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47阅读
  • 19回复

禅------慧律法师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175
金币
2659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7-11-28
发贴心情

41-----一首诗
  
  双溪布衲禅师和契嵩禅师友善,而且彼此已到了真正以禅接心的阶段,一日契嵩禅师戏以诗追悼还活得好好的布衲禅师曰:
  
  ‘继祖当吾代,生缘行可规;
  
   终身常在道,识病懒寻医。
  
   貌古笔难写,情高世莫知,
  
   慈云布何处,孤月自相宜。’
  
  布衲禅师读罢契嵩禅师的追悼诗后,非常欢喜的举笔答曰:
  
  ‘道契平生更有谁,闲卿于我最心知;
  
   当初未欲成相别,恐误同参一首诗。’
  
  布衲禅师写罢,即投笔坐亡。
  
   
  
  布衲禅师本来没有入灭的意图,但为了顾念道友诗篇的信誉,所以就入灭了。禅师们的友谊,生死以之,实在非常难得。
  
  古人有一死以酬知己,但那都是为了报恩,或其他事故,而布衲禅师只是为了道友的游戏笔墨,就以死来维护道友的意见。契嵩禅师诗中的意思,就是直下承当布衲禅师的传法,也可以说是一句玩笑话,也可以说这一首诗,或真有见地,布衲禅师为了认可,就毫不犹豫的入灭,不了解的人还以为布衲禅师是被契嵩禅师逼死的,其实禅师对生死的看法,早就勘破,只要传承得人撒手就走,可说洒脱自在,还有什么比这更美的呢?

42-----快乐与痛苦
  
  昙照禅师每日与信徒开示,都离不开:
  
  ‘快乐呀!快乐呀!人生好快乐呀!’
  
  可是有一次他害病了,在生病中不时叫说:
  
  ‘痛苦呀!痛苦呀!好痛苦呀!’
  
  住持大和尚听到了,就来责备他:
  
  ‘喂!一个出家人有病,老是喊苦呀,苦呀,不好看呀!’
  
  昙照:‘健康快乐,生病痛苦,这是当然的事,为什么不能叫苦呢?’
  
  住持:‘记得当初你有一次,掉进水里,快要淹死时,你且面不改色,那种无畏的样子,视死如归,你那豪情如今何在?你平时都讲快乐,快乐,为什么到病的时候,要讲痛苦,痛苦呢?’
  
  昙照禅师对住持和尚道:
  
  ‘你来,你来,你到我床前来!’
  
  住持到了他床边,昙照禅师轻轻地问道:
  
  ‘住持大和尚,你刚才说我以前讲快乐呀,快乐呀!现在都是说痛苦呀,痛苦呀!请你告诉我,究竟是讲快乐对呢?还是讲痛苦对呢?’
  
   
  
  人生有苦乐的两面,太苦了,当然要提起内心的快乐;太乐了,也应该明白人生苦的真相。热烘烘的快乐,会乐极生悲;冷冰冰的痛苦,会苦的无味;人生最好过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

43-----自了汉
  
  黄檗禅师自幼便出家为僧,有一次他游天台山时,碰到一个举止奇怪的同参,两人谈笑,一如故人。当他们走到一条小溪前面时,正好溪水暴涨,那个同参叫黄檗一起渡河,黄檗便说道:‘老兄,溪水这么深,能渡过去吗?’
  
  那个同参便提高裤脚过河,好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自然,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来呀!来呀!’
  
  黄檗便叫道:‘嘿!你这小乘自了汉,如果我早知你如此(早知你是有神通的小乘人)便把你的脚跟砍断。’
  
  那同参被他骂声所感动,叹道:‘你真是位大乘的法器,实在说,我不如你啊!’
  
  说着,便消失了。
  
   
  
  佛教分大乘小乘,小乘重自度,大乘重度他,小乘圣者,纵然得道,也不及初发心的大乘行者。‘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的作风,永远不能成佛。‘自己未度,先能度人,才是菩萨发心。’黄檗斥责自了汉,难怪小乘圣者感动,并赞叹为大乘法器了。

44-----隐居地方
  
   无德禅师一向在行脚,一天来到佛光禅师处,佛光禅师对他说:‘你是一位很有名的禅者,可惜为什么不找一个地方隐居呢?’
  
   无德禅师无可奈何的答:‘究竟那里才是我的隐居之处呢?’
  
   佛光禅师道:‘你虽然是一位很好的长老禅师,可是却连隐居之处都不知道。’
  
   无德禅师说:‘我骑了三十年马,不料今天竟被驴子摔下来。’
  
   无德禅师在佛光禅师处住下来,一天,有一学僧问道:‘离开佛教义学,请禅师帮我抉择一下。’
  
   无德禅师告诉他道:‘如果是那样的人就可以了。’
    学僧刚要礼拜,无德禅师说:‘你问得很好,你问得很好。’
  
   学僧道:‘我本想请教禅师,可是...’
    无德禅师道:‘我今天不回答。’
    学僧问:‘干净得一尘不染时又如何呢?’
    无德禅师答道:‘我这个地方不留那种客人。’
    学僧问:‘什么是您禅师的家风?’
    无德禅师说:‘我不告诉你。’
    学僧不满的责问说:‘您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无德禅师也就不客气的答道:‘这就是我的家风。’
  
   学僧更是认真的责问道:‘您的家风就是没有一句话吗?’
  
   无德禅师说:‘打坐!’
    学僧更顶撞道:‘街上的乞丐不都在坐着吗?’
    无德禅师拿出一个铜钱给学僧。
    学僧终于省悟。
  
   无德禅师再见佛光禅师报告说道:‘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居的时候隐居,我现在已找到隐居的地方!’
  
   
  
  自古以来的禅僧,有的行脚云水,有的陆沉隐居,有的躲藏盛名之累,入山惟恐不深,有的接待十方,等待有缘的传灯之人。究竟怎么做才是禅僧真正的生活行止呢?正如无德禅师说:‘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藏的时候隐藏。’

45-----慧可安心
  
  神光慧可禅师翻山越岭来到嵩山少林寺,拜谒达摩祖师,要求开示,并请为入室弟子,达摩面壁静坐,不理不睬,神光于是在门外伫候,时值风雪漫天,过了很久,雪深及膝。达摩看他确实求法虔诚,才开口问他:‘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
  
  神光道:‘惟愿和尚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摩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尚不能至,汝公以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神光听此诲励,即以刀断臂在达摩座前。
  
  达摩说:‘诸佛求道为法忘形,你今断臂,求又何在?’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请祖师为我安心!’
    达摩喝道:‘把心拿来,我为你安!’
    神光愕然地说:‘我找不到心呀!’
    达摩微笑说道:‘我已经为你将心安好了。’
  
   
  
  神光慧可于找不到处,而有一个转身入处,终于豁然大悟,我们的烦恼本空,罪业本无自性,识心寂灭,没有妄想动念处,就是正觉,就是佛道。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实不乱的真心,佛性当下就会开显。


发帖
1175
金币
2659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7-11-28

46-----珍惜现在
  
  日本亲鸾上人九岁时,就已立下出家的决心,他要求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就问他说:‘你还这么小,为什么要出家呢?’
  
  亲鸾:‘我虽年仅九岁,父母却已双亡,我因为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一定非与父母分离不可?所以,为了探索这层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镇禅师非常嘉许他的志愿,说道:‘好!我明白了。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再为你剃度吧!’
  
  亲鸾听后,非常不以为然的道:‘师父!虽然你说明天一早为我剃度,但我终是年幼无知,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到明天?而且,师父!你那么高年,你也不能保证您是否明早起床时还活着。’
  
  慈镇禅师听了这话以后,拍手叫好。并满心欢喜的道:‘对的!你说的话完全没错。现在我马上就为你剃度吧!’
  
   
  
  我国唐代玄奘大师,十二岁出家时,因唐代出家为僧须经考试及格,其时玄奘年幼,未能录取,玄奘伤心痛哭,主考官郑善果问为何定要出家?玄奘答以要‘光大如来遗教,绍隆菩提佛种’,因其志愿宏伟,特准出家,今中日两圣者,古今辉映,亦佛教之美谈也。

47-----说究竟法
  
  佛光禅师向学僧提一则公案道:
  
  古时,人们大多用纸糊的灯笼点上蜡烛照路,某日一位盲者拜访了他的一位朋友,辞别时,因为天色已暗,他的朋友就给他一只灯笼,让他照路回家。
  
  盲者谢绝朋友的好意说道:
  
  ‘我不需要灯笼,无论明暗,对我都是一样’。
  
  朋友解释道:‘我知道你不需要灯笼照路回家,但如果你不带灯笼的话,别人也许会撞着你。因此你最好还是带着。’
  
  话说得有理,这位盲者就带着灯笼回家了,但走不多远,却被来人撞个正着,盲者骂来人道:
  
  ‘看你走到那里去了?难道你看不见我手里的灯笼?’
  
  路人除致歉意外,说道:
  
  ‘老兄!你的蜡烛已经熄了。’
  
  盲者道:‘是你的心灯灭了,岂关我的蜡烛灭呢?’
  
   
  
  见性的人,光照的般若与黑暗的无明,在他都是一样,没有分别,黑暗的烦恼固然苦人,光明的烈日,又何不炙人?虽然如此,何妨运用慈悲方便,提一灯笼(慧炬)照开众生的心灯?
  
  众生无始以来,我执深重,生死死生,长夜冥冥,虽然长了二个眼睛,却不见眼前路人,责怪盲者灯笼熄灭,自己开着眼睛,却不用心,心灯的熄灭,才更可悲!例如世人未明佛法大义,到处误解佛法,毁谤三宝。即如明眼人撞了瞎子的灯笼,还怪灯不亮。

48-----最具魅力
  
  有一位女施主,家境非常富裕,不论其财富、地位、能力、权力,及漂亮的外表,都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但她却郁郁寡欢,连个谈心的人也没有,于是她就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具有魅力,以赢得别人的欢喜。
  
  无德禅师告诉她道:‘你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并具有和佛一样的慈悲胸怀,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那你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
  
  女施主听后,问道:‘禅话怎么讲呢?’
  
  无德禅师道:‘禅话,就是说欢喜的话,说真实的话,说谦虚的话,说利人的话。’
  
  女施主又问道:‘禅音怎么听呢?’
  
  无德禅师道:‘禅音就是化一切音声为微妙的音声,把辱骂的音声转为慈悲的音声,把毁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音声,哭声闹声,粗声丑声,你都能不介意,那就是禅音了。’
  
  女施主再问道:‘禅事怎么做呢?’
  
  无德禅师:‘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女施主更进一步问道:‘禅心是什么用呢?’
  
  无德禅师道:‘禅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
  
  女施主听后,一改从前的骄气,在人前不再夸耀自己的财富,不再自恃自我的美丽,对人总谦恭有礼,对眷属尤能体恤关怀,不久就被夸为‘最具魅力的施主’了!
  
   
  
  禅,不是理论,禅是生活,生活里有禅,就会法力无边,在人人尊,在处处贵,有禅,人生前途无往不利!

49-----像牛粪
  
  宋代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师打坐参禅,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于是问禅师道:‘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
  
  ‘好庄严,像一尊佛!’
  
  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道:‘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
  
  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说:‘像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禅师被自己喻为牛粪,竟无以为答,苏东坡心中以为赢了佛印禅师,于是逢人便说:‘我今天赢了!’
  
  消息传到他妹妹苏小妹的耳中,妹妹就问道:‘哥哥!你究竟是怎么赢了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地如实叙述了一遍。苏小妹天资超人,才华出众,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叙述之后,正色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像牛粪!’
  
  苏东坡哑然,方知自己禅功不及佛印禅师。
  
   
  
  禅,不是知识,是悟性;禅,不是巧辩,是灵慧。不要以为禅师们的机锋锐利,有时沉默不语,不通过语言文字,同样的有震耳欲聋的法音。

50-----畸形
  
  有位信徒向默仙禅师说道:
  
  ‘我的妻子悭贪吝啬,对于好事,一财不舍,你能慈悲到我家去,向我太太开示,行些善事好吗?’
  
  默仙非常慈悲的答允。
  
  当默仙到达信徒家时,信徒的妻子出来迎接,但一杯茶水都舍不得端出来供养,禅师就握着一个拳头说道:
  
  ‘夫人,你看我的手,天天都是这样,你觉得如何?’
  
  夫人:‘如果手天天这个样子,这是有毛病,畸形呀!’
  
  ‘这样子是畸形!’接着默仙禅师把手伸张成一个手掌,问道:‘假如天天这样子呢?’
  
  夫人:‘这样子也是畸形!’
  
  默仙禅师立刻道:
  
  ‘夫人!不错,这都是畸形,钱只知道贪取,不知道布施,是畸形。钱只知道花用,不知道储蓄,也是畸形。钱要流通,要能进能出,要量入为出。’
  
  这个太太在默仙禅师这么一个比喻之下,对做人处事和经济观念,用财之道,了然于心了!
  
   
  
  世间上有人过份贪财,有人过份施舍,均非佛教中道之义。悭贪之人应知喜舍结缘乃发财顺利之因,不播种,怎有收成?布施之人应在不自苦不自恼情形下为之,否则即为不净之施。默仙禅师以掌为喻,实有至理在焉。


发帖
1175
金币
2659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7-11-28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愿以此功德,消除现宿业,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病者得痊愈,贫者得通达,孤苦得救济,愚者得智慧,人民得安乐!国家得繁荣!         


发帖
1175
金币
2659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7-11-28
 [转帖]生活就是禅

佛教讲两个问题,一个是生活,一个是生死。简单地来说,生活问题如果不包括精神生活在内的话,主要靠物质来解决;而生死问题主要靠精神来解决。实际上佛教有时候是把两个问题揉合在一起,生死问题也包括了生活问题,生活问题也包括了生死问题。佛教是把两者放在同一个位置、同一个点上来思考和处理的。
   我觉得,这两个问题在分析的时候做两点来分析是可以的,但是解决的时候就要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决,不能分成两次来解决,要一次性解决。解决生死问题就是解决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也就是解决生死问题。为什么呢?我们众生或者我们人类的一切活动就是生活,就是身口意三业的活动,它既包括生活问题,也包括生死问题,因为生死问题就存在于生活之中。
    我们一般人在讨论生死问题的时候,总是截然地把生和死放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上,认为我们从娘肚子里出生的那一刻就是生,到临终咽气的那一刻就是死。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带有片面性的,生和死实际上是贯穿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念当中,所谓念念生死。没有生活当中每一念的生死,也就不可能有那种阶段性的生死,如果把生死仅仅看做是生的那一刻、死的那一刻,就没有因果的相续。因为生死是一个因果念念相续的过程,所以佛教在处理生活问题和生死问题时,把它们摆在一个点上做一个统一的思考、统一的处理。这一个点在什么地方呢?这一个点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也是历代祖师所说的——当下一念。当下一念既有生活问题也有生死问题,把当下这一念处理好了,生活问题解决了,生死问题也解决了。
  这样讲是不是有些玄呢?我们大家仔细思考一下,实际上问题就是这么直接。我们每天晚课都要念的放蒙山仪规,一开头有四句话:“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什么是法界性呢?这就包括生死问题和生活问题,生死问题的本来、生活问题的本来就是法界性。法界性在哪个地方呢?一切唯心造。心有凡心、圣心,有生死心、菩提心,区别何在?一念迷悟之别。一念迷就是生死心,一念悟就是圣贤心。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行不要绕圈子,而是直接了当地从当下这一念来修。当下这一念把握好了,就能够了生死于生活中;当下这一念把握好了,就能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生活可以说就是生死问题,修行也可以说就是生活问题。为什么呢?修行就是觉悟,生死是迷或者说生活是迷。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千头万绪,我们面对自己的心灵也是千头万绪,种种的问题,把它概括起来,很简单,就是一个生死问题、一个生活问题,或者说一个迷的问题、一个觉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存在和表现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一切条件的限制。任何东西可能都是有条件的存在,要说无条件存在的东西,恐怕就是烦恼。当然,烦恼也是有条件的,但在好多情况下,它可以不受条件的限制。我说的这个条件,比如职位高低、钱财多少、年龄大小、文化程度高低等等,烦恼可以不受这些东西的限制。它唯一可以让步的地方,那就是在觉者面前,在觉者面前烦恼转化了。烦恼在觉者面前还有没有呢?还是有,觉者也要面对我们人类所面对的这些问题,但是对觉者来说,他不把烦恼当做烦恼,他在烦恼当中把烦恼转化了,所谓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在有些地方叫灭除烦恼、断烦恼。断也好,灭也好,实际上都是转化。他不以烦恼为烦恼,就是断了烦恼。不以烦恼为烦恼,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有人欺负你,你生气不生气?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古来有一位祖师,皇帝叫他到京城去,他不去,他说他有病。叫了一次他不去,第二次又来叫,又来催,他还是不去。到了第三次,皇帝派来的京官就对老和尚说:你老人家可要识抬举呀,皇帝三次召你都不去,你知道后果是什么?你人不去,就要把你的头拿去见皇帝。他说那很好,于是说了四句话,我只记得后两句:“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杀头好像刀子割风,风不知道痛,也不知道痒,他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于度外,那就是将烦恼转化了,将生死转化了。生死就成了菩提了,生死就成了涅槃了。烦恼成为菩提了,彻底地觉醒了,历史上像这样的事情很多。
   我们天天在诵《金刚经》,《金刚经》上面讲佛陀在因地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节节肢解,他在那个时候没有嗔恨心,更没有烦恼,他彻底地了了生死。在什么地方了生死呢?就是在生活中了生死,将刀子来割他的头,那就是生活,他不起烦恼,不动念头,这个就是真空。不是说修行的人就没有烦恼了,烦恼都躲开他了,可以说越修行的人烦恼越多,他躲避不了的,怎么会躲避得了呢?烦恼可以说是不择手段的,不论任何情况,就是看你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以什么样的方法来处理。你处理得好,烦恼就是菩提;处理得不好,烦恼就成了生死了。
   所以,烦恼随时会遇到,烦恼在我们生命的每一念当中,我们每一念都有生死,所谓“念念相续,无有间断”。烦恼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修行也同样要如此,要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而且还要不能有疲厌,不能有满足感。这个很现实啊!我们不管是年老的人也好,年青的人也好,是出家修行也好,在家修行也好,一定要把生死问题和生活问题同时来解决。要在生活中解决生死问题,在解决生死问题的同时来生活。这样才是我们修道者、求道者的生活。能如此,我们一天24小时都没有空过的时候。如果一天24小时都在观照自己,我们一天24小时都能生活在圆满、幸福、安祥之中。
   实际上不是因为这样的推理才有这个问题存在,你当下去体会这个问题也是存在的。因为没有一念一念的迁流,哪有生死啊?这个念念迁流是从我们有这一期生命、从你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如果把这个念念迁流往前延伸,那就可以延伸到过去的生中,一直可以延伸到过去的无量劫中;而把它往后延伸、往未来延伸,也是一直可以延伸到未来的无量劫中,这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我们这一念心就叫法界性,法界性就是法身,法身是无始终、无内外的。我们人人具足此法身。虽然在迷失当中你不能确知,但是这一点灵明不昧的觉知觉照,永远没有离开你,永远是你最亲密的朋友,也可以说永远都是你的本来面目。当我们还没有觉知的时候,他是我们的朋友;当我们一念回光返照的时候——啊!原来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本来面目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自己。所以学佛的人要从根本上来学,要立足在根本。既得本,何愁末?本是体,末是用,得了体,自然就能起用。
   人类的这个问题,科学家也存在,农民也存在,做大官的也存在,而且他的这个问题更突出,因为凡是做大官的人应该说都是世间最有智慧的人。所以,人们经常看到那些伟人面对茫茫苦海也会发出长叹。什么是茫茫的苦海?就是我们这一念的迷失,我们不要以为在我们心之外有个苦海,苦海就在我们方寸之间,把方寸之间的问题解决好了,那就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回头是很快的,一步也不用走动,就到了彼岸。学佛要学到这样的地步了,那么对佛法可以说有些了解了,那就可以修行了。如果没有学到这个地步,认为从苦海到极乐世界有很远很远的路,要搭飞机轮船,可以说你永远到不了,你要知道回头是岸。所以,再建议大家认真地读《六祖坛经》,读《金刚经》,读《普贤行愿品》。我们在家教徒时间宝贵,不可能读很多的经典,读这三本经,就能够真正体会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修行要经常看经典,经常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能够经常得到善知识的启发,修行就可以少走弯路,就能够沿着一条捷径来修。不过,这虽然是个捷径,不离寸步就从苦海到达了极乐世界,但又是难度最大的一种修行方法。如果把这个方法比做革命的话,它是要革自己当下的命,不是等待很久,不是革别人的命,而是革自己命。你当下的烦恼怎么解决?一事当前你是怎么面对的?人家打了你一个嘴巴,你是跟人家没完没了,还是问问自己他为什么会打我?如果你能反问自己,你就不会去想对方怎么样怎么样,你就会想到你自己有什么不对。
   我们很多的事情往往总不知道要求自己,总是要求别人;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总是希望别人做的事事都满你的意,怎么可能呢?我们每个人回想一下。有家庭生活的人,希望家庭所有的人都听你的话,家里人所想的一切问题,都跟你想的一样。我们出家人,没有家庭,住在寺院,住在佛学院,也希望常住的所有的事情都满我的意,老师教书满我的意,管事的人满我的意,一切的事情都不要违背我的意愿。怎么可能呢?一百个人就有一百条心,满了你的意就不大可能满第二个人的意,张三这么想,李四那么想,王五又是一个想法,怎么办呢?大家总要取得一些妥协,取得一些谅解,能做到大体上过得去就可以了。
  在生活中了生死,这一**就是我提倡的生活禅。修生活禅这一法,大家一听起来好像有些庸俗,但是你仔细思考一下,生活当中要有禅,要在禅悦当中生活,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而是最难最难的**。但是,你如果真正实行起来,那是最有味道的、最活的**,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用得上,都有力量。
   今天我讲的就是我们人类面对的两大问题——生死问题和生活问题。佛教的根本出发点是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来考虑,因为解决好了生活问题也就解决了生死问题,解决了生死问题也解决好了生活问题。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就是时时觉照,念念觉照。因为生死在念念中,所以需要念念觉照,一念相应就最容易,一念相应就能念念相应,如果你一念不相应,你念念都不相应,那就成了最难的**。希望大家能够很好地去思考,很好地去体会,真正做到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

发帖
1175
金币
2659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7-11-28
四禅定
出处:发布日期:2006-4-9 16:55:44录入:普润师父
四禅定』,即用以治惑、生诸功德之四种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故又称色界定。「禅」,禅那之简称,意译静虑,即由寂静,善能审虑,而如实了知之意。

此四禅之体为「心一境性」,其用为「能审虑」,特点为已离欲界之感受,而与色界之观想、感受相应。自初禅至四禅,心理活动逐次发展,形成不同的精神世界;或谓自修证过程而言,前三禅乃方便之阶梯,仅第四禅为真实之禅(真禅)。

四禅之差别,乃由所摄静虑不同,简述如下∶

1.初禅--虽已离欲界之恶不善法,而感受到脱离欲界之喜、乐,但仍有寻、伺的粗细分别之心理活动。

2.二禅--寻、伺已断灭,形成信根,称为内等净,由此所得之喜、乐,乃对此禅定自身之感受,故称定生喜乐。

3.三禅--舍去二禅之喜、乐,住於非苦非乐之「行舍」之境地,以正念、正知继续修习而产生离喜妙乐。

4.四禅--舍三禅之妙乐,称为舍清静,唯念修养功德,称为念清静,由此得非苦非乐之感受。

修习四禅定所得报果之色界天(即色界之初禅天、第二禅天、第三禅天、第四禅天),据《俱舍论》卷八、卷 八载∶

1.初禅天--此处已不食人间烟火,故无鼻、舌二识,但有眼、耳、身、意四识生起之喜乐二受和思惟能力。

2.第二禅天--无眼、耳、身三识,亦无思惟,但有意识及喜受、舍受相应。

3.第三禅天--唯有意识活动,与乐受、舍受相应。

4.第四禅天--唯有与舍受相应之意识活动。

前三禅天各有三天,第四禅天则有八天,合为色界十七天。

佛陀亦以禅定为最主要之行法,而於成道及涅盘之际,皆依四禅法而成就。


发帖
1175
金币
2659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7-11-28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愿以此功德,消除现宿业,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病者得痊愈,贫者得通达,孤苦得救济,愚者得智慧,人民得安乐!国家得繁荣!  


发帖
1175
金币
2659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7-11-28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愿以此功德,消除现宿业,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病者得痊愈,贫者得通达,孤苦得救济,愚者得智慧,人民得安乐!国家得繁荣!  


发帖
1175
金币
2659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7-11-28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愿以此功德,消除现宿业,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病者得痊愈,贫者得通达,孤苦得救济,愚者得智慧,人民得安乐!国家得繁荣!  


发帖
1175
金币
2659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7-12-01
古人云:淫人妻女者,人亦淫其妻女。邪淫是最要不得的。佛说众生平等,一切男子女人皆为人子女,十月怀胎而成,千辛万苦养大,岂可欺骗,玩弄,败坏,始乱而终弃?一切男子女人都会是别人的父母,岂能欺骗和玩弄,败坏而抛弃?不知会有多少怨恨,留于天地间,报于后代子女。阿弥陀佛。

发帖
1092
金币
2212
威望
2
贡献值
1
开心币
2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8-10-03

谢谢······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