救治白龙是出于爱意,那么同样的药丸她又再次送给黑色幽灵,就完全是出自真诚。在明明知道药丸可以拯救父母之后,她仍然愿意拿出来拯救其它需要帮助的陌生人,千寻心胸的宽阔只用浅浅几笔就跃然眼前。

  千寻可能是日本动画作品中极少数性格真正称得上既现实又可爱的女主角。

  自《幽灵公主》后,宫崎曾一度宣布退休,之后《千与千寻》的制作期又长达两年,很多人开始担心这部电影将无法超越《幽灵公主》在日本动画史上最高峰位置。宫崎自己在记者发布会上也曾提到,每周都有观众打电话到GHIBLI,说些“即使闪电打到也要努力画下去”的“鼓励”。

  作为非常偏爱宫崎的作者,我不敢完全肯定《千与千寻》一定就超过了《幽灵公主》史诗动画的高度,然而这次的千寻的确全新地体现出了宫崎骏近年的思辨过程,即使放弃宏伟主题,即使只是一个少女的个人历险,千寻依然是那么鲜活、质朴。

  在《千与千寻》制作结束后,宫崎骏曾经一个人到神社求签,签语道“残花旧枝头重放”,我想这也是面对千寻最贴切、适中的评语。

纵情山水 神游太虚
我自逍遥 哪管众生痴迷

不瞒你说,俺就是那逍遥派第十八代掌门!
绝密!请勿张扬!
离线易占星
发帖
1622
金币
14250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2-12-20
刚刚看完了《发条橙》,我举双手双脚向各位推荐。我一口气看了两遍,然后又看了一遍,而且计划最近再看一遍。无论如何《发条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电影,但这种有趣肯定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体会得到和能够接受的,所以如果自认为是正人君子的话,还是不要看这部片子的好,以免既耽误自己的时间又耽误导演的时间。

片子一开始就是一连串的暴力的镜头,殴打老人、群殴、入室抢劫、强奸、杀人……很遗憾的是,这些镜头并没有能够引起我任何的反感。电影的配乐的极其精彩。看这部片子可能需要有一点文化,特别是音乐的常识(是古典音乐哦,做出一付很有品位的样子),否则对于有些场景是笑不出来的。

想想看,那些心目中的一本正经的高雅的乐曲配上那些有趣的肮脏的下流的画面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反正我的反应是有一种想要和ALEX一起翩翩起舞的感觉,真的绕着茶几走了好几圈呢。我承认我的内心深处是有着一种暴力的倾向的,记得小的时候,每当我挥舞起棒球棒的总是有一种象把周围的一切都打碎的欲望的。不过一定是要铝合金的,用木制的就没有这样的想法,因为那太沉了。所以大多数人没有选择暴力,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因为没有条件。其实细想想看,说敢说贝多芬的音乐里没有暴力的影子?

这部片子在英国被禁了30年,这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当时共产主义、性、暴力都是时髦的话题。很多评论都说电影是在说其实政府的合法暴力才是真正的暴力,那种洗脑才是真正的恐怖等等等等。但我很讨厌这样的评论的方式,就象我小的时候不喜欢总结段落的中心思想一样。好的作品是应该给人思考的,而不是想着教育我一点什么。这也是一种灌输吧,只不过是一种反向的灌输,在听多了正向的灌输之后还是有一些意义的,不过一样的无聊。我不敢说这种灌输的内容到底对还是不对,但这种的方式让我根本就无法的接受。柏拉图说的,自由的人在学习的时候也要是自由的。我这个人对于灌输这个词是反感到了极点,估计已经有了逆反心理了,就是说别人给我灌输什么,我就反对什么。这个世界应该更加的有趣一点,但不幸的是可能大多数人(至少是觉得有责任说话的主流或非主流的声音)总是喜欢把一件有趣的事情向无聊的方向引导。

记得在看完《一个无政府》之后,和同行的朋友说起《一个无政府》在当时应该算得上是一部左派的戏剧,但今天看来确是右的可以。这应该不是孟的功劳,直接看达里奥福的剧本也会是这样的感觉。因为真正的艺术和艺术家永远是和社会主流相背离的,好的作品的精神实质永远是自由的,而自由的精神是永远不被社会主流所允许的。使用社会主流而不用政府这个词是因为我相信,一个能够存在的下去的政府总是代表着社会的大多数人的利益的,也是绝对不会被极少数的敌对势力所操纵的。最近房龙的书又开始流行,其中有一本叫《宽容》,看过后就会感叹自由这样的东西在西方也是真正的奢侈品。很多的东西是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下都是不受欢迎的,罗大佑也是一个例子。想当年因为政治原因被海峡那岸禁止,如今又因为政治原因而和北京无缘。

电影大至可分三段,一段是无恶不作alex,然后就是受教育的alex,最后就是教育好的alex。三段的内容都非常的有趣,但我不是很喜欢电影的结局。虽然没有看过原作,但听说作者对于美国的版本很不满意,因为整整的删去了最后的一章,这一章的大意是alex最后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放弃了暴力,选择了平静的生活。所以如果有我来做导演的话,结尾的部分我会让政府在社会正义的力量(是真正的没有私心的那种正义的力量)的压迫之下,对于alex再次手术,恢复他原有的思想。但恢复了原有思想的alex最后又再次的选择了非暴力的生活,这样的结局应该要比原作更加的有趣一点。

电影是70年的,那是一个能够产生摇滚的年代呀,30年的时间本足以使足够多的新潮变成落伍,但的确有很多东西是能够流传下来的。现在看看依然是那样的可以触动你的灵魂。
纵情山水 神游太虚
我自逍遥 哪管众生痴迷

不瞒你说,俺就是那逍遥派第十八代掌门!
绝密!请勿张扬!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