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483阅读
  • 20回复

请问哪位有汉印的资料,能不能弄上来给飞烟看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飞烟
 
发帖
459
金币
11286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12-17
爱情的故事到底要演绎几遍才能过瘾
情感的状态到底要蔓延多深才能快乐
幸福的泪水到底要流到何处才能不悔
痛苦的笑容到底要怎样绽放才能忘却
离线飞烟
发帖
459
金币
11286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2-12-17
北海,我这里有一方可能是汉代的印钮,你那有没有什么资料看下?
爱情的故事到底要演绎几遍才能过瘾
情感的状态到底要蔓延多深才能快乐
幸福的泪水到底要流到何处才能不悔
痛苦的笑容到底要怎样绽放才能忘却
离线飞烟
发帖
459
金币
11286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2-12-17
呵呵,谢谢墨哥了~~
爱情的故事到底要演绎几遍才能过瘾
情感的状态到底要蔓延多深才能快乐
幸福的泪水到底要流到何处才能不悔
痛苦的笑容到底要怎样绽放才能忘却
离线
发帖
527
金币
11186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2-12-17
在浩如烟海的秦汉玺印中,由于时间的流逝,我们已无从考证作者姓名与作品产生的具体情形了。但在年代的顺序上还可约略排出一个发展嬗变的大概,我们就从这此大概入手, 去触摸秦汉人流露在这丰姿多彩、雄丽瑰奇的方寸间点滴思想脉搏、情感意识吧。
  秦以前的印章无论朱白文多带有边框,形制较小。印文以当时各诸候国通行文字为据,依字布形,各逞机巧。因少限制,故风格显得灵活多变,印文笔划多少悬殊各异,字形大小参差不齐,空间位置错综处复杂,与其说这些是作者有意识地安排,不如说是根据字体的自然形态随形填刻的结果。正因为轻松随意,照顾到文字的完整性与自主性,才摒去了人工雕琢的痕迹,暗合古人“无意于佳乃佳”的审美之道。在空间分割、结篆配合、精神内涵上都显得朴实自然、明朗生动。
  其后,印章形制逐渐增大,印文结体也渐趋规整。至秦时,出现了“田字格”、“日字格”等印框界格将文字笼括在规矩齐整的天地里。这种情形的出现,与中央政权的集结统一大有关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玺印称谓、文字、印式、材料、规格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印章风貌由原先的一任自流而变得法度森严,印面形式的变迁,印文风格的递演,从此就与统治者的需求喜好息息相关。至汉代,更由于隶书等字体的成熟滥觞,隶意笔划的大量掺入,形成了独特的入印文字--缪篆。缪篆线条在匀称稳健的前题下盘旋绸缪、平直排叠,以最大的伸缩性占据印面最多的空间,使印面文字与文字之间的契合,更趋坚密和谐。同时,因印文的相对规整,解除了由印框外加的秩序界定,以自身的亲和力,调控起整个印面的气氛,成为中国篆刻艺术的一条准则。
  若从更深远的意义上开掘,则可看出,这种情形的出现还与中国人文理念中“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密不可分。文字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与人类生存的宇宙息息相应。举凡大自然的一景一物,一张一驰莫不可从文字中得到映证:“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常,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于衣冠人物得揖让周旋之体,于须眉口鼻得喜怒惨舒之分,于虫鱼鸟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于骨角齿牙得摆拉咀嚼之势……”(唐李阳冰《论篆 》)。印章作为文字的载体,同样承载了这样的信息,它由随意到法度,由不规整到稳定和谐,在这一系列的渐变过程中,我们看到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秦以前由于生产力低下,创造的手工物品相对粗朴简率,但随着时代的推进,随着政权的统一,必然驱使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向着稳定、规范、法制的方向进发,至汉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所以,印章形制与文字风格的变迁,正如社会的发展,有一个连续缓慢的过程,它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在大一统的格局下集结了整个社会的集体意识,并逐步完善。马克思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依然是这种产物。”同样,秦玺汉印也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折射,从一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人文环境和政治气候。
  诚所谓“适者生存”,只有经过历史的的考验和优生劣汰的沉淀过滤,才能获取更新的生命。秦玺汉印是火中涅槃的凤凰。它的风貌形式经过历代工匠呕心沥血,不断地锤炼积累,终于神采焕发风流别具。它虽不是自觉有意识地创造结果,却和其它艺术一样,能够反映人生、反映社会。从小小的一方印拓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秦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体味到古人集体智慧的伟大力量。
  那么,秦玺汉印除了集体无意识地创造外,难道就没有个人意识的影响吗?非也。我们知道,意识的有无是相对而言的,在艺术创作中,有意识多指作者有目的,有方向性的理性思维,而无意识则表现为非理性的艺术直觉。秦汉印是由人创造的,就必然与人的意识互为表里。只是在秦汉那个时代,人们崇尚精神领域形而上者的"道",把体力操作等工艺技巧归属于形而下者的“器”。印章得不到较高阶层的认可,工匠们也只能依照直觉智慧惯性地进行着无意识地操作,而不若后世艺术家带着个人审美理想,自觉主动地去求索创造。故秦汉玺印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相近的时间区域里维持着相似的面貌,不是以个体,而是以集体的力量展示出综合的风采。这种风采背后亦包容着个人的真知灼见,只是在集体强大的阵容前不易被察觉罢了。通过一些特殊的印例,我们可以寻找到秦汉工匠个人的意识点,领悟到他们非凡的创造、变通和协调、拗救能力。
  请看“君事”一印,此印圆形两字,按秦玺惯用伎俩,应左右各半,互不冲突。此印原来意识中亦遵循着左右均分的排布方式,故“事”字起笔先占一半位置,但在刻制过程中事字下端却渐渐偏离了中线挤向君字。何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相信有实践经验的作者都会明白,那是未打稿的缘故。由于可以断定,这是一方凿印。当事字完成时,已占去了印面三分之二。怎么办?作者急中生智,开始了有意识地活动:把君字“尹”部插进留出的上部空间,剩下的“口”部只好缩小,硬挤入余下的狭小位置。为了使印文不至于倾斜,他将事字末笔向下强硬折回,并将尹部中一竖向左偏听偏斜,使视觉引向左边,团练在中心位置,故两字合为一个整体,并不显得突兀。如此手段,可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无法中生出至法,它是作者无意中犯出错误,有意识进行拯救的应急举措。从中可以看出秦代工匠对印章构成烂熟于胸和从容不迫的把握能力。
  此类情形举不胜举,如“专室之玺”,专室二字飞扬跋扈字势开张,之玺二字只好委曲求全缩在一隅。“姚疌”一印左右均分,姚字笔划繁多,若按习惯写法作左右结构,则与疌字之简不相类属,故将兆旁上移成上下结构,笔划始能统一。“聂益耳”中一下子出现了四个耳,为避雷同,处理成大小错落下欹长短各不相同的形态。
  在汉印中,比较普遍的则是因为先模后铸,有充分的时间推敲,故法度森严,印面匀衡,笔划腾挪揖让、增损并连相得益彰。且看汉私印中“颜周”一印,页部下两笔向左穿插,使空间紧密。“弩疋印”弩中一竖缩短让出位置,以供弓旁伸展。“王仁士印”仁部屈曲嵌入二短横以利均齐。“司马胜武”胜字精简,止旁收敛以取和谐。正是因为他们在机械繁复的操作过程中不断地加入了自我意识、审美体验,才形成了如此丰盛的印章规模。
是非虚说
离线飞烟
发帖
459
金币
11286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2-12-17
哈哈哈,是我刚看完的,我主要想看看印钮的样式,印文我刚看过了
爱情的故事到底要演绎几遍才能过瘾
情感的状态到底要蔓延多深才能快乐
幸福的泪水到底要流到何处才能不悔
痛苦的笑容到底要怎样绽放才能忘却
离线羽士
发帖
605
金币
12137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2-12-17
你想做古玩生意?????
离线
发帖
527
金币
11186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2-12-17
1
漢印 漢初的印與秦印甚為相似,但在元狩四年以後,印的大小、質地、字數,甚至印緩,便都有了嚴格的規定,尊卑有別,不能逾越,所以漢印中除漢初官私印易與秦印相混之外,普通的印,行家一過目,就知道是漢製。漢印的最大特點是在篆法上與周秦不同,周代古鉥奇淳樸,能夠做到錯落有序,離合自然,與金文息息相關。秦印因流通的時期短,早期的作品有周鉥的餘意,晚期的作品頗為整飭,很接近漢印,倒是半邊印與 印有秦代獨有的特長,疏朗秀逸,為其他朝代所無。漢印更因為隸書之通行,所以在筆劃的轉折處,方的意味增多,當然也就更適於印章的製作。所以漢印多根據六書的正寫而作增減,使篆書在方寸之內,發揮了屈伸增減方圓平正的效果,如果我們評論漢印的作風,簡言之,可以用「平穩茂密、莊穆凝重」八字來形容,因為漢印的面目很多,圓渾娟秀者有之,蒼渾樸厚者亦有之,茂密平實者亦有之,雄快奇肆者更有之,於是篆刻家把漢印奉為學習時的,假如拿印與書法來比較,則漢印正和唐人的楷書,而秦印與與晉人的楷書近似。學書法的人,大多從正楷入手,也大多由唐人的楷書入手,因為唐人之書重「法」,學習時由法入手,是最正確的。而晉人之書則重「韻」,重韻的字,初學的人就不易達了。於是我們可以說,學篆刻必先從漢印入手,因為漢印有法度,漢印中各種性質與各種形式的印,幾乎全都有了,真已集印章之大成。


漢官印的面貌很多,大致來分,則可以分為導源於小篆的圓潤型與接近於隸書的方峻型兩種,前著秀美,後者挺健。但如仔細的分析,則漢印中幾乎絕大多數是採取一種方圓兼備的形式來製作的,純方與純圓的在漢印中卻不很多見。│後世浙派的重方、皖派的趨圓,可能便是尋得漢印中的短缺而加以發揚的。如圖一1至6,便都是採取圓筆,而7至12則是用的方筆。 1樂昌侯印、2高 基尉、3越青邑君都屬於秀潤圓美的一型,印文排列得整齊穩安,無一訛筆,這是漢印基本的要求,如果進一步研究,則更可以發現,樂字上半的圓、侯字上半的轉筆、柳字的卯、塞字的手、尉字的寸、以及越字中走旁的上部與戊部,青字的第一筆、君字的右半…… 沒有一筆不是代表筆緻的,也可以說,在方寸之間,除把適於方的筆劃均成方形之外,其餘轉筆、圓筆、左右相向、上下呼應等的篆意韻,都由字跡中表露出來了,如果說印便是篆書的結晶,當不為過。 4沛祠祀長、5舞陽令長二印,便覺得「印」面目多,字的筆意少些了,但這兩方印,也都顯得樸實圓厚。 6長年唯印,全印排列極為平整,第一字以第四筆右端下垂,表示了長字下方的舒筆,年字也將上半平舒左垂,都是採掫隸法的。唯字以左方之口伸長配合右方之佳,取得調和,印字則將上面一筆上屈,以求取與其他三字的平勻。這便是印文排列平整的最普通的方式,當然也就更近於圖案。但印本身便是一種有圖案性的組合,所以「整齊調合」是治印習篆的第一步。根據了上面漸進的原則,印章中便出現了方筆而肥滿的一型,它在外表上看來確實是方的,但在轉角處與入筆出筆處,又往往不肯揚棄圓筆的圓潤,於是漢印中的方筆印便出現了7至12一類的印章,他們的筆劃較粗,印文似乎全是由肥肥的筆劃組成,白文以外,印面只留下若干朱線,於是後人就把這種印叫做「滿白」,刻滿白印也要從漢印學起,因為漢印中的「滿白」,仍有筆意,如圖五19的公孫裨便是一例,裨字的衣部與卑字的手部,便由方中表示出筆的意願來,這是在刻印時追求「意」的表顯。如只是一昧平直,便死死板板,亮無生趣了。我們看7別部司馬,8鎮南軍假司馬、9軍假司馬、10薛令之印、11潑將軍假司馬、 12陽陵烝印,它們都在筆劃疏處表示了意趣,這種意趣,一種是筆意,一種是可以使全印舒暢的意味,因為太實太滿,總有些使人透不過氣來之感,因為字簡單的,筆劃自然疏鬆,疏鬆處,我們的感覺上是應當的。


按照筆劃的粗細,漢印中還有筆劃很細的印,這種細筆劃的印,與所有的漢印一樣,可以分為鑄印、鑿印兩種,鑄印比較筆劃粗些,普通多如圖一所不。但筆劃細的也往往有之,如圖二1州陵長印,則屬於細筆的鑄印,2太宰左司馬印與3長廣太守章,不看實物,雖不敢斷定為鑄印,但也屬於細筆一類的, 4至12筆劃又較前三者為寬,但非滿白,也提出來供讀者欣賞。至於鑿印,則多用於軍中緊急之用,作需要時間,急逼時,就直接用刀在印材上鑿刻而成,於是後世稱之為「急就章」,如圖三2邢軍護軍印即是,這種印往往有一種獨特的風格,筆劃縱橫,奇正相輔,有意趣天生之妙,當然是屬於剛挺一路的,如果製作時想鑿成圓筆的,是一件大不易的事。後世的齊白石,便是由這種鑿印中吸取了精華而自成一家的。圖三1至6便都是鑿印的面貌。

鑿印是為了急用,所以不求工。以普通情形而言,印是一種標誌,也是一種權威的信物,官私雙方均不肯忽略,所以乃以鑄印為正宗。但漢印經過一兩千年的時間流傳到現在,或經埋藏地下,或經風雨侵蝕,自然不免有斑剝之處,這種自然的殘剝,另表露出一種特殊的風緻,筆劃可以由無中見有,細中見肥,或邊欄的殘缺與印文的相並,在在都表示出自然的趣味,不是人力所能成的,於是後來便取法這種意境,把發生在金屬器皿上與發生在石碑碣等上受自然風蝕土剝的狀態,刻劃出來,便稱之為「金石氣」(當然金石氣除蝕剝之外尚包含有其地方面的意境),圖三的7至12便屬於這一類型的作品,這種印大多是在土內埋藏甚久,經土壤中酸鹹物質的侵襲而成的。有的篆刻家,專學這一面目,謂之「爛銅體」,民國初年與齊白石齊名而後來不甚為人所知的丁二仲,便是這派的佼佼者。


漢官印中也有半邊印,其作風與方寸之官印同(如圖四10至12)。魏與晉均沿襲漢制,在印章上沒有什麼改變,所以與漢印大致是相同的。南北朝的印漸工整,多失筆意。記得古人有一方印是論歷代印章的,他說:「秦疏漢密齊梁工」,大概可以作它們的寫照了。
至於漢私印方面,其製作甚為精美,一方面是自己的印可以找名手鑄造,另一方面是印質的取捨較為寬裕,在官府中所有官印,諸侯王用金、太守將軍以上用銀,以下均用銅。規定如此,百官遵行。而民間製印,雖多用銅,但鑿金、銀、玉等均有之,富有的人家,大可在銅中滲了若干銀的成份,所以質地來說,私印往往好些,而官印除去階級高的官吏外,幾乎都是青銅的。漢私印有兩字印一姓一名,如圖五1至16。三字印一姓雙名或單姓單名而加印字,如圖五17至20。四字印單姓單台加私印、之印、或印信二字、雙姓單名或單姓雙加印字,如圖六1至15,又有朱白文合為一印者,如圖六13、16、17。有邊欄鑄龍鳳龜麟四靈者,如圖五18。有用殳書鑄作者如圖六2……不一而足,真是洋洋大觀。學篆刻的同道,應多備秦漢印譜,則如入龍藏,得益自多。至於私印的妙處,除較官印更精整更工麗外,在欣賞的尺度來說,和官印相差不遠,舉一反三,讀者自行玩味即可。



魏晉以前的印章,除了墨印的本身實物之外,與印章關係最密切的有兩種物品:一種是「封泥」,一種是「匋片」。所謂封泥,是把文書或物品用繩加以捆紮,在打結處用粘封固,然後以印章按泥上,正如今日郵政所用之火漆封信一樣,等泥乾後,所封的文書或物件,便不得隨意啟開,這樣,不但可以明責任,也可以保守文件的秘密。在簡冊文書流行的時期,這裡「封檢」的工作,似乎是必要的,一直到紙發明之後,印章形式有了改變,才受封泥為濡束,印章也因此而成為可以直接欣賞的藝術品了。


封泥既然是一塊經印章鈐壓過的乾泥,那麼,它與印章是同出一轍的,我們當然也可以拿它當作印章來欣賞,但它與印章有不同處。因為無論泥團做的多好,或是捲攔簡冊上下的「檢」底中的封泥糟做多麼方正,但黏泥是軟的,經壓之後,印文的部份,固然平整一如原印,然而四週未經按壓的黏泥,會自然隆起,便產生了邊欄寬厚而外緣不整齊的現象。這種形式,看起來也很自然,於是便成了後世模仿的對象。如圖中所示便都是這種形式的封泥。它的特色,不在印文,而是邊欄。因為印文是看來鈐壓的印章而定,周堂秦印,各有不同,且文字之方勁、平正、圓美,亦各隨原鈐的印章而定,即使封泥中的印文,斑剝之處較多,但漢魏以前印,繼年久而剝蝕的亦甚多,與封泥中殘剝的趣味相符,不值得重新敘述。然封泥的一邊欄,確實與印章之邊欄不同,普通來說:有比較整齊的,也有比較殘剝而不整齊的,這大多與當然鈐按封泥的人按壓力量的均勻正中與否有很大的關係,但也與原來文件上的「印齒」……泥槽,製作的精美與否有關。大凡以印章按泥,泥軟而印堅,邊欄不會過於整飭,如操作時急促,可能有動搖、停斜之病,於是後世中有發現的封泥,便有厚邊的、逼邊的、斜邊的各類式樣出現了。但無論是那一類型的,都有較方和較圓兩種,那又與印齒與泥團有關了。圖1所示是秦代皇帝只璽之一「皇帝信璽」的封泥模本,邊欄是屬於整齊的,外緣有若干殘剝,甚覺厚重蒼古。後世學封泥面貌的印章,有的只殘外緣,便是採取這這種方式、圖10「壁鄉」與圖1甚為相似。圖7「東安丞印」則自內緣剝殘至外緣,使內外相應合,別有一種缺陷美。也常常被世印人所效法。圖11 12「博域」「即墨丞印」以及圖9的「廣場丞印」,也是屬於整齊的一類,但因泥軟,乾涸之後凸凹自有不平處,於是印文有斷斷續續的現象或殘缺的部份,使印文與殘剝的邊欄更相得益彰,然而印文、殘剝至不可辯識時,便大大的打了折扣。圖2是周璽「左司馬聞○信錄」封泥,它的邊欄不夠寬厚,但印文自然錯落卻能與邊欄的不整齊相配合。這方封泥,是上右下三面有邊欄,而左面沒有邊欄的,與圖4「中意」、圖5「遼陽太守章」、圖6「遼東太守章」、圖3「壯武長印」、圖8「河間太守」是相類似的,其中遼東太守章下面邊欄厚重,左右甚輕,而上界闕如,這種面目,是清末民初印人們所最樂於仿效的方式。壯武長印,橫筆較粗,豎筆大致較細,也有另外一種趣味,吳昌碩曾以此面目刻過不少的印章,也是值得一敘的。圖13「齊大行印」四面邊欄若有若無,印文之靠近邊界的筆劃也若斷若續,也自成一格,明清以後,有刻無邊格印章的,便與這種境界相合。總之,封泥雖是人們的產物,但卻具有自然的意趣,才被印人所崇效,如果刻製時刀鑿痕跡畢露,失去了自然的外表,成了人工的織巧,便不足取了。


與封泥相同而鈐壓的對象不同的就是匋器上的印章,這種古匋器,在製作的過程最後的一項是由製匋的人在器上按壓一個印模,那個印模可能便是當時的他們用的印章,也可能是怹們用匋土製成的一匋印」,這種印模也是反字,所以在匋器上呈現出來的與封泥一樣,都是正字。匋器在發掘時,極易損壞,於是這些有印痕的匋片便為好古考搜集,成了研究印章的重要資料。那志良先生以為印章的起源即發展於製匋的模,由模而漸形成印的實用,是有相當根據的。
圖14「○高陳○左里皎毫豆」圖15「隻里匋里人膏」,文字是商周古文,印文是製匋人的里居姓名,與古鉥同一類型,但因印於匋器上,所以與封泥情趣更近,我們也可以拿它當作封泥一樣的來欣賞。

也許是由於印章的流行與封泥的影響,在漢代的建築物所用的磚瓦上,便都有類似印章形式的文字出現,「瓦當」是最與印章接近的實物,我們從瓦當文字排列、界格、邊欄,乃至肖形圖案等可以發現它是「印」與「封泥」的融合,這種愈變愈奇的文字形態,也成了後世印人摹擬的對象,圖16的「延年益壽」與圖17的「常生無極」便是很好的實例,也是學習篆刻的人所應該研賞的。

  註:圖3 9 13 14 15諸品藏玉照山房,其他見封泥考略。


是非虚说
离线
发帖
527
金币
11186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2-12-17
哦 ~呵呵 传照片上来嘛

秦汉印钮有龟、有螭、有辟邪、有虎、有狮、有兽、有骆驼、有鱼、
有凫、有兔、有钱、有坛、有瓦、有鼻,其钮用以别品级
[此贴子已经被墨于2002-12-17 21:01:31编辑过]
是非虚说
离线飞烟
发帖
459
金币
11286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2-12-17
龟钮的,呵呵~~
爱情的故事到底要演绎几遍才能过瘾
情感的状态到底要蔓延多深才能快乐
幸福的泪水到底要流到何处才能不悔
痛苦的笑容到底要怎样绽放才能忘却
离线飞烟
发帖
459
金币
11286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2-12-17
呵呵,我不是一直在做吗?
爱情的故事到底要演绎几遍才能过瘾
情感的状态到底要蔓延多深才能快乐
幸福的泪水到底要流到何处才能不悔
痛苦的笑容到底要怎样绽放才能忘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