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8848阅读
  • 77回复

再种福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175
金币
2659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7-11-11
转贴----

怎样使佛法和生活、工作相结合

作者:梦参老和尚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学佛之后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要如何才能把佛法和我们的生活与工作结合起来?若我们能把所学到的佛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这样学佛才有意义。现在跟大家讲“怎样能够使佛法和你的生活、工作结合在一起”。

  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佛法最了义的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证菩提果的过程,在家学佛工作忙,事情也多,要怎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证菩提果?如何把佛法跟你的工作及生活结合在一起来修行。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人、接触很多的事,遇到人该怎么处理?遇到事时,又该怎么处理?我想跟大家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要知道佛的涵义。“佛”,印度话叫“佛陀耶”,译成中文就是知觉的觉,觉悟的觉,就是觉悟;再浅显一点说,就是明白,你要是明白了,就是佛;要是不明白、糊里糊涂的,就是众生。学佛就是学觉悟、学明白的方法,用这个方法能使我们明白,使我们觉悟,我们就把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上,至于要怎么来运用方法呢?

  悲心与出离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第一、要有出离心,要怎样生起出离心呢?就是要认识这个世界,认识你当前所生活的环境,若是认识了当前所生活的环境,你就不会受环境的迷惑和伤害;能够随顺这个环境,使这个环境中生存的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都能够愉快安定,你就是行菩萨道了。

  这次我们在医院演讲,这所医院里所有的医生、护士、勤务人员都是在行菩萨道,这就是菩提心中的大悲心,要能对一切人慈悲,医生对待病人要付出大悲心,这个大悲心里头就要有智慧,没有智,大悲心就生不起来。这个大悲心是“爱见大悲”。当你看见那些失去工作能力,甚至失去生活能力的人,如病人、断气的人或植物人,你总能想到他们的痛苦。如果你能设身处地的用佛教导的方法去爱护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能认识痛苦是怎么来的,这样这个工作与环境,对行菩萨道、发菩提心的人而言,是一个特别好的环境,能够这样想,你对这个工作就能有耐心。特别是学佛的人,这就是你行菩萨道最具体的,最现实的一个环境。

  要发菩提心,首先要具足出离心,这个世界没有一样事情是快乐的,因为不快乐,你就不会贪恋。面对世间所有的事物,不会争名也不会夺利,不会去贪恋;因为你生起了更大的慈悲心,对你的患者就能爱护得更好一点,为了希望他能减少痛苦,就尽你的力量帮助他,这样你的大悲心就生起来了。

  但是发大悲心要有智慧,必须观照。因为我们都是凡夫,我们的耐心是有限度的,有一种烦恼特别重的患者,经常会骂医生、骂护士;还有植物人,你们如何爱护这些失去知觉的患者?这真正得要具足大悲心。你要随时发愿,愿他们能够恢复知觉,我们发愿是一回事,他们能否得到是一回事。这是走你自己的菩提道,发了这个心,这个心就是明白的心。

  菩提路与方便道

  上面讲过,“佛就是菩提,就是觉悟”,菩提也翻成觉悟。你要自己明白,也让一切众生都明白;但是从你发心走入菩提道,一直到达成就佛果,是很艰难的,路途非常长,不只是我们这个地球上所说的十万里、百万里。我们知道,念阿弥陀佛要往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要经过十万亿佛土,一个佛土有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大!地球只是小千世界当中的一个小洲,所以这条菩提道,路很长。你走这条道路,也有很多种,有智慧的人,就有方便善巧,方便道就多了。譬如护士在 照顾病人时,要想种种方法减少病人的痛苦,手术、麻醉……等都是方便道,有了方便道才能减轻病人的痛苦。

  学佛也一样,行菩提道,也有好多条道路通向菩提果,佛所教导我们的,要经常思惟,现在我们生存的现实生活及周围环境,都是苦的,这个世界本身就是苦,而且是在这里头忍受苦。为什么要忍受呢?这叫业不由己!不想忍受也不行!在忍受苦的当中,我们还要找出各种形式的快乐!一般人认为是快乐的事,但从佛学的道理来讲并不快乐,这就是一种苦的因,将来要受苦的果,如果你在这不快乐之中能产生一种快乐──求你的心安,心里的快乐,这就是佛所说的方便道。

  智慧与观照

  要怎样离苦?怎样得乐?在受苦或生病或受灾难等,种种不如意的时候,你要观苦,知道苦是无常的,这样你就能用智慧的力量去克服它。因为你知道这是无常,它不会常在你身上压迫,这样苦就会很快消失了。

  假使没智慧,又没大悲心,就无法忍受这些苦,反而把你的苦转嫁他人。就像抢劫犯或强暴犯,他们只想得到自身的快乐,若因缺钱而去行抢,那是苦上加苦,解决不了问题!如果人人都能学这种明白的方法,就不会自讨苦吃,不会苦上加苦。

  至于要怎么样才能减少痛苦呢?要观想。观想我们所受的都是苦,不受,可以不受吗?可以。要怎样才能达到不受的境界呢?不去贪求!少一点欲望!这需要观想,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就应当安心的付出自己所应付出的,得到自己所应得到的,不要另外去攀求,也不要占别人的便宜。遇到有人对我不好,侮辱我或骂我、轻贱或夺我的利益,损害我,我们应当忍他、让他。佛教导我们要忍,而这个忍并不表示我们卑贱,忍也不表示我们没跟他奋斗的能力,这种忍是一种智慧,让他是成就他,不让他再去造业,这里头就要有智慧。学习这种智慧时,你要先认识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并不是用贪嗔痴得到的就能保得住。保不住的,你知道无常,一切都是假的,人的寿命才多少年?最后不是什么也没有了。

  所以在医院里看得最清楚,你认识到了,就不会被迷惑,这样能使你的出离心更坚强,大悲心更坚固,智慧心更增长。但是这里头还有很多方便的道路,你想走这条道路,如何能忍下去呢?这必须得学,看看我们四周的那些榜样,那些有智慧的人是怎么做的,这些道友并不一定是出家人,有的学佛很多年,看他们怎么做,怎么付出,就向他们学习,照他们的样子做。我们最大的榜样是佛,因为他才是最究竟明白的人,我们照著他的话去实践,不会错的!这就是从发菩提心到证菩提果的方便道。

  慈、悲、喜、舍

  大悲心也是方便道的一种。我们经常说“慈悲喜舍”,“慈”就是想办法让别人快乐,让别人离苦,让别人欢喜。佛想了很多的办法,教你怎样离苦,离开苦你就得到乐,你对别人慈悲,照样是对自己慈悲。首先,你不烦恼,如果你经常笑脸迎人,对谁都不烦恼,谁惹你了,你也不烦恼总是欢喜心。如果你看到一位向你瞪眼的人,你的心情会如何?看到人家恭恭敬敬的,欢欢喜喜的对你,你的心情又如何呢?

  “喜”就是欢喜,就是你对人内心永远保持欢喜,这就很难了。任何忧愁或烦恼的事,你知道这都是假的,是一种现象,会损害你的慈悲心和智慧心,这就要观照了。通过观照,就能看得破,知道一切事物是无常的,就能忍受,就不会去争不去计较,能看破这个就不容易了。明白了还得放下,不要去执著,这样才能生起欢喜心。看破了,放下了,才能舍。若你能尽量发挥佛教我们的方法──“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你就能受用无穷。

  问题是,一听到“舍”大家可能慌;给别人几个钱、舍点衣物,是最基本的舍。我说的“舍”不是这个,而是舍去你的知见,当你看问题时,不要以为自己所说的都是对,听听别人的声音,这也叫“舍”。

  舍自己财物,得量力而为,有些人舍完了,就生烦恼,这是自不量力,不要过分,因为你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至于舍身或舍自己的家庭或眷属,那就更不容易了。就拿出家人来说,不管男女,发心落发的那一念,及至真正落发都是“舍”,这舍不容易啊!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念嗔恨心,一发脾气,丢身家性命的例子多得很!嗔心一起一百万个障门都开!由此可见这一念嗔恨心多可怕啊!因此你要舍,为什么“慈悲喜舍”的“舍”放到最后?就是因为舍不容易,特别是舍自己的身体或看法。人的主观意见通常是很深的,以为自己都是对的。我说这话不是说,看到别人不对也不争,而是需看因缘,得有方便善巧。有了方便智慧,就能适当的帮助,让别人能接受;不适当的帮助,徒增他人烦恼。有些人自己信佛之后,看到所有的人都想帮助他脱离生死轮回,劝他信佛。不要热心过头了,如果他没这种因缘,你怎么度也度不了。因缘得遇合,先得有那个因,这样你想帮助他的缘才能成就;如果他根本没有那个因,就算信佛了,你又怎样去帮助他,使他更进一步呢。

  一般人开始信佛的目的是,希望佛能帮他解决困难,菩萨能救度他,要是精进没退堕,佛菩萨就帮他发财;生病了,因为有佛菩萨的帮助,病苦就没有了,那是他未明佛法的意思。为什么有人求了,却没得到福报?过去没做过有福报的事,今生想要有福报、想发财、想得富贵,怎么可能呢?不可能的!你得先从这些方法学起,等你真正明白了,不必外求,就在于你自己的心,这点大家要特别注意!我们信佛之后,恐怕都是向外求,藉著外来帮助,最后还得明白你自己的心即是佛。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句话必须经过几道解释,才能使你相信自己的心。现在我们的心是妄心,不是真正佛的心。我们要先发菩提心,再行菩萨道,直到证得究竟,也就是证得自己的心。所以要有信心,既然信你的心,就用你的心来对治你的烦恼,对治那些痛苦、危险与恶难。自己能够救度自己,解救自己,当我们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时,最初就是信佛,佛是已经修行成就,已经究竟明白他的心!因此我们要向他学,学一切的菩萨,怎样能使这个心快一点明白,使我们不糊涂。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开始我就跟大家说过,学佛要跟你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譬如家庭主妇,在家得做饭、做菜给全家人吃,这是不是行菩萨道?是不是菩提心呢?如果你认为只是做饭、做菜,围着锅台转,那就不是菩提心,而是迷惑;如果你认为这是行菩萨道,你要照顾周围的众生,让他们吃了你做的饭,都能明白,能发心,能没三灾八难等痛苦;吃了你做的饭能发菩提心,渐渐行方便道,行菩萨道,渐渐能成佛;这样,你做饭就不只是做饭,而是供养众生,乃至使众 生都能得度。

  再说医生治病,治病能去掉身上的痛苦,这是物质上的,随便你怎么治,到老他一定得死,不论任何人都一定得死,这点是肯定的!你把这病治好了,只能减少他当时的一点痛苦而已,你不能让他不死,死是既定的,你应当怎么帮助他,发心让他恢复原来的自信,消灭他一些妄想烦恼和障碍呢?心病就得用明白的法,去对治他的糊涂病;身病要用药物,但没有药物能把病完全治好,只能多延续时间而已,不论你的势力有多大、财产有多少,你想呆在这个世界上不死亡,是不可能的。但人人都有这种迷惑,就是不相信另外有一种方法,能够使你明白,能够永远不死,这不是肉体而是心灵。

  这个“心灵”就是上面所讲的──真正的般若心。当你有智慧时,任何事都明白,都能知道前因后果的一切过程。我们今生所受的,有智慧的人就会观现在我受的,就是过去自己所做的。明白之后,看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你会感觉到一切平等平等,没有不平等的,自己做的自己受,有什么不平等的呢?我们心里不平,为什么坏人还能那么享受?而某人对人不错,布施行善,但他一生却坎坷,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智慧,不知道他过去多生以前做过什么,我们只是看到眼前这个样子。当你有智慧、明白了,你就知道原来这都是他过去生自己做的,现在他所受的是应该的,这样就叫平等。佛教所说的“平等”就是这样的说法,在因果律方面讲平等,自作自受的平等,这也就是菩提心行菩提道的一种方式。

  师父引进门、修行靠个人

  我介绍了很多跑道,但路要你们自己去走!就好像不论你从那个方向,都可以来到“荣民总医院”一样,不一定要走同一条道路,这就是一种观。并不是说这种观适合某人做,某人修一日就能成就;某人修就不能成就,不能成就的是因为他过去生没学过,或不是这个根机,那就换一个跑道,学另一种方法。

  修行,有很多种方法。有念佛、持咒、诵经、打坐、习褝观……,选择一种适合自己和自己相应的去做,但不论是那一种,都不要离开现实,不要离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不论你作什么工作,在你的工作本位上,把佛所教导的方法,把你所学到的佛法,运用在工作上,你会得到很好的效果。做任何事要专心一致的注意在这件事情上,不要这样做做、那样做做,手里做著这个,想的却是另一个,这样你的心不住,不住就是妄想心非常重。当你念经就住在念经上,学佛时就住在学佛上,当你护理病人时,就去护理病人,这就叫念住。

  不论做什么,你的念头就住在上面,这样事情就会做得很好。这个“住”的念头,是从佛那里学来的,这么做你就会得到一定的效果,这就叫“专心一致”。学佛如是,参褝也如是。坐褝时先把身调好,身调好,再调呼吸,呼吸调好再调心,这样才能静下来,才能渐渐的入。念经时也一样,读诵大乘经典时,一句一句的念,清楚明白的念,不要嘴念着经,心想到别处,妄想纷飞,这样就不能契入,也不会进入。

  当你看护病人时,一心一意看护病人,心住在看护上,若你是佛教徒,就用佛教的观点,把念经的功德回向他,减轻病人的痛苦。有没有人不专心呢?还是有的,那一行那一业都有,尤其是出家人要是都能专心上面所说的,早就成道业了,我说的这个方式,就是把佛所教导的道理,运用在一切时,一切处,这就跟你的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当中,你既不厌烦生活,也不贪恋生活。

  上面讲的“出离心”是厌烦,厌烦是不贪恋六亲眷属及世间这么多的众生。并不是我要走要出离了,他们干我什么事,我管不着,这就不是菩萨心了,大家能体会得到吗?

  除此,我们要有爱心,但是这个“爱”不是一般的爱,而是“大爱”。“爱”是慈悲心的一种,要如何发挥平等的精神,对一切人都如是。如果看到相貌长得很庄严的,就对他特别客气;看起来丑陋又脏又臭的,从你眼前经过,你就嫌他气味多,躲他远一点,这就不是平等心,学佛的人不应该有这种的心。我讲“平等心”、“爱心”、“慈悲心”,这都牵连到“出离心”,念念想出离,念念度众生,念念对这个世间不贪恋,念念舍去这个世界。大家都知道“家家观世音菩萨”,在极乐世界不是很好吗?观世音菩萨怎么会跑到娑婆世界来?他本来是男相,为什么会现女相呢?这就是他大慈大悲,示现女相度众生更方便一些!观世音菩萨的出离心具足成就了,他知道众生还没有出离心,所以就到这个世界来劝众生,不要再贪恋这个世界,要认识这个世界是苦,在这个世界找享受是没有的,一切受都是苦,你要“观受是苦”。

  刚才讲的心是“真心”,现在大家用的心是妄心,是妄想。念念在变,念念不住。我刚才讲“念住”,就是要把这个妄心止住,我们的妄心是念念不住的,所以心无常。

  “观心无常”是说我们的妄心,妄心不是住,不是常,它的变化太大了。一个人从早晨睁开眼睛,到晚上睡觉,一天之中多少念头生起?自己都不知道,也弄不清楚!除非有定力的修道者,才能够住,否则我们都随着环境转!外面的环境变,你也跟著变,所以要“观心无常常”。

  “观法无我”,“法”是指一切有形有相的,包括我们的身体在内。我说这个法是“有法”不是“无法”。“法”就是环境,各式各样客观的事物,不要把“我”摆进去,没有“我”。

  我们也承认“一切法无我”,但是就是不能悟入,不能领会,为什么说我们承认呢?我们说“我的眼睛,我的鼻子,我的耳朵”或“我的,我的,我的”,全是“我的”啊!并不是“我”,“我的”并不等同于是“我”,所以说这个身体是我,这是整体的我,但这是因缘和合的,你不得不承认,“我的眼睛”不是“我”,没有眼睛成了瞎子,“我”还是存在,聋子没有了耳朵,只是听不见而已,那是“我的”耳朵聋了并不是“我”聋了。整个身体,“我的”心、“我的”眼睛,不论那一部份都是“我的”,每个人说话都是这样,为什么呢?如果耳朵、眼睛不是“我”,这身体不是“我”,没有了这些,“我”在那里呢?因为这就是“无我”,根本就没有“我”,“我”是怎么来的?是一切法因缘和合而缘起的,这个不是真实的,当缘散灭了,“我”没有了,如是观一切无我,“我”还贪什么!“我”还执著什么?

  这样能使你看破一点,帮助你看的破、放的下。


发帖
1175
金币
2659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7-11-11
转贴---1印制佛经佛像。。。。。。。。有十种利益,前贴中已说,
2禁杀放生。。。。。。。。。。长寿祛病不被鬼禁
3布施斋饭。。。。。。。。。。衣食丰足
4立怨亲债主牌位。。。。。。。不被债主到取精气或因索债导致的横死
5读诵大乘经典。。。。。。。。解怨债,积功德
6布施钱财医药。。。。。。。。钱财丰足,不生病或少生病
7超度怨亲债主。。。。。。。。使事业顺利,少小人纠缠
8建经幡。。。。。。。。。。。回避凶神不吉之物
9供奉护法神。。。。。。。。。同上
10常诵圣号。。。。。。。。。。常得清静,化解冤孽,广积功德,必定成佛
发帖
1175
金币
2659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7-11-11
转贴---

智者的四句箴言 (觉修炼同此!)[转帖]


一位16岁的少年去拜访一位老的智者。
    他问:我如何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的愉快的人呢?
    智者笑着望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的很多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给他们多少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只好让他们那样好了。
    少年满怀虔诚地听着,脸上没有流露出丝毫得意之色。
    智者接着说:我送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
    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别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狂喜也就变得平和中正一些?
    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
    少年沉思了一会,说: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并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智者两眼发光,继续说道: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
    少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份地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和他人的核心领地?
    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留着你以后慢慢品味吧。
    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是一时体会不出。但这四句话之间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用什么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
    智者: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
    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
    后来少年变成了壮年,又变成了老人。再后来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都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因为他是一个愉快的人,而且也给每个见到过他的人带来了愉快。


发帖
1175
金币
2659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7-11-11
转贴---佛说婚姻-----经典对话
深夜,寺里一人一佛,佛坐人站。
 人:圣明的佛,我是一个已婚之人,我现在狂热地爱上了另一个女人,我真的不知道该
怎么办。
  佛:你能确实你现在爱上的这个女人就是你生命里唯一的最后一个女人吗?
  人:是的。
  佛:你离婚,然后娶她。
 人:可是我现在的爱人温柔,善良,贤惠,我这样做是否有一点残忍,有一点不道
德。
  佛:在婚姻中没有爱才是残忍和不道德的,你现在爱上了别人已不爱她了,你这样做是
正确的。


发帖
1175
金币
2659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7-11-11
人:可是我爱人很爱我,真的很爱我。
  佛:那她就是幸福的。
  人:我要与她离婚后另娶她人,她应该是很痛苦的又怎么会是幸福的呢?
  佛:在婚姻里她还拥有她对你的爱,而你在婚姻中已失去对她的爱,因为你爱上了别
人,正谓拥有的就是幸福的,失去的才是痛苦的,所以痛苦的人是你。

  人:可是我要和她离婚后另娶她人,应该是她失去了我,她应该才是痛苦的。
  佛:你错了,你只是她婚姻中真爱的一个具体,当你这个具体不存在的时候,她的真爱
会延续到另一个具体,因为她在婚姻中的真爱从没有失去过。所以她才是幸福的而你才是痛
苦的。
  人:她说过今生只爱我一个,她不会爱上别人的。
  佛:这样的话你也说过吗?
  人:我……我……我……

发帖
1175
金币
2659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7-11-11
佛:你现在看你面前香炉里的三根蜡烛,哪根最亮?
  人:我真的不知道,好像都是一样的亮。
  佛:这三根蜡烛就好比是三个女人,其中一根就是你现在所爱的那个女人,芸芸众生,
女人何止千百万万,你连这三根蜡烛哪根最亮都不知道,都不能把你现在爱的人找出来,你
为什么又能确定你现在爱的这个女人就是你生命里唯一的最后一个女人呢?
  人:我……我……我……

  佛:你现在拿一根蜡烛放在你的眼前,用心看看哪根最亮
  人:当然是眼前的这根最亮。
  佛:你现在把它放回原处,再看看哪根最亮
  人:我真的还是看不出哪根最亮。
  佛:其实你刚拿的那根蜡烛就好比是你现在爱的那个最后的女人,所谓爱由心生,当你
感觉你爱她时,你用心去看就觉的它最亮,当你把它放回原处,你却找不到最亮的一点感
觉,你这种所谓的最后的唯一的爱只是镜花水月,到头来终究是一场空。

  人:哦,我懂了,你并不是要我与我的爱人离婚,你是在点化我,
  佛:看破不说破,你去吧
  人:我现在真的知道我爱的是谁了,她就是我现在的爱人。
  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发帖
1175
金币
2659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7-11-11
转贴----

郁闍迦信佛十分虔诚。有一天,他请问佛陀:“佛陀!在家佛弟子要如何才能得到现生的安乐呢?”

  佛陀告诉他:“如果能做到四件事,在家佛弟子就能获得现生的福乐。”

  “那四件事呢?”郁闍迦问。

  佛陀说:“这四件事是:

  一、方便圆满:不论是务农、做工、畜牧、经商,或者是公务人员、教师等,一定要有谋生的正当技能,凭工作而得到生活。

  二、守护圆满:从工作中获得的财物,除了日常生活支出以外,要妥善保存,以免损失。

  三、善友圆满:要结交善友,切不可与凶险、放荡、虚伪的恶人做朋友。

  四、正命圆满:要量入为出,不可以奢侈浪费,也不可以过分的悭吝,要有合理的经济生活。”

  郁闍迦听了佛陀开示的安乐四法,如获至宝,欢喜赞叹佛化的人生最圆满。

发帖
1175
金币
2659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7-11-11
转`贴---人生短暂,一如轻烟与飞雾。有的人追求爱欲荣华,过着愚痴烦恼的生活;有的人断欲守空,过着清净清凉的日子。崇高与卑微,全在感情的一念取舍。我们在感情的生活里,要有忏悔的心情,觉得这件事我对不起某人,这个地方是我错了,这种情形是我疏忽了□□,日日忏悔,日日改进,性情胸襟自然能开阔,生活品质自然能提升,否则每天被感情牵制束缚,住在五欲六尘的牢狱中,不能超拔,不能解脱,那种瞋恚惊怖、垢秽怨祸的日子,实在是苦不堪言。忏悔心不但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并且能改变一个人的相貌。

  印度波斯匿王膝下,有一个面容丑陋的女儿,因为长得实在难看,即使贵为公主,恐怕也没有男子喜欢她。国王不得已,只好在贫民窟中找一位青年,赐予高官厚禄,让他与公主成亲。婚后,这个青年因为公主实在丑陋,见不得人,不敢带她出双入对的参加宫廷应酬,每次盛宴都是只身前往。日子一久,大家都觉得奇怪,怎么驸马爷老是不带公主出来,莫非公主美如天仙,怕别人看了怦然心动,所以深藏不出?有几个跟驸马交情好的官员决定一探究竟,商议把驸马灌醉,偷了他身上的钥匙,去他家拜见美貌的公主。

  被锁在家中的公主,因为感伤自己的丑陋使夫婿在人前抬不起头来,日日虔诚地在佛前礼拜,忏悔自己丑陋的业障。当她恳切忏悔的时候,说也奇怪,原本粗糙不堪合掌的双手,渐渐变得雪白润泽起来;那双瞻仰佛像的细眼,也慢慢变得晶莹美丽;而当她向佛陀倾诉心曲,求佛宽恕的时候,整个人忽然变得气质高雅,仪态优美。当那些官员偷窥见虔诚礼佛的公主时,一个个屏气凝神,见公主果然千娇百媚,国色天香,几乎看呆了。回去后纷纷数落青年驸马自私小气,藏美人于深宫之中。

  公主容颜转变的事情很快传到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的耳中,王及夫人雀跃不已,这完全是佛陀的慈悲,让他们能够重享天伦之乐。

  为了报答佛恩,他们一起来到只园精舍供养佛陀以及僧众。波斯匿王合掌问佛:“佛陀!请您慈悲开示,我的女儿前生究竟做了什么事,今生能够生在王家,享受荣华富贵,却又长得丑陋粗黑?”

  佛陀说:“一个人出生在这个世间,由于宿世所造的业,而有容貌的美丑。因此,罪福如影随形,绝不是偶然的。”

  于是佛陀为波斯匿王等叙说公主过去世曾经恶口轻慢证得果位的罗汉,后来公主知错,向罗汉求哀忏悔,因而得以灭罪的因缘。

  佛陀的开示增进了大家的信心,对于因果报应,供佛斋僧,信仰修行,再也没有一点怀疑的念头。


发帖
1175
金币
2659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7-11-11
转贴---般特比丘在佛陀座下修行多年,因为天性迟钝,闇愚不灵,佛陀曾派五百个证得罗汉果位的比丘天天教导他,经过了三年,竟然连一首偈语也记不住。佛陀非常怜悯他,把他叫到跟前,亲自教他一首偈语: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时。

  般特对佛陀的慈悲感激涕零,欣喜万分,刹时豁然开悟,这首偈语便念得朗朗上口。

  佛陀告诉他说:“你年纪这么老了,才会背一首偈子,别人早就耳熟能详,你不能以此为满足,现在我要为你解说它的意思,你要专心聆听。”

  般特于是专心聆听佛陀为他解说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绮语、恶口、贪心、瞋恚、愚痴等十恶业的过患,并且要他反省这十恶业是如何产生的,如何才能消除。

  佛陀进一步告诉他:“众生出入三界六道,仿佛车辆一样不停的轮转,上升天界,是由于不犯十恶业;下堕地狱,是由于犯了十恶业,如果能把十恶业净化为十善业,就能成就佛道。”

  佛陀耐心慈和的为他分析解说身、口、意所造的善与不善行为,以及一切无量微妙法义。般特突然悟道,当下证得阿罗汉果。

  过去般特的愚钝是众所皆知,现在才会一首偈语,怎么就突然悟道了呢?大家都感到讶异,纷纷请示佛陀。

  佛陀告诉大家:“学道不必贪多,能够彻底实行最为重要。般特虽然只了解一句偈的要义,但他能深契佛法的奥妙微义,一心直入,身口意三业清净无染,如同天界的纯金。世人虽然学得多,但是不求甚解,甚至只说不行,徒然扰乱心神,于道又有何益呢?”

  于是佛陀又说了一首偈语:

   虽诵千章,句义不正,

   不如一要,闻可灭恶。

   虽诵千言,不义何益?

   不如一义,闻行可度。

   虽多诵经,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诵经固然有功德,如果能够进一步听闻佛法,了解经义,并且付诸实践,化为生活,必能功德转大。


发帖
1175
金币
2659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7-11-11

转贴----咒的力量


咒的作用应该是被肯定的;它是用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语句所组成的符号,代 表著特定神明或佛菩萨的尊称和力量,从原始民族的宗教起即已发生。

咒语的出现,一般是透过所谓通灵者的媒介,由神灵所传授,而为民间所采用 ,不论东西方,都有咒语的流传、使用和信仰。在中国民间,符咒并用。符是用笔 绘成的符号,也是代表特定神明的灵力,所以,遇到一些小不如意事,以现代人所 称的民俗治疗法,也可以产生疗效,由所谓民间信仰的符咒力达到驱邪、避凶、趋 吉的目的。

在释迦世尊时代,也有少数弟子采用类似的咒术,而为佛所不许。佛灭之后, 佛教徒的分子渐渐复杂,有些本来就是外道的咒术师,皈依三宝而出家为比丘,故 在《四分律》卷二十七、《十诵律》卷四十六等,有用咒治病的记载。然依根本佛 法,应该是有病看医生,有灾难要忏悔、存善心、做善事,才是逢凶化吉、解冤释 结,消除业障最好的办法,所以,原则上并不重视咒语的使用。(请参阅拙著《世 界佛教通史》二一五及二一六页)

可是,以同一种特定的语句反覆地持诵,便会产生咒的力量,其中固然有代表 神明的灵力,重要的还是持诵者的心念集中之力。所以,持咒者持诵越久,效验越 强;如果能够专心一致,反覆持诵同一咒文,也能达成统一身心,从有念而至无念 的禅定效果。所以,后期的佛教,也不反对使用持咒的**,并且由于梵文的咒有 总持的意思,就是以一咒的咒法,统摄一切法,任何一咒语,只要修之如法,持之 以恒,都有相当大的效验。主要是因持咒兼带持戒、修定,产生慈悲心和智慧力, 必然能够去执著而消业障,这样也必定能感通诸佛菩萨的本誓愿力。

因此,什么叫咒王?以总持的意义说,任何一咒,持之得力,都是咒王;除了 邪法、邪咒,用来损人利己,或者是报复、报仇、泄愤等以害人为目的的咒术之外 ,都可以持诵。

早期的中国佛教,也不重视持咒,如果持咒便被称为杂修、杂行,故虽早在魏 晋时代,就已译出了「孔雀王经咒」;而「大悲咒」则在唐高宗时代就已翻译成了 中文,这都是密教最初传入中国的事。但直到宋朝,才被天台宗的四明知礼大师予 以提倡而普及。「楞严咒」在晚唐时期,即已流传于中国,却到了宋以后,随著《 楞严经》的普遍受到重视,才被各寺院所持诵。到了明末之际,所编成的《禅门日 诵》课本里面,开始收有许多的咒语。

因此,在唐、宋时代传到日本的佛教,并不流行咒语,除了密宗之外,也并不 重视咒语,他们的净土宗专门念佛,禅宗专门参禅,天台宗专门修止观,对我们近 代的中国佛教,大家都兼修持咒**的现象,日本佛教界会感到很奇怪。但是,在 中国民间因持大悲咒而得感应的例子,相当显著,所以,我们不可反对持咒**。 现在佛教所用的咒语之中,多半是神天的名字,和代表神力的尊号,这是因为 大乘思想,将一切善法的力量和产生功德的作用,都视为佛菩萨的权现和化现,所 以将一切神王、鬼王视为佛菩萨的代表。既然是佛教所用的咒语,一定有佛菩萨的 名号在内,也有皈敬三宝的语句在内,不过是用梵音的直译,而不是用汉语的义译 。比如说:「南无佛陀、南无达磨、南无僧伽」,便是皈敬三宝的梵语,如果持诵 「南无观世音菩萨」,那就成了语意明了的咒语。

真正持咒的人也讲咒音,最好是以梵语的原音发音,而且每一个音节在印度都 有它一定的意义和作用,所以,今人有说「阿(ㄛ)弥陀」的ㄛ最好能发音为「阿 (ㄚ)弥陀」不无理由。但是一切修持**,以心为主,音声是其次的,千百年来 中国人念「阿(ㄛ)弥陀佛」,并没有发生什么不良的后果或作用,也没有因此而 打了折扣的记录。大悲咒也是一样,今天的西藏人、韩国人、日本人、越南人和汉 人都持大悲咒,发音彼此各异,可是也能收有相同的效应。 所谓咒语的密付、密传,是那些被西藏佛教列为高层次的密法,即瑜珈密及无 上瑜伽密,有他们一定的仪轨和修法的程序,重于心理的引导,故需要师师相传。 普通运用的咒语则不需要。

今日的附佛法外道及自称上师的神鬼教,都有密法密传之说。在印度的各派外 道中也有这种现象,比如现在流行的超觉静坐,就有它的字诀密咒,台湾的一贯道 也有五字诀。对正常的社会而言,这种密法的流传,是不健康的现象。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