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哈佛大学一项研究发现,人的道德行为竟然和生物时钟有关。习惯早起的人在晨间会有较道德、较诚实的表现,而夜猫族在晚上的诚实度也较高。这个有趣的发现也让“生物钟”对人体的影响,再次变得热门。
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都不相同。这种有规律的变化被称为“生物钟”。记者采访到在台大公卫学院从事预防医学研究的黄千峰医师,以及蓝士哲中医师谈关于“生物钟”的相关话题。黄千峰医师表示,日照长短周期对人体的影响,最显著看到的就是能改变人头脑中间的“松果体”所分泌“褪黑激素”(melatonin)含量,有学者认为这是主掌人体生理时钟的关键之一。
黄千峰说:“视网膜受光线刺激后,传递神经讯号到位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进一步协调主管内脏生理活动的下丘脑,这是目前对生理时钟日夜周期提出的人体机制。”他还表示,每天人的睡眠、摄食、饮水、排尿及其它的生理恒定,也都透过这样的模式,随着日夜时间变化而动。
黄千峰说,养成规律生活、配合大自然定给人的生物时钟作息,才能有效保持健康、预防疾病、更长寿。比如褪黑激素在夜间睡眠时分泌,有降低血压、心跳,还有增强免疫、预防癌症、延缓老化等功能。如果因为熬夜或长途飞行的时差等问题,让褪黑激素分泌下降,不仅影响睡眠导致精神不济,长期来说对健康也有害。
大自然有规律的“生物钟”理论
中医一直都讲究“天人合一”。有节制、有法度的生活,才能延年益寿,减少疾病的发生。人要配合大自然生物钟的规律,会养生的人不易老。中医师蓝士哲表示,“生物钟”的理论简单说,就是生物体内存在着一定的生理规律。
“这种生物钟的规律通常是恒定的,但也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蓝士哲说,“生物钟的周期不仅是昼夜,还有月周期,如月经;潮汐节律,如海岸线动物;年周期,如动物冬眠等。”例如人体的体温、心跳、血压在睡醒前就开始升高,上午精神好;到下午2点则会变得迟钝、倦怠;到了下午3点则又开始恢复工作能力。
生物钟就像一个实际的钟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