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成功的人生
成功的人生,首先是善于思索的人生,是善于设计自己的人生。因为只有对自己充分认识,达到自知之明,有了目标,你才有聚焦和更大的动力。
一、相信思维的力量
正确的思维是正确行动的前提。只有良好的动机未必有良好的效果。人生只有勤劳是不够的,蚂蚁也是勤劳的。重要的是要有思维的力量。推动人生航船的不是帆,而是看不见的风。所以,你要学会利用风。
良好的思维心态对你的成功很重要,对大多数人 来说,你下决心得到的越多,就有可能得到的越多。聪明的人,不会坠入“非此则彼”、“非黑则白”极端思维的陷阱,明白在极端之间还有一系列的中间状态。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产生巨大的思维力量。他会帮你战胜外界的不利条件。
美国医生法兰克研究二战期间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发现在同样的环境下,他们能活下来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生存欲望特强,他们能为自己找出许多活下去的理由。
因此,人生中,我们除了关心“为什么?”、“怎么办?”之外,还要关心“怎么想”,从一定意义上说,“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你”。
二、要善于设计自己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你要成功,就必须善于设计自己。
1、设计自己,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让它们成为事业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明朝的天启皇帝,他的爱好和特长是当木匠,干起活来比一般的木匠还强。他一天到晚就迷在这些事上,从不厌倦。当他干活干得起劲的时候,根本不愿意会见大臣。太监魏忠贤等就抓住他这个特点,专门等他干木匠活的时候才进来奏事。天启皇帝听后,总是赶紧说:“你们去办吧,我知道了!”于是,大权旁落,把朝廷搞得乱七八糟,终于葬送了大明江山。
他是封建帝制把他推上了“用非所长”的悲剧舞台。
现代社会,只要你愿意,你总能选择自己的的人生。
机遇不是等来的,机遇是创造出来的。你每天的言谈举止、各种活动都在和机遇息息相关。你可能因为一句话给你带来柳暗花明的境界,也可能因为一次拜访造就了你的升迁,还可能因为读了一篇动人心弦的文章而改变了你的人生。
你一定会有机遇发挥你的特长,你要抓住它。一个人,能作自己喜欢的事,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享受无限的乐趣,真是一种人生的幸福。
2、设计自己,要“因才制宜”,不要“因利制宜”。
晋惠帝有个很聪明儿子,后来当了太子,不爱读书,却喜欢学做买卖。他在宫中让人同他一起杀猪卖酒,竟锻炼到可以用手来估掂肉的斤两,不差毫厘。可他不得不去当皇帝,结果搞的一塌糊涂,最后自己也呜呼哀哉了。这是时代的可悲、制度的可悲。但的确能说明扬长避短对人生的重要性。
倘若不是“因才制宜”,而是“因利制宜”,常常会埋没一个人的天赋,令他悔恨终生。
果戈里在《肖像》中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年轻的恰尔特柯夫是个有才能的前途远大的画家。他的教授曾告戒他:要珍惜自己的才能,不要随波逐流,不要只知道怎样设法去吸引人们的注意……。可是,他经受不住金钱和虚荣的诱惑。为了迎合上流社会仕女们的心理,就违反生活的真实,尽力把肖像画成她们自己希望的样子。于是,他的名声大噪,求画者一个个都称他是稀世奇才。他变得富有和阔绰起来,但他的画笔却冷淡了、迟钝了。正当盛年,他的才华就已经凋谢。这时,美术学院请他去评判一件新作。这是一幅真正的杰作!作者是他熟悉的朋友。他战栗了!他想起自己也曾有过的才能……他心中充满了恼恨和嫉妒。他决心用自己巨万家财去高价收买艺苑中的精品,然后把它们一一扯成碎片。在一次这样的发作中,他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3、设计自己,要充分地认识自己的时代。
一个人的成才,从根本上讲,必须顺应时代的需要。只有充分认识和利用一定的时代条件,把握时代的要求,你才成才。
历史上许多现象是偶合的:牛顿和莱布尼茨几乎同时发现微积分;达尔文和华莱士几乎同时提出进化论;德国的迈尔、英国的焦耳、德国的赫尔姆霍都单独发现了能量守恒定律……解释这些现象的唯一正确答案是:因为做出这些发现的时代条件具备了。人才是时代的产物。如果没有资本主义造船工业的发展,如果没有前人布丰、拉马克、圣提雷尔等人提供的科学成果,达尔文发现进化论将是不可能的。
如果您善于把握社会的需要,而且竭力把自己设计成社会需要的人,您就一定能够成功。
4、设计自己,要善于把握“无为”和“有为”。您要把精力集中自己的的事业上,不要分散精力,也不要做徒劳无益的努力。有些事,对有些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对其他不具备条件的人,就是浪费青春和金钱的迷途。有些事,对所有当代的人,纯粹就是“无为”的领地。牛顿那么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其前半生硕果累累,而后半生滑进了“无为”的迷宫,虽然忙忙碌碌,但成效甚微。有些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有为”的领地会越来越宽广。“无为”和“有为’的疆界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句名言:“生活不在于掌握一手好牌,而在于把你掌握的牌打好。”让成功从设计自己的人生开始吧!
三、要有明确的目标
美国盖洛普组织的对许多成功者的调查结果表明: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有明确的目标。成功者对自己的目标坚信不移。即使众人不理解,他也坚信;真理有时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爱因斯坦非常喜欢卓别林的艺术。他写信给卓别林说:“全世界的人都了解你拍摄《淘金记》的含义,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卓别林在回信中这么说:“我应该更加赞美你。全世界很少人懂得你的相对论,可是,你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了。”
明确的目标需要纯化你的目的。成功者总有这样一种能力:迅速撇开无关紧要的看法而直接进入事物的中心点。有个老奶奶织毛线的时候,旁边的小孩总是把毛线给搅乱了。她很光火,便把小孩放在围栏里,但小孩大哭打闹,她不得不把他抱出来。然后,她想:她的目的不是围住小孩,而是别让小孩碰毛线,于是她解决了这个问题——把小孩留在外面,自己进到围栏里去。大多数人都自以为目的明确,但常常掩盖了或还未曾想到的真正的目的。而纯化我们的目的可以导出开创性的结果。
通向目标的途中,常有坎坷和诱惑。
通向目标的路途常常是坎坷不平的。培根曾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又说: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现的。
通向目标的途中也常常有让你偏离目标的诱惑。马克思在处境十分困难之际,普鲁士官方就曾几次想收买他。马克思宣布:“我必须不惜任何代价走向自己的目标”。
四、成功的目标设计
俗话说:“成事在天,谋事在人”。所谓的“谋事”首先是目标设计,成功就是逐步实现一个理想的既定目标。
目标设计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1953年,耶鲁大学对毕业生进行了一次有关人生目标的调查。当被问及是否有清楚明确的目标以及达成的书面计划时,结果只有3%的学生作了肯定的回答。20年后,有关人员又对这些毕业多年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那些有达成目标书面计划的3%的学生,在财务状况上远高于其他97%的学生。
自我实现是人的最大目标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共有五种,它们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前一种需求的满足是后一种需求产生的条件;人的行为不是由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决定的,而是由新的需要决定的。五种需求中,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级的需求,它指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
我们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是:
你最终的理想是什么?
你的潜能与你的理想匹配吗?
你的资源和环境还容许你实现更大的理想吗?
目标引导我们发挥潜能 。没有目标的人,只能把精力放在小事情上,而小事情是他们忘记了自己本应做的事情。目标达到时,你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比你得到什么东西重要得多。
成功是一种挑战 。要敢于有伟大的理想,试一试你的最大的能力。不要关闭你自己的潜能。
成功的人要有远大的梦想,但要有合理的目标。 只要有目的,就什么方法都能找到!
看不到将来的希望就激发不出现在的动力 。你过去或现在的情况并不重要,你将来获得什么成就才最重要。除非你对未来有理想,否则做不出大事来。
人无远虑则必有近忧。如果你有目标.有希望,你就能从现实中超脱出来,摆脱眼前的烦恼,进入未来的空间。哥达巴赫猜想使陈景润着了迷,解开这个迷成了他的梦想。为了解开这个迷,陈景润废寝忘食,几乎从现实中超脱出来。走路时撞在树上,这位科学家还向它赔礼道歉。凭着病体之身,陈景润终于解开了这个千古直谜。
目标是一个美丽的梦 。远见是太充满幻想了,但远见中有一个梦想——就是最关键微妙之所在———梦想不是有血有肉可以触摸得到的,因此也记忆永远难以满足。
1908年,年轻的希尔去采访钢铁大王卡耐基。卡耐基很欣赏希尔的才华,并对他说:“我向你挑战,我要你用20年的时间,专门用在研究美国人的成功哲学上,然后提出一个答案。但除了写介绍信为你引见这些人,我不会对你作出任何经济支持,你肯接受吗?”
希尔信任自己的直觉,勇敢地承诺“接受”。
在此后的20年里,希尔遍访美国最富有的500名成功人士,写出了震惊世界的《成功定律》一书,并成为罗斯福总统的顾问。
希尔后来回忆此事时说:“试想想:全国最富有的人要我为他工作20年而不给我一丁点报酬。如果是你,你会对这个建议说是抑或不是?如果‘识时务’者,面对这样一个‘荒谬’的建议,肯定会推辞的,可我没这样干。”
没有目标什么风都不是顺风 。没有目标,不可能发生任何事情,也不可能采取任何步骤。如果个人没有目标,就只能在人生的路途上徘徊,永远到不了任何地方。
阳光透过放大镜照在纸上,如果放大镜老是游移不定,则永远无法点燃纸;放大镜不动,并把焦点对准纸,纸一会就会燃烧起来。
成功有挡不住的诱惑 。世间没有任何东西,能比成功的感觉更令你舒服的了。
快乐的人生在于不断成功,而成功是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唯一的目的。
成功有挡不住的诱惑,它激励着无数渴望成功的人们为之奋斗.付出乃至牺牲生命。为了成功,科学家走出了现实的时空,忘却了现实的困难.苦恼,把注意力投向未来,成为时代的真正超人。
你也能成为伟大的人物 。实际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认为:一个普通人只运用了其能力的10%,还有90%的潜能可以挖掘。60年代,美国学者米德则指出人只使用了自身能力的6% 。前苏联学者伊凡认为:“如果我们迫使头脑开足一半马力,我们就会毫不费力地学会40种语言,把苏联百科全书从头到尾背下来,完成几十个大学的必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