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棉花市场回顾
2003年对于涉棉人士而言,是惊心动魄、难以忘怀、有喜有忧的一年。忧的是,这一年棉价的大起大落,经历了棉花生产的先喜后悲,经历了突如其来的“非点”和冷清收场的广交会,经历了一年的风风雨雨的洗礼。喜的是,棉花行业构成越发的完整,棉花的产销渠道更加通畅,涉棉的法律也越发健全和完善……点点滴滴,融入了我们的记忆:
首先,天灾打击了棉花生产。对棉花产量的预测一直是牵动2003年棉花市场价格变动的重要因素。早在03年3月份,农业部曾按照种植面积增加13.1%预测棉花产量将达556万吨,但这一数字很快随着种植工作的展开而被调整。同年6月份,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春棉播种面积达到44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0%以上。随着种植期间产棉区洪涝、干旱、连阴雨等不利天气情况的此起彼伏,相关部门对于产量的预测变得越来越谨慎,也越来越不乐观。9月上旬,农业部预测,全国棉花产量将不超过520万吨,单产69公斤/亩,为2000年以来单产最低的年份;在一个月后的10月中旬,统计局低调宣布,今年棉花产量将与去年基本持平;12月中旬召开的全国棉花形势分析会预测产量为486.6万吨。至此,前期对棉花产量的种种猜测暂告一段落,棉花减产已成定局。
第二,国内棉价期幅波动历史罕见。2003年我国棉花价格的起伏变化注定将被载入史册,它不仅是我国棉花市场放开以来波动幅度最大的一年,而且也是自建国以来波动非常罕见的一年。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 Index 328)反映的国内棉花价格经历了两次较大的波动,第一次是受“非典”影响,由3月31日的13418元/吨(2002/03年度最高点)跌至5月26日的12136元/吨,跌幅9.6%;第二次是进入2003/04年度,国内棉花单产大幅下降导致棉价在短时间内迅速飚升,中国棉花价格指数9月1日为12932元/吨,9月底突破14000元/吨,达到14107元/吨,至11月3日攀升至2003年最高点17608元/吨,较9月底上涨3501元/吨,涨幅24.8%;且高于2003年最低点11048元/吨(1月6日)6560元/吨。
第三,棉价高涨导致棉花进口数量激增。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03年1-11月,我国累计进口原棉70.7万吨,同比增加57万吨,预计2003年全年进口量有望超过1998年的78.3万吨,达到近二十年来的历史最高水平。其中,5月份进口超过12万吨,是2003年进口最多的一个月;4-6三个月累计进口34万吨,占前11个月进口总量的48%。根据入世协议,2003年我国棉花进口配额为85.625万吨,然而进入2003棉花年度以来,国内高涨的棉价使纺织企业叫苦不迭,呼吁国家增加进口配额,11月初,国家发改委低调透露增发2003年进口配额50万吨,由此,2003年进口配额累计近136万吨。据美国农业部(USDA)统计,进入2003棉花年度以来,截至12月18日,中国已累计签约进口美国陆地棉近70万吨,而实际装运仅有约14万吨,50多万吨美棉尚未装运。据了解,签订的订单大多为12月、1月、2月装运,因此,大量美棉将在2004年一季度陆续到港。
第四,陈棉竞卖缓解供求矛盾。2003年,全国棉花交易市场陈棉竞卖共成交76.6万吨,平均成交价12533元/吨。其中,成交库存老商品棉37万吨,占总量的48.3%;国储棉和出疆棉分别成交27.6万吨和12万吨。3月份,为缓解国内市场供求矛盾紧张的局面,国家有关部门决定,自3月4日起,全国棉花交易市场陈棉日投放量由5000吨增加至10000吨,“五一”节后,投放量逐步减少,自6月份开始,日投放量基本稳定在3000吨左右。陈棉竞卖价格走势与国内现货棉价走势基本相同,10月29日达到日成交均价最高点,为18155元/吨,当月单捆最高成交价达到了创记录的18300元/吨。10月29日,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发布2003年第39号公告,因交易市场竞卖系统和中棉台帐系统出现技术故障,经报有关部门批准,自2003年10月30日起,暂停竞卖交易。自2002年5月底至2003年10月29日,陈棉竞卖连续进行一年半,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在缓解国内棉花供求矛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纺织对棉花的需求继续呈高增长趋势。2003年我国纺织企业面临了“非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广交会出口受阻、美国设限等一系列因素的不利影响,但纺织生产依然保持了较快速度的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显示,2003年1-11月,我国纱产量累计838.26万吨,同比增加111.14万吨,增幅15.3%。12月份纱产量如果按11月同比增速7.6%推算,为77.2万吨,则2003年全年纱产量至少超过915万吨。按64%的用棉比例、8%的耗棉比例计算,全年纺织用棉量630万吨以上。
第六,多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措施出台。4月29日,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发布GB1103-1999《棉花 细绒棉》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通知单,修改后的标准主要是新增了棉结和短纤维率两项新的标准。业内人士分析,这两项指标的建立将有利于扶持中国国内的纺织工业,并对我国进口棉花提供有效的政策保障。9月18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新年度棉花工作的重要批示和《关于作好2003年度棉花收购工作的通知》的精神,由发改委牵头,农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和农发行六部门联合召开了全国棉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主要分析了2003年度国内的棉花产销形势,同时对本年度棉花工作及市场管理做出了重要部署。11月28日,针对2003年棉花供求矛盾突出导致的上市新花价格大涨、质量下降等问题,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棉花市场和质量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从棉花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进一步加强对棉花市场和质量的管理。12月1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改革的目标是,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采用科学、统一、与国际接轨的棉花检验技术标准体系,在棉花加工环节实行仪器化、普遍性的权威检验,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科学权威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分为准备、试点和全面实施三个阶段。2003棉花年度结束前做好各项改革试点准备工作,2004棉花年度开始组织新体制运行试点,2005棉花年度起逐步推行新体制。此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将使我国棉花公证检验、促进质量提高有法可依。
在大起大落中,棉花市场的巨幅波动考验了我们, 2003年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记忆,更多的是对后市棉花市场的一个判断的参考。
对于2003年棉花市场的各种价格,我们收集了各种统计数据,以期能对03年市场价格有个更客观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