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46阅读
  • 68回复

没有菩提心,即便证悟空性,也不成为大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456
金币
0
威望
6
贡献值
6
开心币
459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01-06
哪怕有出家人碎片许僧衣,
尸陀林当中的鬼神也要顶礼和顶戴。
———《地藏十轮经》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456
金币
0
威望
6
贡献值
6
开心币
459
只看该作者 21楼 发表于: 01-06
⬧ 胜义菩提心:
无修之道
我上一讲谈到如何学习渴望不能渴望的事物,我也谈到无修之道:让事物保任如是,任由事物按其原本样貌存在着。“禅修”这类词汇不过是世俗层面上用来沟通的方法。顺便一提,在某种程度上,无修之修这种智慧甚至可以在中国道家如老子等大师的伟大教法中找到。让事物按其本来样貌存在,基本上即是任其如是存在。但即使让事物如是存在,这也已经是一个作为,一个大的作为,而且这很困难。无修之道如此困难的原因在于,我们非常习惯要做些什么。我们就是会手痒,就是忍不住不去折腾,非得重新安排事物,然后再整治一下。我们就是忍不住,我们不得不做些什么,这是一种特定的习气。事实上,这个习气出自于自我的不安全感。我们就是非得发展出一张虚幻确认之网,于是我们有那种要做些什么、戳戳弄弄的习气,所以无修之道非常困难。实际上,你所需要做的只是让事物保任如是,并且真正与其安处,仅此而已。那就是胜义菩提心,那能令你和所有其他人都从这不必要的迷妄中解脱。寂天会在文中某处谈到这一点:束缚我们的这个枷锁--亦即迷妄--本身是完全虚幻的。当然如此。这个束缚我们的枷锁,这些染垢、烦恼,是如此虚幻。但如同我一再重复的,习于什么都不做、保任如是的这门学问非常困难。因此,佛陀出于大悲而设立了所有这些仪式、方法、技巧、乘、次第,例如菩萨的次第、观的次第,还有像是坐直、正常呼吸、专注前额某处或鼻孔下方等等各式各样的技巧。方法如此繁多,据说有超过八万四千种法门。但我认为八万四千只是非常笼统的说法,表示数量很多,事实上佛教导的方法远比那多得多。而有这么多方法是必须的,因为这是我们要求的,因为这是通往这全然清净明洁之真如的唯一方式。为了掌握这真如境界,我们必须创造出这种种的复杂。换句话说,菩提心,尤其是胜义菩提心,其实是天生的。如来藏是你本来就有的。现在我们明白,菩提心是如此重要--唯一能拯救我们自己和他人的就是菩提心。这部教文中第一品是关于菩提心的利益,第二品则是在讲生起菩提心的技巧,对于如何生起菩提心和培育菩提心多有着墨。一旦我们播下菩提心种子、生起菩提心之后,其余章节都是在谈如何维持菩提心、如何滋养菩提心、如何增长菩提心、如何克服这个菩提心的障碍等等。

|第一品 忏悔罪业品
⬧ 积累福德以生起菩提心

这一品中有很多很多的偈颂是关于在生起菩提心之前,我们应该积累福德。就理解教文而言,大部分技巧都很易于理解,但有些事是你需要注意的。在此我们谈到菩提心的宏伟、巨大、广大,为了种下菩提心的种子,我们需要准备--我们需要积累福德。于是有人会想“我们需要真正做些什么”,因为我们人类大脑认为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所以我们会立即想到需要付出精力、金钱、时间等等,需要做出很多牺牲。因为处于那种思想框架中,我们会以那种方式思维:“如果我需要那么多的回报,就必须做出那么多的投资。”但你将会知道,其实并非如此:你是通过自己的意图、发心来积累福德。当你读到下面的内容时,会意识到自己完全没有理由不这么做,它不需要你做任何花费,却能给你极大的利益,因为这些全都发生在想象的层面。
⬧ 供养诸佛菩萨
为持珍宝心,我今供如来、
无垢妙法宝、佛子功德海。
鲜花与珍果,种种诸良药,
世间珍宝物,悦意澄净水;
巍巍珍宝山,靜谧宜人林,
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
世间妙芳香、如意妙宝树,
自生诸庄稼,及余诸珍饰;
莲花诸湖泊,悦吟美天鹅,
浩瀚虚空界,一切无主物,
意缘敬奉献  牟尼诸佛子。
祈请胜福田,悲愍纳吾供!
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
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为了生起菩提心,我们迎请诸佛菩萨众,向他们供奉鲜花--供上你能取得的任何鲜花,以及那些你无法立即取得的花,比如来自秘鲁的花,来自马丘比丘山的花等等各种各样的花,但不需要现在快递鲜花,一切都是在观想或想象的层面上去供养。想象我们向如来供养花朵、药物、珠宝、水果、树木、香等等的一切,献上如天际般丰富庞大的供养。
愿以吾身心,恒献佛佛子!
恳请哀纳受,我愿为尊仆!
尊既慈摄护,利生无怯顾,
远罪净身心,誓断诸恶业!
我供养这个人身--这不是想象的,而是完全可见、能取得的。我们供养这个人身,将自己当作奴仆、侍者供养给诸佛如来。我们也忏悔过去、现在、未来的恶行。
馥郁一净室,晶地亮莹莹,
宝柱生悦意,珠盖频闪烁;
备诸珍宝瓶,盛满妙香水,
洋溢美歌乐;请佛佛子浴。
香熏极洁净    浴巾拭其身,
拭已复献上   香极妙色衣。
亦以细柔服、最胜庄严物,
庄严普贤尊、文殊观自在。
香遍三千界    妙香涂敷彼  
犹如纯炼金,发光诸佛身。
于诸胜供处,供以香莲花、
曼陀青莲花,及诸妙花鬘。
亦献最胜香,香溢结香云;
复献诸神馐,种种妙饮食。
亦献金莲花   齐列珍宝灯,
香敷地面上,散布悦意花。
广厦扬赞歌,悬珠耀光泽,
严空无量饰,亦献大悲主。
金柄撑宝伞,周边缀美饰,
形妙极庄严;亦展献诸佛。
别此亦献供   悦耳美歌乐,
愿息有情苦,乐云常住留!
惟愿珍宝花   如雨续降淋  
一切妙法宝、灵塔佛身前!
犹如妙吉祥   昔日供诸佛,
吾亦如是供   如来诸佛子。
我以海潮音,赞佛功德海,
愿妙赞歌云,飘临彼等前。
我们也供养想象出的浴室,接着供养沐浴、衣裳、严饰、香水,然后再次供上鲜花、香、宝伞、食物、宅邸--越量宫--以及音乐、扇子,并且供养赞颂,亦即唱诵礼赞歌曲。我们将自己能取得的一切,以及大部分是观想出的供物,供养给如来、菩萨和我们的上师。在此你还必须注意的是,这已经是一种修心的训练,你已经由此而熟稔于布施、供养、不执着。对自我珍惜和我执的惯常习性而言,这已然是个坏消息。寂天自己也在某处说到:一个吝啬贪婪自私的人必须先学习如何布施,首先从右手布施给左手做起。他解释到这么细节的地步,这是这些伟大菩萨们悲心、宽容的表征,也是真正安忍的表征。
⬧ 皈依佛法僧
之接下来是皈依,我们向佛、法、僧行皈依。化身微尘数,匐伏我顶礼  三世一切佛、正法最胜僧。礼敬佛灵塔,菩提心根本,亦礼戒胜者、堪布阿阇黎。乃至菩提果,皈依诸佛陀,亦依正法宝、菩萨诸圣众。
皈依是所有法道的一个共通重点或主题。当然,我们皈依的是佛、法、僧。皈依的意义是接受--真正接受,真诚地、全心全意地同意或接受--那个事实。所以不要把这当成一种有神论者的皈依,他们皈依的是某些更高层级的众生,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举例来说,当我们说皈依法的时候,应该是一种真诚、全心全意的接受。例如,接受万法无常、我会死、我们都会死;接受一切情绪无论如何都是苦、都是焦虑;接受一切事物都没有本具实存的自性。要有那种接受。皈依时,必须皈依于某个不会欺骗你的人,这是关键所在。如果皈依的对象喜怒无常、情绪变化不定,那你无法真正应付那种皈依对象,因为你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就是为什么究竟的皈依对象是法。当然,接下来就因此出现了对僧、佛的皈依。像是“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这个事实不会欺骗你,它不会改变,这个事实会持续下去。在普纳这里如此,在孟买、德里、纽约、木星、火星也一样。这是事实,你不如就接受它。为什么要接受呢?因为如果不接受那个事实,即是一种迷妄,就是在欺骗自己、愚弄自己。这是为什么我们逛街买起东西来,就像自己还会再活一千年似的;然后突然间你就处于轮椅上,于是你感到痛苦,因为接受无常这个事实很难,不那么容易做到。你能在理智上想“每个人都会死”,但实际上、情感上,这种想法无法长久,不是时刻存在着。每当外缘生起,我们便立即退转,再次沦入执着一个不可摧毁的永恒自我,并且计划永远活下去。我很久没看宝莱坞电影了,但过去所有宝莱坞电影的主题都是从此幸福快乐之类的,而且影片结尾时总会有一张大合照。剧情通常如此:二十年前一对兄弟失散,后来一个成为警察,另一个成为帮派分子之类的,然后大家团圆,从此一直幸福生活下去。我认为那就是宝莱坞卖座的原因,因为我们情绪化的心实在很喜欢听闻这些,听到这些太美好了,因此这样的电影会有票房。而且,尽管方式有所差异,但大多数欧美文学、电影也没什么真正的不同。总之,受欢迎者都大同小异。如果有些作品略有不同,那么它们的读者或观众就很少,这些作品会被归为非常黑暗抑郁的类别。我们为什么会抑郁?那是因为没有真正臣服于无常,因此我们才变得抑郁。一部分的你不想听见无常,而另一部分的你却在理智上知道有无常,这真的会令我们沮丧,这都是因为没有彻底臣服于这个真理的缘故。总而言之,“自皈依佛”等等的皈依,其真正要点就是接受这个事实,并且接受住于道上者,因此佛与僧也成为皈依对象。所以,这里有对皈依的修心训练--对于生起菩提心而言,这是相当重要的程序。
⬧ 忏悔罪业
我于十方佛    及具菩提心  
大悲诸圣众,合掌如是白:
无始轮回起,此世或他生,
无知犯诸罪,或劝他作恶。
或因痴所牵,随喜彼作为,
见此罪过已,佛前诚忏悔。
惑催身语意,于三宝父母、
师长或余人,造作诸伤害。
因昔犯众过,今成有罪人;
一切难恕罪,佛前悉忏悔。
罪业未净前,吾身或先亡;
云何脱此罪?故祈速救护!
死神不足信,不待罪净否,
无论病未病;寿暂不可恃。
因吾不了知,死時舍一切,
故为亲与仇,造种种罪业。
仇敌化虛无,诸亲亦烟灭,
吾身必死亡,一切終归无。
人生如梦幻;无论何事物,
受已成念境,往事不复见。
复次于此生,亲仇半已逝;
造罪苦果报,点滴候在前。
因吾不甚解   命终如是骤,
故起贪瞋痴,造作诸恶业。
昼夜不暂留,此生恒衰减,
额外无复增,吾命岂不亡?
临终弥留际,众亲虽围绕,
命绝诸苦痛,唯吾一人受。
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
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
放逸吾未知,死亡如是怖;
故为无常身,亲造诸多罪。
若今赴刑场   罪犯犹惊怖,
口干眼凸出,形貌异故昔;
何况形恐怖   魔使所执持,
大怖忧苦缠,苦极不待言。
谁能救护我   离此大怖畏?
睁大凸怖眼,四方寻救护。
四方遍寻觅,无依心懊丧;
彼处若无依,惶惶何所从?
佛为众怙主,慈悲勤护生,
力能除众惧,故我今归依。
如是亦归依   能除轮回怖  
我佛所悟法,及菩萨圣众。
接下来几偈是关于忏悔所有罪业,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的罪业。忏悔之后,还有一些提醒我们的偈颂:如果不清净这些恶行和罪业,死亡会毫无预警地随时降临。其中有一段相当长的偈颂描述死亡会如何来临,以及死亡来临时什么都帮不上忙,那时唯一可帮上忙的,就是你已经诚心臣服于实相和实相的阐述者佛陀,以及安住实相或是在通往实相之道上的僧伽。
因怖惊颤栗,将身奉普贤;
亦复以此身,敬献文殊尊。
哀号力呼求   不昧大悲行  
慈尊观世音:救赎罪人我!
复于虚空藏,及地藏王等,
一切大悲尊,由衷祈救护。
归依金刚手;怀嗔阎魔使,
见彼心畏惧,四方速逃逸。
昔违尊圣教,今生大忧惧;
愿以归命尊,求速除怖畏!
若惧寻常疾,尚须遵医嘱;
何况贪等患   百罪恒缠身。
一瞋若能毁   赡部一切人,
疗惑诸药方,遍寻若不得;
医王一切智,拔苦诸圣教,
知已若不行,痴极应诃责!
若遇寻常险,犹须慎防护;
况堕千由旬   长劫险难处。
若思今不死,安逸此非理;
吾生终归尽,死期必降临。
谁赐我无惧?云何定脱苦?
倘若必死亡,为何今安逸?
除忆昔经历,今我复何余?
然因执着彼,屡违师教诫。
此生若须舍,亲友亦如是,
独行无定所,何须结亲仇?
不善生诸苦,云何得脱除?
故我当一心,日夜思除苦。
吾因无明痴,犯诸自性罪,
或佛所制罪,如是众过罪。
合掌怙主前,以畏罪苦心,
再三礼诸佛,忏除一切罪。
诸佛祈宽恕   往昔所造罪!
此既非善行,尔后誓不为!
现在我们知道死亡确定会来临,却不确定何时会来。寂天谈到,因为我们非常忧惧这不确定的死亡,出于这种恐惧,于是我们将自己献给普贤、文殊、观自在菩萨,我们也皈依虚空藏、地藏、金刚手等大菩萨。我们不能欺骗自己,认为自己今天可能不会死;没有任何一天我们能确定死亡不会降临在自家门口。过去我们不知道死亡必然会发生,认为生命恒常,在这种情况下做了很多事。当死亡最终来临时,我们什么也带不走,必须舍弃所有的朋友、家人,离他们而去,只有业力、我们的行为才会跟随我们一起走,所以我应该发露我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罪业。我一次又一次地向皈依对象顶礼,并且再三忏悔罪业。以上是第二品《忏悔罪业品》。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456
金币
0
威望
6
贡献值
6
开心币
459
只看该作者 22楼 发表于: 01-06
福建宁德市某寺的一出家人,以前是福安某茶场的工人,五十多岁才出家。这位法师没文化,出家二十多年都不会早晚课。习气深重,酒瘾难戒,所以去了很多寺院都讨人嫌,最后还是自己的师父无奈收留。

常住安排他每天扫地,上山砍柴,啥也不会只会念阿弥陀佛。由于他每天干力气活,念佛不停,所以香客看到他神清气爽,满面红光,还把他当高僧大德,经常有香客找他问道,他此时就会把念珠往脖子一挂,跟人家讲阿弥陀佛。

有一年,他进山里捡柴火,走太远迷路了,一夜未归。常住派人去找,走了很久听到他念佛的声音才找到,一夜无眠的他,依然若无其事在那大声念佛,丝毫不担心。又有一次,他搭乘香客的车出去,司机不太小心,车子掉下深谷,他也是大声在念阿弥陀佛,无所畏惧,全车人都没损伤。

2012年冬天,他已经七十多岁,身体依然硬朗。某天他找到老和尚,少见的严肃庄重,顶礼师父,感恩师父不嫌弃,说三天后就要走了……

老和尚因为见他平时就没正经过,所以根本不把他的话当真。三天后正是农历十一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日,他自己沐浴更衣,坐在房间往生了……

那天我正在当地新建的居士林帮忙打佛七,寺庙打电话来找居士们去送送。这些详细过程是年轻的当家师父写给我的。

如今众生习深业重,固然有很多根基好的严持净戒,广学多闻,但还幸有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所以世尊在经中有言:在法灭的最后时期,留《无量寿经》住世一百年,最后再留阿弥陀佛四字,能信受者,依然还能搭上末班车,离开六道轮回。从此之后要经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佛出世,才有佛法。有血气之大丈夫,甘愿轮回在漫漫长夜之噩梦吗?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456
金币
0
威望
6
贡献值
6
开心币
459
只看该作者 23楼 发表于: 01-06
▲印光祖师
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
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
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书一】五二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456
金币
0
威望
6
贡献值
6
开心币
459
只看该作者 24楼 发表于: 01-06
学生问:昨天您谈到行动和发愿这两方面,也谈到有一位大菩萨花了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努力尝试帮助一位有情并对此感到灰心。就我自己而言,当我看到这世界上的痛苦和负面事情--人类互相残杀折磨,残害地上、空中、水中的动物等等--只消看看这些有情众生就感到灰心丧气了。因此对我来说,可能一 秒或半秒都无法真正想到去培养或拥有这样的发愿。即使能有半秒钟如此作想, 但只要看看那些情况就会想;一生中即使只是帮助一个有情也是不可能的!当我们变得如此气馁时,如何鼓励自己持续发心,或甚至只是让自己想到菩提心?
师:只需记得佛陀给的第二个例子--时长、火花等等的,甚至只是训练自己发愿。这对我们来说有点难以置信,因为我们总是要求明显的证据。尽管有点难,但你必须有这样的信心:就算只是训练自己拥有这种善念,即使只是训练自己发愿解脱一切众生,这也意味着有情众生具有福报令你那么想。真的,这意味着他们有此福德。是,这所有人都在互相残杀,这所有人都在互相啖食,这所有人都在互相挑衅,但却有一人在真正发愿。有你这么发愿,表示他们还拥有福德。有点讽刺的是,你可以利用这福德敲诈他们--你真的可以敲诈或操纵他们,你只是必须更为坚强。更多的苦应该令你这么想:“好,我要做得更多。”而且不要忘记第九品。如果你思考第九品《智慧品》中关于空性的部分,那么有情众生的数量、解脱一切有情所需的时间、解脱一位有情所需的时间,这些全都只是处于你对时间、空间的感知之内,所以其实不那么可怕。就像梦见在河里失去孩子的母亲,直到醒来之前都会是痛苦的。而当她在梦里游泳挣扎时,如果能在理智上了悟到“等一下,这必定是个梦”,那么她的痛苦就会消失。这是能做到的,我会说明年十二月前你就可以做到,那是非常能办到的。当然你可能会想“这不可能是真的”,习气的力量会阻碍你,因为轮回现象看起来如此真实、如此规则有序。就像这里的彩虹,其颜色、形状和在纽约的彩虹一模一样,是全然有序的。与此相似,轮回现象那种有序、完好的性质当然会不断考验你。我总是提到你们应该看珍妮弗·洛佩兹演出的一部电影《入侵脑细胞》(Cell),那可能是她最棒的电影之一。内容是关于她在经历某种做梦状态,而她必须记得这是个梦。只要她记得这是梦,就能一直处于掌控状态;只要一忘记,就会受到发生的一切事物的支配。这个故事应该能给你带来鼓励。这就是为何菩提心的成分当中有一大部分是智慧,否则时间、空间、众生的数量等等会令你气馁。对,你说的没错,先别提一切有情了,就只是纠正和我一起工作的一个德国人都搞了二十年之久!不过很大部分也是因为我自己的过失,因为当我们和别人一起工作时,像是我和那位德国人一起工作时,我有我的计划安排,我有我对结果应该如何的定义并期望从他那里获得我定义的结果,这表示我对于智慧并没有很好的理解,所以过了一段时间后我也会气馁,因为我把自己非常执着的某些成功定义强加在他身上。虽然我不认为那有可能实现,但我在情绪上却放不下,所以每次都不管用。他没有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我会告诉自己:“是你在设规则,是你在设定这个定义,你怎么这么顽固?他是个完全不同的众生,是完全不同种属的生物。要知道你不能那样做。”我会跟自己说这些,准备好自己,然后告诉他“来见我吧。”但是他一进门,可能是他没刮胡子的模样,他的一头乱发,或是他穿夹克的方式,就让我对自己说的那些话,像是“他是他,我是我,我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等等的自我准备,彻底崩溃。我马上会对他说“你怎么不刮胡子?”或者“你为什么用这款古龙水?”“你为什么这样坐?”几年下来,这已变成另一个问题。现在与其说我在试图帮他,更像是我在努力达成自己的目标,所以现在我找他,可能就只是为了证明我能达到这个目标。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456
金币
0
威望
6
贡献值
6
开心币
459
只看该作者 25楼 发表于: 01-06
“ 毋庸赘言,追随法道的目的是脱离迷妄。从迷妄中解脱,即所谓的涅槃。仅此而已,就这么简单。基本上,我们说的迷妄是指误解的想法、错误的习性.....我们具有一种持续不断的迷妄,从与世界和自己的微小、世俗的互动,一直到所谓的复杂事物,像是神、起源、时间、空间、终点等等,都是这迷妄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脱离这迷妄,那就是修道的目标。”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456
金币
0
威望
6
贡献值
6
开心币
459
只看该作者 26楼 发表于: 01-06
欢迎任何好奇想了解菩萨道的人来听课,也欢迎那些觉得这可能有助其学术探索以了解古印度智慧传统的人。同时,我应该提醒那些菩萨道上的修行人,要调整你们的发心,以菩提心作为正确发心来聆听这些教言。我身为传递这些话语的人,也应该生起同样的菩提心。

⬧ 菩提心与修道之目标毋庸赘言,追随法道的目的是脱离迷妄。从迷妄中解脱,即所谓的涅槃。仅此而已,就这么简单。当我们谈到迷妄的时候,不是在说某种本具存在的神秘邪恶,也不是指什么存在于外的恶魔或问题。基本上,我们说的迷妄是指误解的想法、错误的习性,藏语中称作“不如理作意”(tshulbzhinmayinpa’iyidlabyedpa)。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例如当我们在自己有限的生活圈内兜转时,即使遇到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我们却总是有意或无意地视其为恒常。那是个错误的习气,也许能带来一时的满足,但迟早会导致我们失望。类似地,我们生活的主要层面是苦;因为生活是不确定的,没有什么是确定的,所以它是痛苦的。但我们却把这样的生活当成欢乐、喜悦,并且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耕耘,那又是另一种错误的习气。然后在我们观看、听闻、品尝、感受事物时,这所有的事物--不只是声音、味道、气味而已,还包括价值观,甚至是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像是哲学系统、经济体系、政府体系等等的一切--全都不具有真实存在的自我、本体或实质,而我们的习气却一直认为这些事物背后隐藏着一个真实存在的本体。如今我们当中有些人应该已经意识到事情并非如此。基本上,我们具有一种持续不断的迷妄,从与世界和自己的微小、世俗的互动,一直到所谓的复杂事物,像是神、起源、时间、空间、终点等等,都是这迷妄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脱离这迷妄,那就是修道的目标。这部教文全部的内容都是关于菩萨道。在菩萨道上,我们试着令自己解脱,而且不仅是我们自己解脱,还要明白实际上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相依的。要明白,发生火灾时,不存在只保护自己却不管邻居这样的事。进而应该努力如此发心,并有这样的决心:要解脱一切有情众生。这就是菩提心--至少菩提心起初就只是这样。
⬧ 菩提心即调伏当下之心
之前强调过,我们真的不是在谈某种超自然或神秘的事物,我们谈的是发展这当下的心,即你所拥有的这平常之心。你必定有一颗心。事实上应该要问:我们有心吗?心是什么?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应该编入一年级学生的教材中。毕竟我们若没有心,不就是具死尸吗?心非常重要。快乐出现时,是这颗心在感到快乐;痛苦出现时,是这颗心在经历悲伤。心是所谓“我们”“我”的最大组成元素。因此,掌握此心、控制此心至为重要。关于菩提心,我真正想强调的是:菩提心真的就是调伏这颗简单的心,就是此刻我们说话时对事物有所觉知的这颗心。如果允许我对此做分类,我们尝试以两种方式调伏此心,即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顺带一提,或许这又是一种古印度传统,这部教文里会有许多看似一再重复的地方。乍看之下你会觉得有很多重复,但如果真的深入每一偈,实则每一偈都有不同的信息。其实这正是我们必须让自己习惯的。以愤怒为例,我们的愤怒、嗔恚变成了一种习气,而它之所以变成一种习气,是因为我们让自己养成了这种习惯。如果你是佛教徒,那我们甚至还会谈到过去世--从过去很多生世以来,我们学会了嗔恚;我们与人交往,我们与环境、周遭状况来往互动,而这些人事物教我们嗔恚、给我们带来嗔的影响,嗔的习气就是这么发展出来的。所以《入行论》这部教文中的内容看似有所重复,其实是用类似的策略来生起菩提心。有一位伟大的西藏大师曾经写过一部对《入行论》的论释,实际上已被翻译的《文殊语甘露》也很类似,那是以禅修的方式对《入行论》作阐释,我觉得那实在非常有助益。不过,这次我主要是以较为理论和学术性的方式来阐述,理由在于:学习佛法首要之事就是树立见地。这里是指树立大乘佛教见地或是总体的佛教见地。一旦这样的见地至少在智识层面上获得安立,那么所有的技巧、方法--例如禅修等法门、后面偈颂会说到的供养佛陀沐浴等仪式,还有供花等等--所有这些看似很仪式性、有神论的事情都会变得有道理。否则,缺乏正确见地的修道就像在沙漠里迷路而又没有向导的盲人,往什么方向走都可以,但没有一个方向足够好。基于这个原因,所以我在这里是以较为理论的方式来做阐述。然而,如果时间允许,我们也可以打坐、思维,甚至做一些禅修。因为菩提心与心相关,所以到头来,唯有通过思维和禅修才能证得菩提心,而且这也是最佳的方式。我一生中没有做过很多禅修,我只是略有修持,但我必须告诉你:无数年的严格研习、阅读根本文,阅读很多很多的论释,与几周什么也不做、就只是禅修相比,禅修远远胜出。我要分享一个不是禅修,而且可能听起来很宗教化的体会:非常强烈的虔心以及积聚福德资粮与净除染垢的行为,不知如何也会有效果。我的根本上师没有让我接受传统的仁波切培育,而是让我在年纪很小时就到佛学院受训,所以可以说我没有真正受过适当的仁波切培训。如今我必须向我的主要导师怙主顶果钦哲仁波切致谢,因为那是个勇敢的决定。各位若是了解西藏文化和西藏传统就会知道,至少那是非常罕见的决定。因此,我没有训练过如何长时间端坐在法座上,几乎像尊塑像般一动也不动--在我身上永远看不到那样的事。在传统社会里,很多人对此感到不悦。人们开了我很多玩笑,说我的臀部肯定有长角,因为我连一分钟也坐不住,一直动来动去的。但不管怎样,随着我的佛学训练,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批判性思维--批判一切!因为我们就是如此被培养长大的。几乎可以说在传统佛学学习之中,你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自己研读的每一部经典进行批判。这真是个大礼物!你只要想想就会知道,这非常先进。我不知道有多少亚伯拉罕宗教会那样做,我会说这些是印度传统的财富,所以我是以非常富有批判性的方式被抚养长大。然而随着时间过去,我也开始明白虔心、积聚福德资粮等等的价值。有一件事听起来可能像是我有点在吹嘘,但我必须分享。对于这部教文,我曾经在知识上、学术上进行了大量研读,就如同资深佛学学生会做的那样。数年过后,我决定去修供曼扎、大礼拜、到菩提迦耶等等的事情。之后当我再次打开这本书时,几乎像是初次阅读一样:“在我研读佛学的期间,怎么会没注意到这些呢?”那对我真是一大启示。其实我不应该用启示一词,因为我的老师们一直都有告诉我,实修远比知识层面的探索更重要,但那类建议并没有真正进入我心里。只有自己做了之后,我才意识到:“喔,当然如此!”

几年以后,我又再度尝试打坐、禅修与修持。我必须说,那时又出现了另一层次的理解。大约十七岁时,我总是想:《入行论》挺诗意的,里面有很多重复,甚至还有一些看来微不足道的琐事,比如教你如何洗手。文中某处真的有这些:如何洗手,如何向别人指路,休息时脸应该朝向哪个方位。我甚至觉得那些都过时了,“这书有两千年了吧,那些内容已经落伍、不重要了。”我从前是那么想的,但是直到做过几次禅修之后,现在我才领悟到寂天其实是在教导行动中的“观”。比如“双手莫揉搓”这一句--不应该双手揉搓着洗手,而是应该先洗一只手,然后再洗另一只手。当我十七八岁时会认为“那又如何呢?”可是现在约束过自己之后,我发现虽然两个方法都能清洁你的手,不管怎样洗其实都无所谓,但是这么做的效果是能立即令你的心意集中,这就是寂天想要的,这是他的计谋。现在每个人都在说“住于当下”,从安缦度假中心的指导员到某人的伟大上师,乃至瑜伽老师、心理学家之类的,大家都这么说,所以“住于当下”变得几乎没有意义了。与其告诉我们“安住当下,安住在此,住于这一刻中”,寂天却说:“要这样洗,要那样洗。”
多年前我去日本时,凑巧参加了一次茶会。各位有听过“无聊到流泪”这句话吗?当时几乎就是那样,完全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而就在去年,我又参加了一次茶会。当时我去到一所尼师院,尼师住持坚持献上一个茶道仪式。虽然时间有点赶,不过后来我想:“何不呢?”我必须有礼貌,因为她也主办了整场教学。大家知道,日本人很重视尊敬和礼貌,所以我当然必须接受她的招待,于是她举行了茶会。当她在进行时,我意识到这其实是另一种伟大的正念修持方式。要知道,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批评,尤其是来自西藏地区的批评,说禅宗的仪式有限,说他们在方便法门方面较为落后。但我领悟到,实际上,茶道仪式就是他们修持正念的方式。他们所做的事情,像是接过茶杯等等一系列的动作,并不会让茶变得更甘美或有任何作用,但我能明白他们为何那样做,因为那会驱使你安住当下。因此,我们现在能赏识寂天这些貌似世俗的指示,像是如果有人请你指路,你应该用所有的手指指路,而不是一根手指之类的。这几乎像是在教小孩一般,但我想你会感激这些指示。虽然我刚才说将会主要以较为学术性、理论性的方式来讲解,但我希望告诉各位,若是要完全理解菩提心之智慧与大悲,必须通过自己的修持去培养。不过,正如弥勒所言:听闻很重要,听闻是通往这些大道之门。⬧ 培养世俗菩提心的方式
我先前谈过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我们能通过造作来生起世俗菩提心--通过造作、有意的作为,几乎像是在假装。基本上你必须做些什么,像是和正确的友伴来往,即亲近“善知识”(kalyāṇamitra);阅读适合的教文,即获得正确的信息;带点刻意而为,努力去喜欢、享受诸如慈、悲、布施、安忍、持戒等事。这就是为何我真的很欣赏如今那些卡片类的东西,像是“要有正念”“要慈悲”。基本上,我们要无所不用其极地努力。要教育自己学习欣赏慈悲的人,比如圣雄甘地,在印度不缺这种对象;无需总是崇拜沃伦·巴菲特这类人--虽然稍作崇拜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非常无知。但是与其总是崇拜巴菲特,关注他在干什么、他怎么做到的以及如何效仿他,不如也去欣赏那些普遍受人爱戴的伟人,例如尼尔森·曼德拉,以及不是那么受人青睐但其实非常重要的人物,像是和曼德拉同获诺贝尔和平奖的戴克拉克,他是非常重要的人物。要真正欣赏那样的人,基本上就是要创造出一种状况让自己喜好这类事物。接着要确实听闻慈悲之类的各种教法。有关大众利益、生态、拯救地球、素食等一切,你都应该去做,通过这些来培养世俗菩提心。接着就像之前所说,实际上去造作世俗菩提心。比方说,我要喝杯茶来让自己清新有活力,或至少让自己清醒一些,借此为解脱一切有情而努力。由此,即使喝杯茶这样简单的世俗行为也成为一种法道。不要想那听起来不对。我们具有那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心态,所以“以利益一切有情、解脱一切有情的发心去喝一杯茶”听起来似乎太容易了。你可能会想,你什么也没做,唯一做的就是为自己喝了一杯茶,却声称那将成为令一切有情证悟的一条法道,那怎么可能?从数理方面来讲,听起来不对。你限于思想框架内,因为你有这种受限的习气。这种造作确实会有帮助。记得之前举过的那个关于嗔恚的例子吗?即使在凡俗层次上,如果你一直这么想,就会变得习惯这种仁慈善良的心态、思想和意图。然后过不了多久,即使是眨眼这种小事,你也会觉得这样做是为了有情众生的利益。那时,你的世俗菩提心会愈来愈真心诚意,愈来愈少造作,愈来愈不是假装的。接着,如寂天在第八品所说:如果需要纵身跃入地狱道,那时你也会毫不犹豫地去做,就像天鹅跃入莲花池一般。寂天在文中对此作了优美的阐释,他说:“对你而言,这甚至不是痛苦。”但就目前而言,倘若完全不是为了你自己,而是为了一些团体的原因或是为了别人的缘故,你必须乘三轮车去某处,你也会觉得非常劳累,好像马上就在算计着:“这对我有什么好处?”现在当然如此,因为你的心还不习惯。以上是培养世俗菩提心的方式,不需要任何仪式,而且不应该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当你坐在马桶上时可以这么修持,随时随地都可以修持。事实上,如果限制自己--像是只能在佛像前修持,只能在佛堂里修,只能在清晨修持,或是只能在夜晚上床前修持--虽然那些能成为规范自己的方法,因为我们需要这类时刻表,但那也可能是一种障碍。另一位伟大的菩萨华智(巴楚)仁波切曾说:“你应该努力修持佛法、修持菩提心,就像饿牛吃草一样。”只有一茎草也吃。不要想“我要再走远一点,那儿会有更多草”,牛不会那样想。一茎草就吃,两茎草也吃,很多很多草那当然很好。为了生起世俗菩提心,那就是你必须养成的习惯。
⬧ 培养胜义菩提心的方式
现在谈胜义菩提心。通过积累福德、清净染污--基本上就是通过修学世俗菩提心--接着你开始禅修。禅修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词语。对此,没有造作,没有刻意而为,没有仪式,完全没有那类东西。事实上,即使“禅修”一词也只是为了沟通才使用,甚至不是在禅修,而是什么也不做。那很难,我们不知道如何什么都不做。你会在第八品和第九品学到这个“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做”极为困难,是件难事。如果你遇到一位真正什么都不做的专家,你可以向他学习。我必须自豪地说,我曾经遇过这样的人--我自己的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他绝对是什么都不做的专家,但我却见他没有一刻不在工作。即使到了八九十岁时,他依然不断在著述、编辑、传法、接法。比如有次我们旅行去中国,在成都时他求见十世班禅喇嘛,那需要一些时间安排,所以我们有五天的空闲时间。四川有很多观光景点,当然我们全都决定去观光,而顶果钦哲仁波切却留在小旅馆里。有一次我们出门观光回来,接近他的房间时,我听到像是在口传的声音。走进去一看,仁波切正坐在床上,椅子上则坐着一位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僧人。后来我们才知道,那位僧人是当天早上来的。中国内地的藏人与怙主钦哲仁波切失去联络,分隔了很长时间。在多年彼此完全没有通讯之后,这位僧人前来见他。在他们的交谈中,顶果钦哲仁波切得知那位僧人拥有某个他从未领受过的教法传承,仁波切太高兴了!这就是他的观光,这就是他的盛宴,他就是这么度过他的休闲时光,所以他就在那里跟这位僧人接法。那教法相当长,有时传法持续到晚上十一点。但怙主钦哲仁波切是什么也不做的大师。这是大家必须学习的。对于初学者,希望我将能够对此好好解说,尤其是在第八、九品的时候,第七品当中也略有涉及。回到偈颂。这里的许多偈颂应该不难理解,尤其是前几品,因此我只会简单解说。
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
令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
何况恒施与   无边有情众,
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这里寂天是说:在这个世上,有些慷慨人士会布施一两天的食物给一些饥民,即使那样微小的举动也被认作非常慷慨善良的行为。而菩萨不只布施食物,也不仅仅布施一两天,菩萨实际提供并且发愿提供解脱--不只是一两天的解脱,而是一切众生永久的解脱。
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
佛言彼堕狱,久如心数劫。
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增;
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
如果有一个无明众生妨碍一位菩萨的行动,甚至只是意图妨碍一位菩萨的行谊,都会导致这个众生未来落入地狱很长时间。
另一方面,如果随喜一位菩萨的行事,则会产生、增长我们的福德。这两偈主要是说:伤害或帮助一位菩萨,较之伤害或帮助一个普通众生,会带来更巨大的果报,因为菩萨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这一偈也在说,我们其实不确定谁是菩萨,谁又不是。这就是为何在菩萨乘道上的人不如随喜所有人的利他行为、随喜一切助人的行为,因为一般而言,我们无法确定谁是菩萨或谁不是菩萨。
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
加害结乐源,皈依乐源尊!
这是对第一品的总结,寂天以如此美妙的方式结束这一品。他顶礼生出菩提心这珍贵心意的人身这个容器,他向包括我们在内所有这样的人身供养大礼拜。即使只是刹那生起菩提心,你也是值得礼敬的对象。然后他说,他也皈依这个有情、这位菩萨。在之前的偈颂里他谈到,伤害一位菩萨会有很严重的后果。而在这里他说,不论你与一位菩萨如何互动,或好或坏、或伤害或有所助益,无论如何这位菩萨都不会抛下你,菩萨都只会为此众生的解脱而努力奋斗,因此菩萨是最可靠的皈依对象。
基于这个原因,寂天向菩萨做皈依。也可以说,他向幼儿级的菩萨顶礼,并且向更成熟的菩萨行皈依。第一品关于菩提心的利益,到这里就结束了。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456
金币
0
威望
6
贡献值
6
开心币
459
只看该作者 27楼 发表于: 01-06
‍学生问:我们讨论菩提心的时候,只是在谈论过程而非结果吗?因为它会永远延续下去,所以它一直是个过程,而不像阿罗汉位,可以说在终了时会有某种结果。相反的,菩提心可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就只是个过程,不考虑结果。
师答:事实上,大乘的人也不真正相信有“永远”这一回事。“永远”是个概念,因为当我们谈到“永远”时,总是想着一段很长很长的时间,我们只能那样想。作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会告诉你一位菩萨与佛之间的一段讨论,出自《般若经》的结尾部分。这位菩萨跟佛说他实在太疲惫了,没法继续从事这菩萨事业,因为他累世以来一直在修菩提心,而就算只是要解脱一个有情,也要历经千辛万苦,单是这一个有情的无尽烦恼就已让他精疲力尽了。于是佛陀举了这个例子:一位母亲梦到她的孩子溺水,在湍急的河流中被水流卷走。她会用尽一切方法拯救这个孩子。在救孩子的过程中,每一秒都感觉像是几个小时或几年那样漫长。而当母亲醒来时,孩子正安详地睡在她怀里。事情就像这个例子一样。佛陀举的另一个例子是,从某人受菩萨戒之时起,他历经这所有的菩萨训练,最终证得所谓的十地菩萨,那是一段极其漫长的时间,近乎三大阿僧祇劫。正在向佛请益的这位菩萨抱怨说,这时间实在太长了。佛说,当菩萨证得十地的时候,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长就像火堆里窜出的星火那么短暂。因此,时间完全是相对的。总之,是的,菩提心是一条法道,所以它是一个过程。但是,期间、时间、延续性......这些在实相上全都不存在。所以,这是一次又一次、不断将智慧与实修纪律相融合的法道。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456
金币
0
威望
6
贡献值
6
开心币
459
只看该作者 28楼 发表于: 01-06
学生问:佛性和空性是同义词吗?
师答:是的,你可以那么说,尤其是在大乘佛教里。在上座部佛教中,如来藏(佛性)一词不那么普遍。

学生问:早先您说过:“我想做善事,而我的心却想做些恶事。”“我”和“我的心”之间如何划分界限?

师答:不是的,我的意思是,我们非常习惯于不善和散乱的念头,我们对那些感到很自在。可以说,要我们去点支香很难,但要上脸书却非常轻而易举,即使这两者所花的力气几乎一样。我们就是这样,非常容易陷入不善和散乱中。寂天说:对我们而言,全身心投入做善事极为困难,但是我们却能安适自发地做任何不是很良善的事。你可能会想:那我们要如何才能脱离这种情况?负面力量、物质主义的力量、散乱的力量是如此强大,究竟如何才能从中脱离?寂天的回答是菩提心,他说唯有菩提心才能做到。这有很多理由,后面会讲到。而且,菩提心非常抚慰人心。其它的戒律全都会变成一种苦,会变成一种例行公事,但这并不是说你不应该做那些事,而是必须伴随着菩提心去做,就像无著的母亲那样。在大乘佛教里,无著是非常伟大、极为重要的一个人物,因为无著的遗教才有了禅宗,包括中国禅等等,那些全都来自无著。他的母亲曾是位尼师,但她还俗了。在两千年前的印度文化中,这个还俗的举动是非常离经叛道的。因为她想要有个儿子来利益大乘佛法,她甚至在还俗的时候和一位王子调情。不仅如此,她还抛弃那位王子,进而与一位婆罗门调情,然后又生了世亲。世亲后来也成为一位佛教大师。如果没有世亲,就会失去很多佛教的论典。从大乘观点来看,她那还俗之举是极其了不起的事,但从世俗角度来看,她的所作所为却违反戒律,不道德、不清净。她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她看到佛教的处境,非常想要有所贡献。身为古印度男权社会中的女子,她想:“我要生儿子,并且我要让他们献身于佛法。”她的儿子们确实做到了。发愿的力量如此强大,她发愿所产生的效果一直延续至今。因为她,日本、韩国才会有无数的禅宗修持者。感谢老天她还俗了。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456
金币
0
威望
6
贡献值
6
开心币
459
只看该作者 29楼 发表于: 01-06
“我们往往在听到菩提心的利益时,会有一个危险,可能会把菩提心只当成是一种同情心。我必须强调,菩提心从来不是如此,真正的菩提心是悲心与空性的结合。”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