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日前报道称,信用瘟疫或将洗劫大宗商品。如今大宗商品的贸易都是做短期交易,贸易商的视界变得很短,他们更关心短期内的波动,然后买在小波段低位,卖在高位。对短期趋势的判断和长期趋势的判断常出现冲突。
市场上熟悉产业的人,无论是投资公司还是行业巨头,全部都在做期现套利和交割。在橡胶市场上,版纳那边人来人往,像走马灯一样跑去的大批投资公司,就为了寻找交割品。
报道称,其实市场只有两种力量,一是趋势性力量,另一种是价差的力量。在金融去杠杆化时,价差的力量占主导。在金融重新释放资金时,价差的力量趋弱。
但问题是,套利参与者太多了,市场也会被纠偏过正。当我们做交易时,总在寻找市场的错误,要么是价格背离的错误,要么是趋势背离的错误。但如果过分以一个焦点来判断市场价值时,可能很多人都会输得很惨。
除此之外,无论是地方投资、国企运营、私企生意,大多都在亏本。南方某制造业龙头企业,全球最大的某门类冠军公司,利润只有1%。数十亿营业额,只有2000万盈利,连利息都没赚回,只是依赖套利赚了些钱。
中国庞大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背后,是银行贷款和影子银行,每年债务上扬带来的利滚利,正迅速吃掉所有企业的资产和本金。不需要去整理太多数据,只看逻辑,已经明白所有道理,批发市场里的批发店小工都可以告诉你,如果年年不赚钱,只有靠借钱,是支撑不了多久的。这是常识。
看金不是金,看铜不是铜,看铁不是铁,只要可以用于质押贷款的商品,都成为套利工具,套入低息美元进行套汇交易,或者在国内质押套取平价贷款进入高息市场。我们有时会自问,如今的贸易公司究竟是贸易公司,还是金融掮客?
报道认为,银行因为太困惑,所以不作为。正常的转口贸易和转口贸易融资中,本来就带套利的基因,适度套利无可厚非。然而,“物极必反”,让监管部门放心不下的是,套利会驱动转口贸易和转口贸易融资,引入热钱。
落实到银行操作的层面,银行要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真的转口贸易?什么是假的转口贸易?通常,银行审核要确保两点:一是货权,即考察相关货权凭证。如果货物处于运输途中,就要考察运输单据,尤其是提单;如果货物存放在仓库,就要考察仓单。二是货权转移,即考察真实存在的货权转移凭证,主要看购销合同和发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