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462阅读
  • 5回复

提问方家一:二十八宿和建除十二神有什么关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大胡子
 
发帖
317
金币
12025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12-26



[此贴子已经被大胡子于2002-12-26 18:16:03编辑过]
向大家学习
离线copy

发帖
446
金币
17770
威望
7
贡献值
0
开心币
2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3-01-03
干支的基本原理与二十八宿
干支理论是商朝思想家的一大杰出贡献,尽管当时对天体运行及其结构缺乏科学的了解,但已经在天文学、哲学领域有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就。

  在研究干支前,我们不妨先探讨二十八宿理论,它不仅是与干支理论密切相连,而且反映了上古天文学的成就。略微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人士都知道,二十八宿的各自距离是不一的,有的间隔31度,有的仅相隔0.5度。这是什么原因?它有什么依据?其实,我们只要对近几十年所发生的月食作一统计分析就不难发现,月食存在平均每十九年28次的规律,若将某一周期的月食标在天度上,就形成了各月食点宽窄不一的现象。例如1978年3月25日~1997年3月24日的28次月食:

  月食时间 黄道度 宿距 月食时间 黄道度 宿距
  1978.3.25 0.22 3*17h 10*23h 1988.8.27 19.04 154*13h 9*4h
  1996.4.4 8.09 14*16h 10*14h 1979.9.6 18.54 163*17h 10*2h 格式1995.4.15 2.18 25*6h 8*11h 1978.9.17 3.04 173.*19h 31*1h
  1986.4.24 20.43 34*3h 10*5h 1986.10.18 3.18 204*20h 10*10h
  1985.5.5 3.56 44*8h 19*13h 1985.10.29 1.42 215*6h 31*18h
  1994.5.25 11.31 63*21h 10* 1993.11.29 14.26 247* 11*3h
  1993.6.4 21.01 73*21h 11*10h 1992.12.10 7.44 258*3h 10*17h
  1991.6.15 11.27 85*7h 8*2h 1991.12.21 18.33 268*20h 9*11h
  1983.6.25 16.22 93*9h 11*5h 1982.12.30 19.29 278*7h 10*21h
  1982.7.6 15.31 104*14h 10*10h 1982.1.10 3.55 289*4h 31*13h
  1981.7.17 12.47 115* 19*11h 1990.2.10 3.11 320*17h 10*6h
  1990.8.6 22.12 134*11h 10* 1989.2.20 23.35 331*23h 12*9h
  1989.8.17 11.08 144*11h 10*2h 1988.3.4 0.13 344*8h 8*9h
  1988.8.27 19.04 154*13h 9*4h 1979.3.14 5.08 352*17h 10*21h
  1997.3.24 12.39 3*14h 3h
  19951996.4.4 8.091986.4.24 14*16h 10*14h 1978.9.17 3.04 173*19h 31*1h
  1995.4.15 2.18 25*6h 8*11h 1986.10.18 3.18 7

  (*代表度 h为小时代号,1*为24小时。第二栏第一排与第一栏最后一排重复)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多数宿度(月食点之间相隔的度数) 为9至11度,最大值为31度多,最小值为3小时,不到半天,这与二十八宿的宽窄不一的划分理论是吻合的,且一个周期为28次,同时,中国古代的夏历19年7闰的天文依据正在于此。可见,二十八宿理论是根据月食周期得出的,不是主观臆造。

  从现代天文学的角度分析,月食是以地球为中心,形成太阳、地球、月亮三点一线的天文现象,在一个区域中不可能观测到一个周期的月食。只有对大地有一个较科学的认识,即推理出大地为一个球体,且能准确计算出月亮太阳视运动的周期,方能得出月食的周期。仅从这一理论分析,我们的上古祖先所表现出的杰出智慧是当时同时代其他民族不能企及的。

  也许殷朝思想家已认识到,局部事物的形成离不开整体的背景,如庄稼要有好收成得有良好的气侯土壤,而气侯是诸因素的主要矛盾,气候又离不开天体运行,于是企望通过推理天体运行规律来得出天气的变化规律,故甲骨文大量出现了天气方面的记录。这可能是干支理论形成的根本原因。

  上古哲人发现,地表上的一切生物均不同程度地受到由天体运动形成的气侯影响。也许他们已认识到事物之间没有联系就不可能产生影响,于是产生了从万物和天体之间找到有内在联系的、有共同性质的根本属性。他们发现太阳、大地、月亮是一个整体系统,阳光离不开太阳,而月亮总是围绕着大地转动,出现朔望现象,它必然会对大地发生影响。而这些天体在运动中或自身出现阴阳现象,或在大地上出现阴阳现象,而万物总体上总是由雌性的阴和雄性的阳组成繁演系统,因而想到用"二" 代表运动。光有运动的总法则还不能得到天体运动的规律,可能他们考虑到,就每一天、每一年而言,整体上是相对静止的,季节也有相对静止不变的特性:要么几个月都冷,要么几个月都热,要么几个月均有雨,要么几个月为干旱。由于考虑到了事物相对的静止性,于是想到要将运动和静止相结合来反映天体运行规律。既然运行?quot;二" , 而静止是在运动基础上产生的,是否用"三" 呢?通过观察,人类所处的天体系统是三位一体的,而三角形又最为稳定,任何一个固定物体总存在三维空间,于是就用"三" 作为静止结构基本数,它既附合天体系统的客观性,又符合稳定静止的道理,还附合万物的共同特性。从而形成用"二" 和"三" 综合反映这一共同规律。

  先哲们通过测量日影发现,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存在由南而北、由北而南的往返现象。如果将两个南北起点作为相对静止不变的关系量考虑,则可用静止的"三"划分,因而出现了由南到北的两季和由北到南的两季。这样一来,就出现了运动系统的四分理论。正是这样?quot;四" 在甲骨文中由最本的四画组成,同一二三的写法同理。同时,先哲们还发现,太阳的周日视运动由东往西,与周年南北视运动正好组成一个"+" 的四分法则,这正好体现了整体考虑问题的方法。于是用"四" 反映整体的基本运动。也就是说,整体理论离不开静止结构"三" 和运动结构"四" 。 以四为基础结合三分,就形成了运动上的相对静止结构数十二。这应该是十二地支形成的理论依据。他们可能考虑到,太阳视运动由南到北的两季划分是建立在静止的三点上的,也是建立在中心上的。于是形成了中心的五位静止结构理论:东南西北中。以系统静止的五位理论结合运动基本结?quot;二" 就产生了十位天干理论,二者结合就形成六十位的循环体系-六十花甲。

  我们不妨以现代人的思维方法重新审视四分法和三分法理论。首先得明确的是,干支理论是立足整体的理论。从整体运动分析,对立之中存在同向性运动,它们构成阴阳交替关系,因而有了数学中奇数与偶数的整体二分法。然而,客观运动总是在一定背景下的运动,正是这样,我们计算某一物体在运动中所需要的时间,则是通过速度和背景空间距离得出的,而这种背景空间与事物的客观运动,总是呈反向的,这种背景运动是建立在相对静止上的被参照运动。由于存在反向的参照运动,该运动与物质的客观运动则呈负数与正数的二分关系。同时,这种反向运动又存在阴阳交替关系,因而形成了整体绝对值四,即一分为四。可见,一分为四的划分理论,客观上已反映了系统对立关系。这种被参照的反向运动,一定要以客观事物为前提,缺少这一前提,这种反向运动就不存在,故属于抽象运动范畴。据此,我们不难看出,立足整体的运动是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的运动。再来分析三分法理论。立足整体到局部分析,事物的运动是以自身为主体的运动,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运动。比如说某人从A点出发,到达B点,运动的主体者始终是该人,也是以该人为中心的运动。因此,我们在考察局部某一人的运动时,必须以该人为中心,那么出发点A和终止点B,就构成相对静止的关系量。而A与B则体现了空间的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关系是建立在该人不断移动的中心点上,这种中心既是形成空间对立关系的立足点,又是空间划分的依据,他不存在具体的空间,是处于对立空间关系之间的0。这样就构成了A-0-B的静止三分体系。若将某一事物视为一个整体,同样存在立体的三维空间关系,它们均存在客观的静止空间。因此,从物质相对静止的立体关系认识,三维空间是客观的实在,但这种三维是以立体坐标的中?quot;0" 作基础的,这正体现了立足整体的法则--对立之间互为前提:抽象与具象互为前提,整体与局部互为前提,静止与运动互为前提。整体静止的三维结构对局部的影响,正是通过抽象表现出来的,它是整体的具象形成的局部抽象。由此我们可认看出,三分法是建立在抽象中心上的划分理论,这种抽象是整体的具象形成的局部的抽象。这种中心也是局部的相对中心。由于整体和局部是一个相对概念,任何一个物体均可视为系统下的局部,因此,整体对局部的物体影响总是通过抽象形式实现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建立在整体理论指导下的二分法、四分法以及三分法,虽然有其的抽象性,但它们是附合自然辨证法的,是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但古代哲人将这中心视?quot;帝" ,存在帝的意志,可以随心所欲,从而出现祭拜苍天祈求国泰民安的愚昧行为。

  那么二十八宿到底与干支理论有什么联系呢?这是后代学者尚未解决的问题。其实它直接关系到干支的起元问题,即解决从哪一年哪一日作为干支记录的起点。略有哲学知识的人都知道,一切稳定的运动是围绕中心的循环运动,这是从具象的宏观天体运动和微观的分子运动得出的规律。从具象分析,是局部基础上形成了中心的的集结,若从抽象的角度分析,则是中心指导下的运动:从运动的起点到终点均离不开中心。十天干的中心是戊,十二地支以年论是春分和秋分,以日论是中午和零时。二者不取阴而取阳,反映了整体抽象理论以阳为前提(阳也是客观事物的象征) 的哲学理念 。年以春分为阳的中点,但春分位卯属地支第四位,属阴。于是取六合位戌(卯与戌合) 为阳的中心;日上中午为阳的中心(午的中心与夏至同位) 。 由此得出了年上起元的中心戊戌,日上起元中心为戊午。月食时分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天文现象,是一个相对静止的三点一线,运动以静止为起点(前提) , 当客观的中心与干支理论的季节中心相吻合时,就形成了日与年的干支起点:春分与月食同日为年上干支的中心起点,计戊戌;夏至与月食同日,为日上干支的中心起点,计戊午。这从甲骨文?quot;岁" "戊" "戌"的造字相仿以及二十八宿戌宫起点为奎宿可以佐证。午字写法更为形象,是两个●的并列:一个代表太阳、一个代表月亮,光线全部被遮,故为●。可见,二十八宿理论不仅与夏历闰月法则密切相联,而且直接关系到干支的起元。

要好文章找我来
离线步步来

发帖
920
金币
1909
威望
5
贡献值
0
开心币
1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3-01-03
这个俺啃不下,太难了。
离线大胡子
发帖
317
金币
12025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3-01-03
此文是谁写的?好象不大对哟
干支和二十八宿是有实实在在的天文学基础,怎么成了推论出来的了?
比如角亢属辰宫,西方称天秤座。
再说我问的是宿与建除的关系啊,麻烦复制兄再找找。
向大家学习
离线sky_999
发帖
1212
金币
3257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7-11-20
▄︻┻┳═一

发帖
1092
金币
2212
威望
2
贡献值
1
开心币
2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10-02
谢谢!!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