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864阅读
  • 6回复

非常迷心[1]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放心
 
发帖
1311
金币
11091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3-05-15
非常迷心[1]

上传日期:2002-10-16 作者:达亮

之所以《非常迷心》,是因为觉得不错,自己曾经迷离过,正因自己迷离过,又走出迷离,所以才有一部觅心集诞生。

一、心 药 方
我们的心生病了,有的时候心浮气燥,有的时候妄想纷飞,有的时候贪欲无尽,有的时候瞋恨不停。身体病了,可以用物理治疗,可以用医药治疗,可以用饮食治疗,可以用运动治疗;但是,心灵病了,要怎样治疗呢?这需要一付《心药方》:
《心药方》云:凡欲齐家、治国、学道、还是修身,必须先服“十味养心丸”妙药,方可成就。十味妙药就是:“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药方是用白话写成,我们不难理解其意。然而这十味心丸妙药是怎样的吃法呢?大师首先告诉我们:“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盘’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密’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但要怎样才能做到“宽心锅”与“平等盘”呢?大师又教诫我们:“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大师最后苦口婆心地劝慰我们:“况此方不误主顾,不费药金,不劳煎者。”何不服之?偈曰:

此方绝妙合天机,不用卢师扁鹊医;
普劝善男并信女,急须对治莫狐疑。

此方出处:化人府,劝人县,灵山会上,《大藏经》中。
专治:男妇老幼,一切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敬天地,亵读神明,瞒人昧己,害众成癖。刁唆讦讼,利己损人,妒人技能,妄说是非、逞凶横行,欺贫重富。奸盗邪淫等症。依方修治,无不应验。
偈曰:方子由君请,妙法急急寻,看方不服法,病从何日轻。
古人留下妙良方,明目清心大补汤。世人用我诸般法,万祸千灾化吉祥。
以前十味,若能全用,可以致上福上寿,成佛作祖。若用其四五味者,亦可灭罪延年,消灾免患。各方面俱不用,后悔无所补,虽扁鹊卢医,所谓病在膏肓,亦难疗矣;纵祷天地,祝神明,悉徒然哉。
众所周知,上段文字出自无际大师有名的《心药方》。无际大师就是唐朝的石头希迁和尚,嗣法在六祖之徒青原行思禅师座下,时人尊曰:石头和尚,与马祖并称二师。大师一生对徒众的开示很多,其中《心药方》一篇,虽然篇幅很短,但对如何疗治众生的心病,作出了非常精辟的见解,因而广为流传,时为至今,甚得世人喜爱。
大师的这帖《心药方》读后,真是令人莞尔或忍俊不禁,若你再细细地间歇味品,而后令你受教无穷。我想,大师真是深知众生所有的病皆从心起,俗话说:身病好治,心病难疗。因此为了拯治我们的心病,他老人家慈悲写下了这篇《心药方》。
读到这里,不禁潸然泪下,大师真是慈悲心切,唯恐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对“药方”不易理解,故而再三地说明心病的疗法和用途。我想,这帖心药虽仅有十味,但味味全是明心见性,充满了智能。因为此药方告诉了我们这样如此的道理:贪婪的毛病要用喜舍来对治,瞋恚的毛病要用慈悲来对治,愚痴的毛病要用智能来对治,我慢的毛病要用谦虚来对治,疑虑的毛病要用正信来对治,邪恶的毛病要用正道来对治。
一般人身体有了疾病,不难察觉;即使看不出来,透过仪器也能检查出来。心理有病,不容易看得到;即使知道,也不容易去除根治。例如:疑心病、骄慢病、忿恨病、邪妄病、虚假病、烦恼病,甚至无惭无愧、懈怠惛忱、散乱放逸等。人身体所有的病痛全是由心病而来,佛祖释迦牟尼将心病归属于贪、嗔、痴三种。而只有一个人在弃除贪、嗔、痴三种病毒时,才能拥有一个明净的精神世界,才会身心怡悦,无有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在佛门里最为精要的一部经就是《心经》,要达到最高境界,也是要靠我们的心。
在《五苦章句经》中有这么一句:“心取地狱,心取畜生,心取天人。”原来三涂六道都取决于我们的心中一念;心生则种种病生,所以《心药方》之于贪取五欲六尘为乐的凡夫众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二、“奶酪”之心
《谁动了我的奶酪?》是美国畅销书作家斯宾·约翰逊所著。这本书描写人们在茫茫大海的世界迷宫里,寻找如何达成设定目标应有的态度,即所谓的设定目标,也就是书中所讲的“奶酪”,亦是一种鼓舞、触动和引导我们特别是青年人健康、乐观、积极向上,所以这是一本励志的书。
每个人的“奶酪”不尽相同,对一个贫苦的孩子来说,他的“奶酪”可能只是一块巧克力或是一个简单的玩具;对于一个大企业家来说,他现在的“奶酪”可能是百亿元资产,未来的“奶酪”则是建立企业王国;高中生的“奶酪”是通过高考;人民公仆的“奶酪”则是为人民服务;病人的“奶酪”应该是身体的康复。除了物质的意义之外还要去寻找那些有人生价值的“奶酪”,而不能只把“奶酪”看成一种单一的物质追求。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一个人拼命追寻单一的“奶酪”,如果他赚到了全世界,却赔上了自己的健康,他的人生何谈美好。其实上苍赐给人类的“奶酪”是很丰富的,当旧“奶酪”消失的时候往往意味着新“奶酪”的出现,愿人类理解“奶酪”变化,珍惜“奶酪”的规律,得到美满的人生。
人们追求的奶酪虽各有不同,但总体来说,多数人的奶酪仍然离不开“名”和“利”。这正如有人问一位老和尚,长江里有几条船,老和尚回答说有两条,一条是“名”,一条是“利”一样。因为人生其它的奶酪可能都是为赢取更多名、利而设的。这样的说法如果是真的,人不过是追求名利的动物而已,身为一只终生为名利而奋斗的动物,做人又有什么意义呢?做人总应该还有点别的“什么”才对吧!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想要的“奶酷”,我们追寻它,想要得到它,因为我们相信,它会带给我们幸福和快乐。而一旦我们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奶酪,又常常会对它产生依赖心理,这时如果我们忽然失去了它,或者被人拿走了,我们将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伤害。
大家有没有想过,当我们自己找到了“奶酪”,尤其是有很多“奶酪”时,心中有没有一丝念头,让别人也来分享你的“奶酪”呢?你有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呢?还是说,你认为这都是你努力的成果,是你自己的本领,你要独享这得来不易的大块“奶酪”呢?如今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和竞争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各种外在的变化和内心冲突相互作用,使人们在各种变化茫然无措,先是追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对新的生活状况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付并因此陷入困惑之中。如果我们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中,总耽于“失去”的痛苦、“决定”的两难……那么它就会成为一种障碍。
《谁动了我的奶酪?》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很普通而又正确的道理:当我们的工作、生活发生变化时,只有尽快调整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变被动等待为主动,这样才能得到我们心中的“奶酪”。


三、草木本有心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
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一种“千红一杯,万艳同窑”热闹后的落寞。
张九龄说过:“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草木之中的茶叶该是最有灵性的植物,中国文人不喝咖啡可以,不喝茶是万万不行,没有好茶滋润身心,写出来的文章肯定枯涩如沙。余光中写道: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这时候鼓琴、咏诗、下棋、品茗,是一种安慰。周作人不是说:雨天,在一瓦屋纸窗下,写诗、饮酒、品茶,可抵十年尘梦。如今,我爱喝茶,说随心性也好,说附庸风雅也罢,虽至今仍不敢称“品”(虽然喝的是工夫茶)而只称“喝”,却也由只喝得出茶的苦涩,到“嗅”得出茶的清香,至如今已到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
从小在乡间长大,大热天,瓦壶粗茶最解渴,我们常常水牛样一口气喝干,包括茶水里投映的天上云彩和枝头鸟影,真是过瘾。后来看了《红楼梦》,知道喝茶牛饮是骂人的话,是妙玉骂刘姥姥,只因刘姥姥用她杯子喝了茶,可不得了,杯子洗一洗都不行,送人了事。妙玉不过是栊翠庵戴发修行罢了,清高得不食人间烟火,泡茶的水是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收的梅花上的雪,这样的人也就靠这样的茶水养着。若一天她穷困潦倒了,大热天赶着几头猪,挑着几担粪,真不晓得她会不会也要牛饮。这让我想起川端康成笔下的茶道,又是沐浴更衣,又是剪梅插花,几小时的繁琐就为了喝那一杯茶,茶再好喝,那一套精致到家的唯美程序怕也叫人醉吧。
我一向爱喝茶,倒是喝过一回上千元一斤的好茶,叫什么“国宾茶”,那是在一位朋友那里喝的,据说他这几年弃文下海鼓了腰胞,见我去就泡了一杯极品茶,可我说明来意向他借点钱应急,他却推脱从后门走掉,一去不返,把我留在客厅。那时,我守着一杯残茶,茶冷,心更冷,一颗心一直苍凉到如今,这辈子是别想暖过来了。


常常是在忙乱的工作堆中喝下了手中的一杯茶;常常是在无聊、发闷、等待的时候喝下了手中的一杯茶;常常是在阅读、听音乐的时候喝下了手中的一杯茶;常常是在与别人交谈,甚至论辩的时候喝下手中的一杯茶;就这样如此漫不经心地喝下了一杯又一杯的茶,就是好久没有好好地、专注地、安静地喝那手中的一杯茶。
生活中,自己是茶不离手的,手边如果少那一杯茶,心便会不定。但此刻细细想来,却发觉好象不知茶味已久矣!
好好喝一杯茶吧!一杯由生命枝叶冲泡的茶。在这茶中,我们将会品尝出苦涩中蕴发的甘美;并透悟出混乱生起的地方,就是宁静生起的地方。
是啊!好好喝一杯茶是生命中多么踏实与真实的时刻,是多么宁静与安住的体验,是多么美妙的当下。



四、悲心交集


“悲欣交集”四字是弘一法师临终的偈语,我以为“佛教的‘悲’字,不是常人所用的‘悲伤’、‘悲哀’之意,而是梵文Karuna,即‘慈悲’的‘悲’。隋僧慧远《大乘义章》释为:‘爱怜名慈,恻怆为悲。’并说:‘慈能与乐(给予欢乐),悲能拔苦(使其脱离苦难)。’对旁人苦难的一般性同情只是‘悯’而不是‘悲’,真正的‘大悲心’是对众生苦难的‘同体’般的感受,即‘感同身受’地把别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至于‘欣’字,佛教认为,人生的根本问题不过是‘生死’二字。而‘了生死’——透彻地洞见生命中苦的原因和灭苦的方法并身体力行,明心见性,最终摆脱烦恼,了却生死。在临终前能‘欣欣然如赤子’,则是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惟一途径。” 田青在《面对“悲欣”总茫然》中如是说。 这个“欣”字我在这里再作如下解释:一辈子“好好的活”了,到如今“好好的死”了,欢喜满足,了无缺憾,在临终前能“欣欣然如赤子”。只要认真生活的人,谁不希望达到“春满”“月圆”(“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此句也是弘一法师临终的偈语)的境界?
“悲心交集”是从法师偈语所得,取意与法师的“悲欣交集”却有天渊之别:悲心,其一,是大慈大悲之心,慈爱别人,关心别人,同愿大悲,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其二,是悲伤之心,也是心伤,曾写《受伤的心》、《莫让心再受伤》。“交集”,是心与心的相煎,原城古典是也。这时我想到曹植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一颗黄豆,在锅中哭泣。亲情在烧,兄弟相对。世界,用理智理解时,是喜剧;用情感理解时,是悲剧。弥尔顿也曾说:“思想的运用,和思想的本身,就能把地狱变成天堂,把天堂变成地狱。”天堂地狱,其实不在世界之外,就在这个世上(当然包括“原城”),就在你心的一念之隔。一个人有时不幸,难免落在沟里,曳尾泥涂。不过庄子认为,曳尾泥涂不也很好吗?于是庸人自足、智者自扰。“不知我者,谓我何苦,知我者,谓我心忧。”这应该是他们心底最深的慨叹吧!
佛教中说“心香一瓣”教人生欢喜心:生活有两端,执著哪一端都是错的。平静些,宽容些,洗去些眼中的偏见,自会见到些生活的真貌,网络需要,“原城”更需要。我喜欢REM的那首《Everybody hurt》,“有时这世界一无是处,但是,朋友,你要挺住。”同样,我也不会轻易否定生活,更不会轻易否定自己。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妒害不可有,奋进不可少。
各有因缘不羡人。“在千万人中遇见了所要遇见的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碰上了。”(《永远的张爱玲》中的“绝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人比人,气死人。当你正在羡慕别人之时,或许,又有好大一帮子哥儿弟儿姐儿妹儿,在明里暗里,向你投来羡慕的眼光哩。实在是各人有各人的因缘,各人走各人的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网有大有小,小网也比不结的好。“原城”的朋友是否在临渊羡鱼?!
我想要到远方去,到远方去,越远越好,为了找到自己,走得越远,我就离自己越近。有一天,我偶尔回头,来时的道路已不甚清晰,“原城”凌乱的足迹一直延伸到我的脚下,目中所见,前行的路和回去的路一样的长,还有那夕阳下在风中摇摆的长草,和我那未完成的《觅心集》。我默默地低下头,转过身来,不会说再见吧?!
“告诉奔腾的河流,我在这里,付诸静止的大地,我曾走过。”此句也可以这样说,“告诉原城的朋友,我在这里,曾付诸诚挚的情与爱,我曾来过。”英雄与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英雄不是不流泪,但英雄能在泪水中站的笔直。这,才是我真正悲心交集的独白!


1997年,山东画报社出版的《老照片》第二辑中,有孟凡明的《死亡的意义》一文,作者从弘一大师临终绝笔“悲欣交集”这四个字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大师出家了,远离了尘世物质外壳的有形的禁锢,却似乎未能远离尘世内在情绪的无形追随。”作者认为:“凭弘一大师这样高山仰止般的修行,应该写下‘无悲无欣’一类的绝笔,或者什么都不写,留下一个干干净净的空白。”并从而断定弘一大师在“人生根本问题”上“其实并没有得到解决,至少,是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悲呼!怪哉!其实,这也是一个误解。
佛教中的“悲”字,不是常人所用的“悲伤”、“悲哀”之意。佛家所说的“悲”,无论“爱怜”与“恻怆”,还是“与乐”与“拔苦”,指的都是对“众生”的怜悯与救助,而非指“悲”者自身的感伤之情。鸠摩罗什译的《大智度论》明确指出:“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而大乘佛教所提倡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则更强调了“慈”与“悲”的真实意义——对父母、子女、情人的爱是“有缘”之爱,是“爱”而不是“慈”;“无缘大慈”是普爱一切生命,包括与你“无缘”——表面看来与你没有任何关系的众生。同理,对旁人苦难的一般性同情也只是“悯”而不是“悲”,真正的“大悲心”是对众生苦难的“同体”般的感受,即“感同身受”地把别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因此,弘一大师的绝笔绝不是“尘世内在情绪的无形追随”,更不是大师人生根本问题“其实并没有得到解决”的反映。恰恰相反,从佛教的观点看,在大师安祥的涅槃像和“悲欣交集”的绝笔背后,恰好反映了大师在涅槃之时是“根本地解决”了人生的根本问题的。
至于“欣”字,佛教认为,人生的根本问题不过是“生死”二字。而“了生死”——即透彻地洞悉生命中苦的原因和灭苦的方法并身体力行,则是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惟一途径。佛教著名的“三法印”讲:“有漏(漏即烦恼)皆苦”,指出人生充满着烦恼,原因是众生不明白“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道理。而人生的六种“根本烦恼”(即贪、嗔、痴、疑、慢、恶见)不解脱,便会因“漏”而造“业(指人的一切身心活动,有身、口、意‘三业’)”,复因“业”而生新的烦恼,如此轮回不已,永无休止。因此,佛陀教众生通过勤修“戒、定、慧”三学,明心见性,最终摆脱烦恼,了却生死。所以,在临终前能“欣欣然如赤子”,也是“根本地解决”了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最好说明。一般人谈死色变,临终前大都苦苦挣扎,所以佛陀才总结出包括“死苦”在内的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所求不得、五取蕴)。只有“根本地解决”了人生的根本问题的人,才能在临终时摆脱一切烦恼,才能有“欣欣然”的感受,才能写出“悲欣交集”这四个既深邃如海,又浅白如溪;既沉重如山,又清淡如远闻花香的字来。

五、此心安处即吾乡
我国著名女作家戴厚英,她积五十多年的生活经验,深感世界上最难的一件事,就是“安心”。心无安处,心无安时,这的确是人生的一件最大的苦恼。
学习要安心,工作要安心,写作要安心,干任何事都要安心。当然,一天到晚的平凡生活,也得安心。只有安心,才能集中精力,凝聚意念,全神贯注,才能做成一件事。佛在《遗教经》中云:“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心若不安,何能置心一处?神不守舍,心慌意乱,别说做事,日子也没办法过了。戴厚英对于人的不能“安心”,有过深切的体验。她总结说:“一颗心几时曾经真正‘安’过?”恩怨、爱恨、追求、失落,走马灯似地充填着生活,无安心之时,亦无安心之处。她说得深刻极了,心,时而膨胀得不知天高地厚,时而紧缩得一粒灰尘也会让你疼痛难熬。还有许多视听见闻,时时撞入心里来,叫你永无安宁,不得不把一颗心闭了又开,开了又闭。可是,开了是昏,闭了是暗,哪有清静澄明的境地?她像曹孟德诗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那只鸟儿,只有飞,不能停。不知道哪一天会力尽气绝,从天上掉下来,落到不知哪一张网里。她忽然从佛经中发现了人生悲剧的实质:“人在爱欲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这是人生苦的本源,也是一种彻底的孤独。
人要安心,靠的是自己征服自己的妄心,自己降伏自心,也就是自己的“真心”。《达摩血脉论》中云:“除此心外,见佛终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那么,如何才能证得真心?六祖慧能大师告诉我们:“于一切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佛的道理,是如此深刻,没有丝毫的谬误,戴厚英对佛教彻底改变了过去的看法。
“打开的心灵已经无法关闭,我实在不忍心在真实的智能前转身离去。”戴厚英真诚地写道,“过去一想到受过的挫折就心潮起伏,满腹委曲,如今却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切挫折、灾难都是因缘成就,该来的已来,该去的已去。当来当去的,亦将自然来去,无庸等待,亦不须躲避。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悟与迷的区别大概就在这里,她说得真好。天地间永远是有风有雨,但不再凄惶,不再畏惧,因为总相信自己能够在风雨流变中保持一方不动的净土,即一颗为信仰浸润灵照的心地。
“此心安处即吾乡”。乡在何处?乡在心安处。
本不该有的相遇,仿似一只蝴蝶,生生被钉死在浮世里,痛的,苦的,飞不起,却是那样无怨无悔,情至此般,也只余罪孽,不离,不弃,长相随。
离线放心
发帖
1311
金币
11091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3-05-15
非常迷心[2]
六、慧 心
有些人修行了一辈子,仍然没有探寻到生命的真谛、实相的一点消息。就像宋朝某尼诗所说的“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那样,投入了生命去追求禅的开悟,可依然徒劳无功,毫无所获。这对于修禅的人来讲,是不幸的。但更不幸的是,下面这则公案里记载的这位修禅者的命运,公案叫做“婆子烧庵”,是这样记载的:“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女子举似婆。婆曰:‘我二十年只供养得个俗汉!’遂遣出,烧却庵。”这就是禅宗《五灯会元》中的“亡名道婆”,又名“婆子烧庵”的公案。
在这里,以禅理为标准说,庵主即是个死活人,修禅几十年了,依然没有透露出半点禅悟的消息,反而被一个婆子赶走了,岂不悲乎。为什么婆子要赶走这位因少女投怀送抱而不动心的禅者?是因为他尚未得到“智能心”。他虽有定的功夫,但还没有解脱,是因为“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这就是慧能大师所倡导的“定慧说”,实为“名二体一”。又如他所说的“坐禅”,“无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如若着心,心原是妄;若知心如幻,那也就没有什么可“着”的了。他如果是个真正彻悟的禅师,见到女孩子就是女孩子,怎会变成枯木?禅者自己是人,怎会变成寒崖?假如庵主身心无着,又怎会着尘着色呢?又,假如庵主怕着,那就难保心缚!这位禅者把少女投怀看作枯木倚寒崖,既不是常人的心境,也不是彻悟者的心境。因此,庵主被婆子赶出庵外,烧掉庵堂,都为他落入边见,犯了大忌。

七、将心安心
从前禅宗二祖慧可去找达摩祖师,请求替自己安心。慧可去见达摩之前已经修行很久,只因心不安才去问达摩祖师。二祖慧可禅师对菩提达摩说:“我的心不安宁,请帮我安心。”达摩说:“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慧可沉默良久,说:“觅心了不可得,找也找不到。”达摩说:“好了!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达摩为什么这样说呢?他其实是在暗示慧可,惶惑和疑虑的心并非真正的心,只是一时妄念,只是虚幻情境,所以尽管如何努力寻找也没有用,只有识破这一关,才能了然于“心”,真正安下心来,呈现自性,达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的妙理。意思是说,连心都不在,还有什么安宁、不安宁的问题呢?
二祖慧可听了,马上就豁然开悟——知道“觅心了不可得”。大家知道,就连禅宗二祖慧可也曾心不安,请达摩祖师替他安心。身心不得安住,是人生苦恼的根源,像《五苦章句经》说的“心是怨家,常欺误人!”找不到心,是现代人的悲哀,也是这个世界的毒癌。
为什么我们听了觉得莫名其妙?好象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解答嘛,然而慧可却能言下顿悟,把心中迷团一扫而光?这时我想到慧能大师针对卧轮禅师的偈语“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镜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反而诘之曰:“卧轮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镜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这就是禅师给他的是诘问。禅师往往不作正面的解答而是把问题转过来还给他,要他自己找答案。这是最好的办法,也是最有效的响应。如果顺着人的心给他说明解释分析,心会越来越乱,想得越来越多,离开智能越来越远。因此达摩要慧可把心找来,实际上没有心这个东西,那只是一个个念头的起伏。前念灭,后念起;后念起,前念灭,念头不断起来。如果很认真地找自己的心,在寻找的当下,霎时扣住烦恼起伏波动的心,这个心竟然不见了,剩下的是平静的、安定的,甚至没有念头的一种经验,一种平常心。
心何以不安? 因为有所亏欠,受了蒙昧。亏欠了本性,蒙昧了自觉。 怎么样才能安住身心呢? 要能认识自己,了知世相。认识自己是“定”,了知世相是“慧”。 三祖僧肇的《信心铭》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爱憎,洞然明白。”这是心不安最好的诠释。
人活着,若不能认识自己,何异行尸走肉?若不去了知尘世生相,又何异蝼蚁鼠豕?若不能安住身心,快乐自在,这人生又有什么意义?

八、悟 境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外在的世界缤纷炫目,我们看不到什么是最美的颜色,所以我们一直在追求新奇的东西。世上也有很多种的声音,还形成无数的乐章,我们听了很多,却听不到生命中真正的声音。我们也吃过很多东西,到后来发现清淡最好;就像喝了很多种饮料,最后才发现白开水是最解渴的。我们的心一直放逸狂乱,忙着“瞎拼”玩乐,无法安定;回家后又觉得没意思,只是消磨时间,可是不去又觉得“若有憾焉”,真的是“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五色、五音、五味等这些都是外在可欲之物,能使人目盲、耳聋、口爽。老子称之为“为目”。而“为腹”与“为目”为对立概念。“为腹”乃追求自然之道所赋人的品性、属性,即是自然生命力,如吃饭睡觉等,亦为自然之欲,是合乎自然天道的欲求。林语堂先生在英译注即把“腹”看为内在自我(the inner self),“目”说为外在自我。其所谓内在自我指真我,外在自我则言假我。蒋锡昌在《老子校诘》即说:“‘腹’者,无知无欲,虽外有可欲之境而亦不能见。……以‘目’代表一种伪多欲,……‘为腹’即为无欲之生活。”可谓“为腹”乃指没有人为之欲的生活。故圣人只求自然之欲而不取人为之有为之欲。老子之“无欲”否定外在物欲,此即是反对人为之欲,也就是抛弃有为之欲。

九、迷 心
“天下名山僧占多”,喜欢旅游的人总会遇到一些庵庙寺观。即使你不信宗教,但你总会有一颗善心善念吧?宗教是一种信仰但绝不是迷信(迷途、丧失正知正见)而是将人们的“迷心”转迷成智、去迷转悟的正信。人们看到的只不过那种烧香拜拜佛的宗教。不信,请看下面一段对话:
“您确实相信菩萨能洞察一切?”
“当然。”
“菩萨应该是公正的吧?”
“唔。”
“如果菩萨对寺庙外面天天忙于劳作的人不理不睬,只照顾几个有空来拜了几拜的人,那怎么说得上公正?”
……
一脚踏入便是庄严佛门,直到有一天你领略到那种“无缘大悲”、“同体大悲”、“至善至美”的宗教境界时,你还会“迷信”或“迷心”吗?!

十、心 路
生活在当今社会,心灵的宁静的确不易得。在理论上,人人虽说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因为我们的心永远会被外在的力量所左右着,未尝获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因而也就失去了回归自我的心路。
人活在世上总会到社会上做些什么,如果说这是出门,那么回家便是回到每个人的自我,回到每个人的内心生活。一个人倘若没有外在的生活,没有内的心生活,那他最多只算活得热闹或者忙碌,决不可能活得充实、实在。
自我是一个中心,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他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也就是自己的心路。心路,就是记住从社会回到自我的路,记住从世界回到上帝的路。时时记起回归的心路,你便可以保持清醒,不在社会的纷争和世界的喧嚣中沉沦。
我又想起了老话“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能记住心路的人不知有几?这就是我们经常迷心,又经常觅心。“自我是一个中心,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他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也就是自己的心路”,可作座佑铭。

本不该有的相遇,仿似一只蝴蝶,生生被钉死在浮世里,痛的,苦的,飞不起,却是那样无怨无悔,情至此般,也只余罪孽,不离,不弃,长相随。
离线放心
发帖
1311
金币
11091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3-05-15
非常迷心[3]
十一、良心

(一)
良心是指善良之心、仁义之心。中国儒家有性善与性恶之说;佛教主张人人有佛性。佛性就是良心,良心人人具有,只是忘失,需要找回。有惭愧心的人,肯认错的人,懂得感恩的人,都是有良心的人。有良心的人,做事之前,必先摸摸良心,问问看这么做是对或不对,千万不能昧着良心,事后再来追悔,往往为时晚矣。
木匠祖师鲁班做木头人帮他锯木之事被已离他出走的徒弟王恩所知,于是王恩便偷偷地丈量了师父所做的木头人,依此也做了一个。可是他做的木头人却怎么也动不起来,迫于无奈,便只好来请教老师鲁班。他们的一番对话,令我们的心——良思、量思好久。
“尺寸都量对了吗?”
“量对了!”
“量头没有?”
“量过了!”
“量脚了吗?”
“量了!”
“噢,你大概没有量(良)心吧!”
“对!我就是没有量心。”
“王恩,没有良的人不能成事的!”
……
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指责別人丧失天良,也就是没有天理、没有良心。良心是人之根本,一个人将来为善为恶,都是从心地根本出发。良心就是有良知,有良心的人,说的话、做的事,与人相交处事,都能本诸良知,如此不会错到那里去;一个人,他可以对不起別人,甚至做错了事,都有方法补救,但是对不起良心,就很难救药了。

(二)
良心就是人人心中本具的是非心,如果每个人本着良心做事,不贩卖烟毒、走私抢劫……那么这个社会就会清明干净多了,而贪心的人就是心中有侥幸的心态。
一对姊妹在超市购物时,顺手拿了不该拿的东西。下面是姊妹俩对良心最好释诠的对话
“都已经走出来了,何必付帐?”姊姊说。
“不付帐,我的良心会不安。”妹妹说
“做事凭良心,一定会有好报;你看,老板多找我三十元。”
回头付了帐的妹妹高兴的对姊姊说着,似乎带着一种胜利的喜悦……
拿了东西后没有付帐,已经错了;走出店门能马上回头弥补,是难能的可贵,可见妹妹还有一点良心,尽管良心变了质。
我们常以“道貌岸然”批评一个人,但是我们自己有没有也反省一下,是不是本着良心做事?我们要从行小善和戒小恶做起,凡是违背良心的事,绝不可为,心中要有切切实实的觉悟,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十二、不动心
一个人如果没有修养,没有定力,就会变得很脆弱。常常会被外境所左右,会随外境而动摇。一个有修养的人,凡事都能气定神闲,不会轻易受到环境的牵引、动摇。
怎样才能不动心呢?
第一,不为财动——有的人钱财很多,但有时候还是为钱出卖人格、出卖道德、出卖朋友,使得自已的人格、生命、节操都让钱财控制,实在不值得。
第二,不为情动——有人常因人情难以违背,因此被情感诱惑,使自己的人格被情爱所控制,一生为情所苦。
第三,不为名动——名的诱惑很大,例如有人诱你以高位、金钱,让你将义理、道德、操守弃置一旁,这个就是名利操控了我们的人格道德。
第四,不为谤动——我们不要轻易为毁谤所动。即使是一句闲话,几句是非,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不要随便因毁谤而动摇自己。
第五,不为苦动——遇到一点艰难困苦,就退缩不前的人,一生的事业将会一无所成。
第六,不为难动——遇到艰难困苦时,要有冒险犯难的精神。如果凡事被困难一阻碍便裹足不前,最后必定一事无成。
第七,不为力动——别人力气比我大,权势比我大,我怕他,我什么事都不坚持,就丧失自尊和人格了。
第八,不为气动——经常生气的人,容易心浮气躁,容易动心,所以我们不能让嗔恚心左右自己。
能修养出“不动心”,就是一种禅心,所以我们应该要:
第一,不为财动;第二,不为情动;第三,不为名动;第四,不为谤动;第五,不为苦动;第六,不为难动;第七,不为力动;第八,不为气动。

十三、心的方向
“当我真心在追寻梦想时,每一天都是缤纷的,因为我知道,每个小时我都在实现梦想的一部分,当我真实地在追寻梦想时,一路上都会发现从未想象过的东西,如果当初没有勇气去尝试看来几乎不可能的事,如今我就还.只是个牧羊人而已!……只有一件事可以阻碍梦想成真,那就是害怕失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用心还是无心,至今未知,是因我还未找到。曾一度将心丢失,所以觅心。心在何处?谁知?我还能支撑多久?自己未知,因为心不在了。

十四、聚心石
经过已记不清的挫折和打击,经过不知多少的白眼与嘲笑,身边终于没有了朋友,而我,也不敢再相信谁真的是朋友。但人毕竟生活在世界上,每每闲下心来,至夜半时分,难眠时刻,总黯然神伤。闻听不远的山上有户人家里有一块聚心石,传说只要你虔诚地抚摸它一下,你逝去的一切会慢慢再回到你的身边。怦然心动之下,我在某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一人向着希望追去。
不知走了多久,只知道开始一身轻松的我渐渐步履蹒跚,浑身汗染,俄而手脚并用,向着山顶爬着。那时的我,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我一定要亲手摸一下聚心石,一定要找到真正的朋友,一定要重新站在人们面前!
山好高,路曲折,荆棘丛丛,猛兽奸笑,悲鸟长啼,我没动摇,没气馁,坚持要去摸一下聚心石!
入云的人家终飘渺地出现在面前,仙风鹤骨的老人笑脸是那么慈祥,我醉了,醉在自己的成功感里。当我满怀希望的对老人说起聚心石时,老人笑脸多了一层神秘:“孩子,我不是已把聚心石给你了么?”
聚心石是一种心念、企盼;聚心石是将多颗心归心一处。 聚心石能将失去的找回,找回的当然是自己不愿失去的美好,包括自己不愿失去的朋友。聚心石是将失去朋友的心与已心合二为一,也就是说一颗心活在两个身躯里,当然是自己和朋友的。


十六、童心
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兼此二心者称为慧心。童心和成熟并不排斥。一个在精神上足够成熟,能够正视和承受人生的苦难,同时心灵依然单纯,对世界仍然怀着颗童心而兴致,这是有可能的。其实真正有心的人就是一些童心未泯的孩子们,一旦他们长大了,心也就没了,这是成长人的悲哀。
童心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也不是每个儿童都有的。孩子有童心,在大人眼里可爱。大人有童心,在孩子眼里可爱。
童心是那种近乎透明的东西,没有被污染的、原汁原味的东西。花朵、露珠、清泉、雪花、蓝天、白云……一切美丽的东西都与童心的本质是相同的。拥有童心不易,保住童心更难。
童心属于儿童,但又不仅仅属于儿童。当一个孩子过分成熟时,童心就会弃他而去。鸟儿在枝头栖息蜜蜂在花蕊里低语,童心自有它的一片空间。对于那些成年人,具有童心的人不仅可爱可敬,而且他肯定也是一个乐观的人。
童心是人心中的花园一草坪,是别人看不见的风景。当你看见某一个人脸上挂着笑容,而想不出他笑的理由时,他肯定是在那个隐秘的童心世界里散步。那个耽于幻想的大师安徒生写出来了,童心和童话挨得最近,从某方面说它们是一致的。更多的人藏在心中,或许由于羞怯而在无人处表露。因为这个世界的本色并不是童心的颜色,它极容易遭受耻辱或者伤害。具有童心的人,心中一定有一个像安徒生童话那样美丽的世界。
童心是这个世界的原始本色,没有一点功利色彩。就像花儿的绽放,树枝的摇曳,风儿的低鸣,蟋蟀的轻唱。它们听凭内心的召唤,是本性使然,没有特别的理由。童心是充满想象力的,是纯朴而又华明的。无论它是昙花一现,还是长久的怒放,都能难我们这些世界增添生动的、丰富的、美丽的内容。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都是童心的驱使,否则,它怎么会有生长的欲望呢?
保持一颗童心,是一门艺术,是一门人生的艺术,也是最难的一门艺术。若想使自己变得美丽、可爱、可亲,除了保持童心之外再没有其它的方法了。

十七、心窗
如果说“叩心门”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话,那么“开心窗”可以说是一种主动的接近。我们知道,窗户打开的房子,视野会开阔和广大,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很美的风景。而窗户打开的心灵,就会看到一个充满阳光的有情世界。
在人群中,我们有时感觉到很劳累、凄清和孤独。我们绝大多数人让自己的窗口整天洞开着,一任外界斑驳的万象和嘈杂的声音袭击我们、浸染我们,使我们陷入悲哀和烦恼的境地。嘈闹的声音令人心烦意乱。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折磨自己呢?难道你就不想把你的窗户关闭起来吗?当你独自面对自己,你或许觉得空虚、寂寞,你是害怕这种孤独吗? 一天之中,因为它们,我们多少次迷失本性从而陷入散乱之中?我们必须非常谨慎小心地保护我们的命运和安详的心态。这并不是说要我们把所有的窗户都关上,因为在我们称作"外面"的世界中同时还存在着很多奇迹。把我们的窗户向这些奇迹敞开。用觉照之光一一观照它们。让觉照在我们心中灿烂升起,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许多危害。小溪会显得愈发清澈,音乐会变得更加悦耳,艺术家的灵魂在影片中会变得更加历历在目。
是啊,其实很多时候外面的喧嚣吵到自己的时候为什么不把它关起来呢,自己给自己一个宁静的空间,不是什么都好了么!(喜欢,看后思索中)我的心窗早已开,可惜没人睬!


十八、心中有虎
日本的一休和尚,有一次行脚来到幕府将军家。将军有一位四岁的小男孩,平常很怕客厅屏风上的一只猛虎,每次走过客厅总是吓得脸色发青。他听说家里来了一位高僧,以为救星从天而降,急忙恳求一休和尚替他抓虎。一休不经考虑,一口就答应帮忙。 这个消息立刻轰动整个将军府,大家都很好奇:这位名满天下的一休和尚如何来替小孩抓虎?而且抓的又是画在屏风上的虎呢? 紧张的时刻到了,只见客厅四周挤满了人。一休和尚两眼炯炯有神地注视屏风上的猛虎,他卷起了衣袖,手里拿着粗大的绳子,这绳子打的是活结--准备套进老虎的脖子。 空气一时之间凝住了,大家屏住呼吸,不敢发出半点声响。最后还是小孩子沉不住气,先开了口:“师父,赶快抓呀!赶快把老虎抓起来嘛!” 一休转过头回答:“对呀!我就等着你把老虎赶出屏风,快,快赶它出来呀!”小孩子噘起小嘴,有点不高兴地说:“师父,您爱说笑,画在屏风上的老虎,我怎么赶嘛!”“喔,老虎是画在屏风上的呀,那就是纸老虎啦?你怕它干嘛!”一休笑嘻嘻地说。 一场紧张的戏终于落幕。屏风上的老虎还在,但是小孩心中的老虎,真的被一休抓走了。 一休和尚抓虎的故事,表现的都是智慧的妙用。有了智慧才能远离颠倒梦想,心中才能免于疑惑与恐怖。

十九、心穷

(一)
捧着金饭碗要饭",这是用以说明他不知道自己掌握着财富,所谓金饭碗体现着实力、智慧、美好的工艺,加上本身的质料多种因缘才构成财富。如果要饭的人被提醒了,将手中的金饭碗一块一块搿开,当黄金卖掉,财富变成了货币,虽然可以享乐一阵子,紧接着是连饭碗也没有的日子,那真叫穷得只剩下钱了!,这叫心穷啊!当你穷得只剩下钱的时候,与其说你赚了钱,倒不如说你被钱赚;因为钱赚走了你的青春、时间、体力和生命。其实钱并不是万能的,虽说有些时候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二)
哀莫大于心死,穷莫大于心穷。心穷透了,谁也没办法救你。
世上的财产永远不会绝对平均,有富就有穷。一天,某一富人走到要饭的跟前,给他三张大票,说:我最初就是300元做小买卖起家,现在同样给你这么些钱,你自己去谋力,做点什么吧,别在这要了。那穷人见钱眼开,满口应诺,从此半月没见,邻人正以为富人这钱给对了时,那穷人把钱花完又回来了,还是站在原来的位置,伸出讨乞的和。富人再经过此处时当然也不会理这个穷人。
看来心穷的人只有自救了,别人拿他没办法。


二十、素心
吃素了一段时间后,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感觉精神变得清爽,不容易打嗑睡,口气也变得清新,不会像从前那样爱发脾气,心情也变得很容易平静;感觉走路轻松、睡眠好,而且思维清晰。素食是最有效的美容法,如果长期食用植物性果蔬菜就会改变肤质,而植物性食物中的矿物质还可以将血液中的有害物质清除,使皮肤自然健康而有光泽,细致而有弹性。健心,吃素的人一般情绪平和,思维清晰,所以可以达到身心的平和统一。古人语“食肉勇敢而悍、食谷智慧而巧。”这正是素食可提高智慧的明证之言。

本不该有的相遇,仿似一只蝴蝶,生生被钉死在浮世里,痛的,苦的,飞不起,却是那样无怨无悔,情至此般,也只余罪孽,不离,不弃,长相随。
离线放心
发帖
1311
金币
11091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3-05-15
非常迷心[4]
三十一、心太软
今天《羊城晚报》(2002年6月30日)报载: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件真人真事。一男子杨某在路过遇到卖香蕉的女贩。她对那位男士说,“我的香蕉只剩下最后一掌了,因要赶紧回家,就便宜点卖给你。”杨某看她挺为难的,动的恻悯之心,就买下了。交完钱后,那女贩又说:“大叔,我急着回家,卖香蕉挣来的是一大堆零用钱,路上不方便,给我换些整钱吧。”帮忙帮到底,杨某心想,反正家里买菜也要零用钱,就当做个好事吧,于是同意了。应该说,杨某还是有警惕性的,先将女贩要换300元零用钱,数了几遍,一是看是否有假币,二是看数量对不对,无误后才从口袋里掏出300元给她。此时,女贩要求再点一遍,杨某看她数了钱,也觉得没有错后,才一边拿起香蕉,一边接过钱,走了。
杨某回家向老伴“报功”,满以为可以得到表扬。老伴接过钱一点只有149元,数了几遍还是149元!这显然中了掉包计。
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像那首青年人所唱的一首歌一样,有时不能“心太软,心太软”,就像崔永元在《实话实说》里告诫人们的那样:“不管你说得天乱坠,你要记住捂紧自己的口袋。”

三十二、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在这个钢筋水泥的世界上,只有孩子,生长在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只有孩子,在虚虚浮浮的人生天平上,有着最真实的重量。

三十三、简单心过生活
亨利·梭罗在《湖滨散记》里如此写着:有位农夫对他说:“你不能单靠蔬菜生活,因为它无法供给你的骨骼中所需要的养分。”在说话的当时,一只耕作的牛正在他的背后;吃草的牛儿,它身上的骨骼正是蔬菜培养起来的,它能够拖着重犁耕作。
好有趣的一段反讽,显露出梭罗“卓别林式”的幽默,把他对原野的观点揉入风趣中。
简单心过生活,就是不要把太多的时间浪费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让油烟气味沾染全身的感觉,怪不好受的。不会很刻意地吃这个不吃那个,也不会点名非素食不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样使我终于明白了 “心”的改变,竟也发现每一种蔬菜都有汁甜味甘的原始性,不加任何酱料也不逊于山珍海鲜,在微风清徐中细嚼慢食,欢喜中带点思古幽情;偶尔轻尝这种感觉,真是人间美味。素食与心境有关,对我而言,这种理悟算是慢了些,素食心会令人理解淡中有味的快意,烦乱心解不出淡雅的况味。
诚如梭罗所言,明白生命的必需之后,自然会走入原始的简单生活,我的素食主义正是这种领悟下所产生的生活方式。素食的感觉比想象中好多了,不是淡而无味,反倒生机盎然。

三十四、心 境
当一个人的言谈和举止怀着良善动机时,快乐便像影子般地跟随他。所有的境界都是以心为引导者。心是主人,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假如一个人本着污秽的心去言谈举止,那么苦恼便立刻会跟随他,宛如车轮紧随着挽牛的足蹄。接触世俗的事物,内心不被诱惑,没有忧愁,没有瑕疵,心灵安定,这是多么幸福啊!

三十五、定 心 石
初识这块定心石,是在一位法师的一篇文章里。法师说,在他们寺院后面的山上,有一块叫定心石的石头,每次在他心情不畅的时候,总会走到定心石上坐一坐,坐在定心石上去“定一定”那闪烁不断的心事。定心石是否“定住”了他闪烁不断的心事不得而知,我却心中暗想:连法师一尘不染的清静脱俗之人都对它情有独钟,这块石头一定有它的魅力之所在。从此以后,我的心里无端地多了这么一块石头,没事的时候,常常会想起它。
世界上是否有真能定住人心的东西,我不敢断言,不过就我自己而言,我是持怀疑态度的。记得什么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这样一个不可触摸、广阔无比、动静无定、莫测高深的心灵世界,岂是一个什么小小的物件就能定下来的?更何况一块小小的石头。我这样想难免有不开窍之人的顽愚之态,其实,被物质文明高度包围的现代人,在滚滚红尘中艰难跋涉,用这个石、那个玉、什么金之类的东西做“定心”之物,折射出的可能只是一种强烈的心灵孤独和心灵渴望,渴望对自己心灵的涤荡和关怀。我想自己之所以对这样一块未曾谋面的石头念念不忘,原因大概也在于此吧。

三十六、荣枯之心
惟俨和尚是唐代著名禅师,晚年住在澧州(今湖南澧县)的药山,人称“药山惟俨”。他与许多高僧一样,善于从眼前小事物入手,启发弟子们的悟性。
有一次,惟俨指着林中一棵枯木,问弟子道吾和云岩:“你们说,是枯萎好呢,还是向荣好?”
道吾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向荣的好。”不料惟俨断然否定道:“灿烂终将归于消灭。”这一来,答案似乎已经明确,所以云岩随即转口说:“我看是枯萎的好。”谁知惟俨同样认为是错的:“枯萎也终将成为过去。”
这时,正好另一位高沙弥从对面走来,惟俨便以同样的问题“面试”他,机灵的高沙弥不偏不倚地答道:“枯者从它枯,荣者从它荣,各人生死各人了。荣者自荣,枯者自枯,何必更问对与错。”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应该听其自然,不要执著,这才是禅的态度。其实,惟俨提问的本意,不是要你作“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要你懂得,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灿烂也罢,枯萎也罢,都会如过眼云烟,不复存在。
进而言之,灿烂与枯萎本来就只是事物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灿烂过后是枯萎,零落成泥后又孕育出新的灿烂,无所谓哪个好哪个坏,其各自独特的魁力,就看你怎样去欣赏了。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不偏执,不强求,顺其自然,才是明智的态度,如果你一唯钟情于“灿烂”,那么,一旦灿烂变成了枯萎,就难兔会产生“黛玉葬花”的悲哀,那将徒生多少烦恼啊!

三十七、知足之心
有一人家生意做得很大,每天晚上算账,深夜才得睡。隔壁一个挑担货郎,每天晚上还喝点酒,吃完饭就唱歌。做大生意的妻子问丈夫,隔壁每天赚不到多少钱,为什么老是那样高兴?丈夫说,你想让他不唱歌么?妻子说,是啊!
丈夫说,你送一些钱给他,让他把生意做火。
这户人家真的把一些钱送给了隔壁人家。从此,挑担货郎变成了大生意人,每天晚上算账到深夜,歌声再也没有了。
叔本华有句名言,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生活的就是这样,没有的想得到,当你拥有了,你也就彻底失去了。只有知足之心才能创造快乐,我们才可以提高生活的品质,美化及充实平淡的人生岁月。

三十八、爱 心
某歌星被邀请参加演唱会,据说她演唱的是《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到她出场时,她却迟迟出场,其问缘由得知:某歌星因主办者给她的出场费太低而不愿出场。主办者只好答应满足她的“爱心”。
登台演出的她唱着《让世界充满爱》,结果唱不到一半她就再也唱不下去了 ,是因为观众不需要她那份“爱”,若如此,充满爱心的世界会越来越美丽么?!近日读到一则《被烈日蒸发了的爱心》短文,是说在一次捐赠仪式,主持人说着“法国华侨华人文化中心每年都有一批轮椅捐赠我市,他们对我市的残疾事业十分关心,在此我们要向他们表示感谢……”
既然捐赠了轮椅,也就表示他们有爱心,那为何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办这个捐赠仪式呢?难道爱心就要这么炫耀?至少也应该找个阴凉的环境啊!主持人站在凉棚下还在不停地念着什么爱心啊爱心的,而我们却在如此烈日之下露天大院里,让我们曝晒几个小时,让这么多人围着看,像耍猴似的,虽然我们是残疾人,但我们也有尊严的啊!
爱心,是啊,这样的爱心早被火辣辣的阳光蒸发了。有时,烈日不一定在晴天,阴雨绵绵的日子也不少啊!那次演唱会不是被“火辣辣的阳光”蒸发了的“爱心”么!

三十九、心镜
一个胸前竟挂着一面镜子的双目失明的卖艺人,在街头拉着二胡卖唱,吸引了不少的路人。……有好事者问盲艺人镜子是不是他自己的。
“这把二胡和这面镜子是与我形影不离的两件宝贝。”盲艺人肯定地点着头说。
“二胡是你的宝贝我们能理解,可是镜子对你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人们不解地问。
“因为多年来我一直期待着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能通过这面镜子打量我自己的脸,所以我不会丢弃它。”盲艺人向人们解释着他生活的秘诀。
盲艺人把镜子挂在胸前,也把这面镜子放在了心中。只要自己不丢弃希望,那么一切便都有希望。
哀莫大于心死!


四十、明月心
曾经看过一则故事,内容是这样的: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下,拿在手上。
小偷遇到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啊!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第二天,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禅师的慈悲心,感化了小偷的灵魂。
当我们和别人发生摩擦时,是否也会尝试着送一轮明月给他?因为天上的月也是你心中的月,心月不二。再说明月怎会有阴影。若我们曾错过了一次太阳升起,就不要再错过那满天的星月。
本不该有的相遇,仿似一只蝴蝶,生生被钉死在浮世里,痛的,苦的,飞不起,却是那样无怨无悔,情至此般,也只余罪孽,不离,不弃,长相随。
离线放心
发帖
1311
金币
11091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3-05-15
非常迷心[5]
四十一、心 灯
点一盏心灯,在你迷惘的夜里。看得清的是脚下的方寸之地,看不尽的是深邃的苍穹。
心灯是一盏长明灯,只要心还在,灯就不会灭。凝望夜空,曾经的怨悔化为感激,曾经的苦痛化为动力。
别忘了,手里还有一盏灯呢,要不在漫长孤独的旅程中,如何前进?
灯光亮处,看见大道在前方,脚步一下子变得踏实了。
在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会擦亮手中的这盏灯,生活的希望便又回到身边。
有了这盏灯啊,我的心永远不会迷失,永远都有回家的方向。
一句名言:不要因害怕阴影而把心灵的灯吹灭了。
被誉“贫民窟的圣人”的特蕾莎修女,也就是一本少量地记录了她的嘉言懿行和伟大事迹《活着就是爱》一书的主人翁。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特蕾莎修女探访一个从没有人关心过的老人。她在他的房间里发现了一盏布满尘埃的漂亮的灯。特蕾莎修女问:
“你为什么不点燃灯呢?”
“为了谁呢?这许多年,从没有人到我这里探望我,我根本不需要它。”
“假若一位修女来看你,你会不会为她点燃这灯呢?”
“一定会!”
这了几天,他拖人带给特蕾莎修女一个消息说:“请转告我的朋友,她在我生命中燃起的灯,会继续照亮在我心中。”
这是一个全球渐暖而人心渐冷的时代,这是一个人心陷溺,物欲横流的社会,这是一个像贫血一样匮乏爱的世界。这个世界每天都有无数的人生活在忧愁苦难之中,他(她)们迫切需要我们付出一颗纯净温柔的爱心,去照亮他(她)们昏暗潮湿的心房,为他(她)们点上一盏永不,熄灭的心灯。

四十二、受伤的心

(一)
(2002年)3月9日(三八节刚过),在中国的经济特区深圳,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之事——一个洋流氓竟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扒开一名中国少妇的衣服!侮辱中国妇女的事人们还没来得及放下,4月19日下午,在北京的公共汽车上又上演了一幕洋流氓打人的丑剧!
这颗受伤的“中国心”在滴血啊!

(二)
为何一颗善意的心得不到别人的谅解呢?前一段时间看了一部《离开雷锋的日子》,主人公乔安山,也就是当年同雷锋开一部车的战友。战友雷锋一直活在乔安山心里,乔安山默默地承接雷锋未竟的工作。乔安山在一次出差时,遇到被车所撞的老大爷,当时冰天雪地,肇事人早已逃之夭夭。之前,虽有几辆车经过,但都不肯救那位可怜哀救的老大爷。曾有辆小车停下,当他问清事的缘由后,最后还是不得不抛下老人,一走了之。再后来,乔安山把老人救起,送至医院,并替老人交纳了三千多元的医药费……
想不到的事终于发生了:老人的子女为了不想承担医药费,竟逼老人说出违心的话——乔安山是肇事者。最后,真相大白,“算了,真正的肇事者已找到了,你可以走了。”老人的子女们轻描淡写地扔下一句。此时此刻,乔安山的夫人说出了一句“谁是谁的肇事者?!”真是当今社会一颗定时炸弹,让人终于看清了自己丢失了什么?一种呼唤,社会的,人类的。
在现实生活中的确也有类似事件的发生:(载于2002年《厦门日报》)5月4日晚7时许,哈尔滨的出租车司机张汉行驶到公滨路朝鲜族一中附近时,见一70多岁老太,手扶腿坐在冰凉的马路中央。 此时天色已晚,公滨路上车很少。他见老太试了几次都没站起来,便下车跑了过去,问:
“大娘,你怎么啦?”
“刚才有个缺德的摩托车,从我身前开过去,吓得我腿就不好使了。”说着老太哭起来,“我家就住在对面儿,我和小儿子住在一块儿……”
张汉欲上前去扶,突然想起救人的时候最好先找两个证人免得被“赖”上的忠告。他灵机一动,跑回车拿来纸和笔,对老太说:
“大娘,我送你回家,但你得先给我写个‘保证书’,证明不是我把你撞了。”
老太哭着说:“我不会写字,就会写个名。”
于是张汉代老太写了个“保证书”,让老太签字,又让老太按了个手印儿。
张汉就把老太扶上车,送到街对面居民楼老太家中。老太儿子对张汉表示了感谢,并一再请他留下了联系方法。
张汉过了一个非常高兴的晚上,还与他的朋友认识的或不认识的讲起了这件事。
按理说此事本应告一段落,皆大欢喜!5日下午4时许,出乎意料的是老太的儿子找到张汉,严肃地对他说:“救人本来是件好事,可你做的好事,怎么让人心里堵得慌?你怎么能让那么大岁数老太太,在大道坐那么长时间?人都冻成啥样儿啦?现在老太太想起来就哭,说好不容易等来个好心人,结果不按手印就不救!”他送张汉200元钱表示感谢,但张汉坚决没要。 是送钱还是送心?!
双方不欢而散。张汉心里也很不得劲儿,他不知以后再遇到这类事该咋办……
夜不会消失。我知道,它藏在白天的心里 。究竟是谁的错呢?并不是说此次的两位当事人,而是说众多的活雷锋为什么出此下策,原因是有过太多的“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情频频发生。
人人渴望真诚,人人呼唤善意,至今为何还会出现《离开雷锋的日子》中的乔安山遇到的“谁是谁的肇事者”(乔安山夫人语)的尴尬;如果说乔安山是人们生活中的呼唤,那么厦门出现的《一份耐人寻味“保证书”》是不是乔安山现代生活中的反版?

(三)
而今在虚拟的网络中,人们也是需要一颗“不受伤的心”。为何善意的心得不到理解?为何诚挚的心往往被人曲解?文章写得那么动人,缘何自己一旦面对真诚与善意时却不能接受,或写出令人心痛的文字(文字能打动人也能伤人,文字的魅力)。为何世界那么大却又那么小,小得容不下一个人,当然他不是恶人。
当你需要朋友时朋友会应声而至,当朋友需要你时你能如愿吗?网络中自己不希望现实,但总有点真诚或善意吧!为何却不能得到那份真诚、善意和宽容?
善的本意但绝不是标榜自己。在原城自己缘何那么小心?一块文化气息很浓的一块净土,有人会拒绝她吗?
现实生活中的乔安山和《一份耐人寻味“保证书”》中的主人翁的确存在,有时我们不能回避。这都是我们不愿看到或发生的。我不是走极端而是想阐述现实生活中特殊的心境。
若你悄悄地走了,正如悄悄地来,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一份潇洒,一份美丽。缘尽或分手不也是一种美丽吗?这种美丽和潇洒能有几人乎!
自己并不是刻意去求或相知,“求不得的苦”这句话还是知道的!自己要表达的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伤害。希望大家有缘无缘尽朋友,不经意地微笑或一句善意的话,其实自己并不需要付出多少,可是给对方的却是大(喜、忧)呀!不被外境所动的人能有几人乎!
“宽以待人,心礼于人”,我持此观点。“每一个渴求的心灵真正前来扣门时,我们往往已经做了抽身的选择。”这是明智的交友方式,也不失善待人生的美丽。
得与失不在于得或失,而在于心灵的创伤是否留下伤痕。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朋友走来时我会双手欢迎,当朋友离去我也会双手相送! 悄悄地我来了,正如我悄悄地去,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当善良被怀疑时,就是心受伤的时刻。谁是谁的肇事者?受伤的心是谁?大到一颗“中国心”,小到一颗“自我心”,若说不受伤我敢说这是个“死心”或“无情心”。这主要是人性的变迁。

四十三、心中的理想
曾听人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老瞎子临终的时候,小瞎子便问他:“师傅,怎样才能找到光明呢?”老瞎子交给他一个盒子,告诉他:“当你弹断一千根弦的时候,你就能重见到光明了。”小瞎子照办了,结果,弹到头发都白了,终于弹断了一千根弦,可打开盒子,却发现里面只有一张白纸。
很喜欢这则故事,虽然,小瞎子未能重现光明,但他一定明白师傅的苦心,心中装有理想,何事又不可为呢?而我们,又该从中得到些什么呢?生命,本是一片空白,有了理想,人生才变得多彩起来,至于涂什么颜色,那得自己决定了。

四十四、一念之间
生命的改变来自于“悟”的醒觉,一个原先对名利汲汲营营的人,在一次生死交关后,或许能看彻繁花落尽的人生真貌,这种变化便是佛家所言的"悟"。
相信人的一生,不是绝对用钱才能活得好的人,才能不把自己当作"机器人"使唤;认为财带不来生的人,才有望服从"够用就好"的生活哲学;惟有懂得自问"快乐吗"的人,才会营造生活的情趣。
这些转变都在"一念之间",但这一念很难!
富有时吝啬、贫穷时慈悲,就是一念的转变,但这一念有人花了整整一辈子。健康时挥霍青春,重病后珍惜生命,也是一念之间,但这一念却必须在生死前走一回。
多情与无情、醉与醒都只是一念。
一切唯心造。出世与入世也许从不曾隔着千山万水,也并没有什么难以逾越的篱笆,心之篱笆才是真正的篱笆。
其实,心的解脱,也许是无世以出,无世以入的。
抽身不能,何不转身呢?人的一个转身就完成了一切。正如地球是圆的,你执着地走了一圈,用了一世的时间,到达终点才发现,自己早该转身,在一点上完成一个圆。

四十五、心 魔
恨能挑起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圣经)
一名僧人与一名妇人同舟,忍不住多看几眼。妇人嫌其无礼,怒命随从打之。
僧人只好闭目。及至岸边,妇人又命打。
僧人又问:“如今何罪?”
“你现在闭了眼睛,正可以肆无忌惮的想我!”妇人说。
其实该打的是谁?当然不是僧人而是那位妇人。
心中有鬼,见人都是鬼;心中有魔,见人都是魔!
这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魔障。
其实,哪个人心里无魔?我看僧人该打!因为,他就是在想--不过想的什么可就不知道了。
所以修行是很重要的,不过我想那僧人的确也有该打的理由,因为他修而未果,连个女人都不能正识,却如何助人解脱。
心中无鬼,坦然面对。
白忍禅师的故事可以帮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某女孩跟某男偷情,没想到怀了孕。后,被父母发现了。父母问女孩那个偷情的男人是谁?女孩为掩盖真相,不想把某男供出,就只好说是邻村的白忍禅师。当然她的父母找到白忍禅师,对白忍禅师说了不堪入耳的话,还说白忍禅师得道高僧子无虚名。白忍禅师当时只回应了一句:“是的,是这样的。”白忍禅师偷情之事顿时在村里传开了,人们对白忍禅师有了另一种看法。被偷情的某男终于良心发现,向女孩的父母说明了真相。女孩的父母再次找白忍禅师道歉时,白忍禅师平静地也说了相同的话,“是的,是这样的。”是这样的。 或者说,功到自然到,阿弥陀佛! 当然你的注解我认为非常不错,想白忍亦然了。


四十六、心 锁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那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
“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气力都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
“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每个人的人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关怀,才能把自己变成一只细腻的钥匙,进入别人的心中,了解别人。
一篇不错的随笔,说明了人与人相识相结的道理。
心锁,其实就是锁心,被锁的心只有心的钥匙才能打开。
一把心锁又有几把钥匙可以开呢? 也许只有关怀是不够的吧!
心锁打开的条件是心心相应,就好比世上有好多钥匙,能打开一把锁的能有几把呢?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世上没有万能钥匙。
看来当个小偷永远都不错的,打开了这把,打开了那一把,但是那一把都不想要。
这是楚留香的情态,这种想法有点可取,但只能想不能做,切记!
那有一种人是这样的,办公室有个好看的,身边有个发贱的,远处有个想念的,他打开的是几把锁?
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但是一把锁可以配很多钥匙,只要你想。
一把锁可以配很多钥匙,只要你想,此句有理;这句也适合朋友,你(锁)可以拥有很多朋友(钥匙),只要你能珍惜或有缘。
有许多锁的钥匙早已不知去向。有好多人的心难有钥匙开。虽说天下有情人多的是,可千古绝唱终未尽呵。
心锁打开的条件是心心相应,就好比世上有好多钥匙,能打开一把锁的能有几把呢?
若心心相应的钥匙都丢了,那就成了死心锁了。
也许有情人难成眷属,就是丢失了自己的钥匙,是月老把一根系有红绳的心缘钥匙给放忘了地方。
不是月老把一根系有红绳的心缘钥匙给放忘了地方而是放错了地方。

四十七、心海
每个人心里都荡漾着一个海。每个人都驾着心灵之舟,在心的海上行驶;那海域宽的,小舟就驶得远;那海域窄的,小舟就原地回旋,有时还会搁浅……
是啊,平静时,海是可以停留的臂弯,生活在平静中舒展。 起潮了,海是一把利刀,撕毁了一切的经历,更使自己遍体伤。落潮时,……往事如烟。

四十八、残心
上天给予人一份困难时,也给予人一份智力。——雨果
两位禅师渡海,"你看海水多么清澈,使人想起山中湖边那些美丽的山葵花啊!" 一位日本禅师说。
“海水果然清澈,可惜,这水如果再浊一点就更好了!”中国禅师笑着说。
“为什么呢?”
“清澈的水,只能长出山葵花,如果混浊一点,就能长出更美丽的白莲花!”
人的一生,不是每个日子都是好日子,惟有能接受坏日子的"残心",才更能体会人生的真谛!
有一首禅诗写的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也是叙述的这样一份心境。
残心也是平常心,心不随境转;天天是好日。
人残心时候多,好心情时候少。
“残心”并不是坏心情,能有“残心”的人为数不多,所以人们坏心情的时候比好心情的时候多,是因为我们少了一颗“残心”。

四十九、两难之心
人生常会遭遇到不知如何抉择而处于“两难之间”的时候,比如父母吵架时,儿女到底应该帮谁?婆媳之间不合的时候,为人子、为人夫者又应该站在谁的立场说话?
有位男士的母亲与太太同时掉落水里,不知所措的他,应该先救谁呢?一文物馆失火,火势很大,可里面藏有许多珍贵名画,有人抢救,他如何去救呢?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两难与无奈,真正的两难与无奈是你无法选择;至于你如何选择,这需要你的心智。
觅心之难,乃心之难也!心难并不是“觅心”之难。正因为有这么多的两难与无奈,才使我们一次次地长大。
人只能尽其力,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事,而现实中其实确有许多人,连本能的援助之手不愿伸出,看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问题,在各个领域都应该深思。
网络中的真诚没有统一标准,我想文字方面的真诚都会做的到的,若放在现实生活中谁也说不准。从自我体验得知,人无所求品质高,若有所求,你的心也许在不经意间受伤。渴望真诚,一开始就犯了错。我不渴望真诚当然更不会拒绝真诚,当然你需要付出真诚时,由不得自己。

五十、伤心
受伤的心如别人在你的心板上钉了钉子,尽管别人把钉子拨出,但会在你的心灵中留下钉孔,也就是说心灵疤痕;又如你用刀子刺向某人的身体,然后拨出来。无论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其实口头上及文字上造成的伤害与伤害人的肉体并没有什么两样。
阿修罗是佛经中八种神道怪物之一,阿修罗性子执拗、刚烈,能力极大,凡与之接触,倘不蒙他喜悦,就必然遭殃。其实,阿修罗在伤害别人的同时,受伤最深的,却是他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是有刺的玫瑰,平常生活中难免会被别人的刺刺伤或是自己的刺刺伤别人。
应该努力让自己不被别人的刺刺到 ,同时不要让自己的刺刺到自己所爱的人,这的确很难!
本不该有的相遇,仿似一只蝴蝶,生生被钉死在浮世里,痛的,苦的,飞不起,却是那样无怨无悔,情至此般,也只余罪孽,不离,不弃,长相随。
离线放心
发帖
1311
金币
11091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3-05-15
非常迷心[6]
五十一、惭愧心
惭愧心是对自己的不足与错误而觉得羞耻,却同样具有一种力求完美的上进心。它依着对真理的向往,对社会道德的遵循,对自己良心的负责,向自己的缺点或不足的地方去改进,务求使它趋向完善。人类因具有此上进的惭愧心与良知,而具备了其他有情形态所缺少的优点,也更因此而有了圆满修道目标的条件。

五十二、心的力量
没有希望,便没有热情。——英国谚语
印度有位国王想试验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于是派人到牢狱里抓来因罪被判死刑的大臣,对他说:“现在你就要被判死刑了,不过我可以给你一丝的生机,如果你手捧着一碗油,顶在头顶上,在城内的大街小巷绕一圈,如果你能够不洒落一滴的话,我就赦免你的死罪。”
这位大臣在绝望之中,突然看到一丝曙光,欢喜不已,于是小心翼翼地顶着一碗油,如履簿冰地绕行于街巷。国王为了考验他是否专心,派人在街道各处布置了种种的奇玩杂耍,再伴着美女的载歌载舞,想要分散大臣的注意力。结果大臣充耳不闻,一点都引诱不了他,因而没有洒出半点油而获得平安。
国王问他:“你在绕街时,有没有听见什么声音?看见什么动静?”
“没有啊!”
“你难道没有听见悦耳的音乐,看见动人的美女吗?”
“我确实什么也没听见,什么也没看到。”原来,这位大臣为了求得活命,全神贯注于头顶上的油,再大的喧哗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由于他的专心,因而保住的性命。
心念能否承受多大的力量至今未知,但我知道曾有人在雾天渡海峡能到达对岸,他若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却不能,你说为何?
魔由心生,心静而灵台清明,心决定了人的思想,思想管理人的行为,故有一说心态。……这个可谓一种意念在支撑着。或者说是有了目标后的动力。
意念、目标是源动力。雾天渡海峡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雾天产生意念,源动力是来源于意念和目标。目标是心中的岸,雾天虽看不到岸,但岸却在他心中,虽远却近。晴天,渡海者看清事物的真相,使他失掉的意念和目标,虽然目标仍然在对岸,但心中的目标却虽近却远,此所谓与“心的力量”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十三、静 心

(一)
春秋时有个叫庆的木工,会削木为鐻(jǜ,古代一种乐器),见到的人都惊叹那是鬼斧神工,鲁侯问他:“你的鐻做得这样美妙,是不是有什么神术?”庆说:“我不过是个工人,哪有什么神术?不过,我在做鐻之前都要养精蓄锐,戒斋静心,静心三日,去掉了邀功请赏的心态,静心五日,不去考虑别人赞誉、诋毁这一类干扰,静心七日忘掉了自己的形体四肢,外部纷攘都消失了,我进入山林,观察寻找适合的树木,一个鐻已在我心中开形成,便忘我动手制作,一气呵成。没有这种心态,我做不出这样好的鐻来!”
心灵的自由,杂念的排除,功利的淡化,精神的执著,以致达到“忘我”之境,这都源于静心之功效。

(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潜
一天,一工人在仓库里搬运货物,不小心把手表弄丢了,到处找都找不到。后来同伴们也加入行例,他们七手八脚的都找遍了,仍是徒劳无获。
大伙儿只好很沮丧的回去吃饭午饭。这时,有一小男孩偷偷溜走仓库里,很快就把手表找到了。
失主很讶异 问他是如何找到的?那小男孩子说:“我只是躺在木板上,保持安静,马上就听见表的滴答声了。
纷乱危急之时,“静心”是唯一的依靠。静是把心摄持,心不要向外离散,不要向外驰散,所以儒家孟子有句名言:“学问之道无它,救其放心而已。”他说做学问没有什么特别方法,只是把你放逸了的心求取回来,集中起来。所以在《大学》里说要“知止”,把心集中起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三)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夏无鼎
胡帝尼是一位很名的隐遁表演者,任何手铐、铁门都锁不住他,也从来没有失过手;可是,他却在这次表演中失败了。
胡帝尼被关在一房里,他应在三十秒内把门打开,可是,他竟然一直都弄不开,逃不出去!
最后,当他放弃了努力,精疲力竭的靠在门上时,门却动了一下,竟然就开了,原来门没有上锁!
冷静沉着的面对每一问题,远胜于熟知解决这问题的万般技艺。


五十四、心中落叶
一天,鼎州禅师走过庭院,恰巧刮起了一阵风,吹下许多树叶来。
鼎州禅师看了看,也不说话,就弯腰把树叶一片又一片地从地上捡起来。
庭院里的小沙弥觉得十分有趣,就围过来说:“师父,您不要捡了,我们明天就会把地上的树叶打扫干净的。”
“打扫虽然可以使地上变得平干净,但我在这里捡一片叶子,不就可以更增加一分干净吗?”
“捡叶子太慢了,您看,您捡了前面的叶子,这后面又落下叶子来了。”
“你们认为只有地上才有落叶吗?其实,心中的落叶也很多!我在这里捡,也是在捡我心里的落叶,时间长了,终究有捡完的时候。”
几个小沙弥仰着天真无邪的脸听着鼎州禅师的话,若有所悟地点点头。
禅的生活就是修心,修心就是在生活中处处体现禅的意趣。鼎州禅师捡落叶,不就是体现了禅的生活吗?

五十五、禅 心

(一)
有两个沙弥和师父的一番对话颇有禅机一味,值得赏析。
一沙弥问:“师兄,你到那里去呀?”
“风吹到哪里,就到哪里去。”
问话的沙弥一时语塞,回去就请求救于师父。师父责备他说:“笨蛋,如果他再说这样的话,你就问他,假如没有风时,你到哪里去呢?”
第二天,小沙弥又遇到那个沙弥,于是赶忙问:“师兄,你到哪里去呀?”
“腿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去。”
小沙弥又被噎住了,再去求救师父。师父不满地说:“傻瓜,你为什么不问:‘如果腿儿不走了,你到哪去呢。’”
第三天,小沙弥胸有成竹地问师兄:“师兄,你到哪里去呀?”
“我到市场上买菜去。”
……
体悟禅的本质,要放下执著;用禅的方式讲话,也不能拘泥执著。禅的妙用就在于信口拈来,皆成妙趣,不用心机,是从禅心中自然而然涌流出的一股甘泉。

(二)
有人问,“如何是禅?”答曰:“秋风临古渡,落日不堪闻。”云: “不问这个蝉。”曰: “你问那个蝉?”云:“祖师禅。”
禅就是禅,那是从认识禅体会禅到享受禅的禅,那是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复见山又是山的山,这是无定义中的定义,意义中的意义,答案中的答案,这就是禅,是蝉,是蚕,是馋……“知了,知了”既然知了,就得了个歇处,可以当得家,作得主,可以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可以坐看风云起,隔山观虎斗,自然涟绮不起,坦坦然然,把一个念头参得“如狗舔热馒似的”就会从茧中透出,得个新生。
禅是什么?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它超越了是与不是,心禅呢?我迷心了。是啊,这大概是辨证唯心主义吧。不由我想起,“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禅是自己。当你存在的时候,它就存在,当你不存在的时候,它就不存在。

五十六、有无之心
行直路的,步步安稳;走弯曲的,必致颠倒。——圣经
“请问禅师,船夫载客过江,船行时,船在沙滩上轧死很多螃蟹。这是乘客的过错还是船夫的过错?”
“这不是乘客的过错,也不是船夫的过错。”
“那究竟是谁的过错呢?”
“是你的过错!”禅师两眼圆睁,大声地某居士说。
无心莫造罪,陷人入罪才真正有罪!

五十七、忍 心
寒山问拾得曰:“世间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拾得忍心乎?否!只要存乎不忍之念头于心,则为不究竟也。

五十八、自心
“心平百难散,意定万事吉。”心平气和,没有一种暴戾之气,什么灾难都没有了;意定,一切事都吉祥如意。
例如拿破仑在全盛时期几乎统治半个地球,战败后被囚禁在一座小岛上,相当烦闷痛苦,难以排遣,说:“我可以战胜无数的敌人,却无法战胜自己的心。”可见能够战胜自己的心,才是最懂得战争的上等战将。
佛言:“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故心分两路,事不归一;情专志笃,三昧速成。参禅念佛人不可不知。

五十九、我心有主

(一)
《史记·许衡传》有这样一个故事: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便问:“何不摘梨以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我心有主”,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坚持自己的主见,恪守自己的操行,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不为外物所役,不被名利所困,以求做到“一念之间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我心有主”,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坚守精神家园,自然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我们方寸之间的心,是要建立自己的主人翁,要有自主意识,这样才不会乱来,才能远离鄙恶。今天社会风气败坏,犯罪案件层出不穷,就是因为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主人,也找不到自己的方寸。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这是一种准则、一种修养、一种情操、一种境界、一种精神。

(二)
我们当培养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毅力,以欢喜心接受一切境界;不要动辄求神问卜,心若迷时会很苦,苦在自己无法作主。给自己的心找一个家
成人了,我们也要寻找另一双手臂支起自己的家。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间,我们发现,四条臂膀构成的家远远挡不住外界的冲击,往往还没等到足够的时间来消磨,四条臂膀便会在风雨飘摇中四散分开,这个家也许充满了温馨和柔情,但也不是永远的家。
有句歌词写道:“给自己的心找一个家,”心的家就在心中,“三界毋安,犹如火宅”,内心的家才是平安的,当你的心在现实的拼搏中充满疲惫,心中的家自有一泓林荫下的清水使你滋润,给你清凉。可不断追求、失落,再追求、再失落的现代人能找到心家吗?心有家的人,会对心灵的流浪汉充满怜悯,会对人世间的一切有着透彻的智慧。谁是稳坐心家的人呢,


六十、心心还归无心
心心还归无心,它是一种心境,什么样的心境呢?先用譬喻说明,然后再直说内容。
具有“心心还归无心”的心境的人,正如有人问:“屋里有人吗?”答曰:“没有人”;还有一个和尚犯罪,一人解之。夜宿旅店,和尚酤酒劝其人烂醉,乃削其发而逃。其人酒醒,绕屋寻和尚不得,摩其头则无发矣,乃大叫曰:“和尚倒在,我却何处去了?”再者,有人好比是死了很久的人,然后他又“复活”过来,行住坐卧、历缘对境、举手投足、扬眉瞬目经年……直说内容的话,则是他的心不属于这个世间,他的心也没有安住的地方,因心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已。忘已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庄子·天地》)——而他就这样在他世间生活,也吃饭、喝茶、读书、风流。这个就是心心还归无心。
本不该有的相遇,仿似一只蝴蝶,生生被钉死在浮世里,痛的,苦的,飞不起,却是那样无怨无悔,情至此般,也只余罪孽,不离,不弃,长相随。
离线放心
发帖
1311
金币
11091
威望
0
贡献值
0
开心币
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3-05-15
非常迷心[7]
六十一、无著心
无著心便是没烦恼的心态。什么东西、什么事情、什么忧愁都不放在心上的“无住”、“无心”、“无著心”,代表的是真正的坚强,因为它没有为我的动机,也没有为人的动机,而是超越人我的实现。
对于事事无著的人而言,内心是“虚空”的,所以立定脚跟做,大着肚皮容物,没有偏袒,不必执求。佛家云:“忧生于执著,惧生于执著;凡无执著心,亦无所惧。”
无著的培养用来“打破执著”,但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要求其实困难重重,毕竟执著于渴望,渴望缘于苦乐感受,苦乐感受缘于根尘之触目惊心。

六十二、心灵的解放
1、无论你失去什么,就让它失去;但千万别失去了心。
2、如果他们拿走了你的东西,告诉自己,就当那是一件礼物吧!否则,仇恨将无止息;他们拿走你的东西,好过你拿走他们的东西。 无论什么死,让它死;但别让心也死了。
3、在你说任何话之前,先问问你自己,是否必要;若是不必要就别说。这是训练心的第一步——因为如果你无法对自己的嘴巴有任何的控制,你又如何能期望对你的心有任何控制呢?

六十三、随心功德
随心功德,是中国人常爱用的一个词。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中,无论是哪种流派,都极为强调怜贫惜弱,见义勇为,而且不求闻达,不图回报。给予得自然而无私,不加任何造做。随缘、随时、随地、随遇,进而随心。这种淡泊平和的心态更能显现出人格的魅力,提炼出人生的精华。

六十四、感恩的心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
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
感受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
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因为他们使你得到了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六十五、一叶心秋
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
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
秋天的美多少带点潇湘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六十六、孝心无价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时候!

六十七、心无片瓦
我们也应该知道,自己和外界的关系十分密切,一个人如果有身体,即使他是修行很高的人,也容易受到隔空飞来瓦片的伤害,因为自己虽能心无片瓦,这世界还是到处都有飞动着的瓦砾,当被瓦砾击中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立即开门把它取出。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我们由于无知抛掷给别人的瓦片,或者只是毫无目的的游戏,都会造成别人,乃至整个世界的伤害。而这世界的水性一气流通,别人所受的伤害,正是我们自己的伤害呀!
“天下人心,如流水中有草木,各有流行,不相顾望。前者亦不顾后,后者亦不顾前,草木流行,各自如故。人心亦如是,一念来,一念去,亦如草木前后不相顾望。”(《忠心经》)“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圆觉经》)“佛平等说,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禀各异。”(《法华经》)
在《百喻经》中说过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渡海时掉了一个银器,他就在海水作记号,希望以后去取,经过两个月,他到了别国,看到一条大河,水的性质与海水无异,他就跑到河水去找他从前所画的记号,看到的人就问他原因,他说:“我两个月前在海上丢掉银器,曾画水作记,本来所画的水和这里的水无异,所以来这里找。”大家就笑他:“水虽不别,但你是在那里丢的,在这里怎么找得到呢?”
人生不也是如此吗?留在我们记忆中的艰辛苦厄,我们烛火被吹灭的冷寂,我们芦苇被压伤的惨痛,我们舟船迷失时的恐慌,我们情爱与热诚被践踏、被蹂躏、被背离、被折断的锥心刺骨,不都是落在海中的银器吗?现在我们到另外的国度,有另外的水,又何必让水上的记号来折磨我们!在清净心水里,瓦砾与银器也是一样的东西呀!

六十八、心之随想
小时候,我曾玩过打水飘的游戏。捡起一块石头,使劲地投向湖水,于是本来平静的水面上便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看着那从小到大,从里向外渐渐扩散的水纹,小孩子也会因此而倍感快乐和有趣。
以一块石头去投击一潭深水,对了,这不正像以一件外物去投击那原本平静的心吗?丢的大石头击起的一定是大波纹,以至于一时难以平静;小石头扔下去也有漪澜泛漾,然而水会很快恢复原样。如果不丢呢?免去一切外界干扰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知道它是平静的,清楚的,是更能映现外物的。
如果说宁静的心也像宁静的水一样,然而我们却难以享受它的宁静。因为我们的心常常受先自经验的投射或自设障碍的投影,于是那被外物击起的层层叠叠的水纹,让我们无法清楚正确地反映外界。那大大小小的波纹如同一面面哈哈镜,让外物在它的映照下变形、扭曲,残缺不全,支离破碎。我们就是被这种种浮动不变的假相,被这种种的断断续续非整体、非统一的映像所欺骗和愚弄。
停止了对心的投击,也就止息了心的波动。这就是让心停止对外物的攀求,让现在已经被击起的波纹扩散——扩散最后消失于水面。划过痕迹的水会留下纹路吗?不会的。同理,达到宁静的心也会再找不到以前的伤痕。如果我们想用攀求来满足心一时的需要,就如同在无始的生命长链上再一环一环的扣上新的链环,给早已被缚的心再增加上铁链,让它无处可逃。

六十九、养 心
我们经常劝别人要保重身体,却很少想到要保养心理。实际上养心比养身更重要,因为心理的建设、心理的健全能增加身体的健康。如何养心呢?我有四点意见:
第一,以和平愿力来养心—一我们的心里要有和平的观念,要有悲心愿力。因为我们的心就像工厂,你有和平愿力,自能用和平的心,用愿力的心去造福别人。
第二,以般若福慧来养心——如果我们的心里没有般若智慧,没有福德善念,就像一个工厂没有资源,没有原料,就不能出产好的产品。假如我们的心中充满“般若的泉水”、“智慧的泉水”,就能涓涓不断的流出智慧和福报。
第三,以菩提禅净来养心——人有时候有妄想,有烦恼,有是非,有差别,所以要有菩提正觉,要用禅定来养心,要用念佛的清净心来养心 。就如一缸浑浊的水,把明矾放进去就清净了。对于我们妄念杂染的心,要用正念去清净,用菩提去清净,用念佛去清净,我们的心自然就清净了。
第四,以空无包容来养心——有时候我们的心量狭小,不能容物,假如心胸像虚空宇宙,就能包容世界万有。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我们要能容纳异己的存在,这样,心胸才会宽广。所以要养心:第一,以和平愿力来和心;第二,以般若福慧来养心;第三,以菩提禅净来养心;第四,以空无包容来养心。

七十、善 心
一位哲学家有一次曾问他的许多学生:“人生在世、最需要的是哪一件事?”答案有许多。但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一颗善心。”“正是。”那哲学家说:“你在这善心两字中,包括尽了别人所说的一切,因为有着善心的人,对于自己,则能自安自足,能去做一切与己适宜的事,对于他人,则他是一个良好的侣伴。可亲的朋友。”一颗良好的心,一种爱人的性情,一种坦直、诚恳、忠厚、宽恕的精神,可以成为富翁的区区财产,与那种丰富的财产相比较,简直是不足挂齿了;怀着那种好心情,好精神的人,虽则没有一文钱可以施舍给人,但是他能比那些慷慨解囊的巨富,行更多的善事。假使一个人能够尽心努力去为国人服务,他的生命一定能有可惊的迅速的发达。最有助于人的生命的,莫过于从早年起,就养成善心善意,与爱人的习惯一事了。我们尽管大量地给予他人以我们的亲爱、同情,我们的鼓励、扶助,然而那些东西,在我们本身是不会因“给予”而有所减少的。反而,我们给人愈多,则我们自己所得的也愈多,我们能把我们的亲爱、善意、同情、扶助给人愈多,则我们所能收回的亲爱、善意、同情、扶助也愈多。


七十一、水喻真心
一、水体澄清,喻自性清净心。
二、得泥成浊,喻净心不染而染。
三、虽浊不失净性,喻净心染而不染。
四、若泥澄净现,喻真心惑尽性现。
五、遇冷成冰而有硬用,喻如来藏与无明合,成本识用。
六、虽成硬用,而不失濡性,喻即事恒真。
七、暖融成濡,喻本识还净。
八、随风波动不改静性,喻如来藏随无明风波浪起灭,而不变自不生灭性。
九、随地高下,排引流注,而不动自性,喻真心随缘流注,而性常湛然。
十、随器方圆而不失自性,喻真性普遍诸有为法,而不失自性。

七十二、心命诗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好心不好,福亦为祸兆;
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娇;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天;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七十三、心眼
不要将太多的权利都交给我们的眼睛。当它倦怠的时候,当它偏执的时候,当它惊惶的时候,它往往提供给我们一些错误的信息。它牵着我们脆弱的心无法排拆的非清醒的感觉。在它的忽略了一路花香,淡忘了深情的表达,甚至将我们引向绝路。
在张开心之睫。时时认真拂试我们的心灵的“明镜吧”,让它在尘埃之外永远葆有一份明鉴万物的清明“心眼”。
本不该有的相遇,仿似一只蝴蝶,生生被钉死在浮世里,痛的,苦的,飞不起,却是那样无怨无悔,情至此般,也只余罪孽,不离,不弃,长相随。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