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8541阅读
  • 72回复

[转帖]【电影发狂】《终结者》绝密档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九重天

发帖
1692
金币
4356
威望
7
贡献值
4
开心币
19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9-06-16

 

特效小组的其他设计师参照卡梅伦的手稿设计制作出了终结者身躯的各个零部件。这些零部件中,除固定支架采用了不锈钢材质外,其他部件基本用的都是翻模转制的玻璃钢。制作好的部件经过打磨抛光和喷漆后,被拼装在了一起。组装成型后的终结者骨架极富金属质感。这个真人比例的终结者重量不到90斤。

 

出于当时技术限制,终结者骨架走动的远景镜头仍然只能用60厘米高的模型,以逐帧拍摄的方式完成,所以终结者真人尺寸骨架只能用于近景拍摄。这样一来,真人比例的终结者下半身就没了用处。特效小组对道具进行了改进,去除了终结者腰部以下的部分,保留了终结者的上肢。

 

采用中景拍摄时,工作人员肩上扛着终结者的上肢,用竿子操控终结者手臂进行表演。这种方法在1982年上映的特效电影《魔水晶》中用过。尽管这种方式十分原始,在当时却非常有效。至于终结者骨架头部和眼部转动的动作,则由温斯坦工作室的两名机电专家负责。

 

 

剧照:终结者从爆炸的卡车里走出。

 

最终,负责制作终结者头部骨骼的马汉有幸成了扛着终结者表演的演员。找他来操控终结者不是因为他设计制作了终结者头部,而是因为片场没人比他更矮小。马汉说,“他们把终结者道具放在请来的专业人员肩上后,加在一起的高度足有2米4。我当时是片场里最矮的一个了,所以只能由我来操控终结者道具。别看这个道具只有40斤重,扛起来走动跟扛起来表演可完全是两码事儿。那会儿道具底座活动空间有限,而且我们第一次搞这种东西,经验不足。此外,拍摄时终结者还要做破门而入,以及各式各样的打斗动作。所以拍起来很辛苦,也很耗时。”

 

除打斗动作外,终结者骨架走路的姿态和动作还要跟施瓦辛格扮演的终结者完全吻合。“你可以看到,片中终结者金属骨架从爆炸后的卡车里站起来的动作跟施瓦辛格的动作是一模一样的。”温斯坦说。控制终结者头部的时候,中景镜头采用无线遥控技术。近景则干脆让人在后面托着终结者的脑袋转动。因为这样更灵活一些。

离线九重天

发帖
1692
金币
4356
威望
7
贡献值
4
开心币
19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9-06-16

《终结者》绝密档案(5):体无完肤

终结者骨架只是温斯顿工作室打造的道具中的一部分。除了这些终结者骨架道具,温斯顿和他的团队还制作了一个真人比例的施瓦辛格半胸像。这个可以由机械操控的半胸像是为拍摄终结者挖眼珠那场戏准备的。

 

“我们远不止是在做一个道具。我们做的这款半胸像看上去得十分逼真,适合近距离特写。这种办法以前就有人用过,但都是一个镜头一闪而过。之前没人敢在拍头部,甚至眼部特写的时候采用这种办法。我们对这种方法进行了改进,在施瓦辛格的替身道具里安置了可以遥控操纵的电子装置,来替代施瓦辛格进行表演。”事实证明,这种技术虽然古老,在那个年代却很有效。

 

说起这种遥控操控仿真人偶的技术,倒也并不新鲜。早在1964年的时候,纽约世博会上便展出了以“与林肯先生共度美好时光”为名的一款美国总统林肯的遥控仿真人像。当时林肯人偶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向观众进行演说。这大概是该技术的第一次公开亮相。两年后,这个遥控林肯人偶又在加州南部的迪士尼乐园展出,一展就展了将近二十年。一次偶然前往加州的机会,温斯顿见到了这个足以乱真的仿真人像。这次邂逅对温斯顿影响很大。“我被眼前这个跟真人无异的机器人震住了。迪士尼乐园的那次游历令我印象深刻,林肯像始终烙在我脑海里。后来我打造《终结者》中的遥控道具时,不停想起那个可以起身向观众演讲的机器人。”

 

要知道,温斯顿制造的施瓦辛格替身可远比几十年前那个林肯仿真人像技术难度大得多。毕竟林肯像距观众有一段距离,大家不会看到人偶的汗毛孔。施瓦辛格的替身道具就不同了,要经受得起镜头近距离特写的考验。

 

温斯顿给施瓦辛格做了真人倒模。随后,温斯顿用模子翻出了施瓦辛格的泥像,并参照不同角度拍下的施瓦辛格照片对泥像形状及细节进行修正。“一般要想做出演员替身道具,要先进行真人倒模。翻出来泥像后,在泥像上割出睁开的眼睛。此外,还要对泥像进行修正。这是因为倒模过程中液态石灰会产生重量,将模特面部压变形。那样的话,出来的效果会让人感觉是张‘死人脸’。我想要道具尽可能接近阿诺德本人,因此还要参照照片对泥像进行修补。”温斯顿说。

 

 

 

温斯顿在做施瓦辛格的真人倒模

离线九重天

发帖
1692
金币
4356
威望
7
贡献值
4
开心币
19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9-06-16

实际上,工作人员用泥塑像翻制了两个施瓦辛格橡胶替身道具。一个用于终结者挖眼球的时候,一个是用于拍摄挖去眼珠后的特写。“之所以做两个版本,是因为我们无法在头像面部割出想要的挖眼后的效果。”温斯顿说。“那样看起来不会像真的皮肤割伤。所以我们在另一个头像上做出了切割皮肤后留下的痕迹。我们还用明胶做了那只被挖出来的眼球。”

 

马汉在修补施瓦辛格替身道具

 

挖眼珠戏拍摄现场

 

完成后的正片

 

离线九重天

发帖
1692
金币
4356
威望
7
贡献值
4
开心币
19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9-06-16

此时的卡梅伦已是个经验丰富的特效师了,所以一早就考虑好了拍摄终结者挖眼珠时的具体特效细节。卡梅伦的设想是,拍摄的时候,将施瓦辛格替身道具置于镜头前,然后另外两个人在镜头拍不到的位置各伸出一只手来。一只用来撑开替身道具的眼皮,一只手用来挖出眼珠。由于施瓦辛格胳膊很长,所以连找另外一只粗手的麻烦都省去了。因而,尽管施瓦辛格在这个镜头里无法亲自披挂上阵挖掉眼珠,但还是勇敢地贡献出了自己的两只手。

卡梅伦的手稿

  

为配合挖掉眼珠后的终结者面部特写,温斯顿工作室还做了一张很大的施瓦辛格面部。这个道具在片中运用的时间不长,只是一闪而过而已。画面里不断对焦的金属红眼才是真正的主角。

 

温斯顿工作室还为片中施瓦辛格剥开右手修复钢筋的戏制作了一只生化机器手臂。温斯顿的团队制作了一只空心的施瓦辛格的仿真胶皮手臂。由于施瓦辛格的手十分粗壮,因而他的复制手就像一只大手套那样,可以塞进一个女人纤细的手。“我想,在阿诺德假手里放入一只女孩的手是斯坦和吉姆的主意。这是部小成本影片,没有太多预算分给视效。所以我们搞了许多非常简单,在镜头前却十分有效的小把戏。这是其中之一。”马汉说。放置手臂的桌上是有一个小洞的。拍摄的时候,女演员蹲在桌子下面,把手进手背开口的道具手里。这样一来,她可以配合施瓦辛格做些动作。我们看到,片中这只受伤的手事实上十分活跃。

 

那只胳膊则相对好弄很多。温斯顿工作室的人在胳膊里放上了一些新鲜碎肉,弄成血肉和一些组织黏在一起的样子。拍摄的时候只要女演员配合胳膊里的钢筋一道运动就好了。

 

修理机械手臂桥段拍摄现场

 

完成后的正片

离线九重天

发帖
1692
金币
4356
威望
7
贡献值
4
开心币
19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9-06-16

相对于这些特效的拍摄,为施瓦辛格化面部伤残妆就显得有些不值一提了。不过,说句老实话,由施瓦辛格亲自上阵的镜头要比道具替身演得自然得多。而这,同样与温斯顿的功劳密不可分。施瓦辛格是个硬汉,让他举起200磅的杠铃不是问题,可让他坐在椅子上接连几小时化妆,而且要重复好多天,恐怕是要人品爆发的。于是,经验老道的温斯顿提前跟施瓦辛格打了招呼,问他是否能够接受这样的挑战。自信满满的施瓦辛格自然没把这当回事,笑着满口应承。可几天过后,施瓦辛格已被折磨得筋疲力尽,备感沮丧,再也笑不出来了。那会儿施瓦辛格大概没有想到,这个让他饱受摧残的终结者造型居然成了影史上的经典符号。

化妆第二阶段

 

 

 

化妆第三阶段

 

成型后的施瓦辛格替身道具

 

 

 

施瓦辛格替身道具

 

拍摄现场

 

施瓦辛格与替身道具

 

完成后的正片

 

离线九重天

发帖
1692
金币
4356
威望
7
贡献值
4
开心币
19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9-06-16

再高超的化妆术也无法让施瓦辛格的左眼变成机械眼珠上下转动。所以,在拍卡车追逐戏的时候,采用了施瓦辛格本人与塑胶替身轮番上阵的方式进行拍摄。从左侧拍摄终结者的时候是施瓦辛格本人的右脸。从右侧或是正面拍摄,表现金属眼球转动的时候,用的则是塑胶替身。

 

至于终结者在卡车爆炸后被烧去皮肤,变成金属骨架时的戏,则是利用之前打造的道具拍摄的。拍摄的时候,温斯顿操作道具身体和头部扭动,火焰烧去胶质后,露出了骨骼形态。

 

温斯顿在拍终结者被烧焦的一场戏

 

 

温斯顿操纵终结者骨骼,准备拍摄终结者从火海里站起来的戏。

 

尽管这些特效在CG成熟的今天看来是那么地笨拙,但在即便在今天,人们仍然无法否定这些特效的里程碑意义。有人说,挖掉眼珠后露出金属骨骼的施瓦辛格道具开创了业界先锋。因为此前从未有人做过破损面部里能够看到金属骨骼的道具。不管怎样,温斯顿和卡梅伦的尝试为电影人在特技技术上提供了一条十分基本的思路,现在仍有一些初出茅庐的电影人用这些省钱的传统特效方式打造着终将属于自己的传奇。

离线九重天

发帖
1692
金币
4356
威望
7
贡献值
4
开心币
19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9-06-16

《终结者》绝密档案(6):末世神话

在加州片场拍摄《终结者》的几个月里,每天根本无法离开道具、操控装置和复杂的化妆技术。温斯顿不单负责特效,还担当了负责拍摄特效戏的副导演。影片上映后,随着电影的成功,卡梅伦和温斯顿等幕后主创终于得到了世界的认同。此后,卡梅伦从一个默默无闻,师出无名的片场杂役,一跃成为独领风骚的奇幻先锋导演。温斯顿也在特效领域牢牢站稳了脚跟,并在以后的日子里追随卡梅伦展开了一系列震撼影坛的合作。

 

《终结者》的预算虽然很少,但对卡梅伦来说,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尽管如此,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因而卡梅伦并未把所有的戏都揽在自己身上。他把一些跟特效有关的戏交给了负责特效的团队。温斯顿说,“制作这些道具时我十分投入,这自然让我对出任负责终结者骨架桥段的副导演一职很感兴趣。是吉姆先提出来的,他问我是否想愿意做负责拍摄特效的副导演。当时还有负责拍摄其他替身戏和动作戏的副导演。我只负责拍终结者机器人的部分。”这样一来,不仅减轻了卡梅伦的负担,而且特效戏不需要更多人参与,减少了不必要的程序。这可谓事半功倍。

 

特效是个复杂的细活儿,因而温斯顿和他的团队往往要在第二天一早赶去片场前熬夜准备。温斯顿对道具要求甚为严格,有时团队里的人半夜还会看到他在为道具上的某个细节吹毛求疵。

 

更糟的是,《终结者》中很多场面是夜戏。温斯顿的团队有时接到当晚夜戏的拍摄通知后,白天一整日都要忙个不停。忙活差不多,再杀到片场,也就等着开拍了。温斯顿工作室里的许多成员尽管年轻,可毕竟精力有限。有些家伙实在挺不下去了,会在片场躺在椅子上盖着毯子打盹。温斯顿看到后,不会大吼大叫,但他会提醒雇员注意分寸:“伙计们,大家都打这儿经过,你们却在这儿躺着睡觉。这样看上去不好。”

 

毫无疑问,温斯顿不是铁人。长期顶着压力,且睡觉的时间很少,对当时已有37岁的温斯顿来说,在体力和精力方面都是严峻的考验。29岁的卡梅伦虽然青春无敌,干劲十足,却要在经受这些方面考验的同时顶着更多压力,管理更加庞大的团队。压力大的情况下,人的情绪会失控。此时的卡梅伦脾气变得暴躁,为赶时间开始在片场大呼小叫。可是一次,他吼错了对象,惹毛了温斯顿。两人当着所有人的面吵了起来。针锋相对,谁也不肯退让。

 

事情的起因是卡梅伦训斥了温斯顿团队的成员。温斯顿看到后,立即回应说,“如果你要跟人发火,那就冲我来!别对他们大喊大叫。”从管理角度看,温斯顿是对的。可卡梅伦也有自己的苦衷。

 

第二天的工作还要继续,这种对事不对人的争吵必然要以一方的退让划上句号。人约中年的温斯顿显然固执得多。他当时十分不快,不想道歉。“我们当时看起来就像两个在争吵的小孩儿。”温斯顿回忆道,“我记得回家后我还在大发脾气。我的妻子跟我说,‘给他打电话道个歉吧。’我说‘那不可能。我才不道歉呢!他得向我道歉!’”

 

最终,卡梅伦主动化解了这个矛盾。第二天,温斯顿收到了卡梅伦留给他的一盒雪茄和一张道歉纸条。温斯顿回忆这个段子的时候,称卡梅伦为“有气量的人”。打这以后,温斯顿跟卡梅伦成了亲密无间的好友。当然,这并不能保证卡梅伦不会再因压力过大而“着火”。但卡梅伦再发脾气的时候,温斯顿会对他十分宽容。“吉姆有时还会在片场因不满而提高嗓门。但我知道,他是个直来直去,值得尊重的朋友,也是个十分出色的电影人。”温斯顿说。

离线九重天

发帖
1692
金币
4356
威望
7
贡献值
4
开心币
19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9-06-16

除了温斯顿工作室外,当时同样名不见经传的“幻想II电影特效”公司也参与了该片的部分特效。这个团队主要负责微缩模型的拍摄。“幻想II”的任务并不轻松,片中未来战场、未来坦克战机、远景终结者骨架走路动作和油罐车爆炸等一系列利用微缩模型拍摄的场景、道具都是他们打造的。

 

卡梅伦的手稿

 

对“幻想II”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逐帧拍摄时,用线挂着的未来战机模型总是无法停稳的问题,也不是终结者骨架行走时的连贯动作,而是那个看似简单的油罐车爆炸戏。一开始,卡梅伦打算真的引爆一辆行进中的油罐车,可拍摄场地在洛杉矶市区,想这么做很难得到批准。于是,爆炸的瞬间只能由特效完成了。特效师们打造了相应的微缩场景,以及油罐车等道具。开拍时,油罐车顺利引爆,并实现了卡梅伦理想中的数次间隔爆炸。但油罐车的轮子在爆炸时出了一点状况,停下爆炸时两只前轮飞了出去。无奈之下,这条只好作废。两天后,特效师重造了那台足有两米长的微缩油罐车。片中那辆炸得满漂亮的那台,就是后造的这款。

 

“幻想II”的特效师在片场拍摄微缩模型戏

 

卡车爆炸剧照

离线九重天

发帖
1692
金币
4356
威望
7
贡献值
4
开心币
19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9-06-16

为拍摄《终结者》,演员们也付出很多。除饱受化妆之苦的施瓦辛格外,迈克尔·比恩也为动作戏吃了不少苦。片中凯尔回到1984年时,赤身裸体掉在地上的镜头可绝对不是假摔。多年后迈克尔·比恩回忆起来还心有余悸。扮演莎拉的琳达·汉密尔顿也饱受折磨。她在影片开拍后不久就扭伤了脚,与她有关的动作戏只好挪到最后拍摄。尽管在片中无法看出跟凯尔在马路上狂奔的莎拉有何不适,但那时汉密尔顿的脚伤好没好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主要演员在片场

 

影片完成后,制片人赫德信心十足。可当时许多影院经理人觉得《终结者》并不属于科幻片,充其量算是个小成本的惊悚片。这是因为《星球大战》对电影行业的影响太大了,以至于许多人觉得有外星战舰在外太空激战的片子才是科幻片。结果,《终结者》上映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彻底动摇了此前人们对科幻片的定义。

 

卡梅伦与制片人赫德

 

当时,打造《终结者》的这支团队是好莱坞新一代的生力军。影史上,像这样由不知名的班底打造的里程碑式电影是屈指可数的。后来成就能与之相媲美的,大概只有十年后上映的动画电影——《狮子王》了。卡梅伦充满反战气息的末世理论,对电脑技术和后工业时代的怀疑,以及女主人公对抗反派等情节都开创了科幻动作片的先河。此外,这部影片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电影特效技术。“要是没有《终结者》就不会有《异形2》了。要是没有异形母后,自然也就没有《侏罗纪公园》里栩栩如生的恐龙了。”温斯顿说。

 

多年后,《终结者》的主创班底再度聚首,打造了预算足有1亿美元的《终结者2》。这部预算为前作15倍还多的影片再度成为影史经典,再次推动了特效发展。更重要的是,这部续集电影让终结者的故事成了一种文化,一种宗教,一种信仰……

离线九重天

发帖
1692
金币
4356
威望
7
贡献值
4
开心币
19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9-06-16
《终结者2》绝密档案(1):我会回来(2009-06-15 14:24:38)

未来战士时空裸奔。终结者打劫。自以为是的精神病医生。不明真相的群众。从脚到头往上平移的镜头。终结者被子弹喷出橱窗。终结者用刀片给自己动手术。然后,是高潮迭起的枪战戏。终结者面部被打烂。抢车后,终结者对驾驶员说“给我下去”。终结者抢了警车。随后,是激烈的卡车追逐戏。终结者说完“我会回来”驾车冲进大楼。最后,在空无外人的工厂里决战。终结者扭断卡在机器里的手臂继续行凶。莎拉用电钮杀死了T-800。除此之外,还有火爆的枪战,诡异的机械骷髅和令人拍案叫绝的新奇特效。这样描述故事的话,你一定觉得我在讲述T1。可是,你错了。这是T1的续集——T2。

 

许多人对好莱坞续集电影嗤之以鼻,认为那是抢钱的鬼把戏。可是,这一理论无法在T2身上奏效。因为,T2的导演仍是那个恪守宁缺勿滥原则的詹姆斯·卡梅伦。因此,我们看到,尽管T2有着诸多对前作的敬礼,却决非江郎才尽的孤注一掷。T2是卡梅伦对自己的完美超越。

 

在好莱坞,卡梅伦是个另类的人。按说一个片场杂役在卧薪尝胆很多年,一夜成名后,应该会有许多诱惑摆在他的面前。可这家伙在《终结者》(1984)后的五年里,只拍了《异形2》(1986)和《深渊》(1989)两部影片。平均下来将近三年的时间才有一部。“我不会去拍些哗众取宠的片子,许多电影人为了拍片而接片,拍片。我拍片全靠激情。”卡梅伦说。距T1很多年后,卡梅伦终于有了拍摄T2的激情。这种激情的助燃剂是CG技术的日益纯熟。

 

 
 

 

剧照

 

卡梅伦创作T1剧本的时候编写了许多内容,可由于各式各样的原因,未能全部呈现出来。这其中就包括T2里故事的重要桥段——捣毁塞博坦系统公司大楼,以及震撼影坛的液体终结者。事实上,卡梅伦在拍摄T1的时候已经拍摄了为阻止未来战争,主人公捣毁塞博坦系统公司大楼的戏。最后剪辑的时候,卡梅伦忍痛剪掉了这场戏。阴差阳错,这个段子成了T2的重头戏。而有关液体终结者的点子,同样是早在卡梅伦编写T1剧本的时候就产生了。限于诸多因素制约,最终只好作罢。

 

卡梅伦最初为T1编写的剧本中,终结者本应是个很不起眼,极易消失在人群里的角色。出于票房考虑,卡梅伦启用了施瓦辛格。这样一来,用卡梅伦的话说就是,“终结者成了活生生的重型坦克。”拍摄续集时,卡梅伦终于有了实现自己最初想法的机会。对T2故事进行讨论时,故事线索发展出了很多可能。卡梅伦不喜欢施瓦辛格大战施瓦辛格的点子,其他点子也并不十分有趣。于是,卡梅伦决定继续对技术提出挑战。卡梅伦构想的液体终结者不单可以轻易消失在人群里,而且还能随意变换外型,任意穿梭。这一切的实现,要归功于电脑技术的日渐成熟。

 

剧照

 

1970年代,随着电脑的普及,电脑在图形应用领域展现出了惊人的魔力。到了1982年,迪士尼公司利用电脑制作的《电子世界争霸战》上映了。尽管这部影片看上去十分乏味,特效也并不好看,但许多对新技术如饥似渴的电影狂人从这部影片中看到了未来。

 

1988年,乔治·卢卡斯参与制作了一部名为《风云际会》(Willow)的中等预算奇幻影片。这部影片的导演是跟卡梅伦一样,喜欢在特效上不断尝试的朗·霍华德。卢卡斯的ILM公司为该片制作了人兽转变的CG特效。从这部影片中,卡梅伦看到,液体人与真人之间变身过渡的想法能够实现了。

 

不久,卡梅伦在ILM的帮助下,成功拍摄了很有《2001太空漫游》遗风的实验性影片——《深渊》。在这部影片中,ILM的特效总监丹尼斯·穆伦和他的团队用当时最先进的电脑,制作了一根可以移动的液体水柱。完成《深渊》的同时,卡梅伦觉得,液体人的点子可以成行了。

 

穆伦说,“完成《深渊》的特效后,我为电脑绘图的无限潜能感到兴奋。随后《终结者2》的项目启动了,卡梅伦向我们展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串联图板。这些特效一定会成为CG技术的里程碑。”

 

剧照

 

T2讲述的是一个被改换了芯片,变节了的终结者——施瓦辛格扮演的T-800第101款被从未来传送到了1995年,保护受新款终结者——液体人T-1000追杀的莎拉母子的故事。片中莎拉母子在躲避追杀的同时,还要与T-800一道去毁坏塞博坦系统公司,阻止审判日的到来。故事里,1997年8月29日的审判日虽是虚构的,却并非跟现实没有一点联系。1949年的这天,苏联进行了第一次核试。

 

卷土重来的卡梅伦找来了曾为T1改写过部分台词的威廉·威舍尔一起编写T2剧本。由于故事背景现成,卡梅伦的想法也很成熟,剧本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搞定了。起初,卡梅伦打算让续集故事更富戏剧性。他除让施瓦辛格继续扮演终结者外,还打算让在T1里扮演卡尔的迈克尔·比恩回来,出演液体人T-1000这一角色。考虑到观众的接受能力毕竟有限,加上本身卡梅伦十分担心观众会对施瓦辛格扮演的终结者以正面形象再度出场感到混淆,所以,卡梅伦放弃了液体人变成卡尔模样行凶的主意。最后,迈克尔·比恩在莎拉的梦里客串了一下。

 

这是一个细节与前集高度一致,本质又完全不同的故事。T1剧本的精彩之处在于莎拉由不相信到相信后,以柔弱女孩的形象对抗杀人机器。T2的故事则让莎拉变成了女版的格瓦拉,让少年约翰·康纳跟施瓦辛格扮演的终结者发展出了父子般的情感。另外,工业时代产物与后工业时代更高科技产物的肉搏也是片中一大看点。

 

续集基调光亮了许多,惊悚程度也有所减弱,但暴力程度有增无减。据统计,片中出现的武器足有200多种。施瓦辛格扛着M-134的造型也成了一个永久的时代符号。此外,在那个CG特效并不发达的年代,液体人的出现让其他电影人的想象力得到了更多空间释放……(Mr. Olympia/文,《电影发狂》博客原创。原文发表于http://yule.tom.com/static/5/1085/10850.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