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王冰然 2003.10.8
生活的真谛是驾驭混沌
从世界文明的走向,到居家过日子的方法,当今的人类都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上。虽然文明的积累已有诸多的成果,但人们却一直在按照习惯过日子,所以面对日渐复杂的现实挑战,无法从困惑中解脱出来。人们在渴望持续的惬意,心灵的自得,共处的和谐,长远的共识,但这些让人神往的惬意、自得、和谐与共识却是千呼万唤未出来。是什么东西掩盖了和谐的秩序!到底有没有这样的秩序!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这个秩序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还是介于两者之间 “测不准” 的,老子说的“道”,究竟可不可以道出来。宗教、哲学、科学千万年来也一直在争论这个问题。抛开那些大而化之的道理,其实人类最不了解的,是真实生活和大自然中到处存在的“混乱”现象的背后涵义,这些才是我们日常遇到的真实所在。如果能从纷杂的万物中洞察到这个“相对静止”的真实所在,那么就可以将它作为我们思考的依托,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石了。
21世纪是人类探索新秩序,进而开创新文明的时代,认识、了解、使用这个秩序,是人类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形象地说,这个秩序就像一个经纬网络,其中的经线是个人的规律,纬线是时间和空间的规律!在这个动态的经纬坐标系中,自然现象、人类活动、心灵间的交往,就像舞台上的戏,流动不息,交织繁衍,形成了永久的事业的规律。回顾过去的文明,一幕幕戏剧的结局都各不相同,人类一直在探索着剧情,有时争得不亦乐乎,但却不知道剧本在哪里!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系是“混乱的” ,人的坐标系也是“混乱的”,衍生出的戏剧自然是更加的混乱了,所以人们很难真正看清眼前的道路。科学和宗教沿着各自的路径,努力探索着其中的规律,各有贡献,也各有遗憾。
寻找混沌秩序的途径就是认识随机规律
其实探索核心秩序的正确道路,是既不偏左,也不偏右,而是从中间突破的。不论在认识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需要兼顾向外和向内的双向发展,可称之为“双向的认识论和实践论”。只有这样才可能撩开罩在秩序规律之上的面纱,这种思维的重新定位,将改变人类思考和实践的核心基础,预示着新文明的降临。
认识核心秩序的唯一途径,是了解混沌,也就是了解随机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律。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同样道理,认识随机必须学会活在“随机的”生活中,有意识地了悟偶然事件的真实涵义。千万年以来,虽然人们都生活在随机中,但是我们过去的文明都是建立在“清晰的、总结好的理论”基础上的,把随机看作噪音和意外,而加以过滤和排斥,根本没有办法学到致用的“随机知识”,这就是理论和实际的脱节,这一脱就是千万年。古今的哲人、思想家们不同程度地谈论到这个问题,但是留下来的思想总有逃不脱历史局限的感觉。今天的人们对圣人的思想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其根本原因,是人们不知道在具体的生活中如何展开它们,因此人类一直处于迷茫之中。
其实“清晰的理论”只是“随机的理论”的特例,就好像放电影一样,快速变化的连续图像是真实的,而定格的图像只是特例和片断而已。如果我们用片断定格的规则来指导连续的真实,自然是本末倒置;如果翻过来用连续的规则指导定格,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所以人类只要再开放一些,将认识和实践的领域加以扩大,就能学会应付复杂问题了。
要在混沌里面舒服地生活,需要一个前提,就是人们必须首先消除思考和行动的惯性,使得“定格”能够动起来,不再抱残守缺。但动起来虽然消除了静止的惯性,却又产生了运动的惯性,需要停的时候也可能停不下来,这同样还是麻烦,所以必须动静有节,与时皆行。而无形的秩序象一团气,看不见、摸不着,这就需要一面 “魔镜”,能让人们明白,在不同情况下应该如何调整动和静,了解调整的涵义和利益,以做到适时适度地校正自己,这个“魔镜”就是隐含序,就是关于时间、空间和人事的坐标体系。
为了能接受这种流动不拘、变化无常的“机制观”,人类首先要软化头脑,以便能快速接受来自时空环境的新事物,同时滤掉杂质;然后还能快速地忘却,便于容纳下一刻更新的东西。这需要对思维进行新的训练,这个训练不同于以往,它不是塞给你一些固定的东西,那样可能会增加惯性,反而南辕北辙;而是减少一些东西,减少覆盖在人们核心感受能力之上的,那些躁动的能量和容易导致思维惯性的框框,比如过激的情绪、顽固的理论模式、过于明确而缺乏弹性的目标等。
学习随机规律,是挑战以前人类认为不可知的领域,要完成这种学习,不可缺少的要素就是深入、细腻、内在、随时,所以最适宜的学习方式是自我教育,外人只是协助。需要象猫一样机警而放松,这种状态是长期活在随机课程中最好的方式,一味的懈怠、一味的努力,都会错过要点,而长期偏离的积累将成为灾难。为了达到并保持这种状态,人们必须学会以弹钢琴的方式来生活,平衡各个要素,自然而开放的生活。这种自然,不是悠闲,而是处于忙碌和悠闲中间的状态,不同的人,依据时空的不同,按各自的模式演化。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总成本最小,可以谋求一生的最大利益,可以获得整个人生过程的最大园满。
过去由于时代的局限、缺乏科学的基础、大众化启蒙不足等种种原因,文明的秘密无法被揭示和传播,只能成为少数圣人的个人心得。而人类即将迎来的新文明将弥补这个不足,人们继承人类已有的文明,通过学习心灵技能,开创双向的认识和实践,超越学科、派别、历史、组织的传统局限,使人类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在一个全新的客观秩序中,实现完美、和谐的统一。
在混沌中开创全球性的协作
怎样在全球的混沌中恢复新秩序!
我们纵观世界政治、经济、科学、宗教、生活等领域的冲突与合作,均存在很多变数,核心问题可归结为,缺乏公认的标准秩序。虽然我们提出了时空人新秩序的观点,但是人们认识这个秩序,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像历次社会变革一样,需要经历思想的启蒙。在严酷的现实中,我们不能奢望仅仅通过某些个人来学习和运用随机秩序,就可以改变世界,我们需要启动更大范围的协作,树立实践的榜样,让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它,真切地感受它,进而协助人们超越混沌。也就是说,启蒙主要是依靠伟大的社会实践,而不仅仅是思想上的说教。
人们有学习随机秩序的需求吗?答案是肯定的。人们由于天分、努力、机会等的不同,往往处于社会生态链的不同层次,而决定其命运的关键是选择。生活中遇到的选择往往是五花八门的,但是可以从中提取出两类极端的选择:
l 看似无所谓的“琐碎”选择。比如采取何种生活方式,用什么爱好打发时间等,似乎无所谓对错,但是长期积累以后,或者成为优势,或者招致巨大的困境。只是面临困境时,我们往往不知道它来自哪一次的选择。
l “很关键”的选择。比如升学、职业变更、结婚等,选择后或者交好运,或者一蹶不振。
其实生活中每一个随机选择,都是由这两极选择组合而来,选择不同,思想学识、事业家庭、生老病死等等的结局也就不同,其好坏都取决于选择的正误,而选择失误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客观的标准,只是听任欲望、习惯和不清晰的直觉的驱使,人生的苦难即缘于此。
处于贫困的下层社会,由于环境严酷,人们的选择机会少,余地小。而处于社会上层,由于知识、财富和地位等方面的优势,面临的选择趋于多样化,但与之相伴的是,必须应对更多、更难的选择,不同层次的人,面对的问题虽然不同,但问题的难度不相上下。面对混沌的现实,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人们的头脑可能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可能也不相信有正确的选择,但就人的内心感受而言,无一例外都在思索:可持续的幸福、自尊和成功从哪里来?时代发展到今天,这个问题越来越迫切,如果回答不出来,也许将要面临更大的挑战。可见人类必须走上这条探索之路,这既是解决现实困境的需要,也是存在于人们心灵深处的愿望。
持续不断的、在外在的物质方面和内在的精神方面都可感受到的幸福和成功,必然是平衡的,即在各个方面都比较适度,这是宇宙秩序的法则。传统的表彰对象往往只是发给外在的成功者,而容易忽略其内在的真实感受,以及幕后的成本代价,这是特定时代和现实中不得已的办法。但是如果人们不知道其中的进退玄机,而将这种表彰当作楷模,就是在误导历史。当我们将眼光贯穿人的一生,或者透视长期的历史演化,时常发现那些一时的成功法则,往往导致随后的灾难。大多数人面对这些复杂问题时,或者不清楚,或者是没有力量抗衡。
所以,短暂的幸福和成功,可以是个人的一时感受,而持续的幸福和成功的感受,必然是社会性的,这种观点可以使人们结为一体,摆脱躁动琐碎的生活,迈入辉煌的时代洪流。目前社会底层的绝望、中层的困惑麻木、富裕层的道德困境,乃至于全球的冲突,正反映了社会生态链各层面间的矛盾,如何才能恢复平衡呢?答案是协作,是层次内和层次间的全面协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凝滞的资源重新流动。这个机制的目标,是重建社会生态,也就是对思想、地位、机会、财富的再分布,否则淤滞的各种资源就都无法摆脱“各抱金饭碗,都在讨饭吃”的局面。
古语说:“文武之道,一张一驰”,大协作就是步入“一驰”。21世纪的协作,将超出人们的想象,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实践创新。人们在几千年来所形成的各种隔阂,比如知识的学科细分,工作的分工,组织的界定、国家和宗教的边界,都会随着人们共识和能力的提高,逐渐实现融合,使信息、物流、人员通过新组合而实现通畅的流动。但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清晰的秩序来主导,同样还会带来更大的混沌无序,所以必不可少的是关于人事时空的流动规律,也就是隐含序体系。这个集科学形式和价值选择于一体的逻辑体系,可以装载一切,成为万事万物的纲,为置身混沌中的人们提供行动的方向,为大协作保驾护航。
这种体系如生物体一般,是自组织的,这种体系不断完善的自然结果,就是生态型社会的出现,这不是主观设计的结果,而是自然进化的结果。进化不仅依赖体系的完善,更依赖个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人们了悟自己和时代所遵循的时空坐标。因为同各种制度和法律的约束和调节功能相比较,自我调节是最快捷、最有效的反馈环节,是实现社会成本最低化的途径。
协作中的随机经营是通向未来的坦途
由于过去的“一张”和今后的“一弛”的运行机制迥然不同,所以就要打破传统理论中的强化隔阂的部分,放弃一些以往的信条。回首几千年以来文明、宗教、政治、经济演化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推演到最后,其落脚点都归结到经济的占有思想,获取广义的利益成为其共有的基础;对人而言,就是喜进厌退,好得恶失。传统的经济学机制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根据人的这个特点,或者说是弱点,来研究财富汇聚的规律,推动世界财富的创造积累。在近代和现代,这个规律的核心,演化成为不分时空,只用一种拓展攫取的方式来运作,简单说,就是不论何时何地都奉行拿来主义,而且要实现最大化,导致了财富、知识、地位等的两极分化愈演愈烈。我们并不是说“获得”在道德上是错误的,而是说单向的极端发展是错误的。
而这种单向极端的发展方式注定是不可持续的。就像过去的科学工业,将环境视作可随心所欲攫取的对象,而遭遇自然的全面报复一样。过去的社会科学体系也下意识地将他人视作竞争和掠夺的对象,随社会环境的恶化,报复也一并到来了。国泰方能民安,生活在缺少安泰的世态中,人们自然无法安居乐业,而扭曲的购买、投资活动,使经营之路愈加崎岖;不断提高的经营速度,在向经营组织的能力极限发出挑战;面对无利润、多壁垒的复杂市场,鉴于运作空间越来越小,以往曾经奏效的招数,如投资、研发、高效率、战略规划等,可能不再与令人欣喜的回报相关联,甚至会导致惨痛的失败,因为传统的管理理论,无法规避混沌中五花八门的风险。个人工作成本、企业管理成本、信息成本的大幅度上升,都在窒息着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出路在于实现向低成本经营的转型,这不仅是企业等各种组织的当务之急,而且也是整个社会迈向新文明之际必须完成的课题。
生活中人们由于不了解身边的随机事实,或者根本不愿意承认这种现实,混淆机会和需要修正的事情,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所以要想在随机中捕捉机会,同时又不误入陷阱,洞察力是必不可少的,不仅要洞察宏观和长远的、也要洞察微观和眼下的。以往这些两极的智慧不太容易被统一起来,这是由于人们对进化和系统的知识掌握不足所致。虽然以西方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知识可以提供某些答案,但是社会问题最多的地方,同样也包括这些高技术的国家,可见现今的科技文明也不是通向自由王国的关键路径。
其实每个人、每个企业和国家,在不同的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状态和独特的成长轨迹,随机经营可以快速了解其进化的总模式,超越信息噪声,以把握在混沌中行进的方向。而这个模式由于是具备时空和人事的坐标的,所以可以将其无限细分,并用来指导对随机事件的处理,这样就启动了宏观和微观的两套机制。所以不仅具备了大而化之的、与时俱进的理论,而且也为实践提供微观的坐标依托,也就形成了混沌中最适合的轻巧灵活的顺应变化力,天堑变通途。
综上所述,以往资本运作的核心基础是复利,也就是钱能不断地生出钱来。经济学家算了一笔账,某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总值的增长,就是从数百年前的一个初始数量,按照几百年来很高的资本利率,膨胀到今天的数值的。但是现在的世界各国,其银行、股市、风险投资和国家间的汇率,基本上都趋近于零,甚至负值,或者长期低迷,而不再有足够的调整空间,其深刻的涵义就是复利基础的丧失。一旦投资失去了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之间的落差,资本之水就不能流动,这就意味着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到了尽头。再仅仅以资本占有的方式考察商业环境,将看不到机会,必须以社会生态的角度才能有所发现。这种全面的经济困境是在资本、知本都充足的情况下出现的,可见仅依靠资本和知本这些要素已经无法翘动地球了,而“道本”主导的经济时代即将应运而生。
只有具备战略眼界的人们,才能不被虚幻的损失吓退,采取实际的行动,通过重塑环境,恢复低成本可持续的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锤炼出“如来”一般的经营能力,这比传统积累金钱的做法更加实惠,更加具有“全面增值”的保障,这是随机世界的铁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