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73阅读
  • 0回复

五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浪子1234
 
发帖
34
金币
10246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3-01-04
有两种,从狭义方面讲,是︰财、色、名、食、睡;从广义方面讲,是︰色、声、香、味、触,是外在五尘的境界。



1、色︰眼睛所看到的红、黄、蓝、白、黑等颜色,或大、小、方、圆的形色,都叫色。



2、声︰我们的耳朵所听到的声音,梵音、噪音,温柔的、幽扬悦耳的音乐,或者骂人刺耳的声音,无论是让人感到舒适或感到难受的,都是声。



3、香︰我们的鼻子所闻到的气味,有的是香的,有的是臭的,或是不香不臭的,就生起分别,好的生贪爱心,不好的起厌恶心。



4、味︰舌头所尝到的酸、甜、苦、辣、碱等滋味,我们所喜好的生欢喜心,不喜欢的生厌恶心,比如有的人喜欢吃辣的,也有的人就怕辣的,就有了好恶的分别。



5、触︰是身体方面所感受的,是热、冷,或是硬的、软的,都是一种触觉。



总而言之,色声香味触叫五尘,包括了外在一切的境界。



《止观》(卷四)说︰‘五尘非欲,而其中有味,能生行人贪欲之心,故言五欲。’



色声香味触五尘,本身无所谓欲不欲,不过,当我们的五根对著外界的五尘,根尘接触的时候,往往引生了我们的欲望,而去追逐它,于是造业受罪,从这方面来说,五尘就叫五欲。



过患,过是过咎、过失;患是祸患、灾害。因为追求五欲的贪念,就引起种种的过咎、灾害。



《大智度论》(卷十七)说︰‘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



意思是说,五欲对我们的害处,就好像我们拿著火把,逆风而行,火焰向著我们吹,我们会被它烧伤。五欲好像一团火似的,会伤害到我们的身体。五欲也好像一条毒蛇,假使我们踩到它,一定会被它咬伤,要是我们贪恋五欲,也会被它所伤害。再说,五欲是虚假不实的,好像我们在梦中得到宝贝,是不真实的。



我们人生在世,恰似做了一场梦,五欲之乐,是不能维持很久的,就好像是假借来用的东西,不能长期拥有它,到头来只是空忙一场。所以,五欲真是害人不浅,可是我们凡夫没有智慧,非常愚痴,沉溺在五欲之中,至死不悟,舍不得把它放下,就这样,不断地起惑造业,永远受苦。——这就是五欲过患的道理。



《所欲致患经》说︰‘贪爱所在,放心恣意;父说子恶,子说父恶;母说女恶,女说母恶;兄说弟恶,弟说兄恶;姐说妹恶,妹说姐恶;家室宗族,转相诽谤;是为贪欲之患。’



我们因为有贪爱,心就放纵,只管贪著一切,而不理会周围的人。比如说我们要追求一样东西,就说钱财吧,为了钱财,整颗心都放在它上面,其他的就不管了,这样,一个家庭本来父母、儿女、兄弟、姐妹,都是骨肉至亲,一团和气的,由于贪心、利害的关系,在某一种情形之下,父亲就不认儿子了,说儿子怎么坏怎么坏,反过来,儿子有的时候,也不认老子的,批评起爸爸来。甚至于妈妈骂女儿,女儿不服气,也反抗,对付妈妈,说妈妈的不对。兄弟姐妹本来情如手足,但是因为贪欲心所驱使,往往同室操戈,彼此互相指责。不但自己的家庭不和,有时候整个宗族、乡里,为了‘欲’的利害关系,就互相抨击、诽谤、陷害,这些是非、灾难,正好是五欲过患的注脚。



诸子百家中的老子也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五色,外面的境界,每天所看到的红、黄、蓝、白、黑,我们常常看五颜六色的东西,往往会感到眼花缭乱,变成好像瞎子一样,眼睛都模糊了,哪里看得清楚。五音,宫、商、角、征、羽,你假使常常沉迷在这些声音当中,有一天听觉麻木了,没有反应,好像变成聋子一样的。五味,酸、甜、苦、辣、碱,这种种味道,要是在饮食上挑剔的话,到最后把舌头的味觉都吃坏,形成吃东西如同嚼腊,感受不出滋味。这也就是为了达到欲望,过分纵欲,会造成孔子所说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结果。老子这几句话,也正是说明五欲的过患。



我们既然知道五欲的许多过失、祸患,那末,应该怎样做才不会为五欲所累呢?就是下面经文所说的︰



‘虽为俗人,不染世乐’,俗人,除了出家的而外,所有在家的,都是俗人,不过,这里专指在家学佛的居士。不染,就是不要沾染到,正如《华严经》所说的︰‘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所谓不染的意思,好像莲花生长在污泥里面,那是最肮脏的地方,但它不为污泥所染,本身是非常清净的,你看,它的叶子总是露出水面,我们要是把水洒在上面,水珠就在上头滚来滚去,从来不会染著莲叶的。还有,太阳和月亮,每天在天空中运行循环著,从来也没有停留在固定的地方,这也是形容不染。



关于世乐,《人觉经疏》中举出了十种︰‘世乐有十︰女色、财宝、声名、饮食、睡眠、家宅、田园、衣服、眷属、官贵。’



前面五种就是财色名食睡五欲,接著是拥有高楼大厦,田产有一大片;所穿的衣服,是很华丽的。我曾经在报上看到一帧照片,那是一个日本人到北京订制的一件衣服,价值二亿二千万日圆,折合美金一百几十万,是非常华贵的衣服,穿在身上真是身价十倍,让人看了投以羡慕的眼光,心中难免不感到飘飘然。再说,家庭中儿孙满堂,多子多孙也是福嘛,也会给人感到心满意足的。至于达官贵人,做大官,来往的人都是有权有势的,也是足以自豪的。



以上这十种是世间快乐的事情,但是本觉告诉我们,一个学佛的人,尤其是出家人,必须远离它,不然,对我们的道业有很大的障碍。所以,《禅经》有首偈说︰



智者应观身,不贪染世乐。

无累无所欲,是名真涅槃。



一个有智慧的人,应该时时刻刻观照自己本身,不可以沾上世间各种染污的欲乐,你假使不去惹它,就不会受它所拖累,也就无所谓欲望,能够达到那种境界,就是清净涅槃的境界,心头上无挂无碍,非常自在。



话说回来,一般学佛的在家居士,既然不为五欲所包围,不为世间虚假的快乐所染污,在心灵上就应该有所寄托,那就是——



‘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三衣,是出家人所穿的衣服,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袈裟。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制定比丘、比丘尼必须俱备三衣,就是五衣、七衣、大衣三种。五衣,梵语叫安陀会,中译为作务衣,又叫下衣或什作衣,是出家人在寺中做工的时候所披的法服,长的有五条,横的是一长一短,割截而成的。七衣,梵语叫郁多罗僧,中译为入众衣或上衣,是上殿礼佛、忏悔、诵经、坐禅、赴斋、听讲、安居、集众时所披的,纵有七条,横为两长一短,割截而缝成。大衣,梵语叫僧伽黎,中译为杂碎衣,是用杂碎的布所缝成的,它的条相很多,是三衣中最大的一件,所以称为大衣。大衣又分为上、中、下三品:下品有九条、十一条、十三条,都是两长一短的。中品有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三长一短。上品有廿一条、廿三条、廿五条,四长一短。平常大法师讲经、或是传戒、说皈依时所搭的红色袈裟,就是大衣,一般都是廿五条衣。佛在世时,做一个比丘或比丘尼,三衣不能离开身体的。因为印度是热带的地方,当时出家人的生活很简单,三衣,白天把它当衣服,晚上就当被盖在身上,假使三衣离了身体,就算犯戒。



瓦钵,钵是出家人吃饭时用的食器,梵语叫钵多罗,中译为应量器,它的体质、颜色、容量都有规定。钵的体质规定是铁或瓦制成的,不可用铜木或其他材料做的。它的颜色,采用斑鸠或鸽子毛的灰色,不可用鲜艳华丽的颜色。它的容量,分大、中、小三种,最大的可以装一斗,次等的可以放七升半,小的可以放五升。其实,应量器是随著各人的食量需要而决定大小。这里说瓦钵,是指用瓦(陶土)做的,而不是铁做的。



法器,出家人所应用的东西,据《梵网经》说,菩萨或修头陀行的出家人,常常随身带了十八种东西,就是︰三衣、钵、具(出家人拜佛时展开铺



在地上的那一块布)、漉水囊(佛世出家人饮水的时候,为避免水中的微生物被杀死,就先用过泸的器具把水泸干净,所以随身带著漉水囊),杨枝(当牙刷用)、澡豆(洗手用的清洁剂)、净水瓶(盛水的瓶子)、锡杖、香炉、手巾、刀子、火燧(打火用的)、镊子、绳床、佛经、戒本、佛相、菩萨相。出家人随身的必需品,只能有这十八种东西,超过了就犯戒。



这里,我附带告诉诸位,大殿佛前出家人唱诵时所敲的器具,应该叫法器,有钟、鼓、木鱼、大磬、引磬、铛、铪等。



三衣、瓦钵、法器,都是出家人每天所要用的东西,在家人是不能用的,但是为了远离世间的尘俗烦恼,虽然在俗学佛的人,没有用到这些东西,在观念当中,必须常常思念它,久而久之,由羡慕出家的清净生活,而‘志愿出家’,立大志,发愿将来有一天,环境许可,机缘成熟的话,也能够出家修行。


好了,我最后用清朝顺治皇帝,曾经为出家写了一首很长的诗,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