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
成为新特区,专家对成都的未来充满希望,并提出很多具体建议
成都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了,这是全国第三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昨日,走在大街小巷上,随处都可听到人们对此的议论。昨日,记者分别采访了出席“中国经济50人论坛”的专家、四川本土专家、成都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大家纷纷表示看好成都,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未来充满希望。
感受新特区
城乡统筹成都能够带好头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我非常看好成都,……成都一定能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成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谈起成都的统筹城乡工作,“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专家、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娓娓而谈,道出了今年年初受国务院委托到成都调研的故事。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与20个左右的老百姓做了直接接触,其中有拿着社会保障证的失地农民,有搬到新居的新居民,有在养老院安逸养老的老人,还有仍然从事农业生产,种地、种菜的农民等等。当时,给调研组留下最突出、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成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做法,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老百姓满意。用一句专业性语言来讲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到了以人为本,发展的成果由人民特别是农民共享了”。“只要能按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和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的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成都一定能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杨伟民对成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建议新特区
做好8件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首先应该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或者最高原则就是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为了增加G D P ,增加财政收入,楼盖得更多一点等等。
谈起成都试验区的未来,杨伟民也给出很好的建议:首先应该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或者最高原则就是以人为本,目的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不仅仅是为了增加GDP,增加财政收入,楼盖得更多一点等等。统筹城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同步过上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杨伟民指出,成都目前要做好的就是八个方面的事情:
第一,统筹城乡规划的编制。
第二,要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现行城乡分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把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由城市延伸到农村。
第三,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体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建成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和管理体制、投入机制。
第四,要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建立城乡统一、市民与农民公平享受、城市与农村软硬件均衡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公共安全。
第五,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和更加规范的社会救济制度。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实现全市统筹。把进城务工农民和失地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范围,并统一发放标准。
第六,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对在城市已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进城务工人员,转为城市居民,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
第七,要健全基层自治组织。推进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的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探索新时期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模式。
第八,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适合本地情况、发挥比较优势的工业和服务业,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
最后,希望成都能基本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体制,走出一条适合中西部地区特点的科学发展道路,为全国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展望新特区
未来成都走超大型城市路线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李晓西:成都必然走上超大型城市路线,所以“城乡统筹”是成都的必由之路。
成都所实施的“三个集中”、“四位一体”城乡统筹战略,最大的价值在于不再让土地这个“两难问题”两极摆。成都必然走上超大型城市路线,所以“城乡统筹”是成都的必由之路。建议成都在“统筹城乡”实施过程中,不管如何规划,都要给未知领域留下一些空间。据悉,在今年的成都“两会”上,成都公布了“1特大城市统领38中小城市”的规
划:预计5年内,加快中央商务区、东部新区、南部新区和北部新城建设,积极推进城镇体系建设,逐步形成“由1个特大城市、8个中等城市、30个小城市、60个新市镇和600个农村新型社区”构成的新城镇体系。
记者 杨东 王玲 见习记者 孟盛
第三个“新特区”为什么花落成都?
此前,有十多个省份参与第三个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的争夺,此前不少专家认为深圳很有竞争力,但成都和重庆却在激烈的争夺中脱颖而出,这是因为什么?
理由一
城乡二元结构障碍亟须破除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表示,中国改革发展到现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已经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体制障碍,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没有根本性破除。因此,设立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符合改革的大方向,十分必要。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指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须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方针。从总体上看,现在中国相当多的地区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阶段,中国现在已具备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条件。
而位于西部富庶的川西平原上的成都,正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全市人口1100万,农民占了三分之二,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成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将进一步发挥成都特有的经济优势、科技优势、市场优势和生态优势,强化成都的带动功能和辐射作用。
理由二
中国需要新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对于重庆和成都在激烈的争夺中脱颖而出,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梅松表示:“出乎意料,但又在意料之中。”梅松称,重庆和成都是西部大开发的龙头,根据中央确定的区域发展战略,要区域平衡和协调发展。目前,东部有浦东为龙头的长三角和天津滨海为龙头的环渤海经济圈,在中西部再来一个,就显得协调和平衡。
多年来,中央一直非常重视西部大开发,但是收效并不明显,此次将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定在重庆和成都,意图非常明显,就是想通过成渝经济圈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尽快打造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
理由三
成都城乡发展提供示范效应
从2003年开始,成都在全市实施了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四年来,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创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可喜局面,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年来,成都以市场化为动力,城乡统筹发展创造了西部多项第一。一是推进城市经营,提高以城带乡能力。采取统一经营政府可调控资源,全国实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盘活存量资产,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经营和政府特许经营权的改革等措施推进城市经营,使城市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大幅提高。二是引入资本,培育农村市场化主体。强化农业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伊利、蒙牛、汇源等一大批大型农业投资项目。三是强化措施,改善农业农村投资环境。率先在西部实现了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水泥(沥青)路、村村通电话、镇镇通网络。
记者 杨东 王玲 见习记者 孟盛
专家观点
成渝共“试验”联系更紧密
如何看待成渝两地共同投身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义?“两兄弟”怎样携手完成使命?昨日,长期致力于成渝经济区研究的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廖元和接受了记者电话专访。
优势成渝各有典型意义
记者: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鲜经验,成渝两地有什么优势?
廖元和:一个地方要在统筹城乡发展这一领域创造经验,城市太小不行,农村太小也不行,成渝两地都是大城市带大农村,具备“试验”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成渝两地一个地处平原,一个地处山区,其统筹城乡的实践各自具有典型意义,能够为全国各地提供多样化经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成渝两地地缘相近,经济文化相融,有助于试验从一开始就在一个较为广大的范围内启动。
利好改革是更强劲的动力
记者: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会给成渝两地带来哪些现实机遇?
廖元和:两地的探索必将得到国家的有力支持。但我认为,建设“试验区”对两地最大利好不是具体政策、项目的支持,而是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以及由此激发的发展主动性。没有框框任你闯,意味着成渝两地可以针对现实问题,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成渝两地发展实际看,体制机制障碍众多,改革是比投入更为强劲的发展动力。
共进首先应实现制度对接
记者:成渝两地怎样在这一“试验”中携手共进?
廖元和:首先应实现制度对接。例如两地都在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目的在于打破城乡隔阂,促进农民向城市转移,今后可以尝试统一两地户籍制度安排,这样就能在更大范围内为农民向城市转移提供空间。“试验”既然以向全国提供经验为目的,就应首先在两地间融会贯通。
四川日报记者陶然
一起竞争发展两个比一个好
“对四川、重庆来说,这是件很大的事!”昨日,一直关注、研究成渝经济圈的省社科院学术顾问、研究员林凌这样评价成渝两市同时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个比一个好。两个一起竞争、比拼,协调发展,共同前进,这对建设成渝双核城市群非常有好处。”
林凌认为,建好试验区,对西部、对国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一个新的起点,需要我们去探索创新,有许多体制和政策障碍需要去克服。“这是件好事,但做起来会很难”。他认为,作为试验区,中央就是要让你大胆去闯、大胆去试。四川日报记者邹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