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26阅读
  • 1回复

缂丝的来源【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源澍潼
 
发帖
367
金币
1046
威望
-4
贡献值
0
开心币
-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5-02-04

缂丝的来源【下】


南宋的缂丝生产重心随着其政治中心的南迁而转移到了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由于宋徽宗的推崇和宋代院画的兴起,这时的缂丝功能发生了重大转折:从以往的日用装饰品发展成为具有纯粹欣赏性质的艺术品。这时的缂丝作品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以临摹名人书画为主。南宋的缂丝艺人用细腻的缂织技巧缂出织锦、印花和刺绣等工艺均无法表现的绘画艺术,在艺术效果上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境界,其特有的立体感更“胜于原作”,这一时期的缂丝技术达到了最高的水平,苏州、松江成为缂丝的重心。同时,缂丝名家辈出,朱克柔和沈子蕃便是其中的翘楚。


  朱克柔,原名朱强,南宋松江云间人(今上海松江县),是一位以绘画和缂丝为生的女艺术家。在宋高宗时,其所作人物、花鸟、树石无不精巧绝伦,运用的缂织技法之娴熟,宛如用笔作画,有人称其“运丝如运笔,乃绝技也”,极受后世诵颂。其所独创的“长短抢”缂法(即孱缂法),被称为“朱缂”,一直沿用至今。她的传世佳作《莲塘乳鸭图轴》、《缂丝牡丹图》及《蛱蝶山茶花图轴》就珍藏于她的故乡——上海博物馆中。


  这件《缂丝牡丹图》,宽2.3厘米,高24.75厘米,为蓝色地五色缂丝。在这幅缂丝作品中,实际上使用了十二种色线,其中蓝色有两种,黄色四种,绿色四种,朱色、白色各一种。牡丹花的花瓣采用了“长短抢”缂法,以深浅多色层的纬线,长短参错互用,而渐晕其色,可能产生“空间色调”的晕色效果。


  元明时期在缂织工艺上的创新较少,但色彩线的配制却别具匠新。崇尚金色的元代有圆金线缂织,明代则有明金缂法、孔雀彩羽、双股强拈丝线等,都属于其中的特色佳作。元代的缂金线有赤圆金和淡圆金两种,每根丝的细度仅为0.2毫米,每厘米内缂织的圆金线可达96根。明代则流行以孔雀羽线作为缂织的原料。这种缂孔雀羽线的具体工艺是将孔雀翎毛上的羽绒一根一根与丝绒拈合而成,如此织出来的花纹金翠耀眼,且永不褪色。定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的缂丝龙袍及故宫博物院院藏的明代缂丝椅披、桌垫上的龙纹图案等,都采用了孔雀羽来缂织龙纹,使其更显高贵。


  元明两代缂丝的纹饰仍以摹缂古人书画作品为多。出现了巨幅缂丝作品,如明代的《瑶池乐庆缂丝》图轴,画心高达260厘米,宽205厘米。《赵昌花卉缂丝》图轴长也有244.5厘米,宽44厘米,这些都是举世罕见的巨幅之作。


  明代的缂丝品种,除画轴、书法、首卷、佛像、裱诈等外,还广泛用于缂织各式袍服、裤子、朝靴、铺垫、椅披、桌围、挂屏等用品。花纹图案除传统的画鸟题材外,在表现人物和故事情节方面也有了较多的作品。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表现唐明皇和杨贵妃的《长生殿缂丝图轴》。


  清代的缂丝则被大量用于各种花纹的服装和室内陈设用品上,大到整件龙袍、挂屏,小到荷包、扇套,同时这一时期缂织的巨幅佛像及宗教画也较多。清代缂丝最大的创举就是缂、绣、绘三者结合的“缂绣混色法”。这种方法大多用于缂织人物、山水、花鸟、虫鱼以及含有福、禄、寿等含义的书画图轴。故宫孝藏清苏州织造局所藏的《缂丝加彩绣九阳消寒图轴》就是其中的精品。画面上的人物及主体纹样采用的是五彩绣,背景和配衬的花纹均用缂丝法缂织,而梅树、茶树和桦树的树干则是在缂丝和刺绣的地上,再用画笔敷彩加染而成的。


发帖
1092
金币
2212
威望
2
贡献值
1
开心币
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8-10-03
谢谢!!!!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