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165阅读
  • 77回复

再种福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175
金币
2659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50楼 发表于: 2007-11-14
 

第四章 心性

  我们把生命造作成黑暗狭小的笼子,却又把它当成整个宇宙,由于我们被关在这个笼子中,很少有人能够想象另一个面向的实存。贝珠仁波切告诉我们一只井底蛙的故事。

  有一天,有一只海蛙造访这一只终生没有离开水井的老蛙。

  「你是从哪里来的?」井底蛙问。

  「来自大海。」它回答。

  「你的海有多大?」

  「大得很。」

  「你是说像我的井四分之一大?」

  「大多了。」

  「大多了?你是说像我的井二分之一大?」

  「不!大多了。」

  「像……我的井这么大?」

  「不能相比。」

  「绝不可能!我要自己去看看。」

  它们一起出发,当井底蛙看到大海时,惊吓得脑袋爆炸。

 

  我在西藏的儿时记忆,虽已逐渐模糊,却有两个时刻仍然萦怀脑际,那是我的上师蒋扬钦哲对我传示了心性的本质。

  我本来不想透露这些个人经验,因为依照西藏人的习惯,我是不能这么做的;但我的学生和朋友却相信,把这些经验说出来必能利益众生,他们一直恳求我写成文字

  第一次发生在我六、七岁时。我们在蒋扬钦哲的房间内,后面悬挂着他的前世蒋扬·钦哲·旺波(Jamyang Khyentse Wangpo)的大画像。画中人物庄严而令人敬畏,当酥油灯闪烁不定地照在画像上时,更是令人肃然起敬。当我知道要发生什么事之前,我的上师做了极不寻常的事,他突然抱住我,把我举了起来,在我的脸颊上重重吻了一下。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的心整个空掉了,我沉浸在浓浓的柔和、温暖、信心和力量之中。

  第二次的场合比较正式,发生在洛卓卡珠(Lhodrak Kharchu)的一个洞穴中,西藏佛教之父莲花生大士曾经在这个洞穴禅修过。那时候,我大约九岁,我们正在朝礼西藏南部地区的途中,在洞穴中歇脚。我的上师把我找来,叫我坐在他面前,洞中只有我们师徒两人。他说:「现在我要将重要的『心性』传示给你。」拿起铃和小手鼓,他就唱起上师启请文,从本初佛一直到他自己的上师。然后,他做了心性的传示。突然瞪着我,抛过来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心是什么?」我整个人顿时被摄住了,我的心瓦解了,没有言语,没有名称,没有思想--事实上,连心都没有。

  在那个惊人的瞬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过去的思想已经死了,未来的思想还没有生起,我的思想之流被截断了。在那一个纯然惊吓之中,打开了一片空白,空白之中,只有当下的觉醒存在,那是一种毫无执著的觉醒,一种单纯、赤裸裸而基本的觉醒。即使是那么赤裸裸,那么了无一物,却散发出无限慈悲的温暖。

  那个时候的感受,多得无从说起!我的上师显然并不期待有答案。在我能够寻求答案之前,我知道并无答案可寻。我像被雷电击中似地楞在那儿,但是有一种深沉而光明的笃定,却在我心中涌起,这是我从未有过的经验。

  我的上师问道:「心是什么?」当时我觉得大家似乎都知道没有心这个东西,而我却是最后一个想去了解它的人。因此,即使是寻找心,也好象是荒谬得很。

  上师的传示,在我内心深处播下了种子。后来我终于知道这是我们的传承所使用的方法。不过,当时我并不了解这一点,才会觉得如此意外,如此惊奇,如此有力!

  在我们的传统中,介绍心性必须具足「三真」:真上师的加持、真学生的奉献,以及真传承的**。

  美国总统无法把心性传示给你,你的父母亲也不能,不管是多么有权势或多么爱你的人都办不到。只有充分体悟心性的人,拥有传承的加持和经验的人,才能把心性传示出来。

  而身为学生的你,必须发现和不断滋养开放性、视野、愿心、热忱和恭敬心,才能改变你整个心的气氛,并让你接受心性的传示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奉献」。否则,上师也许传示了,学生却认不出来。只有在上师和学生都同意进入那个经验时,才可能传示心性:只有在那一种心灵交会中,学生才可能了解。

  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几千年来,一再被试验,一再让过去的上师开悟的,就是同一种方法。

  当我的上师在我这么年幼时,就出其不意地把心性传示给我,可以说是十分不寻常的事。一般来说,都是在学生受过禅修和净心的初步训练之后才这么做。这种训练可以让学生的心成熟和开放,进而直接体悟真理。因此,在那个强而有力的传示时刻,上师可以把他对于心性的体悟(我们称之为上师的「智慧心」),导引到目前已经根器成熟的学生心中。上师只不过是把佛陀的真面目介绍给学生罢了,换句话说,唤醒学生了悟内在的觉性。在那种经验中,佛陀、心性和上师的智慧心三者融合为一呈现出来。而学生就在感恩的慈光照耀下,毫不怀疑地认识到在学生和上师之间,在上师的智慧信号学生的心之间,目前没有什么两样,过去没有什么两样,未来也不可能有什么两样。

  敦珠仁波切在他著名的证道歌中说:

 

因为当下的了悟就是真佛,在开放和满足之中,我发现上师就在我心中。当我们了解永无止境的自然心就是上师的本性时,执著、攀缘、哭泣的祷告或人为的抱怨都派不上用场了。只要歇息在这个纯真、开放和自然的境界中,我们就可以获得浑然天成的自我解脱。

  当你彻底了解你的心性和上师的心性并无分别时,你和上师就永不分离,因为上师与你的心性是合而为一的,总是以它的真面目呈现。还记得我小时候看到左顿喇嘛过世的情形吗?当他的上师应请来到他的病榻时,他说:「跟上师之间是没有距离的。」

  就像左顿喇嘛一样,当你体悟到上师和你不可分离时,心中就会生起强烈的感恩心和敬畏心,敦珠仁波切称之为「知见皈依」。这是从看到心性的知见而当下产生的恭敬心。

  此外,蒋扬钦哲仁波切还时常在教我佛法和替我灌顶时传示心性给我,后来,我也从其他上师接受到心性的传示。在蒋扬钦哲仁波切圆寂之后,敦珠仁波切非常疼爱和照顾我,我当了他好几年的翻译员,因而开启了我人生的另一个阶段。

  敦珠仁波切是西藏最有名的大师、神秘家、学者和作家,我的上师蒋扬钦哲仁波切经常提到他,赞美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大师,也是莲花生大士在这个时代的化身。因此,虽然我不曾亲近过他,却非常尊敬他。在我的上师圆寂之后,我年方二十出头,有一天,我前往喜马拉雅山中的卡林邦(Kalimpong)去拜见敦珠仁波切。

  在我到达他的寺院时,他一位最早期的美国学生,在那儿受教,因为没有好翻译来说明心性的教法,她正为此苦恼。敦珠仁波切一看到我进来,就说:「噢!你来了。好得很!你能帮她翻译吗?」于是我就坐下来,开始翻译。一坐就是一个小时,他的开示无所不谈,令人赞叹。我很受感动,也获得很多启示,不禁潸然泪下。我知道这就是蒋扬钦哲仁波切的意思。

  不久,我就请求敦珠仁波切对我开示。每天下午,我都会到他的住处,与他共度几个小时的时光。他的个子矮小,法相庄严,双手细滑,温柔如女人。他留着长头发,像瑜伽师般地扎了发髻;他的眼睛炯炯有神,带着神秘的幽默感。他的声音充满慈悲,柔美而稍带嘶哑。敦珠仁波切总是坐在铺着西藏毛毯的矮凳上,我就坐在他底下。我永远不会忘记他坐在那儿的模样,向晚的阳光,就从他背后的窗子洒了进来。

  有一天,当我正在跟他学法和修行时,我有了最惊人的经验。过去我学到的一切教法,似乎都发生在我身上,周遭的一切物质现象全部消失了,我非常兴奋,喃喃地说:

  「仁波切,……仁波切……发生了!」他弯下身来,充满慈悲的脸庞令我终生难忘,他安慰我说:「没有关系……没有关系。不要太兴奋。它终究既不是好也不是坏……」惊奇和喜悦让我浑然忘我,但敦珠仁波切知道,虽然美好的经验是禅修过程中很有用的里程碑,但如果有任何执著,它们就会变成陷阱。你必须超越它们,进入比较深层而稳定的根基:他充满智慧的话语,就将我带到那个根基。

  敦珠仁波切以他的教法,一再启发学生体悟心性;他的话点燃真切经验的火光。多年来,每天他都会教我心法,这种教授方法称为「指出」法。虽然我已经从我的上师蒋扬钦哲仁波切学到重要的教法,在我心中播下了种子;但施肥灌溉、让它开花的却是敦珠仁波切。当我开始传法时,是他的典范启发了我。

  此外,蒋扬钦哲仁波切还时常在教我佛法和替我灌顶时传示心性给我,后来,我也从其他上师接受到心性的传示。在蒋扬钦哲仁波切圆寂之后,敦珠仁波切非常疼爱和照顾我,我当了他好几年的翻译员,因而开启了我人生的另一个阶段。

  敦珠仁波切是西藏最有名的大师、神秘家、学者和作家,我的上师蒋扬钦哲仁波切经常提到他,赞美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大师,也是莲花生大士在这个时代的化身。因此,虽然我不曾亲近过他,却非常尊敬他。在我的上师圆寂之后,我年方二十出头,有一天,我前往喜马拉雅山中的卡林邦(Kalimpong)去拜见敦珠仁波切。

  在我到达他的寺院时,他一位最早期的美国学生,在那儿受教,因为没有好翻译来说明心性的教法,她正为此苦恼。敦珠仁波切一看到我进来,就说:「噢!你来了。好得很!你能帮她翻译吗?」于是我就坐下来,开始翻译。一坐就是一个小时,他的开示无所不谈,令人赞叹。我很受感动,也获得很多启示,不禁潸然泪下。我知道这就是蒋扬钦哲仁波切的意思。

  不久,我就请求敦珠仁波切对我开示。每天下午,我都会到他的住处,与他共度几个小时的时光。他的个子矮小,法相庄严,双手细滑,温柔如女人。他留着长头发,像瑜伽师般地扎了发髻;他的眼睛炯炯有神,带着神秘的幽默感。他的声音充满慈悲,柔美而稍带嘶哑。敦珠仁波切总是坐在铺着西藏毛毯的矮凳上,我就坐在他底下。我永远不会忘记他坐在那儿的模样,向晚的阳光,就从他背后的窗子洒了进来。

  有一天,当我正在跟他学法和修行时,我有了最惊人的经验。过去我学到的一切教法,似乎都发生在我身上,周遭的一切物质现象全部消失了,我非常兴奋,喃喃地说:

  「仁波切,……仁波切……发生了!」他弯下身来,充满慈悲的脸庞令我终生难忘,他安慰我说:「没有关系……没有关系。不要太兴奋。它终究既不是好也不是坏……」惊奇和喜悦让我浑然忘我,但敦珠仁波切知道,虽然美好的经验是禅修过程中很有用的里程碑,但如果有任何执著,它们就会变成陷阱。你必须超越它们,进入比较深层而稳定的根基:他充满智慧的话语,就将我带到那个根基。

  敦珠仁波切以他的教法,一再启发学生体悟心性;他的话点燃真切经验的火光。多年来,每天他都会教我心法,这种教授方法称为「指出」法。虽然我已经从我的上师蒋扬钦哲仁波切学到重要的教法,在我心中播下了种子;但施肥灌溉、让它开花的却是敦珠仁波切。当我开始传法时,是他的典范启发了我。

心与心性

  生和死就在心中,不在别处,这种教法至今仍具有革命性的佛教智慧。佛教认为心是一切经验的基础,它创造了快乐,也创造了痛苦;创造了生,也创造了死。

  心有很多层面,其中的两个比较突出。第一是凡夫心,西藏人称为sem。有位上师如此下定义:「拥有分别观念,拥有相对观念,会执著或拒绝外物的心,就是凡夫心。基本上,它会与一个『其他』相结合,与『某种事物』相结合,有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对待关系。」sem是散漫的、相对的、思考的心,凡夫心只能与一个投射的、假想的外界参考点互相作用。

  因此,sem就是会思考、谋划、欲求、操纵的心;会暴怒的心;会制造和沉溺于负面情绪和思想的心;必须持续以分割、构思和凝结经验等方式才能肯定、确认其「存在」的心。凡夫心不停在改变,也始终受到外在因素、习气和制约行为的影响,上师们把sem比喻为风口的烛火,被风吹来吹去,无法稳定。

  从某个角度来看,sem闪烁不定、执著、不停地干预别人的事;它的能量都耗费在向外投射上。有时候,我把它想成墨西哥的跳豆,或在树枝间不停跳动的猴子。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凡夫心却有一种错误而迟钝的稳定性;一种模糊而自我保护的惰性;一种习气深重像石头般的顽冥不灵。sem像诡计多端的政客那么机巧,疑神疑鬼,不相信别人。蒋扬钦哲写道:「擅玩欺骗的游戏。」我们就是在这种混乱、迷惑、没有规律、反覆无常的凡夫心作用下,不停地变化和死亡。

  另外,我们还有心的本性,也就是心的底蕴,是永远不受变化或死亡所触及的。目前,它就隐藏在我们的心中,在sem中,被我们急速变化的心念和情绪所蒙蔽。就好象一阵强风可以把云吹走,露出光芒四射的太阳和广阔的天空,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某种启发也可以让我们揭开且瞥见这种心性。这些灵光一现固然有许多深度和程度,但每一种深度和程度都可以带来某种了解、意义和自由,因为心性就是了解的基础。西藏语称为我rigpa,是指当下明智、清晰、辉煌和觉照的本觉。它可以说是知识本身的知识。

  请不要误以为心性只有我们的心才有,事实上,它是万事万物的本质。我们要一再地强调,体悟心性,就是体悟万事万物的本质。

  历史上的圣人和神秘家,用了不同的名词来修饰他们的开悟境界,给予不同的面目和诠释,但基本上,他们都是在经验根本的心性。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称为「上帝」;印度教徒称为「我」、「湿婆」、「婆罗门」和「毗湿奴」;苏菲教徒称为「隐藏的性质」;佛教徒则称为「佛性」。所有宗教的核心,都肯定有一个基本的真理,而这一生就是演化和体悟这个真理的神圣机会。

  我们一提到佛陀,自然就会想到乔达摩·悉达多太子,他在公元前第六世纪开悟,也在整个亚洲传示百万人口修持精神之道,即现在的佛教。不过,佛陀还有一个更深远的意义。任何人只要从愚痴中完全觉悟,并打开了他的广大智慧宝藏,都可以称为佛陀。佛陀就是彻底根除痛苦和挫折的人,他已经发现了恒常不死的快乐与和平。

  在这个多疑的时代里,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境界似乎就像幻想或梦境一般,是我们所无法企及的。我们必须牢牢记住,佛陀是一个人,与你我无异。他从来不说他是神,他只知道他有佛性--开悟的种子,而且任何人也都有佛性。佛性是每一个生命体与生俱来的权利。我常常说:「我们的佛性,就像任何一位佛的佛性那么好。」这是佛陀在菩提迦耶开悟时带给我们的好消息,很多人认为这个讯息极具启发性。他的讯息--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带给大家无穷的希望。透过修行,我们也可以开悟。如果不是如此,那么自古至今无数开悟的人们都不可能办到。

  据说,当佛陀开悟后,他最想要做的是显示给大家每个人都有心性,要大家完全分享他的体悟。但他也遗憾地知道,尽管他无限慈悲,我们还是很难开悟。

  即使我们也像佛陀一般具有佛性,我们却未看出来,因为它被我们的凡夫心包得密不透风。试着观想这里有一只花瓶,瓶内的空间与瓶外的空间一模一样,却被脆弱的瓶壁所分隔了。我们的佛心被包在凡夫心的瓶壁内。当我们开悟时,就好象花瓶破成碎片,「里面」的空间与「外面」的空间结合为一。它们合而为一:当下我们才发现,它们从未分离也并无二致,它们是永远相同的。

天空与云

  因此,不管我们是哪一道的众生,我们总有佛性,我们的佛性总是圆满具足。我们说,即使诸佛的无边智慧,也不能让佛性更圆满;而众生在似乎无边的混乱中,也无法污染到他们的佛性。我们的真性可以比喻成天空,凡夫心的混乱则是云。有时候,天空完全被云所遮蔽了,我们抬头往上看,很难相信除了云之外,还有其他。但只要我们搭乘飞机,就可以发现在云上有无垠的蓝空。我们原先认为它就是一切的云,变得如此渺小,远在我们底下。

  我们必须如此牢记:云不是天空,也不「属于」天空。它们只是悬挂在那儿,以稍带滑稽和无所归属的模样经过,从来不曾弄脏天空,或在天空画下任何记号。

  那么,这种佛性究竟在哪儿呢?它就在天空般的心性中,全然的开放、自由和无边无际。基本上,它简单和自然得不受污染或腐化,纯洁得甚至不能用净或垢的观念来形容它。当然,我们说这种心性有如天空,只是一种譬喻而已,可以帮助我们开始想象它无所不包的无边无际,因为佛性具有一种天空所不能拥有的性质――觉醒的光明灿烂。有道是:

佛性只是无瑕无垢的现前觉醒,

知晓一切,空无体性,浑然天成,清明圆净。

敦珠仁波切写道:

没有文字可以描述它,

没有例子可以指出它;

轮回没有使它更坏,

涅槃没有使它更好;

它未曾生,

也未曾死;

它未曾解脱,

也未曾迷惑;

它未曾存在,

也未曾消灭;

它毫无限制,

也不属于任何类别。

纽舒仁波切(Nyoshul Khenpo Rinpoche)说:

深广而宁静,

单纯而不复杂,

纯净灿烂光明,

超越思议的心;

这是诸佛的心。

其中无一物应消除,

无一物应增添,

它只是自然洁净地看着自己。

 

四种错误

  为什么连想象心性的深奥和殊胜,人们都会觉得那么困难?为什么对许多人来说,心性显得如此怪异,不可思议呢?佛法提到四种错误,让我们无法当下就体悟心性。

1.心性太接近我们了,让我们无法认识它,就好象我们看不到自己的脸一样,心很难看见自己的性质。

2.心性深奥得让我们探不到底。我们不知道它有多深;如果我们知道它有多深,就应有某种程度的体悟。

3.心性单纯得让我们无法置信。事实上,我们唯一要做的是:相信心性时时刻刻都呈现着赤裸而纯净的觉醒。

4.心性美妙得让我们无法容纳。它的浩瀚无边,不是我们狭隘的思考方式所能意会。我们简直无法相信它,我们也无法想象觉悟竟然是我们的心的真性质。

1.心性太接近我们了,让我们无法认识它,就好象我们看不到自己的脸一样,心很难看见自己的性质。

2.心性深奥得让我们探不到底。我们不知道它有多深;如果我们知道它有多深,就应有某种程度的体悟。

3.心性单纯得让我们无法置信。事实上,我们唯一要做的是:相信心性时时刻刻都呈现着赤裸而纯净的觉醒。

4.心性美妙得让我们无法容纳。它的浩瀚无边,不是我们狭隘的思考方式所能意会。我们简直无法相信它,我们也无法想象觉悟竟然是我们的心的真性质。

  西藏是一个几乎投注全部心力于追求觉悟的地方,如果上述四种错误的分析适用于西藏文明,则对于几乎投注全部心力于追求愚痴的现代文明而言,该是十分合适的。现代文明对于心性毫无认识,作家或知识分子几乎不曾写过有关心性的书;当代哲学家不直接谈心性;大部分科学家全然否认心性存在的可能。在大众文化中,心性毫无立足之地,没有人唱它,没有人谈它,电视也不播它。我们所受的教育,几乎都在告诉我们,除了五官所能认知的世界之外,一切都不是真实的。

  虽然现代人对于心性的存在,几乎是全盘否认,但有时候我们还是会瞥见心性。这些启发性的时机,可能是在欣赏一首优美的曲子,或徜徉在宁静清澈的大自然中,或是品尝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当我们看雪花翩翩飘下,或看到太阳从山后缓缓升起,看到一束光线神秘飘渺地投进屋内,都可能让我们瞥见心性的存在。这些光明、安详、喜悦的时刻,都曾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而且奇妙得令人终生难忘。

  我认为有时候我们确实对这些灵光一现有着一知半解,但现代文明却没有提供给我们彻底了解的氛围或架构;更遭的是,现代文明不仅不鼓励我们探讨这些经验以及它们的来源,还有意无意地要求我们拒之于千里之外。我们知道,即使我们想把这些经验与别人分享,也没有人会当真。因此,我们忽略了这些可能是生命中最有启示性的经验。这或许是现代文明最黑暗、最令人困扰的部分,对于「我们到底是谁」这个问题,非但一无所知,还抑制这方面的研究。

往内看

  且让我们完全转换另一个角度,不要只是从单一方向来看。现代文明教我们花费生命去追逐我们的思想和投射,即使在讨论「心」的时候,所谈的也只是思想和情绪而已;学者们在探讨他们所想象的「心」时,看到的也只是到心的投影。心是所有投影生起的地方,却没有人曾经真正到心里面去,这就产生了悲剧的后果。莲花生大士说得好:

即使大家所谓的「心」普受尊敬和讨论,但它还是不曾被了解过,或是被误解,或是一知半解。

因为心不曾被正确了解,如同它自己不了解自己一般,所以产生了不可胜数的哲学观念和主张。更有甚者,因为一般人不了解、不认识他们的自性,所以就继续在三界六道中流浪,经验痛苦。

因此,不了解自己的心是严重的错失。

即使大家所谓的「心」普受尊敬和讨论,但它还是不曾被了解过,或是被误解,或是一知半解。

因为心不曾被正确了解,如同它自己不了解自己一般,所以产生了不可胜数的哲学观念和主张。更有甚者,因为一般人不了解、不认识他们的自性,所以就继续在三界六道中流浪,经验痛苦。

因此,不了解自己的心是严重的错失。

  现在我们该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很简单。我们的心有二个立场:往外看和往内看。

 

 

  现在让我们往内看。

  改变看的方向虽然只是一椿小事,结果却截然不同,甚至还有可能避免这个世界的种种灾祸威胁。当更多人了解他们的心性时,他们将会珍惜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多么美好,并乐意为保存这个世界而奋斗。很有趣的,西藏文的「佛教徒」念成nangpa,意译为「内省的人」――从心性而非从外面找真理的人。佛教的一切教法和训练,都只针对一个目标:往内看心性,因而摆脱死亡的恐惧,帮助我们体悟生命的真相。

  往内看需要我们极大的敏锐和勇气,等于全盘改变我们对于生命和心的态度。由于我们一向耽于往外求取,以致于无法接触到我们的内心生命。我们不敢往内看,因为我们的文化不曾告诉我们,这样做会发现什么,我们甚至还相信,往内看会有发疯的危险。这是我执的最后一种,也是最有力的阴谋,阻止我们发现自己的本性。

  因此,我们把生命变得如此刺激热闹,以免自己冒险地往内看,甚至连禅修的观念,都会把人们吓坏;当他们听到「无我」或「空性」等名词时,便以为经验那些境界就好象被丢出太空船,永远在黑暗、凄冷的虚无中飘浮一样。这可以说是最荒谬绝伦的误解。但在一个追求散乱的世界里,默然和寂静却会吓坏我们;我们以吵杂和疯狂的忙碌让自己不要安静下来。检视我们的心性,已经成为我们最不敢去做的一件事了。

  有时候,我想我们不敢坦诚质问「我们是谁」这个问题,是因为害怕发现另有真相。这种发现将如何解释我们的生活方式呢?我们的朋友、同事,将如何看待这些新发现?有了这些知识,我们该怎么做呢?有了这些知识,接着而来的就是责任。这好象牢房的门被冲开了,囚犯还是宁愿选择不要逃走!

觉悟的诺言

  在现代世界中,只有极少数人具有了悟心性的品质。因此,即使要我们想象觉悟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觉悟者到底是怎么样的人,都是难事;如果要我们开始想象我们自己也可以觉悟,那就更难。

  我们的社会,虽然极力强调生命和自由的价值,事实上却认定我们只应追求权力、性或金钱,时时刻刻都需要逃避与死亡或真实生命的接触,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或我们认为自己可能有潜力时,我们自己都不能相信;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有精神转化这一回事了,我们都会认为只有过去的大圣人和上师才办得到。达赖喇嘛经常提到,在现代世界中,许多人都缺少自爱和自尊,我们整个展望,都建立在自己的能力有限的错误信念上。这就否定了我们有可能觉醒的一切展望;更可悲的是,违反了佛法的中心思想:我们本来是圆满具足的。

  即使我们要开始想自己有觉悟的可能性,如果没有人开示心性**,或告诉我们绝对有可能体悟心性,只要一看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心思完全是愤怒、贪婪、嫉妒、怨恨、残酷、欲望、恐惧、焦虑和纷乱,就会永远扫除觉悟的任何希望。

  然而,觉悟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而且地球上还有觉悟的大师活着。当你面对面见到一位大师时,你将会打从内心深处受到震撼和感动,你将会了解过去你认为只是观念性的字眼如「光明」、「智慧」,其实是真的。今日世界虽然危机重重,却也很令人鼓舞。现代的心灵慢慢接触到各种实相。像达赖喇嘛和德蕾莎修女这些大师级人物,都可以在电视上看到;许多东方大师都来到西方访问和教授;来自所有神秘传统的书籍,正赢得越来越多的广大读者群。地球的悲惨情况,正在逐渐唤醒人们,进行全球性的改造。

  诚如我前面所说的,觉悟是真实的事;不管我们是谁,每个人都可以在适当的环境及如法的训练下,体悟到心性,因而了解我们本身就有不死和永远清净的本性。这是世界所有神秘传统的诺言,而有无数的人实现了这种心性,过去如此,现在如此。

  这个诺言的妙处是:心性不是身外物,不是怪物,不是精英才有,而是一切人类都有;大师告诉我们,当我们体悟心性时,它是出乎意料的平常。精神方面的真理,并不是刻意经营的,也并不神秘,完全是一种常识。当你体悟心性时,迷惑被一层一层剥掉了。你并非真的「成」佛,只是逐渐不再迷惑而已。成佛并非变成全能的精神超人,而是终于成为真正的人。

  有一支最伟大的佛教传统,称心性为「平常的智慧」。我不能更充分表达它:我们的真性和一切众生的自性,并没有什么不寻常。讽刺的是,我们所谓的平常世界才真正的是不平常,因为我们对轮回世界的迷惑景象,产生了疯狂的、刻意营造的幻觉。就是这种「不寻常的」景象,让我们看不见「平常的」、自然的、人人本具的心性。设想诸佛现在就看着我们:对于我们无可救药的混乱情况,诸佛会感到多么讶异而伤心啊!

  因为我们庸人自扰地把事情搅得这么复杂,有时候当上师传示心性**时,我们都嫌它简单到不足以相信。我们的凡夫心告诉我们,这不可能是心性,心性应该不止于此。它应该是比较「荣耀的」,灿丽的光芒在我们四周的虚空闪烁着,金发飘逸的天使翩然而下迎接我们,然后是深沉的巫师声:「现在你已经听到了心性**。」事实上,这种剧情绝对是子虚乌有的。

  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我们过分强调智力,所以我们就想象觉悟需要高度的聪明才智。事实上,许多聪明才智反而是障碍。有一句西藏谚语说:「如果你太聪明了,就会完全抓不到重点。」贝珠仁波切说:「逻辑的心似乎有趣,却是迷惑的种子。」人们也许沉醉于他们的理论,却可能失掉每一件事的重点。我们西藏人说:「理论就像衣服上的补钉一样,有一天会掉的。」让我告诉你一个令人鼓舞的故事:

  十九世纪的一位上师,他有一位笨头笨脑的徒弟。上师一再地教他,对他开示心性,这位徒弟还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上师有点火,就对徒弟说:「看,我要你把这一大袋的大麦背到山顶,一路上你不可以停下来休息,你必须一口气走到山顶。」这位徒弟是个头脑简单的人,但他对上师却有不可动摇的恭敬心和信心,就完全依照上师的话去做。袋子很重,他背起袋子,开始爬上山坡,不敢停下来。他只是不停地走路,袋子却变得越来越重,他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爬到山顶。放下袋子,整个人颓然倒地,虽然精疲力竭,却十分舒畅。他感受到清新的山风拂面而来。一切障碍就此瓦解了,而他的凡夫心也跟着瓦解。一切万物似乎都停下来。就在那一刹那,他突然体悟到他的心性。心想:「啊!这正是上师一直在告诉我的。」于是跑回山下,不顾任何禁忌,就冲进上师的房间。

  「我已经明白了……我确实明白了!」

  他的上师若有所指地对他说:「这么说来,你有一趟有趣的登山之旅?!」

  你也可以有那位徒弟在山顶上的经验,就是那种经验,将带给你与生死讨价还价的大无畏。但什么是最好、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呢?第一步是练习禅坐。禅修可以净化凡夫心,揭穿它的假面具,除尽习气和迷惑,让我们能够在因缘成熟时认清我们的真面目。

发帖
1175
金币
2659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51楼 发表于: 2007-11-14

十二因缘
出处: 发布日期:2005-10-26 11:57:29 录入:普润师父

梵语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十二种因缘生起之意。又作二六之缘、十二支缘起、十二因缘起、十二缘起、十二缘生、十二缘门、十二因生。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一)阿含经所说根本佛教之基本教义,即:无明(梵avidya^ )、行(梵sam!ska^ra )、识(梵vijn~a^na )、名色(梵na^ma -ru^pa )、六处(梵s!ad! -a^yatana )、触(梵spars/a )、受(梵vedana^ )、爱(梵tr!s!n!a^ )、取(梵upa^da^na )、有(梵bhava )、生(梵ja^ti )、老死(梵jara^ -maran!a )。据长阿含卷十大缘方便经载,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所集,是为此大苦阴缘。即此十二支中,各前者为后者生起之因,前者若灭,后者亦灭,故经中以(大一·六七上)‘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中略)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之语,说明其相依相待之关系。即一切事物皆具有相依性,皆由因、缘所成立,故说无常、苦、无我。

 在阿含经典中,除十二缘起说之外,另有十支、九支、八支、七支等缘起说,广义而言,彼等皆含摄于十二缘起说中。又杂阿含经卷十二谓,缘起法乃永恒不变之真理,佛观察此真理而开悟,并为众生开示此法。又若自有情生存之价值与意义方面观察十二缘起之意义,则指人类生存之苦恼如何成立(流转门),又如何灭除苦恼而至证悟(还灭门)。即有情之生存(有)乃由识(精神之主体)之活动开始,识之活动成为生活经验(行),复由活动之蓄积形成识之内容。然识之活动乃识透过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六处)接触认识之对象(即一切心、物[名色]),此系主观上感受之事。凡夫之识以无明(对佛教真理无自觉)为内相,以渴爱(求无厌之我欲)为外相,渴爱即识之根本相,且发展而取一切为我,成为我执(取),故由此染污识之活动所薰习之识,必应经验生、老、死等所代表之人间苦、无常苦。反之,圣者因灭无明及渴爱,故人间苦亦灭。

 (二)对十二缘起,俱舍论卷九举出如下四种解释:(1)刹那缘起,即一刹那间心中具足十二支,例如因贪心而起杀生之瞬间,在彼时刹那间心中充满愚痴、无明,故有行杀之意愿产生。(2)连缚缘起,即此十二支连续不断,形成前因后果之关系。(3)分位缘起,例如三世两重因果之解释,即十二支分乃表示有情生死流转之过程及其状态。(4)远续缘起,指十二支之连续缘起可远隔多世。有部采用分位说(三世两重因果),即无明与行是于过去世起烦恼造业时有情之分位,指身心(五蕴)而言。依此过去世之二因,心识始托生母胎之刹那,其有情之分位为识;托生之第二刹那以后,六根未备之分位为名色;胎内六根具足之分位为六处;出胎后但有接触感觉以至二、三岁为止,其分位为触;四、

五岁至十四、五岁间感受性极胜,分位为受;以上从识至受,称为现在世之五果。

 其后,爱欲强烈之十六、十七岁以后为爱;贪着心胜之三十岁以后为取;如此造业之分位为有;以上三者,称为现在世之三因。由此因感生未来世之分位为生;此后至死为老死,以上二者属未来世之二果。类此,分为过现未三世,再立二重之因果,此

谓三世两重因果,如上表所示。

 因中含摄惑、业,果即是苦,故十二缘起摄于惑业苦之三道,而因果不断,无始无终。经部不赞同有部之说,主张无明绝非单指过去之无智,亦非指五蕴而言。

 (三)据成唯识论卷八所载,无明至有为因,生、老死为果,故立一重因果。然因与果必须异世,从而立二世一重因果。无明与行两支系由识至受之五支的因,故二支为能引支,五支为所引支,此七支亦总称牵引因。以爱、取、有三支为因,能生未来之生与老死两支,故三支称能生支或生起因;生、老死称所生支或所引生。

 (四)天台宗立思议生灭、思议不生不灭、不思议生灭、不思议不生不灭等四种十二因缘,以此配于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圆教称十二因缘为佛性,即表示依缘而生之现象无非是中道之理。

 观十二缘起,与四谛观同为佛教重要之观法,据传释尊因观此而开悟证果。据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依无明而行等顺次观迷之生起者,称为杂染顺观;于老死等支各立苦集灭道四谛,从老死逆次观迷之生起者,称为杂染逆观。由无明灭则行灭等顺次观悟之现成者,称为清净顺观;由老死灭而生灭等逆次观悟之现成者,称为清净逆观。

 据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四所说,观迷生起之流转门系除无明、行外之十支,观悟现成之还灭门则系观十二支。然依巴利文律之大品,流转门为顺观,还灭门称为逆观,至今仍采此说。且天台宗指出,依三世两重、二世一重、刹那一念三种十二因缘观,各依序可破断见(包含常见)、着我见、性实见等三种见解。[中阿含经卷十涅槃经、卷二十四大因经、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六重品’、卷四十六放牛品、法华玄义卷二、法界次第初门卷中]

发帖
1175
金币
2659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52楼 发表于: 2007-11-14
无为法
出处:发布日期:2006-4-9 13:20:16录入:普润师父

指离生灭为作的无因无果之法。《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六(大正27·392c)︰‘若法无生无灭,无因无果,得无为相,是无为义。’《俱舍论》卷六(大正29·35a)︰‘无事法云何?谓诸无为法。言无事者谓无体性。毗婆沙师不许此释。若尔彼释事义云何?(中略)说因名事,显无为法都无有因。是故无为虽实有物,常无用,故无因无果。’

小乘说一切有部认为无为法有三类,是为‘三无为’(梵tri^n!y asam! skr!ta^ni)。此三者即︰

(1)虚空无为︰谓虚空容受万物,无障无所障。《俱舍论》卷一(大正29·1c)︰‘虚空但以无碍为性,由无障故,色于中行。’其意即谓虚空但以无碍为其体性,不问事物存在与否,皆遍满一切处,不障他物,亦不为他物所障,是其体常住不动的无为法,令一切色法得于其中存在、活动。

(2)择灭无为︰又作‘择力所得灭’、‘择灭’,指依智慧简择力断烦恼,所显的一种寂灭真理,如涅槃、解脱即是。依《俱舍论》卷一所载,‘择’即拣择之意,一一拣择四圣谛而证得的寂灭真理,称为择灭;又说择灭以离系为性,诸有漏法远离系缚时,证得解脱,名作择灭。又,‘离系’指脱离烦恼的系缚,脱离无明的系缚。诸相寂灭的真理显现,即为择灭无为。

(3)非择灭无为︰指‘诸法由于缘缺而灭’所显的一种灭体,此灭并非依据智慧简择力,故名非择灭。《俱舍论》卷一(大正29·1c)︰‘永碍当生,得非择灭,谓能永碍未来法生。得灭异前,名非择灭,得不因择,但由阙缘。’凡物生来必是由未来而现在,由现在而过去的次第;然若缺可生之因缘,则得非择灭无为法,未来永远停止,毕竟不生。例如眼识与意识倾其全力共专注于色境时,同一时间内的其余声香味触诸境一时俱灭,其时虽有耳而不能闻声,乃至虽有身而不能触境,因为眼及意识注色境时,身等诸识住在未来世,没有生起的可能,而且是永远的不生,即使眼识灭后耳识于第二刹那复生,但已不是前一刹那的耳识了。此灭并非依智慧拣择力所得,故称为非择灭无为。

此外,大乘唯识宗又有‘六无为’之说。如《成唯识论》卷二,即将无为法假立六名加以说明。此六者即︰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合称为‘六无为’(s!adasam!skr!ta)。

(1)虚空无为︰指离烦恼、所知障而显现的真如,此真如无有障碍,犹如虚空,故称虚空无为。

(2)择灭无为︰此乃就断障而立名。择灭乃离系之意,指离一切有漏之系缚而彰显之真理,故称择灭无为。《唯识论述记》卷二(末)云(大正43·291b)︰‘由无漏慧简择力故,灭诸杂染。(中略)即此真如名为择灭,即由慧力方证会故。’

(3)非择灭无为︰指真如之自性本来清净,离诸杂染,非由无漏智之简择力,故称非择灭无为。此乃大乘之解释。又,有为法之缘缺而不生,此不生之灭所显现之真如,名非择灭无为,亦非无漏智之简择力故。此为小乘之解释。《成唯识论》卷二云(大正31·6c)︰‘不由择力,本性清净,或缘阙所显,故名非择灭。’

(4)不动无为︰指第四静虑所显现的无为。因第四禅只有舍受,离苦乐二受,故名不动;而于苦乐受之灭处所显现之真理,名不动无为。

(5)想受灭无为︰指灭尽定所显现的无为。‘想’乃想之心所,‘受’指舍受,灭尽定时灭尽许多心所,于加行时,作意灭想受,故名想受灭无为。

(6)真如无为︰《成唯识论》卷九云(大正31·48a)︰‘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即约真实如常之义,而名真如。

又,此六无为亦出于《百法明门论》。《五蕴论》则将‘不动无为’及‘想受灭无为’摄于‘择灭无为’之内,而说‘四无为’。《瑜伽论》、《杂集论》、《显扬论》等,则于‘真如无为’之中开出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真如三者,而说‘八无为’。实则真如之体平等无别,说四、说六、说八皆只是依所显之义别而假立,无有不同。

◎附︰印顺《性空学探源》第三章第三节(摘录)

无为法,大众分别说系说得很多;说一切有系也讲有三种。兹约安立意义的不同,分几类说明。

有部建立择灭、非择灭、虚空三种无为。在阿含经中,只说爱尽离欲离系所得的诸法不生的择灭无为。其他的无为,在根本圣教中是找不到根据的。不过,阿含说无为的定义是‘不生不灭’;那么,其他含有这种定义的法,就都可说是无为。因此,无为法就多起来了。有部的三种无为,比较是初期的;择灭与非择灭,为各学派所共许的(大众系及分别说系化地部的两家九种无为中都有这三种。《舍利弗毗昙》及案达罗学派的九种无为,只有择非择灭)。(中略)现在只说虚空与非择灭两种无为。

《俱舍论》卷一说︰‘虚空但以无碍为性,由无障故色于中行。(中略)永碍当生得非择灭,(中略)缘不俱故,得非择灭。’依有部的思想,虚空无为,近乎现在所说的‘真空’;不是身眼所感触到的虚空,而是物质生灭中的能含容性,是本来如此的真常性。它不是物质,而与物质不相碍;而且,没有这虚空,物质就无法活动。不过,根本圣教中所说的虚空并不如是,如六界中的空界、空无边处的空,都是指有情组织中的空隙,并没有说到无为的虚空。有部学者似乎有见于此,所以他们分虚空为两种︰一是可见的,如六界中的空界,是有为色法。二不可见的无障碍性,才是虚空无为。印度外道所说的五大中,就有空大;佛教中的虚空无为说,或者和他们有所关涉影响。《中阿含》所说的虚空,就可使人生起分歧的见解。如卷五十说︰‘此虚空,非色,不可见,无对。’而第四十卷却说︰‘空无所依,但因日月故有。’一说虚空是无障碍不可见,可引发无为性的见解;一说因光明故,得知有虚空,很可引发空是色法的见解。

大众系的案达罗四部执云︰空是行蕴所摄(《论事》十九品二章)。他们否认空大的无为性,而说虚空是有为的行蕴所摄;空是由色法之否定而显现,是可见可触;虚空既可为眼识所见、身识所触,可见是有为行蕴所摄的。《成实论》卷十三也引到他宗所说虚空以色处(十二处中的色处)为性的主张。如说︰‘经中不说无为虚空相,但说有为虚空相;所谓无色处名虚空。’执着虚空是无为的质难说︰假使如你所说的虚空是有为色法,色的定义是‘变碍’;那末,第一,色法的虚空也有质碍性,应该要障碍其他色法的生起,不能含容其他的色法了。第二,虚空也要像一般色法一样的要变坏毁灭才对;事实上却不曾听说虚空毁坏过。可见虚空是无为法。主张虚空是有为色法者的答覆说︰虚空是因色的否定而了知的,是眼识身识的所缘境,所以可说是色法。同样的,虚空也如其他色法是有起灭的。《顺正理论》卷十七说︰‘或应许此(虚空)是有为摄,如筏蹉子。’筏蹉子就是犊子的梵名;那么这虚空是有为色法所摄的见解,也就是犊子的主张,本来犊子系与《舍利弗毗昙》确是有关系的,照《大智度论》说,这还称为犊子毗昙呢!而《舍利弗毗昙》是明白揭示着虚空是有为的主张。

经部师及成实论师,承认虚空是无为,但不像有部的主张实有无为性。《成实论》卷十三标明论主自己的主张说︰‘虚空名无法,但无色处名为虚空。’

《顺正理论》卷三说︰‘彼上座及余一切譬喻部师咸作是说︰虚空界者不离虚空,然彼虚空体非实有,故虚空界体亦非实。’他们的意思说︰虚空是色法的否定,显出它的本来没有。没有的,不能说是有为,故归于无为;这无为是否定性的,不是真实性的无为。

这三家对虚空的异解,互相诤论著;但在理论上,各家都有着困难。这,要到大乘空宗,才能圆满建立。

非择灭无为,是一切学派共许的,《婆沙》说︰因缘错过了,不能再生起,叫做非择灭无为。法的所以不生,不是像择灭之由智慧离欲的力量使它不生,只是缘阙所以不生。非择灭的意义是消极的,不是积极的。但后期萨婆多学者在‘一切实有’的前提下,把它强调立为实有了。如《顺正理论》卷十七说︰‘有法能碍’;说是由于一种真实的非择灭法,能障碍他法的生起。其实,正理论主的强调实有,是违反《婆沙》的本意了。

此外,分别论者另说有三种灭,如《婆沙》卷三十一说︰‘择灭、非择灭、无常灭(中略)皆是无为,如分别论者。’这三种灭,择非择灭,是大家共许的,上面已经说过。至于无常灭的主张,有部他们是反对的。有部说生住无常都是有为法;灭相(无常相)是有为三相(或四相)之一;从毁灭过程到毁灭完了,只是缘起法的变易;完了,并不就是没有,只是有为存在的否定,所以还是有为法。同时分别论者的无常灭无为,与经中有为缘起支中老病死支的意义有些相违。不过,根本佛教中所说的择灭与无常灭,确有许多同义;有些地方就拿无常灭来成立择灭涅槃。‘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以生灭故,寂灭为乐’,这个很常见的偈颂,就是一个例子。我们可以拿燃灯草为譬喻︰第一根灯草烧完了,第一根灯草的火也就随着灭了;赶快接上第二根灯草燃起,等到第二根燃完了,第二根的火也就随之灭了;如果我们第三根第四根灯草继续不断的接上去,维持它的燃烧。表面上火是相续不断的燃烧着,但第一根草的火不就是第二根草的火,火是随着灯草一段段的灭过的,只是燃料继续加上,重新把它引发起来而已;只要再不加上灯草引发,当下就可以归于永远的息灭。我们的生命长炎也是这样;燃烧在一期一期的五取蕴上,虽然是无始相续不断的,但这一期的生命不是前一期,它还是随着一期一期的五取蕴的破坏而宣告‘无常灭’;只是有不断的烦恼取蕴引发它,所以又继续流转下去;只要在无常灭之下,抽去了引发相续的烦恼,这无常灭的当体就是择灭涅槃。所以,在灭的境地上说,无常灭与择灭是有着共同性的,不能说一是有为一是无为。灭是一切法必然的归宿,只是有的灭了再起,有的灭了不起;分别论者就约这诸法必然尽然而又常然的无常灭,理性化了,说它是无为法。有部他们侧重在从存在到灭的变易过程上,所以说无常灭是有为法。分别论者注重在灭本身的必然性普遍性,所以说无常灭也是无为理性。

这择灭、非择灭、无常灭、虚空四种无为,都是含有灭无的意思,都从否定边以说明它的不存在,对于空性都特别有启发的关系,尤其是择灭无为。

[参考资料] 《发智论》卷二;《品类足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一、卷三十九;《显扬圣教论》卷一;《俱舍论》卷一;《成唯识论》卷二;《五蕴论》;《广五蕴论》。

发帖
1175
金币
2659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53楼 发表于: 2007-11-14
四禅定
出处:发布日期:2006-4-9 16:55:44录入:普润师父
四禅定』,即用以治惑、生诸功德之四种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故又称色界定。「禅」,禅那之简称,意译静虑,即由寂静,善能审虑,而如实了知之意。

此四禅之体为「心一境性」,其用为「能审虑」,特点为已离欲界之感受,而与色界之观想、感受相应。自初禅至四禅,心理活动逐次发展,形成不同的精神世界;或谓自修证过程而言,前三禅乃方便之阶梯,仅第四禅为真实之禅(真禅)。

四禅之差别,乃由所摄静虑不同,简述如下∶

1.初禅--虽已离欲界之恶不善法,而感受到脱离欲界之喜、乐,但仍有寻、伺的粗细分别之心理活动。

2.二禅--寻、伺已断灭,形成信根,称为内等净,由此所得之喜、乐,乃对此禅定自身之感受,故称定生喜乐。

3.三禅--舍去二禅之喜、乐,住於非苦非乐之「行舍」之境地,以正念、正知继续修习而产生离喜妙乐。

4.四禅--舍三禅之妙乐,称为舍清静,唯念修养功德,称为念清静,由此得非苦非乐之感受。

修习四禅定所得报果之色界天(即色界之初禅天、第二禅天、第三禅天、第四禅天),据《俱舍论》卷八、卷 八载∶

1.初禅天--此处已不食人间烟火,故无鼻、舌二识,但有眼、耳、身、意四识生起之喜乐二受和思惟能力。

2.第二禅天--无眼、耳、身三识,亦无思惟,但有意识及喜受、舍受相应。

3.第三禅天--唯有意识活动,与乐受、舍受相应。

4.第四禅天--唯有与舍受相应之意识活动。

前三禅天各有三天,第四禅天则有八天,合为色界十七天。

佛陀亦以禅定为最主要之行法,而於成道及涅盘之际,皆依四禅法而成就。

发帖
1175
金币
2659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54楼 发表于: 2007-11-14

四法印
出处: 发布日期:2006-4-19 6:53:48 录入:普润师父

法印可列举出三种或四种。即三法印或四法印。四法印是(1)诸行无常,(2)诸法无我,(3)一切行苦,(4)涅槃寂静。其中除去‘一切行苦’,则成为三法印。兹分释如次︰

(1)诸行无常(sabbe san%kha^ra^ anicca^,ani-tya^ sarvasam%ska^ra^h!)
关于诸行的‘行’,是指一切生灭变化的现象,与‘有为’同义。所有的现象,都不曾有一瞬间的停止,无常生灭变化,这就是诸行无常。现象,包括物质与心,这常常是变化的。关于这点,今天的自然科学也如此说。连昔日认为是固定不变的物质最低单位──原子,今天也不是不变的,它是以原子核为中心的电子、中子等等结合而成的运动体。物质可说是微粒子,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只是经常变化的能。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而且这些原子复合而成的诸种物质,大至宇宙的天体为止,都有物理的、化学的好几重变化,而不止息。此更加证明了佛教的诸行无常说是真理。

(2)诸法无我(sabbe dhamma^ anatta^,ana^t-manah! sarvadharma^h!)
诸法的法,是意指‘无我性的事物’,也可以单指‘事物’。但原始佛教中‘事物’只限于‘无我性的事物’,因此诸法与诸行一样,是指一切现象。

无我是‘没有我’、‘非我’。所谓‘我’,在这里被当作是永远不会生灭变化的实体或本体。佛教以为此种实体或本体是在经验认识以外的,其存在与否无法确知,被认为是无记,因而禁止探讨这类问题。在此一意义下,佛教不说那种无实体的‘我’。但在我们的世界里,则可以说一切法‘非我’。因此,诸法无我即一切事物非我。

一般人较容易接受诸行无常,但是,诸法无我则为外道所不承认,而是佛教所独有的学说。释尊当时的外道,都认为一切事物皆有不生不灭永远存在的本体。此即是我(atman)。提到梵、提到我,都是指它。宇宙的实体称为梵(brahman),个人的实体即为我。在佛教里,它不能为人所认识,也无法证明其是否存在,故说是无记。又这些本体和实体,与我们的世界和现象界毫无关系,也无益于修行解脱,因此不应该将此当作问题来探讨。佛教该讨论的是‘非我’的现象界。在此意义上,诸法无我的法印,就被认为是佛教独有的学说。

无我也译作非我。大乘佛教兴起后,使用‘空’(s/u^nya)与‘空性’(s/u^nyata^),比使用‘无我’的用语还多。‘无我’与‘空’是同义语。中国的禅宗亦用‘无’这个字,也是同样的意思。空与无并不是意味虚无。佛教里常常提到,有关说有论无的存在论与本体论,是佛教禁止探讨的,佛教中所谓的空与无,并不含本体论的意义,而是指现象处于空与无的状态。无我是表示一切现象在无我的状态。也就是说,无我如前述的‘非我’。‘非我’即‘非我的状态’。

无我与空是说诸法处于无我、空的状态。这究竟是什么涵义?事实上,它具有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的意义。

在理论上,无我与空,即无自性(nih!s-vabha^va),即无自己固定本体的性质。亦可说无固定性。{1}诸法并无不生不灭、固定的实体。所谓‘固定’,是与他人无关,孤立而独立自存的意思。但社会人生的一切都与他人有关系,不是绝对、单一、孤立的存在。而一切皆与时间、空间,或其他事物有所关联,是相对、相关的存在。{2}社会、人生也没有固定的活动,而是有什么条件就有什么变化。它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逐渐地展开的。

其次,实践上的无我与空,可分为无所得、无挂碍两方面来说。{1}无所得(apra^pti),即无执着。我们对我、我所(自己与自己的所有物)有所执着,就认为它是固定常存的,又希望它是固定不变的。而所谓‘无所得’,即没有我执与我所执,就是无我、空。{2}无挂碍(ana^varan!a),即无碍,也就是无障碍、封滞,而能自由自在地活动。此即指无所得无执着地进展完成的状态。无执着则能如法而自由自在活动。孔子所说‘从心所欲不踰矩’,也就是无碍自在的无我与空。佛教的理想,在于完成人格,得到日常生活中一切的无碍自在。说佛游戏三界,也就是指这种境界。


无我与空,是使自己处在空的状态,因此,其中也就不会有以自己为中心的贪欲,不会乱吓唬人、嫌恶人、谄媚人、对人摆架子,也不会轻蔑、怨恨、嫉妒或羡慕别人。时常会站在他人的立场、全体的立场正确地考虑后才行动,也不会骚扰旁人。同时,对人与动物都怀有慈悲怜愍的心。没有自他的对立,就能扩大的包容别人。无我,终究成了大我。

以上是对无我与空的考察,但理论上,无我是正确、如实地看社会与人生,这可说是‘缘起’与‘诸法实相’的同义语。实践的无我,是指达到最完美、最充实的人生活动。理论上的无我与空,是实践无我与空的基础。佛教最后的目的,就是体验实践的无我与空。《般若心经》上所说的‘五蕴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就是意指理论上、实践上的空与无我。

(3)涅槃寂静(santam% nibba^nam%,s/a^ntamnirva^n!am)
涅槃意指‘吹灭’或‘吹灭的状态’。涅槃即是吹灭烦恼之火。原始经典曾将涅槃的定义说明如下︰‘所有的贪欲灭尽、嗔恚灭尽、愚痴灭尽,此即称为涅槃。’所谓涅槃寂静,即是达到无苦安稳的理想境地。

西洋学者之间,对于涅槃的含意,长期以来,有种种争论。譬如涅槃可说成‘灭’,也可指佛陀肉体的死灭。说佛死为入灭,谈入灭的经典为《涅槃经》,而关于入灭的涅槃像、涅槃图、涅槃会,这些涅槃语都与佛的逝世有关。但这‘灭’是般涅槃(parinirva^n!a,pa-rinibba^na,圆寂)的略称,也就是指完全的涅槃,即‘无余涅槃’。

到了部派佛教,将涅槃分为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两种。有余涅槃是说虽然断绝一切烦恼且超脱生死,但过去业的果报(即肉体)仍做为余依而残存下来。因此,还不可说是完全涅槃。另一方面,无余涅槃是断绝了一切烦恼,也断绝了余依的肉体,亦即完全的涅槃,如佛的入灭。般涅槃是完全涅槃。而有余、无余的思想是受到了耆那教等外教的影响,也加入了存在论的见解,这是佛教本来所没有的。

到了大乘佛教,前面的二种涅槃又加入了自性清净涅槃与无住处涅槃,成为四种涅槃。心性即佛性,本来是清净的,具有常、乐、我、净的涅槃性质,此佛性即为自性清净涅槃。无住处涅槃即指‘因大智故,不住生死,大悲故,不住涅槃’,也就是不住生死与涅槃,无执着、无住着的真实涅槃。佛的涅槃状态一定也是如此。(取材自《佛教要语的基础知识》)

◎附︰印顺《佛法概论》第十二章第一节(摘录)

三法印,为佛法的重要教义;判断佛法的是否究竟,即以此三印来衡量。若与此三印相违的,即使是佛陀亲说的,也不是了义法。反之,若与三印相契合──入佛法相,即使非佛所说,也可认为是佛法。法是普遍的必然的理性,印是依此而证实为究竟正确的;依此三者来印证是佛法,所以称为法印。三法印的名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也有于诸行无常下,加‘诸受皆苦’一句,这就成为四法印了。苦,是觉者对于有情世间的价值判断,仅是诸行无常印中的含义之一,从事理的真相说,三法印就足够了。三法印,是于同一缘起法中体悟有此三性,无论学者的渐入、顿入,三法印有着深切的关联,不能机械的分割。佛常这样的问比丘们︰比丘!五蕴等是无常否?答︰是无常。无常的是苦否?答︰是苦。若是无常苦变易法,是我我所否?比丘答︰非我我所。佛即告诉他说︰比丘!所以这样的观察无常、无我,即得解脱。依这类的经文,可见三者是相关而贯通的。三印中的涅槃寂静,即是解脱,也即是空。佛曾这样说︰‘诸行空,常空,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法性自尔。’一切有为法的本性是空寂的;空寂的,所以是无常的、无我,所以能实现涅槃。这从缘起的空义而开显,所以经中常说‘空相应缘起’。缘起本是开显空义的,观察缘起,悟到它的必然理性,归于空寂,这是佛陀宣说缘起的方法与目的。

佛说三法印,是从有情自身说,有情是无常、无我、空寂的。印度传统的、新起的宗教,每以为生死五蕴身中,或离五蕴身以外,有常住真我。佛以为有情是缘起的有情,依缘起说,不能不是无常、无我的。无常即是变化不居,换言之,即是生而必灭的。一般人以环境的适意为快乐,或以保持心境平和的不苦不乐为安稳。依佛的慧观,这也是苦的。此苦,不是忧愁等苦,是无常义。一切的快乐安稳都在不断的变化;如意称心,平安恬适,都不是一得永得而可以悠久的,是终归于灭坏的。无论怎样的安适,都向此目标前进。有生必有死,有壮必有老,有盛必有衰,因此给以‘无常故苦’的判定。婆罗门所说的常我,是妙乐的。佛反对他,一切无不在变化无常过程中,那还有什么究竟圆满妙乐可说?所以说无常故苦。佛说苦就是无我,这因为我是主宰义,对周围的一切,能作得主,能自由支配,必如此才可以名为我。但有情依蕴、界、处诸法而立,是变化无常的,无常即是苦的,苦即不自在,那还能说是我吗?佛法说︰正因为有情倒执有我,所以起惑造业,流转不息,我执即是流转动乱的根源。如悟解无我,没有了这动乱的因,即惑、业不起,当下能正觉诸法实相,一切即是寂静涅槃。佛陀依有情而说此三法印,如论到对有情存在的世间,这或是所依的五蕴,或是所住的器界,这一切也是无常的。世间确是无常的,但如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即有点不适合。如这枝粉笔,说它是无常,当然是对的;但说它是苦,是无我,那就欠当了。粉笔是无情的,根本不会有领受,即无所谓苦不苦。没有苦不苦或自由不自由,也不会执着为我。不是我,也不需要说无我。所以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是依有情而说。如扩充三法印而应用到一切,那就如大乘所说的‘无常故(无我)空’了。空是无自性的意思,一切法的本性如此,从众缘生而没有自性,即没有常住性、独存性、实有性,一切是法法平等的空寂性,这空性,经中也称为法无我。此法无我的我,与有情执我的我略略不同。实在的、常住的、独存的,这个我的定义是同的;但有情所执自我,即在此意义上,附入意志的自由性,这即不同。从实在、常在、独存的意义说,有情是无我空的,诸法也是无我空的。本性空寂,也即是涅槃。这样,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遍通一切,为有情与世间的真理。

佛说三法印,是非常善巧的,同一命题而作两方面解说,既是事物的真相──普遍理性,也就是实践的过程。这三者的深义,本是同样的,每一法印能开显正觉的内容,即每一法印能离执证真。依无常门而悟入的,即无愿解脱门;依无我而悟入的,即空解脱门;依涅槃寂灭而悟入的,即无相解脱门。由于有情的根性不同,所以或说此,或说彼,或说二印,或说三印。如完备三法印,依声闻常道说,即先观无常,由无常而观无我,由无我而到涅槃,为修行的次第过程。如经中常说︰厌、离欲、解脱,这即是依三法印修行的次第。观诸行无常,即能厌患世间而求出离;能厌苦,即能通达无我,无我我所执,即离一切爱欲;离欲即离一切烦恼,所以能得涅槃解脱。这可见三法印的教说,是将诸法的真相与修行的历程,主观与客观,事实与价值,一切都综合而统一了。这是佛陀唯一的希有教法!龙树在《大智度论》里说︰无常为空门,空为无生门,这也是合于三法印次第的,他所说的空,即是无我;无生即是涅槃的异名。


发帖
1175
金币
2659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55楼 发表于: 2007-11-14
发帖
1175
金币
2659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56楼 发表于: 2007-11-14
发贴心情
楞严咒的真实功德楞严咒的真实功德

 佛说《楞严经》,其因缘为阿难被摩登伽女用邪咒所迷,在阿难的戒体快要被毁坏时,佛陀令文殊菩萨持楞严咒前往救护阿难,阿难才被救醒归佛。故知楞严咒乃《楞严经》之主体,没有楞严咒的因缘就没有《楞严经》。楞严咒是咒中之王,亦是咒中最长者(2622字),这个咒关系整个佛教的兴衰。世界上只要有人持诵楞严咒,就是正法存在!

        末法众生,有能自己持诵或教他人持诵者,当知这个持诵神咒的人,火不能烧,水不能溺,一切大毒如瘟疫,小毒如蝮蝎,都不能损害他。如是以至天龙鬼神,精祇魔魅,一切邪咒,皆不能害。因这个持咒的人已得到正定正受,所以那些恶咒,甚至厌蛊尸毒,砒鸩毒药,金毒银毒,草、木、虫、蛇,万物的毒气,一入到这个持咒人的口里,反变成无上的甘露味。

        这佛顶神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数俱胝的金刚藏王菩萨种族,每一种族都有金刚眷属,听从他的指挥,不分昼夜,长时期侍候诵咒之人。
        若有人心中昏迷,不能背诵神咒,只要将写好的神咒,装于香袋里,随身佩戴,或悬在住宅的墙壁上,由于神咒的加被,可以尽其天年,一切毒害都不能加害他。
        对于佛顶神咒,无论是读是诵,是抄写或默写,或是佩带身上,或是珍藏家中,用各种方法恭敬供养,必定千劫万劫乃至亿劫,都不会生在贫穷下贱的家庭,或者生在不愉快的地方。

        假若有众生,心念不专一,非常散乱,还未得到定力,但能心忆神咒,口持神咒,金刚藏王菩萨,亦会随时随地跟着这个善男子,保卫护持。
        持咒的众生,纵使虽然自己没有修福,但十方如来所有功德,都会回向给他。
        持诵神咒,能成就道业,能令破戒的人,恢复戒根清净;未得戒的,使他得戒;未精进的,使他精进;无智慧的,使他得到智慧;身心不清净的,使他速得清净。若因宿业深重,不能持斋与持戒的,但能至诚诵咒,日久宿业消除,自能成就斋戒,圆满戒行。纵然曾经饮酒食肉,和吃五辛、葱、蒜、菲、兴渠等种种不清净之物,现在即能悔过,虔诚持咒,则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和天仙鬼神,都会既往不咎而宽恕他的。

        假如有女人,久婚不孕,没有生男育女,如欲求孕,祇要用至诚恳切的心持诵这神咒,或者书写佩带,便能生育具有福德智慧的男女。
        如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以来,所造轻重罪障,从前世带来,还未能及时忏悔的。假若能发至诚心,恭敬读诵这佛顶神咒,或恭敬书写,随身佩带奉持,或供养于自住的庄园馆宅中,那么,多劫以来积聚的宿业,就如雪遇沸汤,实时溶化,自然宿障消除,正定现前,则不久之后,便会证得无生法忍。
        若曾犯弒父杀母、弒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五逆重罪,应堕无间地狱,但如能知惭悔过及一心持诵神咒,则仗咒力,所有重罪,都会消灭无余,丝毫不留。

        设使所穿的是破烂肮脏的衣服,但由于持此咒,他的一举一动还全是清净的。纵使不结坛,不入道场,不依规定行道,只要能真诚持咒,还是等于入坛行道,没有什么不同的。

        这神咒能镇压一切随方变怪的恶星,使得灾障不生,人民没有横死夭亡,杻械枷锁,各种牢狱苦具,都不能加害于人身。还能昼夜安睡,心清神怡,没有恶梦。
        要是有这佛顶神咒所在的地方,都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九百六十里以内,成为结界的地区,所有横恶灾害,都不能侵入。更不会有一切魔鬼神怪,以及无始以来的冤家、横祸、宿业、灾殃、旧债来扰侵乱害。

        有时散心,要到各个乡村旅行,只要不忘持咒,则无量金刚藏王菩萨都会时常跟随保护他。纵然有魔王或大自在天魔,想找这修行人的麻烦漏洞,都没有办法侵扰。至于一切小鬼神,更不敢靠近他,离他八百里外。除非发心要亲近善知识,要学法,学禅定才可以走近,才准许随从。

        ——以上数据节录自宣化上人讲述之《楞严经》白话浅释中之部分原文。
        只要你能用清净无染之心持咒,抱着慈悲救度众生之愿持咒,一定可以消除一切灾难,将来又能得成无上正等正觉,希望你们好好地诵持此咒,但切记不可用贪心、欺骗心、或报复心来持咒,那就不能得益,反会招殃呢!─宣化上人开示。

        经文载:“出生十方一切诸佛。
        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
        十方如来,执此咒心,降伏诸魔,制诸外道。
        十方如来,乘此咒心,坐宝莲华,应微尘国。
        十方如来,含此咒心,于微尘国转大**。
        十方如来,持此咒心,能于十方摩顶授记。自果未成,亦于十方蒙佛授记。
        十方如来,依此咒心,能于十方拔济群苦。所谓地狱饿鬼畜生,盲聋瘖哑,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大小诸横同时解脱。贼难兵难、王难狱难、风火水难、饥渴贫穷,应念销散。

        十方如来,随此咒心,能于十方事善知识,四威仪中供养如意。恒沙如来会中,推为大法王子。
        十方如来,行此咒心,能于十方摄受亲因,令诸小乘闻秘密藏,不生惊怖。
        十方如来,诵此咒心,成无上觉,坐菩提树,入大涅盘。
        十方如来,传此咒心,于灭度后付佛法事,究竟住持,严净戒律,悉得清净”。  
        此咒具大威力,能使怨敌自行退避,天魔外道悉皆降伏,并催毁一切禁咒,除寿限已到,虽长寿佛不能挽回者外,凡持此咒可除危害,又牢狱枷锁所不能侵。魂梦不安,见闻不祥,魍魉精魅,均可潜消,刀兵水火星变饥馑之灾、疯魔、惊风、剧毒宝毒之症,以及八万四千种灾难,定能得日月星斗欢喜拥护,而降吉祥。不行梵行亦成梵行、不清净亦成清净、不持斋戒亦成斋戒,求子求女,一切如意。能书写、受持、诵读、或供养、佩带,命终不堕六道,往生极乐世界。





哆侄他。唵。阿那隶。毗舍提。鞞啰跋阇啰陀唎。槃陀槃陀你。跋阇啰。谤尼泮。虎信。都嚧瓮泮。莎婆诃。
  
发帖
1175
金币
2659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57楼 发表于: 2007-11-14
发贴心情
大悲咒注音
na mo he la da nuo duo la ye ye.na mo e li ye . po lu jie di shao bo la ye. pu ti sa tuo po ye . 
南無 喝 囉怛那、哆 囉夜耶.南無阿唎耶,婆盧羯帝、爍 缽 囉 耶.菩提薩埵 婆 耶. 
mo he sa tuo po ye. mo he jia lu ni jia ye. nan , sa pan la fa ye . suo da nuo da xie. na mo
摩 訶薩埵 婆 耶.摩 訶迦 盧尼迦耶. 唵, 薩皤 囉罰曳. 數 怛那 怛 寫. 南無
xi ji li tuo yi meng e li ye. po lu ji di shi fo la leng tuo po. na mo nuo la jin chi. xi li
悉吉慄埵、伊蒙 阿 唎耶.婆盧吉帝、室佛囉 愣 馱 婆. 南無 那 囉 謹墀. 醯唎
mo he pan duo sa mie. sa po e tuo dou shu peng, e shi yun, sa po sa duo na mo po sa duo,
摩訶、 皤 哆 沙 咩. 薩婆阿他、豆 輸 朋, 阿逝 孕, 薩婆 薩哆、那摩婆 薩 哆,
na mo po qie, mo fa te dou da zhi tuo. nan, e po lu xi. lu jia di. jia la di. yi xi li . mo he
那摩 婆 伽,摩 罰特 豆 怛 姪 他.唵,阿婆盧醯. 盧迦帝. 迦羅帝.夷醯唎.摩 訶
pu ti sa tuo, sa po sa po. mo la mo la, mo xi mo xi li tuo yun. ju lu ju lu jie meng du lu du lu
菩提薩 埵, 薩婆薩婆. 摩囉 摩囉,摩 醯摩 醯、唎馱 孕.俱盧俱盧、羯 蒙. 度盧 度盧、
fa she ye di . mo he fa she ye di. tuo la tuo la di li ni . shi fo la ye. zhe la zhe la. mo mo
罰闍 耶帝. 摩 訶 罰闍 耶帝. 陀 囉陀 囉地唎尼.室佛 囉耶.遮 囉遮 囉. 麽 麼
fa mo la. mu di li. yi xi yi xi . shi nuo shi nuo. e la shen fo la she li. fa sha fa shen. fo la she ye.
罰摩 囉.穆帝隸.伊醯伊醯.室 那 室 那. 阿囉參、佛囉舍利.罰沙 罰 參. 佛囉舍 耶.
hu lu hu lu mo la. hu lu hu lu xi li . suo la suo la, xi li xi li. su lu su lu. pu ti ye pu ti ye .
呼嚧 呼嚧摩 囉.呼嚧呼嚧醯利.娑 囉 娑 囉,悉唎悉唎. 蘇嚧蘇嚧. 菩提夜、菩提夜.
pu tuo ye pu tuo ye. mi di li ye. nuo la jin chi. di li shai ni nuo. po ye mo nuo. suo po he.
菩 馱 夜、菩馱 夜.彌帝利夜.那囉 謹 墀.地利 瑟 尼那. 波夜 摩 那. 娑 婆 訶.
xi tuo ye . suo po he. mo he xi tuo ye. suo po he. xi tuo yu yi. shi pan la ye. suo po he. nuo la jin chi.
悉陀夜. 娑 婆 訶.摩 訶悉 陀 夜.娑婆 訶.悉陀 喻藝.室 皤 囉耶.娑 婆 訶. 那囉 謹墀.
suo po he. mo la nuo la. suo po he. xi lu seng e mu que ye, suo po he. suo po mo he e xi tuo ye.
娑 婆 訶.摩 囉那 囉.娑 婆訶. 悉 囉僧 阿 穆 佉 耶,娑 婆 訶.娑 婆 摩 訶、阿悉陀夜.
suo po he. zhe ji la e xi tuo ye. suo po he. bo tuo mo jie xi tuo ye. suo po he. nuo la jin chi
娑 婆 訶.者吉囉、阿悉陀夜.娑 婆 訶.波 陀摩 羯 悉陀 夜.娑 婆 訶.那 囉謹 墀、
pan qie la ye. suo po he. mo po li sheng jie la ye. suo po he. na mo he la da nuo duo la ye ye. na mo
皤 伽 囉耶.娑 婆 訶.摩 婆 利 勝 羯囉夜.娑 婆 訶.南無 喝囉怛那、哆 囉夜耶. 南無
e li ye. po lu ji di shao pan la ye. suo po he. nan, xi dian du. man duo la. ba tuo ye suo po he.
阿唎耶.婆嚧吉帝.爍 皤 囉 夜.娑 婆訶. 唵,悉 殿 都. 漫 多 囉.跋陀 耶,娑 婆 訶.


人生如梦,如眼前花。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印光大师说:不杀、放生、吃素、念佛,做到这四点,可以心想事成。
发帖
1175
金币
2659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58楼 发表于: 2007-11-14
 净空大师——念佛的好处
诸位同学,昨天我们从雪梨回来,今天休息了一天。晚上我们跟同学们在一起,谈谈佛法修学的几个问题。像这些问题多半都是属于初学,即使是老修,往往也疏忽了,所谓是习而不察。等到有人问到我们,有不少人不晓得怎么答覆。我们的学院,净宗学院,顾名思义,我们是专修净土的,净土也叫做净业,专修净业。有人问你,十方诸佛太多太多了,你们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为什么专念阿弥陀佛,不念别的佛?

我问问你们大家,你们大家谁能够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十方佛很多,为什么你们专念阿弥陀佛?你们为什么不念十方诸佛?有没有人能够回答?

最简单的回答,就是照《弥陀经》上所说的,释迦牟尼佛在《弥陀经》上四次劝导我们念阿弥陀佛,这《弥陀经》可以做证明。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顺从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诲,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最简单、最容易的答覆。可是人家的问题并没有把它解答开,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要劝我们念阿弥陀佛?不但是释迦牟尼佛,我们在《无量寿经》、在《阿弥陀经》看到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劝人念阿弥陀佛,这什么意思?

如果你要把宇宙(我们讲宇宙,这是社会大众讲的,在佛法里面讲法界),如果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搞清楚了,你就晓得一切诸佛为什么叫我们念阿弥陀佛。所以这个问题是大问题,不是小问题!诸位在大乘经里面有没有读到过,好像“朝暮课诵”里面就有,八十八佛里头说“法界藏身阿弥陀佛”。这个意思就说明了,阿弥陀佛是法界一切诸佛本名!一切诸佛的名号是他的别号,阿弥陀佛是他的本名,所以叫法界藏身。何以说阿弥陀佛是一切诸佛的本名?

这个名号是梵语音译过来的,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量,“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智、翻作觉。无量智,无量觉,你们想想,哪一尊佛不是无量觉、无量智!这是佛的本名。跟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的意思接近,但是不一样。毗卢遮那也是一切诸佛的本名,它的意思是遍一切处;阿弥陀是以无量智遍一切处、无量觉遍一切处,你合起来一看意思就非常明显。我们要明白佛名号真正的含义,所以一切诸佛劝我们念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也是我们自己自性的本名。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一切众生,有情众生皆有佛性,无情众生(无情,我们今天讲的植物、矿物)它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这是性德的本名。世尊在华严会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包括我们。我们本来是佛,每个人本来是佛,本来是阿弥陀,本来是毗卢遮那。跟你说,现在还是!你们不是在经上常常看到“自性弥陀”,自性弥陀,那我们人人都有分!为什么?我们人人本来有无量智,本来有无量觉,我们的智觉遍一切处,本来就是这样的。

所以《华严》跟《圆觉经》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但是这个话佛不常说,为什么?怕人家听不懂产生误会。佛很少讲,可是这是真话。现在为什么变成凡夫?你迷了。迷了怎么样?迷了你愚痴了,你没有智慧,你也不觉了。迷了自性,就是迷了自性阿弥陀,迷了自性毗卢遮那,是这么回事情。迷了就做凡夫。觉悟的境界,佛的境界,觉悟的境界是极乐世界,觉悟的境界是华藏世界。迷了之后把极乐、把华藏变成我们现在五浊恶世,是这么回事情。

现在世尊教我们念阿弥陀佛,一切诸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那是什么意思?教我们用这个方法,把自性恢复!好像我们一个人在睡大觉,迷惑颠倒,这一句阿弥陀佛,把我们叫醒。醒了之后,才知道自己原来是阿弥陀,自己原来是毗卢遮那。可是我们迷得太久,迷得太深了,天天在念还是唤不醒。这怎么办?已经觉悟、已经醒过来的那些诸佛如来,他们会帮助我们。西方极乐世界法藏菩萨成佛了,这在极乐世界,就是现在的阿弥陀佛,他发心帮助我们。给我们说只要具足信,真信、切愿,真信切愿就是“菩提心”,再加上“一向专念”,就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阿弥陀佛,这个忙就帮上了。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是从我们心地生起来,口里念出去。用现代科学的说法,波动。

你们看日本江本胜博士,他的研究所就是波动研究所。我们心起个念头,这是心的波动。心的波动,它的快速是一切物质的波动现象都比不上。心里念头才一生,这个波动立刻就周遍虚空法界,立刻周遍,比光快得多。光一秒钟才走三十万公里,从地球上放光,到太阳要八分多钟,这个距离不远,很近。可是我们的念头一动,这个波动立刻就周遍虚空法界,是任何速度都不能够相比的。诸佛教我们,我们起心动念念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立刻就收到这个讯息,我们跟佛就沟通了。

他收到讯息了,他也有回应,那回应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不知道?我们现在这个机器太老太旧,不灵光,没有他那样的灵敏,极其微弱的波动他都能够收得到。我们这个机器为什么不灵?佛告诉我们,因为我们自己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妄想分别执着把我们的六根根性障碍住,六根根性有三重障碍,这是大障碍,所以诸佛的回应我们收不到。

到什么时候我们能收到?那得修定。你有了很深的定功,所谓定功,就是你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妄想分别执着少了,这个六根作用就灵了。阿弥陀佛的回应你就能收到,你能够见到佛,你能够听到佛说法的声音,鼻能够嗅到极乐世界的宝香,身能够触到极乐世界的和风。极乐世界距离我们这儿很远。

你们诸位听了钟茂森居士的报告,这是近代科学发现的。他给我们报告三桩事情,第一桩事情,时间跟空间不是真的。这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时间跟空间是不相应行法,所谓不相应行法就是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科学家现在证实,在某些条件之下,空间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就是没有远近,远近没有了。远近没有了,那阿弥陀佛在哪里?阿弥陀佛就在我们对面,没有远近!所以我们看得很清楚,他说话我们听得很清楚,极乐世界的香味我们闻得很清楚,样样都很清楚,没有远近。

不但没有远近,时间也是假的。在某种条件之下时间没有了,时间没有了就是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我们人可以回到过去,也可以进入到将来。这是现在科学第一个证实,跟佛经典里面讲的完全相同。所以,时间、空间都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头产生的幻相,这幻相造成很大障碍。

第二个发现,这个“有”,一切万物从哪里来的?无中生有。科学家现在发现,“有”是从无中来的;从无中来,还归到无,有还还原为无。这个发现实在讲,他还没能讲得清楚。《楞严经》上佛说的清楚,“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当处出生,那个“处”是空的,没有东西,从空中它就生有;虽然生有,立刻还回归到无,《楞严经》上讲的清楚。他们这个研究报告拿到我这里来,我们立刻就知道了,一点也不讶异。

第三个就是讲宇宙的起源,虚空、世界、星球、生命、万物从哪里来的?实在讲,就是无中生有。最近科学的报告,从前都说是大爆炸,这大爆炸从什么东西爆炸出来的?现在他们把爆炸的点找到了。这还是从理论上推演出来的,事实上没有办法找到。他说宇宙大爆炸的原点,原点多大?你们听钟博士的报告都知道,他说原点很小很小,小到我们不能想像。

他举的一个比喻,这是科学家举的比喻,我们的头发(头发很细),这一根头发你拔下来之后,把头发切断。切断的头发,竖的不是横的,竖的头发的平面,平面是圆的,圆的直径上面可以排列这个宇宙的原点,排列多少个?一百万亿亿亿,后头三个亿。就是直径,一根头发的直径上排列一百万亿亿亿个原点。那个东西爆炸出来就是宇宙。这个事情我们在《华严经》上讲了不少次,《华严经》就是这个说法。

《华严经》讲微尘里面有世界,世界不大,微尘不小。《华严经》上讲的微尘,可能就是科学家所讲的原点,一根头发平面直径可以放得很安稳,放一百万亿亿亿个,这个佛家讲微尘。谁能够进入微尘世界里面?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上,我们读到普贤菩萨能入。普贤菩萨是什么菩萨?等觉菩萨。那就告诉你,你证到等觉菩萨的时候,宇宙的原点你能够进去。“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所以他说它是这个原点爆炸出来的,宇宙现在还在扩张,爆炸出来变成了宇宙。所有生命、一切万物都是这么来的。我那一天问钟博士,我问他什么时候爆炸的?我们现在这个宇宙是什么时候爆炸的?他说不出来,我说我知道。

其实这个事情我说过很多很多遍,你们如果真听懂了,科学上这些问题一问你,你马上就答覆出来。刚才我还讲过,《楞严》上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仁王经》上告诉我们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那个生就是现,灭就是回归。我们今天看到这个现象是什么现象?相续相!所以《金刚经》上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宇宙一切现象不是真实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它爆,爆得太快,立刻就消失了,第二个又爆。那个原点无量无边,不晓得有多少。

这个原点是什么?科学家说不出来,佛没有说。但是佛虽然没有说,没有说宇宙原点,我们晓得,那是什么东西?阿赖耶识里头的种子。佛说,阿赖耶识的种子没有形相,如果有形相,尽虚空遍法界也容纳不下。他们现在推算原点,那么小的点,那个点也等于空。你看一根头发的直径就排一百万亿亿亿个,今天科学再高明的仪器,都没有办法观察到。为什么?你要把这个原点放大一百万亿亿亿倍,你还是看不到。必须再乘一倍,你才把这个原点看成多大?像一根头发那么一点一样,不可思议!这不思议境界。

这是佛经上讲的宇宙真相,现在科学家在数学里面推论出来,但是还是没有办法观察得到。因为几乎不可能把一根头发,要放大到一百万亿亿亿倍的平方,你才能看到那一点,就像头发的切断的平面那么一点点大。我们知道江本胜博士看水结晶的显微镜,只有两百五十倍,观察水结晶。你要观察微尘(佛经上讲的微尘,科学家讲的宇宙的原点),那个显微镜要能放大多少倍?一百万亿亿亿平方,你才能够看得到,否则的话你看不到。现在这么高的科技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所以这是诸法实相!

等觉菩萨清楚,很自在,原点也能进得去。告诉我们没有大小,那是自性变现的,没有大小,原点不小、宇宙不大,没有远近,没有先后。没有远近就是没有距离;没有先后,就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我们今天讲的空间、时间,到那个时候都等于零,这是真相!我们学佛不是别的,主要就是要了解这个真相。我们要在这种真相里面生活,那就是佛的境界了。

这个境界就是大乘经上讲的极乐世界,就是大乘经上讲的华藏世界。我们自己要想修行证得这个境界,难!太难太难!为什么?你要把你自己的烦恼习气断得干干净净,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不是容易事情!那就是阿弥陀佛,就是现在在极乐世界的这一尊佛,他真正是大慈大悲,帮了我们很大的忙。我们烦恼不要断,只要念他的名号,这个名号就好像电磁波一样,我们用这个方法来沟通。到我们寿命终了的时候,具足信愿持名;信愿诸位要晓得,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发菩提心(信愿是菩提心,这个话不是我说的,蕅益大师在《要解》里头讲的);一向专念就是持名。我们这个讯息常常联系,到时候他帮助我们,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

到极乐世界干什么?到极乐世界去修行。极乐世界,好!好在什么地方?第一个好处,这是古来祖师大德常讲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一个好处(他那时候不叫好处,叫第一德,道德的德,第一德。现在我们来说就是第一个好处,讲第一德没人懂,第一个好处)是什么?无量寿!你有无量的寿命。无量的寿命,那你一生当中当然就成功,你就能证得佛境界,这是第一个好处。

我们在这个世间寿命太短,学什么都学不成。说老实话,学一部经都学不成。你们现在想想,这《华严经》你一生能学得了吗?我们现在从头到尾讲一遍,这个讲一遍并不是细讲,讲得很粗,讲得很简单。这样讲一遍,现在我们预计至少要一万个小时!我们现在讲到十二卷,十二卷还没有讲完,已经用了二千多个小时,这部经总共九十九卷。所以一生学一部经都困难,寿命不够,时间不够用。阿弥陀佛帮了一个大忙,让我们到极乐世界去,换一个身体。

首先要了解,这个性,佛性、法性,性是不生不灭的。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性不生不灭。性要迷了就叫做识,我们中国人称为灵魂。灵魂是什么?那是自性迷了,就变成这个形状,变成灵魂,灵魂在六道里头投胎。不管怎么投胎法,它不生不灭。什么时候觉悟了,觉悟就成菩萨、就成佛。觉悟得大自在,不觉悟他被业力所转。比如在生的时候,他所造的是善业,心善、念头善、行为善,他所生的生活环境是人道、天道(天有二十八层天)。如果他的心不善、思想不善、行为不善,他将来去生的地方,就是饿鬼、地狱、畜生,这生恶道!

所以神识,我们中国人讲灵魂,它去投胎,这东西不灭的;它会转变,它不会消灭。它要觉了,就转成佛性,迷了,它就转成神识;它会转变,随着迷悟转变,它永远不会消灭。所以你要是真正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就不会怕死了。为什么?根本就没有生死。生死是什么?换个身体,换个生活环境。好像我们移民,现在移民大家是很清楚、很了解的。我们从中国移民到美国,这就是换个身体。还可以换个身分,我们中国的国籍不要了,去拿一个美国的国籍,就换一个身分了。就是你能够换身体,你能够换生活环境,一样。我们最近又从美国移民到澳洲来了,我们在澳洲也拿到公民,又换一个身分。人没有死,换了三个身分,换了三个生活环境,就是这个样子的。所以你要懂。

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我们跟中国、跟美国,许多亲戚朋友同修,我们还常常联系,常常保持着。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生到天道,你生到极乐世界,你跟我们现在这个地球上的很多亲戚朋友,也常常保持联络,也常常去照顾他们,去看看他们。但是境界不相同,空间维次不相同。他到我们这里来看我们,他很清楚,我们看不到他,这是空间维次不同。我们虽然看不到他,我们常常纪念他,譬如说我们诵经、拜佛,把功德回向,这是纪念他。但是他也常常来看我们,暗中保佑我们,还是常常保持往来的。

如果我们修行有足够的功夫了,足够的功夫就是什么?足够的定功。有足够的定功,能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降低,降到一定的程度,这个感应就很明显了。他来看我们,或者我们去看他,所以这讲定中的境界,空间跟时间都不存在,定中不存在。所以定中可以往来,可以回到过去,也可以进入到未来。现在科学家知道,空间确确实实有不同维次存在着,但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突破。

理论上有,像这些科学家们所说的,他们是用加速度。如果这个速度能够超过光速,在理论上讲就能够回到过去,能突破空间。所以定功里面,这是我们学佛的人懂得。空间维次,佛家讲的法界,法界就是科学家讲的空间维次,为什么法界这么多?从哪来的?是从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你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没有了,空间维次就没有了,就完全突破。所以,无论我们的家亲眷属在哪个空间里面,我们都见面了,我们就可以直接往来。

跟不同维次空间的人往来,最早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有一万多年的历史,我们佛教才三千年。他们就是修定,从禅定里面突破空间维次,所以六道轮回的现象,他们最早见到的。虽然见到,他不知道六道到底从哪里来的。一直到释迦牟尼佛出世,才把这个事情讲清楚、讲明白。也就是过去,他们知道当然不知道所以然,佛出现之后,才把六道轮回的来由(因由)说出来。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头变现出来的,离开妄想分别执着这个法界是一真,哪有十法界?换句话说,决定没有空间维次的,空间维次是个幻相,不是真相。

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凭这一句佛号。但是这一句佛号一定要知道,单念这句佛号,不发菩提心,不能往生。蕅益大师给我们讲的最清楚、最简单、最明了,真信切愿:我真相信,一点不怀疑;我真的愿意到极乐世界去,真的愿意亲近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学。这个信跟愿就是大菩提心,然后你只要一向专念,这个条件具足,你就能往生。往生是大事!希有因缘。这世间什么都是假的,世间事情有缘就做,没有缘,绝对不要去动这个念头。你要把精神、时间都浪费在世法上去了,这个大事因缘错过了,你到哪一生哪一劫才能再遇到!要懂,一定要懂。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在这个世间一切随缘,是为众生的好事情,有缘我们就做,没有缘不要去攀缘,这比什么都重要。释迦牟尼佛、许许多多菩萨、祖师大德在一生示现的,他做出的样子,我们要懂,我们要学习。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做的榜样,他示现的,三十岁成佛,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叫成佛。成佛就是成就圆满的智慧,圆满的觉悟。智慧、觉悟圆满之后,那就教化众生,一生从事于教学工作,教学也是随缘。

所以说佛不度无缘之人。有缘遇到,这就叫有缘,没有缘遇不到,佛不会打着灯笼到处去找,没有这种道理!谁遇到了谁就有缘。佛灭度之后到今天,虽然他不在世间,他的经典留在这个世间,我们能够遇到经典就是有缘,有缘人;遇不到经典,就没有缘。遇到经典你能够读诵,你能够理解,你能够相信,你能够依照经典的道理方法去修行,那你就成就了!

这里头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放下身心世界,就是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着,我们跟诸佛菩萨就沟通了,这当中的界限就能突破。我们今天学佛不能突破,什么原因?你还没有放下。所以这个过失在自己,不在佛那边,也不在经典里头,在自己。自己信的不真,还有怀疑,还有妄想,还有执着,这就没有法子了。诸佛如来就是在你面前也帮不上忙,这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好处是无量寿命,无量福报。

他的无量智、无量觉这是一般的讲法,经上讲的是无量光、无量寿,经上这个意思很好。无量光,光是光明遍照,代表空间;无量寿,寿是代表时间,无量时空里头的一切无量,全都具足,一样都不缺。所以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为什么会有求必应?因为一切都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有的,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无量智慧,这智慧现前;无量才艺,才艺、德能都现前;无量相好,就是无量的福报都现前。

现在这个世间人(昨天我在雪梨也提到这些问题),世间人所求的不外乎三桩事情,一个是财富,一个是智慧,一个是健康长寿。这三样东西在西方极乐世界是大圆满!西方世界无量的财富。你们看看,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上介绍给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地不是泥土,是琉璃。琉璃是什么东西?我们这个世间人讲的翡翠,绿色的玉。这个一般价值都很高,西方世界的大地,大地是翡翠。所以翡翠在西方极乐世界就一文都不值。为什么?就跟我们泥土一样。我们这里戴个翡翠戒指很高贵,到那里捏个泥土套在手指上,这不就是笑话吗?黄金,我们这边的人宝贵得不得了,西方极乐世界黄金是干什么?像水泥一样,铺马路的,黄金为地,是铺道路的。你看看,翡翠的地上铺黄金道路,你就不说别的,你说它多富足!我们这个世间亿万富翁,到西方极乐世界是贫穷得不得了。没钱!

西方世界,你所住的房子都是七宝所造的,建筑材料是七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不是我们这里钢筋水泥,不是。你想想那多富足。衣食住行自然的,你想吃什么东西,念头一生你所吃的东西已经摆满一桌。在我们中国过去皇帝,皇帝吃饭,菜是一百道菜,不管他吃几个,每餐上菜的时候一定是一百道菜。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比做皇帝还要富足!皇帝才一百道菜,你到那里,我要一千道菜、要一万道菜,念头一动都摆在面前了。皇帝怎么能跟你相比!吃完之后,不要了,不要马上就没有了,也不要去洗碗,也不要去收拾这些餐具,它就变没有了。还归于空。

所以那个世界,就是我们今天科学家讲的能与质的转变。现在科学家懂得,确实是有这个理论,但是做不到,西方极乐世界已经做到了。想要的时候,把能量变成物质,自己尽情享受。不要的时候,这物质又回归到能量,什么都没有了,得大自在!你居住的房屋,想在地面,这房屋就落在地面;想在虚空,它就升起来了,就升在空中。到他方世界去,不必要坐飞机,你的房子会飞,就是你的飞行工具。随心所欲!

相好光明!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这个世间人的贵相(你们看相的,哪个相是贵相),贵相是什么,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人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经上你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做比较,不但我们世间人没有,不能比。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那个富贵的相,要跟西方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站在一起,他就像个乞丐一样,不能比!没有一样不称心如意。这是念佛的好处,往生的好处!

你要问往生,往生是真的吗?真的,一点都不假。我这一生当中亲眼看到的,站着往生、坐着往生,我看到十几个,听说的,就不知道有多少了。最近的,这两年,还不到两年,新加坡居士林陈光别老居士,这是老林长。你看他往生,这是我们亲眼看见的,我们的同学都去帮助他助念。老居士年岁大了,八十多岁了,晚年身体不好生病。实在讲,生病他才真学佛,他没有生病的时候,没有真学佛。他是个银行家,天天忙着事业,根本就没有时间读经,也没有时间听经。

生病了,这没有法子,在家里养病,每天躺在床上,无聊。李木源居士把我们讲经的录相带送到他家里,他每天看,愈看愈欢喜。他一天看八个小时,不看的时候他就念阿弥陀佛。两年,时间不长,两年他就成功了。有一天他给李木源居士说,他要往生极乐世界。李木源居士跟他说不行,你现在不能走,现在居士林一切都不安定,只要你活在世间,你的影响力还在,就希望你多照顾。他说好吧!那我就再等两年。

两年到了,最后一届,他们居士林举行选举,换届,他坐着轮椅去参加,那一天我也在场。这是最后一次到居士林。回去之后,我听他家里人讲,他有一天在报纸旁边写八月初七,他写了十几个八月初七。家里的人也没有人敢问他,不知道什么回事情,八月初七那一天他往生。距离他往生前三个月,三个月前就知道,那个时间、日子那么清楚,八月初七。三个月之前写的,写了十几个八月初七,预知时至!

从他生病开始听经念佛,差不多是四年的时间。他走了,走了之后,新加坡居士林出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情。有一天念佛堂,杜美旋居士,我以前不认识她,这个事情出来之后,杜居士来找过我。出什么事情?陈光别居士的冤亲债主,不少人,这都不是活人,是鬼魂,不少!到居士林去了,这些冤亲债主原来都在陈光别家里,但是陈光别每天听经、念佛,他们不敢动他。听经念佛有护法神,所以冤亲债主虽然在旁边围绕着,不敢动他。看到他往生了,这些冤亲债主都感动了。

所以他们跟着法师,我们每天派法师去助念,四个人一班,轮流去,这些冤亲债主跟着法师回到居士林。他说居士林的护法神没有障碍他,他说我们到居士林来绝对不会找麻烦,我们不敢找麻烦,我们来求皈依。他说我们看到陈光别老居士往生,我们都非常欢喜,来求皈依。那个时候我正在香港,好像是全师打电话给我,说是鬼魂要皈依,我就跟他说赶紧替他皈依。

皈依之后,他要听经。我们居士林的法师就告诉他,我们五楼,四楼是念佛堂,五楼是讲堂,每天都有法师在那边讲经,你们都可以到那边听经。他说五楼讲堂的光太强了,他说他们受不了。然后几经商量,好,我们开放二楼、一楼,用电视。他们要求听《地藏经》,所以二十四小时播放《地藏经》的录相带,供养鬼神。鬼神最喜欢听的是《地藏经》跟《十善业道经》,这两部经他们最欢喜,听完之后,他们就离开了。发生这么一桩事情。

杜美旋过了几天之后,大概好像一个多星期,她来找我,把鬼神附身的状况情形告诉我。她说她当时昏迷,昏迷之后她就不知道了。醒过来之后,别人告诉她,她讲了一个多钟点的话,她自己一句都不知道。但是她家里人不相信,尤其是她弟弟,他说这个决定不可靠。结果他弟弟那一天听说被八个鬼狠狠的打了一顿,把他打的推到马路旁边的水沟。推到水沟里受了重伤,结果由救护车把他送到急诊室去。他报警,他说他被七、八个人打的,打伤的。结果警察来调查,问问旁边人,旁边人说没有,他自己颠三倒四,自己掉下去的,没有人打他。七、八个鬼打他,从此以后相信了,全家人都相信了。杜美旋被鬼附身,度了她全家,所以这个事情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灵媒附体我也遇到很多很多,不少是真的,也有假的,假的很少。假的、冒充的他都有企图,都有目的,一听一看就知道了。所以要有能力辨别,不要受这些人欺骗。我们跟鬼神往来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决定不能够受害。你细心听听他们所说的,他们所现的这个相,非常值得做参考。

三时系念的佛事是中峰禅师,这是元朝初年的人,他依照《弥陀经》编的一套仪规,这一套仪规专门是超度亡人用的。我们修净土用这个仪规非常适当。这个仪规里面,你仔细去看,它有赞佛、有诵经、有念咒(往生咒是念咒)、有忏悔、有发愿、有回向、有皈依,这里面一共有八个修学的方法,非常完备。最难得的是开示,开示很多,开示非常精采,对我们的修学有很大的帮助,有很大的启发。所以他的开示,如果诸位常常念、常常读,我相信念久了,你们自己能悟入这个境界。契入境界那是有大利益!

我们现在把它当作功课来做,我们每个星期做一次,把它当作功课来做,冥阳两利。现在这个世间上,人苦,灵鬼也很苦。我们人有灾难,这个世间有灾难,人不知道,灵鬼知道。这些年来从灵界透出来的这些讯息,讲到这个世间灾难的事情,很恐怖!他所说的我相信,我不是相信灵鬼传来的话,我是相信佛在经上讲因果报应的道理,所有的灾难是恶业召感!你看看现在这个世间人,他想些什么?他念些什么?他说些什么?他做些什么?你细细观察,你就知道了。

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现在整个社会,这些众生他积的是什么?念头恶、思想恶、言语恶、行为恶,怎么会没有灾难!在从前,受过传统古老的教育,从小教你怎么做人。中国的教育从尧舜,这历史上有记载的,尧舜到我们今天大概是四千五百年,一直到清朝末年,中国教的是什么东西?教的是伦理,教的是道德。伦理道德维系了这个国家民族五千年!民国以来大家都是崇尚于西方的科学,把中国自己的伦理道德舍弃,物质生活好像是提升了,水平提升了,伦理道德没有了。社会动乱,人心惶惶,可以说是举世之人几个人有安全感?包括我们自己,你再去打听打听问问,你有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很可怜。

现在比较好一点的是学佛的人,学佛,真正学佛,真正得到佛法受用,心地比较清净,能有安全感。为什么?知道诸法实相,也就是知道宇宙人生真相,知道一切众生不生不灭,只是转变而已,所以叫心安理得。这个道理搞清楚,心就安了,道理没有搞清楚,他心怎么会安定!今天在这个社会,如果求得身心安稳,就是要把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事实真相明了了,你的心定了,你的心安了。你也知道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处事待人接物。三时系念里面的开示太精采了。

那么人过世之后,为什么要做七?很多人问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做七?如果这个人真的念佛往生了,实在讲,那就不必要做七了。往生的人,生天的人(人在这一生中有大善,死了以后生天),生天跟往生都没有中阴,不必做七!但是一般人业障习气深重,他要是堕恶道,堕三恶道,或者是到人道,来生还能到人道,但是人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不是富贵人,是个普普通通的人,都有中阴。中阴一般存在四十九天,就是七个七。中阴每隔七天他有一次变易生死,也就是说他每隔七天的时候,有一次很痛苦!

在这个时候给他诵经、念佛,或者给他修忏法,回向给他,能够减轻他的痛苦,这是《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说的。所以做七是从《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来的,你去读这个经,就知道了。所以人决定不能自杀,自杀那真是痛苦极了。为什么?凡是自杀而死的,就是中阴身每七天他又要自杀一次。他不是一次就了了,没有了,每七天要重演一次,很痛苦!比方上吊死的,每隔七天他要去吊一次;服毒死的,每隔七天他就要去服毒一次。所以在这个时候,家亲眷属给他修福,他能减少这个痛苦,或者是不受这个痛苦。如果没有家亲眷属给他修福,他就决定不能够避免的。这是佛给我们说的。七个七,你要是懂得佛法,七个七都要做,不能说选择几个,其他的可以不做,不可以。为什么?他七天有一次变易的痛苦。我们在经典里面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念佛好处太多了。

做七,这经上讲得很清楚,七分功德,我们做七的人自己得六分,亡者只能得一分,所以做七的时候,最好请七个法师,七个法师的功德他只能得一分。做七佛事要能真正有大利益,做法事的这些人,无论是出家在家,真诚心去做,他得的利益大。如果照着仪规去诵经拜忏,心地不诚,他得的利益很少。怎么心地不诚?这一面念经,一面拜忏心里打妄想,心不在焉,他得的利益很少。如果这个亡灵在世脾气很大,性情不好,诵经不诚恳的人,他会找他麻烦。鬼跟人一样,一些厉害的人,你要得罪他,他就找你麻烦,他报复你。性情温和的就算了,就不找了。

所以,凡事都有因果!业因果报丝毫不爽,这是真理。佛法里头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因果有“转变不空”。因会变成果,果又会变成因。像我们种个水果树,这个大家最明显的,你种棵桃树,桃核是种子,因!因种下去,它长成树,因就变成果;果又结桃,桃里头又有桃核,这是“转变不空”;“循环不空”,因果循环,这是说这个不空;“相续不空”。所以它有三个现象:转变、相续、循环,这是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离因果。

我们读大乘经,你看大乘经里面所说的。《华严经》五周因果,不离因果。《法华经》一乘因果。出世间的佛法也离不开因果,因果是宇宙之间的真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古人讲得好,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因遇到缘,这就是时辰到了,没有遇到缘,这时辰未到;遇到缘一定果报现前。所以懂得这个道理,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相处,古人说得好“冤家宜解不宜结”。记住,绝对不能跟人结冤仇,结冤仇麻烦大,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彼此双方都痛苦。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间,不是这一世,你有前生,你有前世。你过去世,生生世世当中,你跟多少众生结了冤仇,所以这一生的日子哪有那么好过!你遇到一个陌生人在马路上,素来不相识,他狠狠瞪你一眼,这是过去生中结的业。我们学佛的人明白,他瞪我一眼,阿弥陀佛,我也不要看他,低着头念一句佛号回应他,化解!不能说他瞪你一眼,你也再瞪他一眼,那个麻烦就大了。所以见面给你点个头笑笑,那是过去生中的善缘。

所以,业缘要从内心里头化解,这是我们常常讲的,决定不跟一切人事物对立,不可以对立。要把对立的念头化解,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就好!这点希望大家特别留意,如果我们遇到冤亲债主,这常常遇到的,或是有意、或是无意,毁谤我们,侮辱我,甚至于陷害我,我们要明了,决定不能有嗔恚心,决定不能有报复的心。

要学佛!《金刚经》大家念得很多,《金刚经》上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那是最大的侮辱,最大的伤害。可是忍辱仙人用什么态度?没有一丝毫嗔恚的念头,忍辱波罗蜜圆满;没有一丝毫报复的念头,持戒波罗蜜圆满;而且还发心,我将来成佛之后头一个度你,布施波罗蜜圆满。这是要学的!这一般人做不到,一般人一定生嗔恚,起报复的念头。那麻烦就大了,报复就生生世世没完没了,不可以给人结冤仇。一定要化解,冤仇万万结不得。

决定不能欠人债务,这个要小心。这一生当中,如果是遇到讨债的,一定要还!强盗来抢你,小偷来偷你,你有损失了,都要作还债想,就没事了。他偷我的财物,大概过去生中我偷他的,现在他再偷回去,一报还一报,了了,欢欢喜喜。决定不能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占别人便宜就是盗戒,将来都要还的。所以,你要把因果报应的理事真正通达明了了,你的心就会很安。一个人在这一生,报恩、报怨、讨债、还债,都有前因后果,你就会活得很自在。纵然是冤家对头很多也很自在,为什么?我这一生一笔一笔帐都了了,来生见面都是好朋友。冤解了,债还了,别人欠我的不要了,布施,愈施福报愈大!

昨天我在雪梨跟他们同学说,现在人都贪财,都想发财。因为我前几天在凤凰电视看到一个广告,说“有智斯有财”,这个话不对。我在年轻的时候遇到很多很有名的教授,真的是有智慧、有才艺,很穷!买书的钱都没有,穷教授。所以佛给我们讲的话对的,“有施斯有财”,财布施得财富,愈施愈多;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所以,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都是从布施得来的。

布施是因!财布施是因,财富是果报;法布施是因,聪明智慧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因,健康长寿是果报。所以昨天雪梨那边一些同修,有些也不是佛教徒,但是他们做一桩好事,就是组织一个医疗队到西藏去,给西藏人治白内障。他说西藏的白内障非常严重,非常多,因为他们住在高原,紫外线很强,所以白内障非常多,很普遍,很多因白内障而失明。他们组织一个医疗队,到那边去帮助他们,带著有新的仪器,听说效果非常好。而且也很快速,大概一个人治疗的话,好像只要十几分钟手术就完成,而且成功率是百分之九十九。

他们这个队到西藏准备是一个星期,义诊一个星期,有十个医生,五个眼科医生,五个一般的医生,另外还有护理人员,总共十五个人,我们都见面了。这个就属于无畏布施,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昨天大会也找我讲演,我讲了之后,下面供养的也不少,都送个小红包来供养,我全部都给西藏去了。每一个人都修了无畏布施,希望每一个人都健康长寿,这就真正圆满了。好,我们到这里也讲圆满了。


发帖
1175
金币
2659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59楼 发表于: 2007-11-14

尽快忏悔的必要性

南无金刚薩埵尊(金刚薩埵心咒-嗡班扎尔薩埵吽)

【尽快忏悔的必要性】未加忏悔对治的罪业会以惊人速度增长!

---摘选自梭巴仁波切 开示

无论做任何大小恶事,皆要立刻忏悔,否则业障会愈来愈多。


而且在睡觉之前,持金刚萨埵长咒21遍或短咒28遍,足以阻止恶业增长。否则即使只是杀死一只最小的昆虫,不是杀人,恶业仍然每天增长,十五天之后,就相当于造下杀人的重罪。帕绷喀仁波切说,十八天之后会增长十三万一千零七十二倍之多。也就是说,一个微小的业天天都倍增,十八天之后增长到那么多,所以随着日子过去,星期、日、年,会增广到像山、或这个地球那么大。死的时候,心流会变得沉重不堪,负荷着堆积如山、像地球那么大的恶业,跟着自己投生到恶趣,延续的时间,长得无法置信。无论如何,睡觉之前持21遍百字明或28遍短咒,就足以遏止恶业增长,这是修金刚萨埵及持咒的殊胜利益。

根本密续中还说,如果每天念诵金刚萨埵百字明二十一遍,可以使恶业不加倍成长。伟大的证道者也说,这是净除本身所积聚的罪恶的方法。赤绛仁波切,本身即是胜乐金刚,他曾解说,若能每天念诵二十八遍金刚萨埵短咒,有不可思议的净障力。不但可以防止当天的恶业倍增,也可以完全净除你在当天、当世,甚至无始以来生生世世所造的一切恶业。

这些就是念诵及禅修金刚萨埵不可思议的若干好处。此外,念诵金刚萨埵长咒十万遍,还可以净除破无上密根本戒的重罪。无疑的,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净除破别解脱戒根本戒和菩萨戒。

资深的禅修者告诉我们,一般而言,重要的是每天致力于净障禅修,这是达到证悟的方法。有一位噶当派格西曾说,不断的净障和累积功德,心向菩萨道,那么原先以为要一百年才能达到的道次第证悟,只要七年就能达成了。这是在菩提道上有各等成就的禅修者给我们的鼓舞指示。

金刚薩埵心咒: 嗡 班扎尔薩埵 吽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