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林(忠言)博士
股市越是低迷,人们越是津津乐道各种盈利模式:券商有券商的盈利模式,基金有基金的盈利模式,银行有银行的盈利模式,甚至财政也有财政的盈利模式,惟独散户没有人关心他们的盈利模式。
试想,中国股市投资者达7000万之众,一个拥有如此之多投资者的市场,他们都找不到盈利模式而只有亏损模式,而且也没有人关心他们的盈亏得失,这样的市场还玩得下去吗?
近期,“股市为什么缺乏吸引力?”正成为市场各方关注的热门话题。我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乃在于纠正扩容的指导思想和政策。
慎言“扩大股市规模”
近期,央行有关人士回避了上半年因贷款骤增(7个月相当于去年全年贷款增量)所导致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下降的事实,却指责因股市扩容太慢导致了银行贷款太多和银行风险的积聚。
于是,在各管理部门召开的多次讨论会上一致强调:要加快股市直接融资的步伐,遂引发人心恐慌,股指连创新低。
在我看来,当务之急乃在于承认和反思股市扩容大跃进。从1992年~2003年7月,中国股市上市公司数从18家扩容为1259家,增加了68.9倍;流通市值从3亿扩大到13425亿元,增加了4475倍,成为亚洲第二大证券市场,堪称是全世界之最的“扩容大跃进”。因为,同样达到800只股票,美国用了100年,香港用了33年,而中国只用了8年。
中国股市的大扩容是在市场经济还很年轻、人均GDP仅800~900美元、国民生产总值仅占日本的1/4和美国的1/10的情况下实现的。
因此,当前的一些做法似在目赶超,为解决眼前的经济金融难题而急功近利,继续在股市搞扩容大跃进。这种做法必将引发股灾。
熊市扩容因小失大
自2001年6月以来,由于在不适当的动机和用不恰当的方法减持国有股,加上“海归”极左派主张“推倒重来”,打着“市场化”旗号,采取强硬的方法“挤泡沫”、“与国际接轨”,扩容速度不减,终于使中国股市陷入了两年的熊市。
从2001年6月~2003年7月,新股扩容了122家,筹集资金1892亿,平均每年扩容946亿元,但股指却从2245点跌到1311点,跌幅为41.6%;流通市值从18866亿元减为13425亿元,损失了7333亿元,缩水率为29%;平均股价从15.09元降到9.12元,跌幅为39.6%。
熊市中加快扩容所导致的结果是:2002年,整个证券行业出现全行业亏损,2003年上半年,由于基金联手炒作大盘指数股,导致了指数虚涨和“二八现象”,而新股的低开低走低定位(8月21日国阳上市首日仅涨10%),更将老股和大盘一次又一次地往下拖。以至于今年前8个月,除基金以外的券商、机构和广大投资者陷入了比2002年更严重的亏损。
至8月15日,沪深股市中有55.4%的股票比年初1311点时的股价还低。两年中,广大中小投资者的财富损失普遍在60%以上。此情形与国民经济和上市公司业绩的高增长严重背离,与今年以来国际股市“涨声一片”格格不入,也使尚福林主席上任时强调的“阶段论”、“三度统一论”、“确实保护投资者利益论”成为空谈。
试问,为上市公司募资仅1892亿,却损失流通市值7333亿,这种扩容政策难道不是因小失大吗?
应停扩两年改发企业债
近几年,虽然有新股辅导期制度,但承销商出于生存需要,不惜为上市公司虚增业绩,以获取更多的融资,却把“烂摊子”抛给了市场。
就以今年上市的新股为例,至8月20日公布的18家中报,有9家出现亏损和利润大幅下降。利润下降幅度最大的达77%。
为了缓和市场的供求失衡,杜绝上市公司的圈钱饥渴症,防止造假行为继续蔓延。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暂停或减缓股市扩容两年,对已通过发审委上市审核的200多家待上市公司,一般改为发可转换债券和企业债券。
企业发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由于目前广大中外机构和拥有10.7万亿存款的居民对可转换债券和企业债券非常热衷,争相抢购,供不应求。此举既可满足真正有融资用途的企业的需求,实现央行加大直接融资比例的愿望,又可为广大居民提供有效的投资渠道。
第二,在国外成熟的证券市场中,企业债券的融资一般占到40%以上,大大高于股市扩容,而中国证券市场只注重股市扩容,企业债券市场尤其落后,上半年仅占总融资额的0.3%。此举有利于发展中国的债券市场,给股市以喘息的机会。
第三,无论是发债券还是发可转换债券,每年都要向投资人还息,以后还要还本。此举可让确有融资需求的企业领导人先学会还债,再学会上市融资。
第四,此举可迫使相当一部分并无真正有效益的投资项目、无还本还息能力、只想上市骗钱的企业暴露真相,不敢发债券、撤销融资申请,从而保护股市的宝贵资金不白白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